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明育桃李 杏坛撒芬芳

2022-04-19徐靖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附属小学合肥市师范

徐靖程

初春时节,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校园里的银杏树探出几片拥簇在一起的浅绿色嫩叶,仿佛在侧耳倾听孩子们那欢快的笑声、朗朗读书声。四季更替,“校树”银杏在每一个变化的季节里留下一道道美丽的风光,印刻着附小学子的每一步成长。

从银河之畔到巢湖之滨,从崇今小学到德胜街小学、合肥师范附属学校,再到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附小的校名、办学体制、办学地址、办学规模在不断变化,但她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口碑从来没有变。她,是每一个附小人的骄傲!

启明教育,培育明理少年

建校于1937年,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成为一所合肥市品牌学校,“附小”的名号深入人心。2007年,附小整建制搬入滨湖校区,翻开了学校历史新的一页。学校在新址建设了启航广场,象征着附小人愿意用自己的努力破除困境,积极探索,在滨湖重扬风帆,开启新航程,并结合教育现状及学校实际,最终将“启明教育”确定为学校文化和办学理念,即“启迪人生、明亮教育”。

“提起附小,让人很容易想起‘拂晓’,黎明时分,天边会出现一颗明亮的晨星——启明星。它引领着光明的到来,它的出现意味着充满光明的新的一天的开始。”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党委书记、校长冯璐解释道:“这种意象作为小学教育的比喻十分贴切,小学是儿童的启蒙阶段,小学生的人生刚刚开始,我们就是要像启明星那样,帮助他们开启充满光明的人生大门。”在此理念的指引下,附小以“放出光芒,把希望点亮”为校训,努力培养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品格高洁、科学与人文素养良好的明理少年。

校园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第一扇大门,也是校园文化理念的直观表达。“百家姓”浮雕、“千字文”镂刻、“草木染”空间,让校园里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道连廊都在“表达”;无声的《诗经》《离骚》是孩子们仰望的星空,静默的《楚辞》《尚书》是学校为他们埋下的种子;成片的“校树”银杏,让学生四季都能沉浸其中探索植物生长密码,学习它坚韧沉着的美好品格……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从每一处细节入手,用“中国元素”打造校园环境的“中国味道”,通过校园环境建设对学生进行传统与历史的无声浸润,培养更具文化自信的明理少年。

从“1.0”到“5.0”,建设明慧课程

校园文化理念引领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而课程则是学校办学理念落地生根的重要途径。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立足于实践性学习,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从育什么样的人出发,创造学生学习的真实环境,满足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通过不断地思考与探索,对课程进行个性化建构,形成了“自主选择、多元发展、动心体验” 的明慧课程体系。

谈及附小的明慧课程,1.0、2.0、3.0、4.0、5.0這组数字意义非凡,它记录了学校近年来办学历程中课程的实践与蝶变。

办学之初,附小课程以兴趣小组为主要活动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线,注重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和技能培养。21世纪初,学校将各类兴趣小组纳入学校课程,编制课程纲要、校本教材以及评价方法,实现2.0版本课程的演变。随着学校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紧扣信息时代脉搏,3.0版本的课程蜕变令人耳目一新。学校通过课程结构改革和课程内容重构,在国家课程和校本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量身定制”实践活动课程,让课程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跑道。实践活动课程以“两球滚动、一艺一礼、线上线下、科学探究、三惯一体、经典阅读”为特色,“两球滚动”指的是以乒乓球和足球课程为引领,丰富运动类课程文化;“一艺一礼”指的是陶艺课程和明礼课程;“三惯一体”指的是不同主题、各具特色的好习惯课程和STEAM科学探究课程;“经典阅读”即基于传统文化和徽文化经典作品的阅读课程。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课程,满足了学生的多样需求,也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出炉,附小将育人目标、办学特色与核心素养对照,开启4.0版本的课程模式。“互联网+”背景下的主题实践课程通过技术与课程的突围与重构,以国家课标为引领、以项目学习为抓手、以跨学科整合为基本策略,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呈现未来的生活、完整的世界。2017年,VR(虚拟现实)课程、3D打印课程、人工智能课程走进校园,课堂变得有趣又好玩,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AR+教育”让明慧课程迎来5.0版本的蝶变期。

从1.0到5.0,一代又一代的附小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在课程研发的道路上寻找着教育真谛,让明慧课程不断顺应时代需求,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水平,进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供有效途径。

