浅谈弦乐队版本对作品《秋叶》演绎的启发
2022-04-19陈学元
文/ 陈学元
随着《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二版)》(以下简称“考级乐谱”)的出版,越来越多专职钢琴老师也随之陆续备课,教授书中的新曲。
此次入选考级乐谱五级的作品《秋叶》出自20世纪后浪漫主义俄罗斯作曲家和钢琴家弗拉基米尔·列比科夫(Vladimir Rebikov,1866—1920)之手。这首作品,在1928年时首次出版了作曲家自己改编成弦乐队版本的乐谱,他在乐谱里细致标注的内容对钢琴演绎有非常大的启发。本文注释内容很大程度上来自这份珍贵乐谱,愿以此为契机给大家的教学带来一些思考。
作曲家本人自小随母亲学习钢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与柴科夫斯基的学生克莱诺夫斯基(N. Klenovsky)一起学习,后在柏林和维也纳的三年里,与梅耶贝尔格(K. Meyerberger)学习音乐理论,随雅施(O. Yasch)学习配器法,和穆勒(T. Muller)学习钢琴。列比科夫在莫斯科、敖德萨、基什尼奥夫、雅尔塔,以及柏林、维也纳、布拉格、莱比锡、佛罗伦萨和巴黎等地举办音乐会,并在那里见到了德彪西等作曲家。1909年,列比科夫定居雅尔塔,早期作品深受柴科夫斯基的影响,写有不少抒情钢琴小品(包括组曲和套曲),其中有许多是为儿童创作的,例如钢琴套曲《6首小品》(作品 2)、《音乐宝藏圆舞曲》(作品5)、《秋日遐想》(作品8)、《环游世界》(作品9),等等。
这首《秋叶》钢琴作品选自他的同名套曲(共6首)(作品29之3),1904年首次由莫斯科的尤根松(Jurgenson)出版社出版,而弦乐队版本由作曲家自己创作,是写给两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贝斯的(后又有小提琴与钢琴版本)。从弦乐队版本来看,与钢琴版本最大的区别在于力度变化记号,即前者标注了非常详尽的渐强渐弱“发卡”记号,而后者却在原始版里无一处标注(疑为作曲家不满足于自己的钢琴版本)。弦乐队版本作曲家的第一手资料,对我们理解钢琴版本有着极大的帮助与说服力,笔者梳理了殊同点整理如下。
例1 弦乐队版,第1 至8 小节
例2 钢琴版,第1 至8 小节
在第1至4小节中,弦乐队版有Andante sostenuto的速度标记,意为绵延的行板(见例1);钢琴版则为Con afflizione,意为哀伤的(见例2)。弹奏时可以结合起来理解成速度不要太快的哀伤感。除小提琴外的三部分乐器均有p的力度,这也直接告诉我们,钢琴版的mf是针对右手的,或者说整体用中强力度,左手伴奏部分力度不要超过中强。
弦乐队版中,小提琴声部皆有细致的力度记号,其中第一小提琴的声部直接对应钢琴版的右手部分,可以看出,在旋律的D音形成一个小的至高点;第二小提琴是在第2、4小节有渐强力度标记,作曲家希望我们表现出类似于“叹息”的动机。钢琴版中,这里左手的“叹息”动机不宜弹得过于弱,应视为一个需要被强调的声部。即使首次出现时可以弱处理,我们在第9小节旋律再次出现时,也应充分肯定。
还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弦乐队版中第2、4小节的连线始于第一个音(上一小节的延留音),而在钢琴版中则始于第二个音。我理解这里可作细小的呼吸(提手),以确保乐句整体的连贯性。弦乐队版中,第一小提琴(同钢琴版右手声部)第一个音有一个连线,这个细节意义很大。实际上,作曲家希望次音要演奏成“落—提”的“提”,即音符收起来。至此,我们可以认为,诸如这样的动机,第一个四分音符不要弹得过重,而应直接把切分音弹得饱满,事实上,这个时值比其他相邻的音符要长,应该给予充分强调。
第5至8小节中,即使不去看弦乐队版乐谱,我们也可以根据前半句的信息提示得到类似的力度变化,在此不做赘述。第9至16小节是第1至8小节“同头异尾”的平行乐句,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我们的审美听觉,相同(或相近)的素材二次出现时,最好有细微的音色变化,而不是完完全全地重复。又因为乐曲为单三部曲式,第1至16小节作为乐曲的A段,B段为对比段(由不规整的7+6小节组成),这里的第9至16小节建议用mf的力度。注意钢琴版中,第16小节与前半句的第8小节近似,区别仅在右手后半部分的节奏不同,背谱时要格外小心。
