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茂名沿海地区音乐、舞蹈、戏曲类民俗文化刍议

2022-04-19赵婷

剧影月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沿海地区民俗文化音乐

■赵婷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造就了丰富多彩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历史发展的灿烂成就,是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在中国众多的民族文化中,音乐类民俗占据特殊的地位,深深融入民族的血液之中。茂名地区处于中国广东省西南部,背靠祖国大西南,具有独特的地理风貌以及人文特征,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了丰富多彩的音乐类民俗文化。随着中国经济腾飞似的发展,世界多元文化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冲击越来越显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茂名沿海地区民俗文化概况

茂名沿海地区主要以电白区为主,位于广东的西南部。茂名沿海区域与湛江、阳江沿海区域相连,形成了广东省最长的海岸线,约占据广东省60%的海岸线。茂名沿海地区依山傍海,人民的生产、生活无不与海洋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伴随着海洋的潮汐规律进行生产劳作。因此,沿海区域的劳动人民对大海有着丰富的认识和经验,日积月累,并逐渐形成并具有了本土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

丰富的海洋资源为茂名沿海地区人们提供了富足的资源,并围绕着海洋形成了极具茂名特色的沿海地区民俗文化。茂名沿海地区音乐类民俗文化一共有9项,除了电白民歌以外,其余的8项均被列入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狮舞和茂港单人木偶戏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人龙舞、鳌鱼舞、麒麟舞列入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双凤舞、黄岭鼻吹笛技艺、大榜蚝歌列入电白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可以将9项音乐类民俗文化划分为音乐、舞、戏曲等三大艺术类体系,其中民间舞蹈占据了5项音乐类民俗文化,属于茂名沿海地区音乐类民俗文化的重头戏。

二、茂名沿海地区音乐类民俗文化艺术特征

(一)民间舞蹈

1、狮舞。“狮舞”,又名“高脚狮子舞”,形成和流传于茂名市电白县电城镇,起源于明未清初,由电白县电城镇北街马师傅创作出来的。一般在春节、元宵、年例等节日及喜庆活动中进行表演。“高脚狮子舞”属南狮范畴,“高脚狮子”是在传统的醒狮基础上进行改造,属南狮的分支家族。其艺术特征:狮子造型小巧玲珑,生动活泼。在其脚下加以竹杆、木杆挑之,由舞者舞动竹杆使其进行上下翻滚、奔腾跳跃,以表现出狮子的各种神态、形象生动,讨喜。“高脚狮子舞”表演成员分为:一、旗手(人),旗手手持四方形彩旗,挥动彩旗,为高脚狮表演坐镇助威。二、狮引(人),手持戏狮球,挥舞、转动、吸引高脚狮子,与之共舞。三、舞狮者(至人)负责表演、操作高脚狮;“高脚狮子舞”表演成员以南醒狮的“马步”、“三角步”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加棍顶狮,空中奔腾,形成刚柔相济,粗犷含蓄,人狮共舞的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

狮舞的演出无固定场所,舞台、草坪、沙滩等地均可表演;同时,狮舞可在村里表演,亦可被邀请到外地进行表演。“高脚狮子舞”自身的民俗文化内涵主要以能驱走村里的邪气,让人们身体安康,又可增添节日喜庆气氛,一举多得。

2、鳌鱼舞。“鳌鱼舞”流传于电白县树仔镇山美村。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属于道具舞,用竹、纸扎裱成一对雌性和雄性鳌鱼外,还配有鲤鱼、鲢鱼、鲫鱼、虾、蚌等水族动物。道具的色彩艳丽,雄性鳌鱼以金色鳞片修饰全身,而雌性鳌鱼则以银色鳞片装饰,以示区分鳌鱼性别。舞蹈时,舞者将道具套于身上,用肩、肘、手操纵道具,做出高扬、低俯、左摇、右摆以及口部开合等动作,形象动人、逼真。舞者配合唢呐、锣鼓等民族乐器的旋律节奏,展现了出洞、觅食、戏水、产卵、跳龙门等场景,表现了水族动物在水中惬意的生活景象,寓意着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成为当地人民送吉祥、送祝福的舞蹈,并流传至今。

