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背景下小学体育适需性“小课程”的开发研究
2022-04-19吕岑
【摘要】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小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学的一大重点。但小学生的课堂时间较为有限,这要求教师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教师在课后服务中引入小学体育多元适需性“小课程”,能够更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本文分析了课后服务的内涵,介绍了在课后服务中开展体育“小课程”教学活动的必要性,并结合当前教学的客观情况,提出课后服务背景下小学体育多元适需性“小课程”的开展策略,以期加深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对课后服务背景下小学体育多元适需性“小课程”教学内涵的理论认识,为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帮助小学体育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后服务;小学体育;小课程
引言
近年来,在倡导进一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背景下,积极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素质,已经成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任务。要想充分实现这一系列的目标,离不开对小学生的体育技能的培养。但是从客观的角度看,当前很多小学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还存在一系列不足。为了实现高效培养小学生体育技能的目标,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尊重小学生的客观需求,尽可能地扭转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借助课后服务的形式,进一步落实小学体育多元适需性“小课程”应用,强化小学生的体育技能,完成对小学生体育素质的有效培养,实现更理想的体育教学效果。这离不开对小学体育多元适需性“小课程”的运用[1]。
一、课后服务的内涵
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尤其是受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影响,传统的师本位的教学理念已经被教育领域摒弃,积极鼓励教师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已经成为当前主流的教学思想。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职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上的服务色彩变得更加浓厚。课后服务由此产生。课后服务的主要内容为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组织开展体育、艺术、科普活动,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
教师的课后服务活动价值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变得更为明显,这主要因为:第一,从当前的课程内容来看,单纯的课堂教学服务,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学生需要接受、吸收的内容逐渐变多,单纯依靠课堂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而借助课后服务的补充,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部分不足。第二,从当前的社会背景来看,广大学生家长的工作呈现日益繁忙的状态,积极地开展课后服务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家长育儿的精力,从而为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2]。
强健的體魄离不开体育,体育就是要“以体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教育大会时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进入校园,加强体育教育在丰富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内容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中全面健康成长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所在。就小学体育教学活动而言,由于体育学科本身所具备的特殊性,如果教学活动单纯地利用课堂时间,往往难以实现更理想的教学目标,而引入课后服务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增加体育教学的时间,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教学的内容,从而加速小学生的体育素养的提升。
二、课后服务中开展体育“小课程”教学活动的必要性
从当前客观的教学情况以及时代发展的需求来看,在小学教学阶段积极强化学生体育学科的课后服务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对广大小学生进行体育学科课后服务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想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还需要搭配“小课程”的教学手段。所谓“小课程”,简单来说,就是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一方面不像正式的课程那样,面向班级的学生整体,而是从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客观需求出发,开展合理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短小精悍,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却能够在长年累月的坚持下集腋成裘。在小学体育教学领域,教师在开展课后服务的过程中,积极引入“小课程”教学活动,具备多方面的必要性,概括
如下:
第一,小学体育课程的学科特性使然。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它一般不能完全按照课本内容照本宣科地开展,而是需要从点点滴滴的教学活动入手,不断提升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以及小学生的体育能力。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单纯依靠课内的教学时间和空间是远远不够的,但是通过引入“小课程”教学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以此提升小学生的体育素质。
第二,教师在针对小学生的体育课程开展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引入“小课程”教学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的课上教学还是课后服务,往往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难以有效实现因材施教。而“小课程”教学活动不仅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同时还强调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做到更具针对性的教学,也就是从每一个个体的客观体育训练需求出发,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由此实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3]。
第三,借助“小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社会上的体育资源。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小学生的体育训练需求不断增加,体育设施需求也日益提升。但是,学校无论是在空间还是在体育设施的投入方面,相对来说都是较为有限的,在开展体育教学时,积极引入“小课程”教学活动,不仅可以综合利用小学生的课余时间,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小学生从更为广阔的视野中获取更多的资源,从而使小学生可参与的体育项目得到扩展,帮助小学生获得更为迅速的成长[4]。
三、课后服务中开展体育“小课程”教学活动的策略
