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逻辑进路

2022-04-19蒋占峰刘宁

中国大学教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挑战

蒋占峰??刘宁

摘 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提升其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有重要意义。但当前高校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在育人素养、育人意识、教学能力、育人机制等方面还面临不少挑战。为此,我们需要从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素养、深化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增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健全课程思政建设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关键词:高校教师;课程思政;价值;挑战;路径

为更好地推进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2020年5月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文件中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关系着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是课程思政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

一、高校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价值意蕴

推进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相统一。教师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光荣使命,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需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而且其他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合力。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开设一门新的课程,或是组织一项实践活动,而是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理念的一种回归,教师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制度自信、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科理性精神、职业素养等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为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们树立好正确的“三观”。全面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让所有教师都挑起“思政担”,这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

在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们往往将思政课程作为“主战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情,跟专业课老师是没有关系的,他们只负责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这样的做法在无形中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間的关系,弱化了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现象。“孤岛”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显然是不匹配的,也难以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课程思政的提出,可以说是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反思,是针对当前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学手段等方面变化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不仅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改革,还能促进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其他课程的改革。因此,应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实现不同学科间课程育人实践的同频共振,不同教育教学主体和管理者共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每位教师都成为“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2]的“大先生”。

3.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3]。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的育人水平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所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有效落实。教师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强化课程思政意识,自觉承担起育人职责与使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挖掘课程内生和外生思政资源的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构建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作为自己的主责主业。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对提高教师队伍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育人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促进作用,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高校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现实挑战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在当前情况下,还存在着课程思政育人素养有待提高、育人意识有待深化、教学能力有待增强等问题,加之相关机制不够健全,使得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面临不小的挑战。

1.课程思政育人素养有待提高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各种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交锋日趋激烈。一直以来,西方主导着世界话语权,“西强我弱”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且西方敌对势力等不断通过互联网、学术会议等形式对我国高校师生进行西方民主、“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方面的渗透与诱导,高校不再是“象牙塔”,而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在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专业背景、学习背景和多元信息的交互影响下,部分教师出现了政治信仰不坚定的问题,外加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着“懂”与“似懂非懂”、“信”与“半信半疑”、“坚守”与“失守”的心理纠结和现实失责问题,造成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不能有效开发利用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更别说有机融入;面对学生提出的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常常顾左右而言他,不能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予以正面回应,不能旗帜鲜明地向学生宣扬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也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给课程思政的实施带来挑战。近来出现的部分高校教师因在课堂上公开宣扬历史虚无主义而在学生中和社会上造成了严重不良后果,教训十分深刻。

2.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有待深化

《纲要》中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要围绕这个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全面提升自身育人能力,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有效落实。但在现实境遇中,不少教师认为自己把专业课教好就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不在己,认识上的不到位和理解上的偏差造成了思政育人主体之间的割裂甚至主体的缺席。也有部分教师虽认识到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性,但仅仅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或是寄希望于有现成的教学方案供自己实施,或是随意挑选思政教育内容放到课程教学中,不注重“质”的效果而只注重“量”的完成。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等相关要求存在明显差距。

3.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大部分教师都能够认识到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和水平存在不少问题。部分教师存在思想上的懈怠,以课时紧、考试优先等为由拒绝课程思政的实施,实则是不愿增加备课量,不愿进行相关材料的搜集,对時政关注和分析不够;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与时俱进,大部分仍以教授法为主,少数穿插一些实践调研等形式,学生参与感、获得感较低;部分教师为“思政”而“思政”,方式方法简单粗暴、生搬硬套,有的老师在课程教学中留出一些时间播放时政新闻来滥竽充数,有的甚至出现“低级红”“高级黑”现象[4],不能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方面挖掘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能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法治意识、社会责任等,上述种种因素影响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达成。

4.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有待健全

从宏观层面来看,近些年我国高校在国家“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等战略助推之下有了跨越式发展,学科发展、师资队伍、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建设不断加强。在当前形势下,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集中在“双一流”的争创上,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级科研奖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队伍等方面的评选上,而往往对思政育人实效有所忽视。这种导向上的偏差对教师的教育教学难免产生负面影响,使得教师更多地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科研上。从微观层面来看,虽然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认识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中,但对教师的考核更多地集中在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论文专利等方面,这些是教师奖惩、评比、职称晋升等重要的参考依据和量化指标,这样的导向容易造成教师认知的偏差,特别是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下,不少教师不愿将更多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内隐式的、长期性的、难以评估的立德树人成效上,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从而也难以保证。

