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课中的应用
2022-04-19杨春宏
杨春宏
摘 要: 教育的初心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提高学生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探索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举一反三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在内的综合素养。讨论式教学能很好地综合历练学生的素养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求知欲。尤其对化学学科而言,化学的变化是很奇妙的,并且千变万化、无处不在,教师不能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封闭学生的思维,应当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当摒弃填鸭式教育方式,侧重于在启发式教育的理念下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讨论式教育在化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讨论式教学法;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918(2022)08-0143-04
在新课标的倡导下,教育应当注重充分发挥初中生的自主性,将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放在重要教学地位,强调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思路,使获得知识的过程与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培育初中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以及综合素养。初中化学讨论式教学法是指初中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一现象或是疑问相互交流讨论的启发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鼓励初中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搜集相关理据,并加以消化理解加上自己的见解,在规定时间内与教师和同学分享观点,开展探讨。讨论式教学能实现集思广益、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具有高度的创新性、自主性和互动性。融讨论式教学法入初中化学课堂能实现师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加强互动的良性循环,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还给拔尖的初中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那么初中化学教师应当怎样正确认识讨论式教育,又如何充分运用好这一教学形式呢?
一、 融讨论式教学入初中化学学科教育的优势
(一)讨论式教学对促进学生学习的开创性作用
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初中生在讨论式教学法中不能只在教师的主动输出下成为被动接受观点的“配角”,而是应重新被正视成为整个教学课堂中最重要的输出力量和参与者。打破了教师单一输出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开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目标方面,讨论式教学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下,学生被鼓励开展自我探索行为,而观点的碰撞更是使得学生个性得以彰显,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隐藏的天赋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这样的讨论式教学模式就相当于是用实际行动在告诉初中生,只要积极主动思考,勇敢表达,即使是极为独特的见解也有资格分享给班级同学并受到鼓励和认可,这无疑是为培养特殊人才做出了最直接的实际行动。讨论式教学法是开创性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充分激发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热情,具有高度的创新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在历练初中生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同时,对培养初中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大有好处。
化学因为其纯理科、偏逻辑、重思考的学习特点,历来是大部分学生眼中的难点,教师眼中的教学重点。初中阶段是打基础的时期,如何在初中阶段让学生爱上化学,學会化学,对化学产生兴趣已经成为初中化学教师任课的重点。广大教师想要让化学课堂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学生在课上带着兴趣去学习,就需要运用到化学课堂中的主动因素,用化学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对化学真正感兴趣,真正愿意去学习化学,让中学生在美丽的化学世界畅游,自主对化学问题进行讨论,这些化学课本中的知识,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观察发现,初中化学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百利而无一害,是我们需要推崇的授课方法。在当今的化学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已经发现,在当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环境下,有不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提不起兴趣,认为化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学习化学,而通过让学生化学课堂有讨论的时间,可以让我们引导学生发现初中化学课本上的知识熠熠生辉,并不像之前学生们印象中的那样索然无味,而是有非常多的生动有趣的化学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这不得不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机会。
(二)讨论式教学对塑造学生性格的意义
初中化学讨论式教学法是建立在团体相互交流讨论的形式之上的。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鼓励初中生按自己的理解表达,有利于鼓励初中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搜集相关理据,从而有利于初中生树立求真求实的价值观,有利于初中生塑造出勇敢表达自我、追求真理,不将书本知识当作教条,敢质疑的性格。不仅如此,讨论式教学推动初中生与教师和同学分享观点、开展探讨,达到了增加交流的目的,能历练初中生的集体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融入集体,树立正确的集体意识。与此同时,讨论式教学能实现集思广益、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以浓厚的学术氛围带动学生深入思考,增强学生课堂互动感,在交流沟通、观点碰撞的过程中,教会初中生自我反思、自我学习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实现共同进步。
二、 融讨论式教学入初中化学学科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实验课中就实验现象开展有关原理的讨论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课堂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帮助初中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化学原理。研究显示,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产生过激烈讨论或是有过自我思考,哪怕只是产生了一定求知欲、好奇心以后,往往这一知识点能被学生记得更加深刻。因此,初中教师应当学会将讨论式教学法融入实验课,增加互动,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例如,教师先向同学们展示实验过程,当实验结果出现后,给初中生们几分钟进行组队讨论原理,并在时间结束后每组派出一个代表,向大家阐述小组的最终意见。这样的课堂设计能使学生们更有参与感、互动感,小组讨论环节能很好地锻炼学生们的集体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同时还推动了每位学生能积极参与进来,鼓励学生主动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而最终的汇报分享环节一般都由能力较强的小组成员进行,这对拔尖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并且能锻炼他们整理观点的能力和组织能力。在讨论式教学的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观点间的相互碰撞,能够使学生们学会自我反思、相互补充,推动学生在观点“博弈”的同时重新思考自己考虑不周的地方。最后,由教师总结,将完整的原理讲解出来。这样形式的实验课不仅能达到高效率,而且充实、节奏紧凑,还是对每位学生综合能力、化学核心素养的一次锻炼。
兴趣才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们人的天性就是会被未知的新奇事物所吸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然也应当巧妙运用学生自身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我们可以在讲授新课时留给学生几个与课堂教学有关、贴近生活且新奇的问题,学生觉得有趣自然而然就会去实践观察,他们在实践观察的过程中又会忍不住去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教师在学生已经对知识有了初步兴趣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初步的浏览和了解。
(二)实验结果预测讨论——两根蜡烛谁先灭
与前面所讲述的不同的是,有的实验课中知识重点更偏向于结论,教学目的是需要学生记忆结论。化学教师需要明白理解才是记忆的终极方法,而将讨论式教育法融入实验中将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程度。因此,在这类实验课中初中化学教师也应当学会合理使用方法。