例3 弦乐队版,第17 至18 小节
第17、18小节A段结束在升f小调的主音上,要有收束感。两个连接的小节,力度可为mp或者p。同样地,弦乐队版中对“叹息”动机添加了力度记号,弹奏时应给予肯定(见例3)。
例4 弦乐队版,第30 至31 小节
第26至31小节弦乐队版中第一小提琴(钢琴版右手部分)有一个渐强记号,我们可以视为右手C音有一个重音记号,应给予充分肯定。第26小节的和声为VII7/IV(对乐曲后文有暗示),之后持续了五个半小节的E音,可理解为短暂地离调至下属调b小调,有一种意犹未尽朝前发展之感。
第27小节有一个节奏上的转变:三连音八分音符与四个十六分音符,注意要准确,按照大拍子去数。第30小节,乐曲在右手小字三组C音上达到了一个制高点,弹奏上可以适当放宽,也就是乐谱上的含义。第30至31小节,左右手有“三对二”节奏,注意其准确性(见例4);弦乐队版中有三个渐弱记号,弹奏时可理解成不断地叹息,并一点点地渐弱。
第40至43小节中乐曲随后为变化性重复A段。请注意两个小节的细微和声变化:第一,较之第9小节,第40小节再次出现了第26小节的和声,而根据下文的和声发展,这里弹奏时内心要有紧张感(注意第41小节右手是B音,而不再是还原)。第二,较之第11小节,第42小节继续增强紧张感并向上迈进,和声进行到下属功能,双手同时往高音区逼近,因此,整个第40至43小节可做一个渐强,甚至可以略表现出加速(为了后面更好地表现渐慢)。
第44至47小节原A段的8+8重复乐段,在这里被插入的四个小节打破了规整(实为乐句扩充)。至此,这里的第44小节达到了整个乐曲的最高紧张点,双手音域也被拉开。根据弦乐队版的力度提示,第一小提琴在每一个“叹息”动机上都标有一个渐弱记号,而钢琴版右手符杆朝上的音符在弦乐队版里则由第二小提琴奏出,因此很明确,我们在弹奏时一定要仔细区分声部的划分,不要把右手的每小节六个音弹成一个单声部旋律,指法建议为1 5 2 1 5 2。
例5 弦乐队版,第44 至51 小节
为了保持住第44小节的左手最低音C音,这里一定要踩一个长踏板(因为和声一直延迟至第47小节再次出现的C音),但由于低音声部是休止符,我们又要营造一个紧张气氛,这里可以在第44小节踩一个满踏板,第45至46小节每小节根据节拍更换一次踏板(用半踏板更换),渐弱并在第47小节前半拍放掉踏板,后半拍再踩。第48至51小节弦乐队版为一个长长的渐弱,右手指法为1 3 2 5 1 4、1 3 2 5 1 5。踏板可在第50小节放掉一半,以保证第48小节主和弦的持续(见例5)。
我们很难在演奏一首乐曲时,同时得到作曲家提供的两个不同编制的版本,即使没有笔者上文的分析,我们在面对一份净版乐谱时,只要运用自身扎实的和声与曲式知识进行分析,相信仍然可以寻找到作曲家内心的蛛丝马迹。综上不难看出,如果想要真正达到作曲家笔下的境界,感性的处理很难脱离最基本的理性分析。
理性分析并不需要我们像学习作曲那样思考,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以此来仔细对乐句内在联系方面进行宏观把握。正所谓藕断丝连,形散而神不散,绝大多数乐曲都是由动机、乐节、乐句、乐段组成,它他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必须如文章一般进行划分,才能更好地体会作品的内在张力。例如这首作品的A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些连线,但是如果完全按照乐谱弹奏,整体听上去很有可能会松垮,因此前半句第8小节断在半终止上,给我们的直接信息,就是这八个小节要弹得紧凑些。而AB段的两小节连接通过分析,得出应采用弱处理,正是因为不要把这里当作喧宾夺主的段首,而如此建议。日常教学中,教师若能对此深入学习,定会在其他作品中深入浅出、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