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实施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
2022-04-19钟雪春
摘 要:在新时期下,基础教育的教学重心逐渐由知识技能的传授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转变。面对这一全新的教学形势,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积极探寻更多高效的数学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创新。结构化教学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教学模式,其主张利用知识板块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思维,促使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整体建构,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结构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在高效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鉴于此,文章主要基于小学数学教师视角,对如何实施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整体建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09-0102-04
一、 引言
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在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不过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点状化教学、狭窄化教学、平均化教学等问题,并且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导致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难以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并完成学科知识的整体建构,进而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为了打破这一数学教学现状,教师必须要积极探索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而结构化教学是一种模块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其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构建结构化数学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转变点状化、零散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完成学科知识的整体构建,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就这一方面而言,加强对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 结构教学理念及特征
(一)结构化教学的基本理念
关于结构化教学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进行解读,即在对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有着一定了解和掌握的情况下,以发展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为目的,基于系统化、整体化的原则,设计和组织的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同时,可以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对学科知识的整体建构,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通过对结构化教学概念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并倡导模块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可以形成较为完善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结构。因此,在结构化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层次递进、由点发散的问题,并提供结构联结的习题,引导学生进行结构化学习。
(二)结构化教学的特征
关于结构化教学的特征,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点状知识结构化。在各学科知识中不仅包含基本概念、技能和定理等大概念知识,还包含一些统摄性较低的分解小概念知识,这些知识点通常分散在各知识之间,比较零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实际上,在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通过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可以将整个学科知识进行串联,构建起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框架。因此,在结构化教学中,要求教师站在整个学科的视角。引导学生建立起“大概念”和“小概念”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的学科学习由零散走向联系,促使学生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结构。
二是强调知识经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高效率的学习都是始于引出知识,即由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新的知识。在结构化教学中,同样也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着一定的了解,并加强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关注,了解到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结构化学习。
三是注重逻辑性。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结构化教学的过程会更加关注学科知识的结构,因此,各教学环节必须要依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开展,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简单来说,结构化教学不仅需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逻辑,还需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特点。
四是注重迁移应用。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问题都有着共同的解决方法,当掌握基本的原理和解决方法后,则可以实现从解一道题向解决一类题的思维迁移。因此,在结构化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并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总结问题解决的方法,增强对各种认知和技能的应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结构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整体构架
小学数学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奠基作用,虽然小学数学知识的难度不大,但涉及的内容相对广泛,并且知识比较零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在脑海中心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这会使得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所采取的思维方式过于单一,并且提取的信息也比较片面,限制学生思维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而结构化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结构的掌握和认知结构的建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开展结构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将零散的知识点建立起联系,以便于學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并且随着学年的不断升高,数学学习难度也会逐渐增大,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会越来越多。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建构学科知识结构的基本方法,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二)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
每一门学科都有着自身的知识结构,而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某种方式,将自己认识和理解学科中的内在结构进行优化后,就形成了自身的认知结构。结构化教学则可以促使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相互转化和融合,强化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和建构,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在结构化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灵活转化。
(三)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虽然数学问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但是问题解决的方法可以是多样化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對数学问题思考的过程中,能够抽丝剥茧,找到最关键的信息,探索出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思路。而当学生具备了系统全面的知识网络后,他们在对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就能够从一个条件中提取出多条重要信息,拓宽问题解决的思路,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并且结构化教学更加关注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在遇到复杂问题时,也可以快速提取出信息,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进而有效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缺乏教材整合意识
目前有些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时,是按照教材进行准备教学内容的,当一个单元结束后,再开展下一个单元内容的教学。在这样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只能够学习本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缺乏跨单元、跨学段学习的意识。在教材梳理的过程中,教师也很少会引导学生将同类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而是让学生将现有的知识点进行简单梳理,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进而影响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
(二)教学模式固化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一般是按照基本流程进行设计的,很少会专门去进行结构化教学设计。而在基本的教学流程中只有简单的教学步骤,并未对教学活动进行阐述,也没有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具体展示出来。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并且学生未能对知识点之间的结构层次和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和把握,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三)知识结构整理深度不足
有些教师在进行单元知识整理时,采取问题的方式,即教师会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本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吗?”然后教师会抽取学生起来回答,并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板书,直到将本单元设计的内容全部说出来,接着教师再根据板书内容,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整理。这样的整理和复习模式虽然也可以帮助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梳理,但由于在该环节教师占据主导,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乏对相关知识点的深入思考,不能很好地将知识点关联起来,也未能总结出行之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进而影响到学生知识结构的发展。
五、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策略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一方面,小学数学知识点较多,很多知识内容会被划分为多个独立的知识点,分散在各年级段中。以“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部分的内容为例,就将该部分的知识内容划分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两个部分,显然这两个部分的内容存在内在联系。但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根据教材顺序开展教学,将这两个部分的内容划分为两个独立的模块开展教学,导致学生在对这两个部分知识内容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形成联系,进而不能很好地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与性质,推导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则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着准确认知的情况下,再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的教学设计,可以促使学生将相关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对小学教材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单元知识之间也是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的。因此,在对教材内容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利用这一点,将各单元知识点进行串联,实现整体教学,促使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整体建构。比如,在对“小数”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整合时,教师则可以以小数的意义为连接点,将“小数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小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等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推进小数知识的完整性教学,促使学生进行小数知识的整体构建。
(二)基于学情,整体提升
在开展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时,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对课程标准进行研读,并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学习能力、学习心态和学习需求等进行全面分析,掌握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其次,教师需要对学生当前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分析,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进行分析,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再次,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潜力进行分析,并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和实践的机会,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最后,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可以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识产生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促进学生的整体提升。以“统计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展示不同类型的统计表,如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需求,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研究对象,对该统计图的绘制方法、特点、适用范围等进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多的可能,也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对比思想,明白知识需要整合,强化学生结构化学习思维。
(三)加强引导,延伸发展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有限,在进行结构化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在结构化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结构化学习及时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学科知识的建构,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发展。以“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去探究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当学生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的算法后,教师则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去验证这种规律是否适用于1000以内、10000以内或更大数的加减法当中,促使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和延伸发展。另外,在小学数学中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在结构化数学教学中也应贯彻落实这一点,通过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帮助学生养成复习和整理的良好学习习惯,促使学生进行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灵活转化,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学习完“小数”部分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的乘除法等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四)结构化学习,发展数学思维
在小學数学结构化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设计结构化教学活动外,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结构化学习,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比如,在新知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结构化思维,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以“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在多媒体设备上展示一些实物的图片,让学生去数一数图片中实物的数量,学会运用数字来表示生活中的实际物体。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物图片观察这些数的特点,并找出数和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了解到100以内数字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表示,增强学生对数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六、 结语
综上所述,结构化教学是一种具有较强先进性和科学性的教学方式,将其合理引入和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建构学科整体框架,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加强对这一方面的重视和研究,并根据数学学科教学的特征和规律,就目前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积极探索更为高效的结构化教学策略,实现对数学结构化教学的优化创新,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科.小学数学结构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求学,2021(39):41-42.
[2]翁海燕.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2021(14):64-65.
[3]郭继峰.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艺术,2021(3):76.
[4]何佳丹.整体建构,延伸发展,提升素养——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2020(22):98-101.
[5]李秀霞.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0(11):104.
[6]徐海明.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19(35):131.
[7]徐微.树立系统教学理念 发展学生数学素养——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9(18):17-18.
[8]何开平.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家长,2019(23):74+76.
作者简介:钟雪春(1978~),女,汉族,福建龙岩人,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龙凤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