例如,由教师先口述实验操作,然后给学生几分钟进行小组讨论结果会是什么,要求学生要给出理由,有理有据。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将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能够很好地推动学生进行猜测和培养发散思维。例如,初中化学中的燃烧章节,教师可以先拿出两根长短不一的蜡烛和一个密闭的透明罩子。向学生提出“当同时将这两根蜡烛点燃放在玻璃罩子中,哪根蜡烛会先熄灭”的议题,鼓励学生探索答案。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会在自主条件下,复习燃烧的条件、空气的成分、燃烧的产物等知识点,从而锻炼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最终,在讨论结束后,老师将实验重现,并讲解原因。这样的形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有助于鼓励学生敢于实践、勤于思考,在历练初中生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同时,对培养初中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大有好处。
常言道,温故而知新,熟方能生巧。其实学生不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在不断遗忘的过程,我们在设计新型教学模式时应当考虑到人的记忆特性,建立一个通过讨论让学生不断温故知新的复习反馈机制。不同于传统课堂中通过笔头考试来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自问自答,一方面学生出于爱玩的好奇心理,自然会兴致勃勃的参与到趣味教学过程中积极设计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会出于自己的好胜心,而努力地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去应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就让学生再次巩固了已经掌握的知识。学生在认真学习后,就会形成良性循环的自我激励机制,不仅仅是有益于当前阶段的学习,还会让学生的整个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都得到改善。而教师在学生自主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在前一阶段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遗漏之处,进行及时的补充和反馈。在整个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应当进行适当的总结和整个知识结构的梳理。
(三)难题分组讨论
将讨论式教学方法与难题和课堂设计融合起来,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为了更好地锻炼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化学教师可以每天布置一道难题,让学生回家思考,在第二天上课的前几分钟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初中生相互交流思路,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打开新思路、吸取“百家之长”,与此同时,为后面的课堂时间创设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能使初中生们在剩余时间内保持一定的求知欲与注意力。讨论式教学方法与难题和课堂设计融合起来的课堂形式,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有关应用化学原理创新的实践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点,更是让学生们能学以致用,为国家、社会的创新助力。因此,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结合,贴近真实世界,探索自然科学,初中教师应当学会将讨论式教学与创新实践结合起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水火箭的制造”,将化学原理真正运用在实践创造上。利用反应生成大量气体的化学原理,将瓶子发射出去,最终进行发射路程的竞赛,教师应当对获胜小组进行一定奖励。但事实上,实践是与理论不太一样的,由于发射角度、反应物的量、瓶子的质量等的差异,最终结果不会完全相同。这就需要小组成员不断实验、讨论、反思、调试。这种形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能力,更教会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了創新实践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合理增设讨论情景配合化学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课堂中融入小组讨论形式也是近年来教育理念的一大创新。小组讨论与课堂的融入,不仅可以寓教于乐,在传授基本的化学知识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化学内涵的思考,还可以拉近师生关系,改善课堂氛围,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和能力的目的,并让学生将学习到的化学知识主动付诸实践。同时,化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较枯燥,将分组讨论引进化学课堂教学中,能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三、 讨论式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展现形式
讨论式教学的开展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开放或是半开放的都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一)对启发式问题的讨论教学
例如,启发式问题讨论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要求教师应该提前准备与本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启发性化学问题,引导初中生自主学习。启发式问题的讨论能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因而能引入新教学内容,也可以融会贯通多个化学知识点。讨论式教学与启发式问题的结合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和总结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有很大的意义。
(二)对习题的讨论教学
化学作业是巩固学生基础、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文化积累,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在以往的作业设计中,教师更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课本内容的生硬记忆,往往容易忽视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理解和深度剖析,还常常忽视对学生课外积累、自我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传统化学学科作业设计不仅是在“增负”,还轻视了初中化学素养的培育和文化积累的过程,违背了育人初心,阻碍初中生综合化学学科能力的提高。将讨论式教学与习题结合的形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短板。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在习题中讨论教学的作用,推动学生发散思维,做到融会贯通,将零散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知识网,能够举一反三。讨论式教学与习题结合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形成勤思考、敢质疑的学习习惯,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提高化学核心素养。
教师要不断改进各种练习的学习过程,实践的目的在于吸收和巩固学生刚刚学过的化学知识,只有丰富了课堂学习的多种形式,才有机会有效提高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兴趣,让学生将知识记忆得更加牢固。只有通过大量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将其转化为自己能理解的知识。在化学教育方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基数大、话题资源丰富的特点,利用学生喜欢的话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同时在交流活动中教师应尽量淡化自己的角色,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四、 结语
在初中化学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牢牢记住初心,注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侧重于提高学生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探索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举一反三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在内的综合素养。教师不能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封闭学生的思维,应当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当摒弃填鸭式教育方式,认识到讨论式教育在化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通过讨论式教学的丰富形式综合历练学生的素养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求知欲,注重充分发挥初中生的自主性,将提高和历练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放在重要教学地位,使初中生养成理论、实践结合,求真务实、勇于质疑的科学价值观,进而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初中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以及综合素养。要在实验结论、实验原理、创新实践等方面充分融合讨论式教学法,利用好讨论式教学法的优势。融讨论式教学法入初中化学课堂有利于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具有高度的创新性、自主性和互动性,能实现师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加强互动的良性循环,实现集思广益、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玉华.讨论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下),2013(8).
[2]甘永红.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2020(19).
[3]刘赣洪,臧佩.讨论式教学法文献综述——2010~2013年知网载文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2).
[4]常亚楠.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开封:河南大学,2018.
[5]何雪.讨论式教学模式在高一化学课中的实践与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