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知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救治效率、肢体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2022-04-18王艳霞张宝琴吕丽敏
李 艳,王艳霞,张宝琴,吕丽敏
(焦作市人民医院 河南焦作454001)
急性脑出血又称脑出血急性期,主要由非外力影响下脑血管发生破裂出血引起,该病死率达40%[1]。急性脑出血多发于高血压、糖尿病及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群体。急性脑出血患病影响因素较多,如气候改变、作息不良、情绪波动等[2]。患者初期表现为头疼、头晕、呕吐或暂无征兆,随着病程发展,大多数患者出现意识模糊、肢体障碍伴随语言障碍,重症患者陷入昏迷或直接死亡[3]。由于急性脑出血病程进展极快且临床表现多样,常规护理干预难以满足患者健康需求[4]。近年来,医务工作者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提倡进行预知护理干预,该护理模式针对性强、护理体系完善,但目前相关全面研究较少[5]。2019年1月1日~2021年2月1日,我们对4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预知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去同期进行急性脑出血诊治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第18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8会议纪要”[6]拟定诊断标准:①在体力劳动后发生呕吐、恶心、头痛且伴随血压上升等表现;②头颅CT发现出血病灶,可见血肿高密度区域,CT结果提示存在脑出血;③从血常规检查结果发现,白细胞显著上升;④进行腰穿操作,抽取脑脊液时见呈黄色或血性;⑤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心律失常、存在缺血性改变等;⑥曾患有动脉硬化类疾病,现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⑦发病时间6 h~2个月,判定为急性脑出血。纳入标准:①临床体格检查与影像学结果均符合急性脑出血诊断标准者;②年龄40~80岁者;③可遵从医嘱进行影像检查者;④患者及家属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外伤或其他外力引起创伤性脑部出血者;②患者近1个月内存在开放性手术;③自身免疫类疾病如混合性结缔组织等或其他恶性肿瘤如直肠癌者;④存在凝血障碍者;⑤配合度差或拒不配合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47~72(57.92±12.34)岁;糖尿病29例,高血压37例。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46~71(57.62±11.57)岁;糖尿病28例,高血压3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手段下进行传统常规护理干预,如保障输液、按医嘱辅助治疗、及时反馈病情、宣讲疾病知识、与患者沟通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预知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监测生命体征:对患者神志、体温、血压及瞳孔等基础生命体征进行连续监测,做好日常信息记录,加深病情了解程度。保障患者血压处于规定范围,避免病情加重。如患者体温升高则及时给予冰袋冷敷降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状况保持高度关注,避免突发脑疝。②呼吸干预护理:辅助并引导患者规范轻咳,调整体位并进行轻拍干预,4次/d,每次持续10 min。及时进行吸痰操作,避免浓痰阻塞,采用超声雾化改善痰液浓稠问题。做好患者口腔卫生管理,定期消毒,3次/d,每次持续30 min。保证病房空气流通,严格管控陪护、病房进出人员呼吸道感染情况。若患者存在呼吸困难应给予气管插管,注意在无菌环境下进行。③排尿护理:设定饮水标准,保证饮水量,避免少次多量;引导患者规范排尿,提醒陪护人员做好清洁工作,保证阴部干燥;对使用导尿管者必须保持管道畅通且插管过程需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定时清洁尿道口,3次/d。④饮食护理:制订科学、针对性的饮食标准,坚持高蛋白、高热量,杜绝高盐高糖食品,保证每日摄入维生素。对吞咽能力差者给予流食,病情严重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⑤皮肤护理:对意识不清或处于昏迷状态者定时翻身,12次/d,做好翻身记录表;定时更换床上用品,保证患者皮肤接触物清洁度;评估患者皮肤状态,使用气垫床保护局部躯干,出现异常状态立刻反馈给医生。⑥肢体运动护理:对肢体障碍者以循序渐进为原则进行被动运动,从功能位起逐渐转被动为主动,促进肢体功能恢复。⑦心理干预护理:向患者讲解治疗步骤与恢复过程,提醒注意事项,从而提升患者家庭社会支持力。
1.3 评价指标 ①救治效率:统计并比较两组致残率,以整体住院时间判定患者救治效率,致残率越低、住院时间越短,说明救治效率越好。②肢体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两组肢体功能,其中FMA评分包括上肢运动、下肢运动,最高不超过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肢体功能恢复越好。③并发症:统计两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压力性损伤、脑疝、关节畸形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救治效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救治效率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FMA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FMA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根据发病时间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7]。该病具有发病急、体征明显、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等特征,严重时失去意识陷入昏迷。目前,临床治疗脑出血以药物为主,在改善脑部循环基础上避免继发性脑部损伤。因大多数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出现肢体障碍、意识不清等情况,治疗过程中极易诱发其他疾病如脑疝、肺部感染等。要提高患者康复效率,避免并发症产生,除实施有效治疗手段外,还需进行严密、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由于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存在体征特殊性,常规护理手段难以根据患者个人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支持力量有限。有研究者表明,预知护理手段有助于医务工作者全面了解患者病情,且有根据、针对性地降低并发症发病率,提升临床治疗效率[8]。
预知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深入观察分析患者病情,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提前预测,以此为突破点完善各流程护理操作,做好提前防范工作[9]。预知护理模式让护理人员角色发生转变,由被动转为主动,有效减轻治疗痛苦,快速恢复机能,提高治疗效率[10]。预知护理手段对护理人员能力要求较高,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反应力与前瞻性,根据患者体征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流程,完善、规范护理操作。
预知护理注重对患者生命体征检测,根据患者表现及时调整护理方式,给予不同应对措施。一旦患者血压变化幅度较大及时反馈医生,避免病情加重。在呼吸道护理过程中,定期清除患者浓痰,保证呼吸畅通,及时消毒通风。在皮肤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深度掌握患者皮肤压力与血流情况,保障接触环境清洁干燥。整个护理流程科学完善,从根源入手,避免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诱发其他疾病,加快康复速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时间、致残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说明在预知护理干预下治疗效率大幅提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压力性损伤、脑疝、关节畸形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与霍艳艳等[3]研究结果一致。预知护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原因在于护理人员使用预知护理干预时对患者面临并发症风险了解较深,根据体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盲目应对。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预知护理可帮助患者改善其肢体运动。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FMA评分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这可能因为预知护理模式强调帮助患者进行肢体恢复锻炼。由于大多数急性脑出血患者可能出现偏瘫、肢体障碍等,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定时辅助患者进行有效肢体锻炼,从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使患者在整个护理过程中保持规律运动,显著改善其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综上所述,预知护理干预可提升急性脑出血患者救治效率,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