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出二十四节气蓝
2022-04-19青辰
青辰
赖蕾(中)和侗族织娘们
“春天染出来的蓝偏绿,夏天染出的蓝偏灰,冬天染出的蓝偏黄,只有秋天染出的蓝是藏青蓝,最漂亮。”从小听着母亲织布声长大的赖蕾,继承侗族传统印染技艺的同时又引入现代技术创新,根据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等二十四节气染出二十四种不同的蓝色,制订出蓝靛染色谱,让侗布大放异彩。
1997年,家住贵州省榕江县古州镇章鲁村的赖蕾考上云南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离家上学前一天,母亲送给她100匹织好的侗布,说:“这是我为你准备的嫁衣布,你离开家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但你要记得,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赖蕾从母亲手里接过侗布,心里却想着:现在早就不时兴侗布了。
练习时没有画布,赖蕾就把侗布拿来当画布用。几年后,在艺术的熏陶下,赖蕾逐渐能欣赏侗布的拙朴之美。不过,100匹侗布也被她用得所剩无几,已不够做出一套嫁衣了,赖蕾不由生出愧疚来。
毕业后,回乡工作的赖蕾发现,寨子里已经很少有人用传统的侗布了。“难道让母亲视为生命、一辈子守护的侗布,就这样消失了吗?”赖蕾经寻访得知,寨子里会用传统方法织布的织娘仅剩七人。她暗下决心,必须行动起来,重振侗布工艺,不让传承千年的手艺在自己这代人手中失传。
白天,她在当地的信用社上班;晚上,她一边向老一辈织染手工艺人学习纺线、染色、排线、织布等工艺,一边结合所学对侗布进行改良。不久,赖蕾开始收购用传统方法织出的侗布,以此鼓励村民织布。同时,她还走遍周边的侗族村落,给每一种土布做详细的档案,了解每一位掌握相关技艺的织娘。赖蕾与一位织娘共同创办侗布手工作坊基地,对有意学习织布的人进行培训。她费心推广了几年,织娘们的热情空前高涨,源源不断地将新织的侗布送来,可卖出去的侗布却少得可怜。赖蕾相信假以时日,侗布一定会被大众接受,于是咬牙照单全收。
当家中堆满了从榕江县各个村寨收来的侗布时,赖蕾已经开始负债。经营侗布培训作坊也需要不停地注入资金,赖蕾不知不觉间花掉300万元。不过,她很乐观:“只要手艺不断,就不怕赚不回来钱。”每一次培训,赖蕾都给参与的织娘、染娘、绣娘建立个人档案。几年下来,她已给上万人制作了技能档案。织娘们不需要打卡,也没有硬性指标。大家农忙时做农活,农闲时领回订单在家织。作坊年产侗布达3万匹,销路也慢慢打开了。
侗布染色主要以板蓝根为原料,靠米酒发酵而成,称作“蓝染”。染缸是“蓝染”的重要工具,当缸出现问题时,很多染娘直接弃缸,重新制作靛泥。与之不同的是,赖蕾会使用一些植物和草药对染缸进行修复,让它恢复生机。为了保持恒温,赖蕾还把染缸建在了地底下。用染好的侗布做衣服,可抗静电、防螨止痒,对皮肤无刺激。可想要侗布被人接受,就必须让它变得时尚起来。赖蕾决定在古法基础上对“蓝染”进行改良。
为了让侗布的颜色丰富起来,赖蕾尝试了其他植物染料,比如用新鲜的桑葚果把布染成红色,用榕树根的皮把布染成淡粉红色,用椿芽树把布染成淡绿色……有一年,赖蕾酿了两千斤葡萄酒,用废弃的葡萄筋将布染成了绚烂的大红色。
传统侗布上布满了图案,降低了它的使用性。为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赖蕾只点缀一些简单的花朵、圆圈等图案。與老一辈费力保色不同,赖蕾将染好的布匹反复漂洗,洗去浮在上面的杂色和杂质,再在通风条件下晾晒,最后用酸碱度成正比的植物酵素进行固色。
2015年,赖蕾接了一个价值百万元的订单。然而,她发现尽管库里有成千上万匹布,却没有客户需要的统一的蓝色。织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染出的蓝色千差万别,她只好退了订单。这次打击让赖蕾痛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情况。
为了染出统一的蓝色,赖蕾花了三年时间,对靛泥、染缸、天气、水温、湿度等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因为没有经验可借鉴,她只能把每一次的染布当成一次复杂严谨的实验:染房内挂着温度计和湿度仪,赖蕾记录下气温、湿度、风速、浸泡时间、褪蜡温度……有了数据的支持,即便是在不同的季节,她都能染出同样色调的布匹。用现代的思维方式来指导传统的手工艺,一项纯粹靠经验的传统技能,被赖蕾转化为可以用科学数据进行监测和控制的工艺,让更多的年轻人可学可用。
用侗布制作的时尚单品
接着,赖蕾在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等二十四节气的当天各染一批布,染出二十四种不同的蓝色,并制订出蓝靛染色谱。改良后的侗布一改往日单一的形象,很快吸引了一些国际设计师的目光。他们用“二十四节气蓝”侗布制作出时尚单品,亮相国际时装周。
“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只要每年能出一两件爆款,榕江县所有织娘就都可以凭手艺养活自己!”赖蕾定下目标:让一千名织女染娘,凭借手艺脱贫,做精益求精的工匠。
“二十四节气蓝”侗布
为扩大侗布产品影响力,赖蕾专门到成都请模特、摄影师来三宝侗寨拍写真《待嫁的新娘》。拍摄用的嫁衣,有的是赖蕾母亲传下的,有的是赖蕾自己织的,更多的是赖蕾从各个侗寨里收来的。这组侗族新娘穿嫁衣的照片,呈现出侗布最美的一面。她还把侗布做成箱包、衣服以及日用品,让侗布产品更好地进入日常生活中。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