三、高校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改革进路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实施者和第一责任人,其自身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深刻影响着育人目标的实现。针对当前存在的各种挑战,我们需要从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素养、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健全课程思政建设支撑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不断增强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1.提升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养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才能让人信服。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各种理念的冲击,作为高校教师,一定要坚定政治信仰,增强政治定力,在增强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学习,读经典、学原著、悟原理,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专业的理论素养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面对学生提出的事关大是大非等原则性问题,高校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能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5],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2)坚守育人情怀,提升职业道德修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广大教师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6]。

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要遵循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坚守育人情怀,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饱含热忱之心,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既做“经师”又做“人师”,把立德树人融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各环节,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同时,高校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坚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立德垂范,自觉坚守师德红线和人格底线,用自身崇高的师德、豁达的胸怀、广博的修养、高尚的情操、得体的举止、勤勉的态度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7],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先生”,于“润物细无声”中引导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循其步”。

2.增强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

(1)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自觉意识。当前“争夺下一代”的斗争形势依然严峻,我们必须要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我国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8]。高校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实施者和第一责任人,必须“要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9],从为党和为人民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不断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意识。同时,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发展,教师要心怀“国之大者”,将人才培养放到“两个大局”中去考量,认识到人才培养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自觉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和责任。

(2)增强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责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校教师明确提出“四个相统一”,并把“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放到了首位。从我国的教育传统来看,教书育人一直是我国良好的教育传统,也是绝大多数教师遵循的为师之本和职业道德。但近代工业化以来,教育的技术理性、工具取向越发明显,纯粹知识、技能的传授并非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应当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智慧的启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背景下,面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广大教育者一定要反思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严防“只教书不育人”现象的出现,落实好课程思政建设,增强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责任意识。好的专业教育应当是有深度的教育,教师不光能够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提升,还能够促进学生品德修养、人文素质等精神层面的提升,引导学生练就自我学习能力,提升学生适应社会未来发展和时代要求的能力,支持学生思维向宽广纵深发展,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和时代的“大我”之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把“思政之盐”有机、有效融入专业教育当中。

(3)增强研学共同体的自强意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单一教学主体意识,注重加强研学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合力。所谓共同体,是因特定关系和纽带而建立的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群体,与其他组织团体结构相比,共同体更是一种力量,内部成员可以依靠这种力量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和实践行动,并将这样的理念和行为身体力行地影响、传递给周边的教学对象和同伴[10]。首先,我们可以构建教师间的研学共同体,通过与本学科、其他学科等不同学科间建立可持续学习机制,共同发掘、梳理所教课程和学科的思政教育元素以及要点,研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入的时机、方式以及学理依据,弥补彼此间知识上的盲点,共享相关数据和资源,互鉴好的经验方法,助推大家形成课程思政自强意识。其次,我们还可以构建师生共同体,摒弃以往“教师中心论”的教育理念和做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主动了解教育对象目前的思想状况以及存在的困惑,认真听取学生的诉求,依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让课程思政真正落地生根。我们通过树立研学共同体意识,将课内课下、课前课后、理论实践统一起来,将专业课、通识课、思政课教师联合起来,共建“三全育人”格局。

3.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1)提高挖掘课程内生思政元素能力。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首先要紧紧抓住“内生”这一原则,从所讲授的课程内部进行深入挖掘,把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在課程教学中实现育才和育人的统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学视角。教师在设置课程教学目标时,将课程的教学目标甚至具体某节课的教学目标与“立德树人”的整体目标关联起来,在教学目标设置上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关注;在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时,教师注重从各门课程内容中筛选出具有一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要素,以此作为结合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在此,“结合”并非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搬硬套,“结合点”体现为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契合点。二是专业视角。每一个专业都是由若干课程构成的,而每一门课程都是相应专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应把课程放到专业的谱系中来讲,引导学生认清该课程在整个专业中所占有的独特位置及其作用价值,帮助学生形成对专业的全面认识,树牢专业意识。三是历史视角。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学术发展历史,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结合相关知识点讲清楚该课程的演进历史、发展阶段、历史贡献、历史影响以及学术前沿,帮助学生系统了解该课程的发展历程和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专业自信和学术创新意识。