3、双凤舞。“双凤舞”,又名“双凤朝阳”。于明末清初形成并流传于电白电城镇。《双凤朝牡丹》共有11个角色,包括:金凤(雄性)、银凤(雌性)、白鹤、八哥、红画眉、里记鸟、白翅鸽、翠鸟、牡丹等。双凤舞中角色较多、鸟类品种的多样化,其服饰及配饰也较为复杂。主要根据鸟的种类、形象特征进行服饰配色及打绑腿,力求达最大形象化效果。因此,双凤舞的服饰色彩绚丽、漂亮,为传统的对襟式服饰,其中,金凤和银凤的服饰最为华丽,由竹篾纺织和影色纸片、布料及人造羽毛等构成。《双凤朝牡丹》以广东八音锣鼓为主要伴奏,以牡丹引凤作为开场,整个舞蹈包含牡丹引凤、双凤起舞、牡丹和百鸟、双凤朝牡丹、百鸟合唱等五个部分组成。舞蹈神形兼备,以模仿鸟儿动作为主,如开屏、展翅、交颈、伸腿、松毛等鸟类常态动作,惟妙惟肖。凤凰具有“百鸟之王”,其自身涵义不言而喻,是吉祥和谐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人们舞凤凰寓意着凤凰能带来风调雨顺的好光景,给当地的人民带来吉祥如意。因此,“双凤舞”具有浓郁的风土人情。

4、麒麟舞。“麒麟舞”流传于茂名市电白区电城镇、麻岗一带境内,现分布于电城镇楼阁村和麻岗乡村。“麒麟舞”属传统民间舞蹈,其艺术特征:“麒麟舞”的服装、造型靓丽,形状精致小巧,形象生动活泼。舞蹈姿态以腾跃、翻滚等动作为主,表演形式既有含蓄一面同时兼具粗犷的一面,刚柔并济,两种矛盾冲突较大的表现形式集于舞蹈中,将人与麒麟共舞的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发挥淋漓尽致。传统的“麒麟舞”由4个表演人员人,两两一组,分别举着金、银色麒麟模型,再加上经化妆后形象化的孙猴子、土地公、笑面佛等人、神、动物角色搭配,进行各种腾跃、翻滚、戏逗等逐魔降妖的场景表演,配以轻、重、缓、急的动作表演,表演动静结合、幽默风趣,极具当地民族风俗特色。而现代“麒麟舞”又增加了小麒麟队,寓意代代兴旺。

5、人龙舞。人龙舞,俗称火龙舞,传于电白县旦场镇,距今已有约270年的历史。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的晚上,旦场村民便会舞起人龙,场景非常热闹,是该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人龙舞由四部分成员构成。其中,一、持火球者,仅为一人,其使命是引领人龙前行。二、旗手,约12人。6人手握彩旗代表六国封相,另外6人则手握三角彩旗。12位旗手游走于人龙前。三、持罗伞者,约3人。四、传统乐器演奏,约6 人。五、人龙表演者,约70—120 人,组成人龙。“人龙舞”中人龙的结构最庞大、参演人数最多、造型最具有观赏性。人龙结构分为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由人肢体相接的方式构成一条完整的人龙造型。龙头由年富力强的成人肩扛小孩,小孩头戴龙头装饰,手握电筒,以示龙眼发光。龙身分为龙柱和龙节,龙柱由大人支撑,龙节由孩子,采用仰卧的姿态,一节节相连,形成龙身。龙尾与龙身类似,但不同点在于,最后两位仰卧者,需把双脚岔开,形成龙尾。当“人龙舞”开始表演,首先,人龙阵将起伏三次,俗称“拜龙”。接着,在火球的引领下,巨型人龙随之起舞,流动过程中,龙尾时不时进行摇摆动作。表演期间,巨型人龙在演员们的相互配合下,表演出“龙穿云”、“龙卷浪”等造型,整体衔接流畅,气势磅礴,不仅展现了龙的威武气势,还表现了人龙的轻巧、灵活的技术特点,展现了表演者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气概。

