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曲艺剧目 赓续红色血脉
——观大型曲艺剧《盐阜往事》有感
2022-04-19郭晓娟
■郭晓娟
近期,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由盐都区文广旅局主办、盐都区文化馆打造的大型曲艺剧《盐阜往事》成功上演。鲜明的红色题材、独特的艺术形式、唯美的舞台呈现,首次以曲艺形式表演一部现代红色题材故事的大胆尝试,自然吸引着盐城观众的极大兴趣,首演之日当晚,千余人坐席的剧场内人头攒动,人们不时地送上阵阵掌声,发出由衷的祝贺。
曲艺剧《盐阜往事》是一部反映新四军在盐城建立根据地的故事。作品反映了当年华中鲁艺的文艺工作者从全国各地来到盐城这片红色的土地,在难忘的日日夜夜战斗中,这群文艺战士与盐阜地区的人民鱼水相依、生死与共,最后不幸牺牲在与日寇英雄搏斗中。全剧以鲜活生动的事迹,传承了铁军光荣的红色历史,为今天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和红色传统文化教育。
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经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批准,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后,来自战略大后方华中鲁艺的部分师生,在根据地里开始了紧张的学习工作,投入到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之中。在一次反围剿中,一群文艺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陷入日军重围,有30多名战士在盐城的建湖北秦庄壮烈牺牲,其中投河自尽的有9位女战士,这一段历史值得我们深深铭记。
曲艺剧《盐阜往事》描写了这样一群普通人,小山子是水乡荷花荡的孤儿,他一心想着“解放”在开明乡绅家当童养媳的芦花,与她远走高飞、结婚成家。这天,以兰欣为代表的华中鲁艺师生来到荷花荡宣传抗日,小山子深受鼓舞,前几天看到日本鬼子轰炸小李庄的所见所闻,更加激发他抗击日寇的民族热情,于是毅然报名参军。战火中,小山子不断成长,对“解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全剧塑造了一组人物群像:王维成、芦花、花大嫂、老管家。其中王维成的儿子王新民是早年在上海加入党组织的代表,常年往返于上海和盐城之间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党的组织,是盐阜地区宣传革命的早期火种。兰欣是奔赴根据地的进步青年代表,他们主动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生活,为了革命理想,为了劳苦大众,奔赴苏北根据地,并为此付出了青春、热血直至生命。全剧通过“荡里来了新四军”“军民团结鱼水情”“英雄果敢保夏粮”“不辱使命十六铺”“英烈魂断北秦庄”“芦花荡里喊魂声”等情节,致敬红色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在全剧中我们看到作品用艺术的手法,描写了这群鲁艺文化人,他们是怎样从当年的一名学生变成英雄的战士,是如何由普通的知识分子最终成为站立在时代最前列的吹响战斗的号角者。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为了中华大地的万里山河,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保卫家园和群众,用鲜红的热血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观看此剧,让今天的人们心灵深处无不感到震撼。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这就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抚今追昔,仰望星空,我们只有感动!新四军华中鲁艺战士们把他们最美丽的青春献给了民族解放事业。这段永难忘怀的记忆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历久弥新、世人景仰。
描写新四军华中鲁艺师生战斗故事的体裁,近期有多部作品以不同形式被搬上舞台。盐城作为新四军重建军部的地方,又是华中鲁艺战士集中战斗、生活的所在地,英雄故事层出不穷,让人如数家珍。其中有盐城市歌舞剧院演出的舞剧《烽烟桃花飞》,有建湖淮剧团演出的《北秦庄之恋》,杂技剧《芦苇青青菜花黄》,著名编剧陈明创作的淮剧《为你绽放》等。但用曲艺剧形式表现鲁艺战士的则是第一部。纵观该曲艺剧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以曲艺为载体,由一条艺术脉络进行贯穿,每一场戏中的表演都由曲艺加演唱来承担。
我们知道,曲艺是一种重要的文艺载体,它短小精悍,形式活泼,具有短平快、快节奏,到嘴到肚,便于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简练精辟并易于朗朗上口的艺术特点。在人们欣赏习惯中,曲艺当属北方的重要艺术品种,君不见每年春晚里的小品,天津快板、单弦演唱等都来自京津地区。而小品的语言更是以东北语系为主。在南方一般是以评弹、评书等为主。此次作为中国曲艺之乡的盐都区,区群艺馆李莺歌馆长,大胆运用曲艺形式来讲述一段红色故事,这的确在艺术手法上是一种创新和突破。
实践证明,艺术不在形式,而在于内涵与表现手法。所谓艺不圧身,只要有生动的故事,精湛的表演,有一群高水准的演员,无论是何种艺术品种,同样会吸引观众,都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与好评,并不会因地域的差异而排斥。曲艺剧《盐阜往事》为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取得了可贵的艺术效果。由李莺歌、季蓬春、汤琦、卞干嵘表演的讴歌新四军业绩的群口快板更是清脆悦耳、声情并茂。其中有单人的表演绝活,有双人的联手挑战,更有四人的问答交融,可谓是交相呼应、珠联璧合。剧中通过人物的穿插对话、加上快板的有问有答,把剧情一次又一次的推向高潮。单个大鼓,更是剧中的艺术特点,黄华的表演既有力度也有厚度,其演唱吐词清晰、有声有色,与8人小型乐队的合作相当默契、相得益彰,演唱的主题曲穿插苏北民歌小调,朴实而亲切,充满浓郁的盐阜地方风情,特别是与民歌《八根芦柴花》《孟姜女》旋律的有机融合,让人们欣赏到亲切的乡音,在得到情感愉悦的同时,接受一场思想与精神的洗礼。
曲艺剧《盐阜往事》新鲜、奇特、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一搬上舞台就引起观众的深厚兴趣,其中音乐创作功不可没。作曲家王苏军早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后在盐城市歌舞团、江苏省淮剧团,盐城市文化馆长期从事音乐创作与现场演奏,对苏北里下河一带的民歌旋律与调式可说是如数家珍、随手拈来。在剧中,经他再加工的民间曲调既能保留原汁原味的韵味,看似又有点似曾相识,可又绝不是原版再录,而是保持那种特有的风韵,让人听后有欲罢不能、相见恨晚的久违之感。
在剧中淮悲调式的超常发挥,离调的大起大落,经过演员们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演唱,深深的感染着观众的情绪。一台曲艺剧,淮调与民间乐曲的有机融合,大补缸、淮蹦子的旋律耳熟能详,人们不得不敬佩音乐家驾驭舞台的能力。曲艺为剧本添彩,音乐让剧目生辉,两种不同艺术载体的相互契合,交融互补,让演出达到了完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