(2)提高拓展课程外生思政资源能力。教师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除了要向课程内部深入挖掘外,还需要广泛拓展与课程密切相关、符合课程特点和教学需要的外生思政资源,正如《纲要》中所强调的“要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行业视角。行业的发展与学科的进步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行业角度去拓展,向学生们讲述该行业目前的发展状况、现存问题、未来发展趋势[11],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发展状况与未来趋势,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二是国际视角。教师要善于将世界眼光、中国特色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从国内、国际两个视角引导学生们关注时代大势,在国际比较中坚定“四个自信”,激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外差异和差距,将爱国情、强国志化为报国行,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三是文化视角。文化自信是更为深沉、持久的自信,教师要提高自身课程思政建设能力,还可以从文化视角切入,积极拓展该课程的人文视野,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2],以及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都可以成为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重要支撑,教师在课堂的讲授中要关照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3)提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能力。课程思政育人的理想境界是教师在润物无声中实施教育,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提升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推演、分析鉴别、比较论证、综合概括,在展示知识的逻辑进程中,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也预演这样一个逻辑递进,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力、思考力、判断力,以及对知识、能力与思想的建构力,从而使课程所蕴含的内在育人价值得以顺利实现。二是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教师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从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点出发,贴近社会客观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引导学生积极融入课堂。三是找准创新教学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课程思政”,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沉浸式教学、角色扮演、案例研讨、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网络、实践等载体的育人优势。四是提升课程思政话语转化能力。教师要能够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和表达方式,善于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结合专业特点、生活实际、网络热点等转化为浅显易懂的通俗话语,提升课程思政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

4.健全课程思政建设支撑体系

(1)健全科学化的评价体系。科学化的评价体系对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我们要从上述四个维度出发,依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等情况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是改进结果评价。我们对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评价,不能仅停留在相关课题申请、论文发表、专著写作等方面,我们还要看教师将相关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育人实践中的情况,从教育教学育人实效上考核教师,超越“唯论文”模式,多用几把“尺子”衡量教师。二是强化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体现的是一种动态的、多角度的、全面性、反馈性的评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先进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精准信息,从数据流上来把握整个教学生态,通过对真实教学过程更加精细化的评价和反馈,促进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三是探索增值评价。我们对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现状进行评价时,要注重教育的起点和过程,不仅关注学生在教师教导下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进步趋势,评价结果体现出教师和学生的进步幅度、发展量化和努力程度,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四是健全综合评价。健全对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综合评价,我们需要做到评价的多元化,在评价主体上,要将学生、专家、教师,以及教研室、督导组、教学指导委员会、用人单位等多方之力统一起来,达成“价值共识”;在评价方法上,要将多种评价方法综合起来运用,既要有量化评价也要有质性评价,既要看阶段性评价也要看长期性评价,既要有结果评价也要有过程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助推器”作用;在评价内容上,要从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情怀、育人能力和方法、科研成果和课堂转化等多个维度和指标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促进师生全要素发展和成长。

(2)完善多元化的激励体系。完善多元化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为高校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供精神动力和物质支撑,还可以激发教师们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持久动力。一是完善精神激励体系。我们要在校内外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榜样激励、目标激励、兴趣激励、情感激励、行为激励等形式激发广大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进而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的生动实践。二是完善物质激励体系。我們要为高校教师进行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撑,为其教学提供所需的教学设备、教学场地、教学资源等;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与提升自身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相关的教师培训、教学观摩、经验交流会等;增设课程思政相关教学津贴,在绩效工资方面给予一定体现。三是完善保障激励体系。我们要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在职称评定、工作考核、荣誉评选、选拔晋升等方面对优秀课程思政教师给予政策性倾斜;我们要设置专门的课程思政科研课题、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等,设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等,激发教师们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愿望和热情。2021年6月10日,教育部在江西省井冈山大学召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公布699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个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30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这些先进典型的树立必定对广大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和激励鼓舞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3]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人民日报,2016-09-10.

[4]高宁,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中国大学教学,2020(9):17-22.

[5]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N].人民日报,2021-05-11.

[6]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N].人民日报,2021-03-07.

[7]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

[8]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9]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10]高国希.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的提升[J].教育研究,2020(9):23-28.

[11]陈始发,张丽.论全面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5):183-189.

[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研究”(20VSZ077)、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项目“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研究”(17JDSZK021)、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课题研究项目“中小学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研究”(2022-JSJYZD-005)的阶段性成果]

蒋占峰,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挑战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