助力发展,铸就明智之师

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学校及教育发展的关键,唯有锻造一支优秀的高素质师资团队,才能实现以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以“服务教学教研,促进教师发展”为初心,依托“一个智库工程、一个青蓝工程、一个名师工程”的“三一工程”探索构建了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修机制,以加强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的修炼,不断促进明智之师的专业成长。

打造明智之师,亟需学校顶层设计。于是,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从三个层面率先建立了教师发展智库。首先,学校在管理工作中唱响“教师第一”的主旋律,达成“学校要发展、学生要发展,教师必须首先得到发展”的共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业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学各部门主任和各学科教研组组长为成员的教学管理指导组,组成管理智库,从教师培养方案、政策支持、统筹实施等方面全方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其次,学校教学经验足、教学方法实、奉献精神强的资深教师组成督导智库,以传帮带的形式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技巧、教学智慧传授给青年教师,辅助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助力一批批附小明智之师崭露头角。最后是专家智库,为了加快明智之师专业化发展进程,学校会定期邀请专家、名师等,通过专题讲座、线上指导、云端互动等方式帮助教师开阔眼界、更新理念、强化技能,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青年教师的成长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每年都会安排“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根据学科、年级给每位新进教师安排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通过“拜师礼”“影随行”“尖尖角”“话丰收”“展风采”“谢师礼”等六个篇章的指导和帮扶,实现青年教师的快速专业成长。

“通过为期一年的青蓝工程,在学校的培养、师傅的指导、同事的熏陶下,既有观念上的洗礼,又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技艺上的增长,我们就像一粒粒种子,在学校的精心浇灌和培养下慢慢破土而出。”这是刚刚踏入附小的方丹丹老师的心里话,也代表着众多附小青年教师们的心声。

教育家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冯璐校长看来,办人民满意的优质小学,也要有教学名师。在她的引领和鼓励下,附小已有特级教师4人,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17人。学校一方面鼓励教师成长为名师,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名师示范和引领,指引附小明智之师茁壮成长。

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通过启明教育形成了“诲人不倦、精益求精”的教风,铸就了一批批业务精湛、师德高尚、敬业爱岗、乐于钻研的明智之师团队,让每一位教师照亮学生人生发展之路的同时,也照亮自己的教育人生之路。

技术赋能,发展智慧教育

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与信息技术的结缘,要从20世纪80年代说起。从1984年建设第一个白昼放映室起,附小便开始持续创造多项第一:合肥市第一个计算机校园网和信息中心,第一個演播一体的电视台和图书管理系统;安徽省率先实现“班班通”和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学校;全国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安徽省率先建立网络云教室(校园慕课)的学校……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附小依托优质校园课程,结合智慧校园管理系统、智慧课堂、创新实验室等大力开展智慧校园建设,以满足师生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围绕学校日常管理及教学等实际工作,通过多终端提供选课、排课、通知公告、考勤管理、设备保修等一系列应用,提高教师办公和管理效率。以“云—台—端”为整体架构的智慧课堂,为学生创设了网络智能化学习环境,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全场景教学应用。集资源建设、管理、应用于一体的校本资源库,促进了优资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师生开展数字化教与学提供了有效支撑。基于AI技术的360°综合评价系统,通过多终端、多维度实现学生成长数据的全方位、全过程采集,让学生成长数据档案化,进而形成精准化、科学化的评价体系,助力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地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双师课堂,更是让附小的剪纸、音乐、书法等课程惠及更多区域的孩子,更好地发挥了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了一份附小力量。

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的智慧校园一步一步地从智慧教学、智慧育人、智慧教研、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等多维度开展建设,也让附小朝着“打造智慧校园区域示范校典型”的目标迈近。

百余载承积厚蕴,千万里筑道而行。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的青春和汗水,在历史的长河中灿然绽放、经久不衰。扬奋斗之帆,开启明之路;聚明智之师,育明理少年。历经风雨磨炼的附小在新时代愈发彰显出了蓬勃的朝气和无限的生命力,一代又一代附小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必将附小打造成合肥基础教育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猜你喜欢

附属小学合肥市师范
令我害怕的虫子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北京附属印刷学院附属小学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合肥市朝霞小学
学生写话
师范学人
合肥市出城口道路设计招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