目前,一些教师在课后服务中意识到开展体育“小课程”教学活动的必要性,并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始从一些方面入手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但是从当前的客观情况来看,很多小学体育教师对这一教学手段还存在理解不够透彻、应用不够灵活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一)尊重学生兴趣,强化参与力度
很多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后服务中开展体育“小课程”教学活动时,出现效率不高的情况,原因在于很多教师教学观念较为保守,仍然从师本位的教学思想出发,在课堂中讲授多于训练,使课堂出现对学生进行单一体育培训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因此出现学生的参与度明显不高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课后“小课程”的学习兴趣。在课后服务中开展体育“小课程”教学活动时,教师不应僵化刻板,而应采取更为灵活多变的手段,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这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后服务中开展体育“小课程”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兴趣和自身特点,并由此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对此,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方面的
举措:
第一,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客观情况出发,尽量量体裁衣地选择“小课程”教学活动中的体育项目。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身体素质以及理解能力相对来说比较有限,而且由于学生自身的生长和性格差异,每个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要想给小学生筛选出更具参与性的体育项目,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比如,对于小学生来说,一些足球等球类项目规则较为复杂,参与其中需要消耗较多的体力,难以吸引他们的兴趣,而像跳绳或者踢毽子这类项目,简单轻松,非常适合在教学活动中开展。除此之外,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往往对游戏类的运动项目比较感兴趣,因此学校可以购置彩色的标志物、呼啦圈、健身圈、小跨栏架、短绳等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器材,构造不同种类体育项目的训练场,组织游戏类的运动项目,开展跑、跳、柔韧练习、协作运动、健身操、武术操、戏曲操等多种练习活动,多方面、多角度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第二,为了进一步体现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尊重,教师在“小课程”教学活动开展前,可以采取投票或者访谈的形式,了解和认识学生对体育项目开展的需求和兴趣。借助这种形式,能够让“小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契合学生的兴趣点和能力点,可以更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关注学生体质,丰富教学形式
一般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之所以难以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原因在于很多教师的教学活动脱离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这也是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先对学生的身体机能进行评估。在评估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观察学生的基本身體素质,同时还需要观察学生的耐力、意志力、性格等情况。在对学生的上述基本情况有了充分的把握之后,教师需要进一步地开展因材施教活动。比如,对于身体机能有待提升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定期在“小课程”中进行跳绳等循序渐进的、能够提升其身体素质的训练项目。而对于那些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参与一些长跑“小课程”活动,使他们的意志力和耐力得到锻炼。通过因材施教的、有针对性的“小课程”教学活动安排,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能力提升需求,由此为小学生身体素质的进步提供更为良好的基础。
(三)采取家校联动,整合社会资源
“小课程”教学活动是一种较为灵活的、不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开展体育“小课程”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充分地解放思维,灵活地采取家校联动的教育模式,加强对社会资源的利用。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做出的努力主要有:
第一,教师可以定期和家长联系,把握小学生在课后的体育训练情况。在体育“小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教师无法全方位地跟踪观察小学生的成长状况,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教师可以定期和家长联系,了解并且鼓励家长监督小学生的体育训练情况,然后将具体的情况及时地反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有清晰的自我认识,同时也可以在学生之间营造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借助这一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把握学生的训练进度,从而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教师需要鼓励家长引导小学生在体育“小课程”教学活动中实现对社会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目前,社会上免费的或是付费的体育训练资源不断增加,而其中很多训练设施是广大小学所缺乏的。为了能够切实提升小学生的体育素质,教师可以让家长引领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比如,目前很多社区中具备多种样式的体育设施,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简单易操作的体育项目,然后让家长带领学生在这些设施上进行训练,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发挥“小课程”教学活动的价值。
结语
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积极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教学活动的重点目标。健康的体魄对于其他素质的养成来说,具有积极的作用。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后服务的机会,开展符合小学生学习需求的体育“小课程”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家校联动模式,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引导小学生充分利用社会体育资源,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红. 南昌市小学生校内课后体育服务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1.
[2]杨政燕.小学体育教学中养成教育的途径[J].试题与研究,2021(17):105-106.
[3]谢顺木. 小学阶段多样性开展学生课后体育活动的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21(48):115-116.
[4]李兴玲.浅谈如何有效开展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活动[J].小学教学参考,2021(15):96.
作者简介:吕岑(1992.02—),男,四川省宜兴市太华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课后服务背景下体育“小课程”的开发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