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大河:为冬奥会制冰雪

2022-04-19李占梅

莫愁·时代人物 2022年4期
关键词:冰川南极滑雪

李占梅

秦大河

雪花和圣火联姻,种下了冬奥的种子;冰雪与运动结合,凝聚成冬奥的灵魂。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在国家体育场开幕,开启了世界冰雪运动的新格局,也让世界从此对中国的“人造雪”刮目相看。

说到冰状雪,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北京冬奥会赛事用雪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团队的主要负责人秦大河。

秦大河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本想学数学和物理专业的他考入兰州大学后,阴差阳错地被分到了地质地理系。毕业后,秦大河到甘肃省和政县第一中学任教。偶然的一次机会,改变了秦大河的人生轨迹。

那天秦大河像往常一样走进图书馆查资料,《地理学报》上一篇《中国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吸引了他的注意。那时中国的冰川学研究刚刚起步,文中描述的中国现代冰川的雄伟与壮观、神奇和美丽,强烈地吸引着秦大河。文章作者施雅风和谢自楚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秦大河的脑海中。

八年后的暑假,秦大河回家路过中科院兰州冰川所时,《中国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再次在他的头脑中萦绕,文中字词、画面竟清晰如昨。徘徊了许久,秦大河还是忍不住走进了中科院兰州冰川所的大门。

那时的谢自楚已经是中科院兰州冰川所有名的科学家了,面对这个贸然来访的青年,他表现出了特有的热情和耐心。而秦大河也从开始见面的局促、紧张到侃侃而谈,他对冰川的理解和认知让谢自楚不断地微微点头。1978年,秦大河被调入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研究所工作,同年7月,他考取了兰州大学地理系硕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的学业给秦大河注入了新的血液,走在茫茫雪地里,冰块、积雪让他兴奋,极地、寒区旱区、冰冻圈令他向往。1989年,一支由中、美、苏、法、英、日六个国家的六名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正式成立,秦大河毛遂自荐,争取到了参加这一历史性活动的机会。

出发前体检时,医生发现秦大河的牙齿有些问题。南极大陆缺乏医疗条件,牙不好,饭就吃不好,饭吃不好,体力就会下降,就无法坚持完此次考察项目,医生建议秦大河放弃此次行动。秦大河摇了摇头,决然地让医生拔掉他的十颗牙齿,换上假牙。

1989年7月26日,“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的队员们从中国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飞抵南极半岛拉森冰架北端的海豹冰原岛峰;两日后,六名队员从南极半岛的顶端出发,正式踏上科考南极的征程。

那一年,秦大河42岁,身上充满从未有过的生命张力。

在考察队里,秦大河负责采集冰雪样品等科学考察任务,每一天,每行进一段路程,都要随时观察雪层剖面的变化。行进途中,纵横交错的冰裂缝隙,看似坚固、实则一踏即碎的冰桥,积雪覆盖却深达几丈、几十丈的暗沟,每一步都充满凶险,秦大河只能用雪杖击冰探路,谨慎前行。

12月15日,队员们从极点向东方站前进。这是一段平均温度零下50摄氏度左右,穿越世界“寒极”“不可接近地区”的艰难征程,但秦大河却把这段路视为一次绝无仅有的好机会——因为几乎无人能够接近这个地方,这里的雪样未受到任何污染和干扰。

因为采集雪样时怕遭遇污染,人手不能太多,所以每次只能是秦大河独自小心谨慎地摸索前进。空旷辽远的浊云下,暴风雪夹杂着冰雹,以每秒高达35米至40米的风速在旷野里肆虐,像刀片在飞。能见度很低,看不清脚下的地势起伏,秦大河一个趔趄摔倒了,再爬起来时,两只脚似千斤般提不起来,手也肿胀得抓不住锹把。望着白茫茫无限延伸的冰天雪地,秦大河不敢休息,他知道一旦坐下来,就难再有精力站起来,甚至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坠入沟底,或死或伤。昏暗的月色中,秦大河一口气挖了两个两米半深的雪坑,观测、采样。从南极半岛到赛普尔,一路跋涉过来,秦大河采集了八百多个珍贵的雪样。

1990年3月3日,秦大河和队友们终于走完了全长5986公里的路程,安全抵达目的地——苏联和平站,完成了南极大陆上的“万里长征”。

秦大河瘦了足足有30斤,但他带回的那些雪样,成功地填补了世界冰川学领域的空白,他因此成为世界上唯一全部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2013年,秦大河获得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最高奖——沃尔沃环境奖。

2015年7月31日,北京获得了2022年第24届冬奥会举办权。冬奥雪从哪里来?“务必造出中国人的冰状雪,填补国内赛道雪务技术上的空白。”这项艰巨的攻坚任务落在了秦大河的肩上。

那一年,秦大河已经68岁,正是修身养性、颐养天年的时候。有人劝秦大河:“人造雪,尤其是雪道的造雪难度相当大,国外又实行技术封锁,赛道的用雪参数标准我们不知道,造不好,你的一世英名就前功盡弃了。”

秦大河谦逊地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老头,哪有英名!国家需要我,我就上。”2017年,秦大河一肩担起组建北京冬奥会赛事用雪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团队的重任,一肩挑起了制造中国冰状雪的攻坚。

冬奥会对雪道积雪要求极高,不仅要考虑雪花的美感,而且不同类型的比赛项目、同一块场地的不同地段人造雪的物理属性和冰粒大小也不尽相同。越野滑雪需要密度低、湿度小的雪;高山滑雪需要密度高的雪;跳台滑雪、单板追逐滑雪需要具有抗高冲击和高压的性能、冰粒容易融合的积雪。

时间短,任务重,秦大河带领团队一头扎进试验区,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气温下每天工作超过11小时。历届冬奥会都是使用氟利昂或氨制冷剂来制冰的,为了让冬奥会的冰雪实现绿色环保,秦大河决定不掺杂任何造雪剂,完全使用天然的水制造冰雪。为了提高人造雪的融点,秦大河通过改变造雪机喷嘴来增加人造雪的直径,可是喷出的水滴总是会有部分不能凝结,效率上大打折扣。推翻再重新开始,时间在秦大河这儿好像静止了,没有周六周日,没有春节假日,甚至没有白天黑夜。好不容易有了突破,秦大河请来西方专家考核,对方用脚一踩,不提供任何数据和方法,丢下一句话:不合格。

“山再高,爬就是了。”秦大河决定在已有机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在造雪的过程中不断铺水,利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膨全热回收方式进行制冷。每次试验后,秦大河都将所需的材料、结雪的硬度、含水量、密度、饱和度逐一进行记录并反复实验研究,确保能够挑选出最好的方案。

“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经过五年的攻坚克难,秦大河带领团队终于在2020年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实现了中国人的“用雪自由”。经检验,该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值趋近于零。美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亚历山大·霍尔赞叹:“大跳台就像将大自然的一部分雪山挪到城市里了,看上去几近完美。”

当我们在为奥运健儿欢呼喝彩时,秦大河,这位为冬奥会提供了坚强后盾、一辈子和冰雪打交道的“中国老头”拒绝了所有媒体采访,转身融入川流不息的人群中。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曹宏萍 2718286610@qq.com

猜你喜欢

冰川南极滑雪
冬来啦,滑雪去
为什么冰川会到处走?
冰川会发出声音吗?
小熊滑雪记
难忘的南极之旅
畅游南极之乔治王岛
我们的南极长城站
冰川
冰川
滑雪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