(二)民俗音乐

1、黄岭鼻吹笛。黄岭鼻吹笛属于民间杂技艺术,主要流传于电白县黄岭镇水西村。电白县非遗传承人吕晓林先生在自己动手制作乐器的过程中,学会了用鼻子在呼气和吸气中吹笛子。与传统的吹笛子不同,吕先生采用口呼气,鼻吸气的方式吹响笛子。但因为采用鼻子吹奏乐器,笛子中的吐舌等技术技巧无法运用于演奏中,因此,其演奏曲目受到一定的限制,基本以广东南音曲子为主。

2、大榜蚝歌。大榜蚝歌,流传于电白县岭门镇大榜村,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属于山歌体民间音乐。大榜蚝歌歌曲内容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可以说大榜蚝歌演唱本身就属于一种民俗活动。同时,大榜蚝歌具有集体性,在演唱的过程中,村民们自发的参与其中,共同演唱,彼此增进感情,促进了邻里和谐,增强人民的凝聚力。因此,大榜蚝歌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行,其自身蕴含的民俗性,凝聚力为研究当地民俗文化提供了宝贵历史资料。

3、电白民歌。电白民歌,汉族民歌;流传于电白区霞洞镇军屯上身曲村,并在广东粤西沿海地区广泛流传。起源于清朝年间,属于山歌体民间音乐。歌者通常隔着河或隔着山进行演唱,以求达到互传信息、互相呼应的作用。歌者采用沿海地区的方言进行演唱,包含:黎(海话)、哩(客家话)、白话三大类。演唱体裁分别为情歌、儿歌、叹歌,山歌、咸水歌;歌曲创作多为民间口头创作,演唱内容长篇叙事民歌、大量短小民歌、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等。电白民歌曲调优美、感情细腻、真挚,具有传播知识、文化传承、娱乐审美的功能。

(三)民俗戏曲

茂港单人木偶戏,俗称“鬼仔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主要分大、中、小班三种类型,茂港单人木偶戏属其中的小班木偶戏,相传于明朝万历年间从中原传入,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茂港单人木偶戏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木偶的造型及制作十分讲究,多选用质地细软的枝松木精雕细刻而成,面部采用变形夸张的艺术手法彩绘装璜,口眼皆可活动,仪态传神逼真,栩栩如生。木偶角色分“生、旦、丑、公、婆、净”等十大行当,人物性格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表演时,由一人操持木偶,集唱、念、做、打于一身,采用独特的木偶腔进行演唱。演唱语言多采用当地方言演唱。表演内容以宣扬忠、孝、仁、义、礼传统思想和反映才子佳人、将相帝王故事为主。

三、结语

我国地域广博,民俗音乐文化艺术能反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特色,体现出民族之间的精神状态,是历史和时空发展的有效见证,是人文精神和时代内涵的具体表达。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构成元素之一,通过用声音、肢体的方式有记录了人们生活的发展规律,体现了当地民族的风土人情。茂名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沿海地区民俗风情,根据笔者的总结,共有以下三方面特征:1、传统的审美理念和价值取向:茂名地区位于南海之滨,自古以来便是靠海生活,在独特地域文化的传承背景下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民族音乐是传统观念的外在表现,通过音乐艺术形式将民族的审美、信仰展现出来,形成文化和因为的高度融合。2、统一的语言习惯:民族语言是民族音乐的基础,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传统语言,茂名地区的民俗音乐文化大都是采用民族语言完成的,语言与文字是文化的发展根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民族音乐的艺术特征是建立在民族语言的基础上。3、大量的民族乐器:民族音乐中民族乐器往往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与当地的音乐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茂名的地区的民俗文化,不论是舞蹈、音乐、还是戏剧,都有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使用,使得音乐的演绎变得层次更丰富、特色更鲜明,也更具音乐内涵,引领听众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猜你喜欢

沿海地区民俗文化音乐
影响防城港市沿海地区母乳喂养相关因素分析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音乐
沿海地区青年人才流动趋向规律研究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