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混合式教学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04-18常方方皇甫赟张凤娟
常方方,何 辉,皇甫赟,张凤娟,李 平△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内科教研室;2.实训中心,河南 郑州 451191)
内科学课程专业性、实践性很强,涉及疾病多,授课时间短,在有限的课时中不仅掌握知识点难度系数高,且学生学习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地去思考、分析,不利于临床知识的灵活掌握、应用,以及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给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在互联网的使用用户中,青少年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在校大学生[1]。本研究以微信、腾讯QQ、学习通等互联网络平台为载体,采用课前预习-课中重点讲授-课后巩固三步曲完成教学,使得教学空间时间得到延伸,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升,现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三年制医学专科院校大二学生(2019级三年制临床专业学生);特点:没有接触临床,对疾病和临床认知模糊甚至生疏,尤其对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手段等停留在想象阶段,难以理解且容易忘却,久而久之丧失学习兴趣。
1.2研究方法 以互联网络平台为载体,采用课前预习-课中重点讲授-课后巩固三步曲完成教学。根据疾病特点,将授课模式分为3种:常见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知识点疾病(如心力衰竭、肝性脑病等)、复杂疾病(如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等)。课前根据授课模式不同通过学习通发布不同的学习任务,了解学生知识结构,确定讲授重难点、疑点;课中根据疑难点的特点,可以采用多媒体、观看视频、教师演示、画图、推理等多种方法讲授;课后通过学习通上传课程的重难点相关视频,以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反复观看;发布习题,学生限时作答,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下面针对三大疾病类型阐述3种常用的授课模式。(1)常见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布置一个知识点,如高血压的定义及临床表现、高血压的治疗等,学生上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注意收集临床新技术、新进展;然后小组讨论、总结、制作PPT,通过微信群发送给教师,教师给出指导建议,返回学生修改。课中学生代表上台讲解各部分知识点,最后留20 min时间,学生对于疑难点提问,教师解答。最后教师给予知识点补充、重难点强调。(2)多知识点疾病:教师通过学习通提前3~4 d布置任务(选择题若干、画思维导图),学生作答,上传思维导图;教师审阅各个思维导图,给出指导建议;汇总反馈疑难点,结合重点,调整授课内容,针对性讲授。对于共同的疑难点课堂集中讲授,极个别的疑难点可面对面或通过微信、QQ等通讯工具讲解。(3)复杂疾病:①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授课需要,将所要掌握的或用到的重点、疑难知识点汇总,如心律失常讲解时用到的心脏传导系统、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及作用机制等,查找相关网络微课,或自我录制微课,通过学习通发布,学生课前线上自学;②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因材施教,如在讲授呼吸衰竭一章中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时,可插播微视频:早期患者的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失眠等,后期呼吸衰竭加重患者开始表情淡漠、渐渐嗜睡、昏迷。通过播放启发学生总结临床表现,并扩展思考,引出下一个重点:碰到呼吸衰竭烦躁不安、失眠患者可不可以用镇静药?用后有什么后果?③课后教师可将课程幻灯、课程的重难点相关视频传到群里,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性反复观看。
1.3教学效果判断方法 教师通过课中学生表现、师生互动课堂效果、课后习题答题情况完成过程性评价;学期结束期末考核成绩形成结果性评价;发放问卷调查、组织学生座谈,了解对教学模式的接纳程度及建议,完成满意度调查。
2 结 果
2.1过程性评价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参与度普遍提高,“低头族”现象明显减少,受到课堂愉快氛围影响,教师思路打开,知识面扩展有所加强。课后习题完成度良好,正确率高。
2.2结果性评价 期末考核分为客观题型(选择题)占75%,主观题(病例分析题占25%。随机抽取另外一个传统式教学班级学生期末成绩进行比较,该班级由同等资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上课,且对照班级学生(对照组)上学期考核成绩与该研究班级(研究组)无统计学差异,本学期研究组成绩普遍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9,P<0.05),且研究组无不及格学生。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期末考核成绩比较(%)
对病例分析主观题(满分25分)进行了独立分析,发现研究组学生15分以下人数百分比低于对照组,15分以上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研究组学生在疾病的诊断依据上,思路清晰、条理性强,不是病例原封不动的简单照抄;治疗方案的制定不是简单地全部照搬课本,可以根据病例中疾病的表现大体上选择性给出针对性的治疗计划。病例分析主观题具体考核情况见表2。
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病例分析考核成绩比较(%)
2.3问卷调查 78.2%的学生课前准备时间在3~4 h,14.5%的学生可以在2h以下完成任务,极个别学生(6.5%)需要5 h以上。95.2%的学生认为课堂45 min得到了充分利用,不存在对已知知识点的过度讲解、教师反复维持课堂秩序导致时间的浪费、学生分神、玩手机等现象。全部学生赞同该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推广。学生根据自己平时表现给予学生满意度、学习兴趣高低、师生互动愿意度、知识接纳程度高低、不利于学习现象出现多少这几项1~10分评价,最后统计不同区间段人数,以占总人数百分比表示,见表3。
表3 基于互联网平台多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调查结果(%)
3 讨 论
内科学课程容量大、结构复杂,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容易产生疲惫感,网络平台在内科学教学中的使用,不仅便捷,而且方便师生双向或多项互动交流,增加了教学的多元化,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3]。“互联网+”的战略部署对高等教学改革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影响深远[4]。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学习已成为“00后”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新时代将互联网融入教学也是高校教师的责任[5],而且学生即将面临“互联网+”这一新型医疗模式[6],通过前期课程学习互联网的融入,使其以后能够更快捷地跟上时代需求。
本研究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授课模式,教学形式丰富多彩,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扩展学习空间、时间,优化教学模式,简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课前反馈进行个体化教学,使课堂45 min最高效化;课前思维导图的绘制,可使学习内容系统连贯、条理清晰,且多篇报道思维导图对提高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显著效果[7-10]。“互联网+”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可熟悉临床疾病,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安排预习、复习,课中带着疑难问题听讲,跟随教师思路,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临床知识储备,为后期临床实习奠定基础;还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但朱萌等[11]报道也显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控能力等的不同,学习效果也不同,需要教师、学生合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后,手机、平板、笔记本等互联网终端几乎已在学生当中百分百普及,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让互联网变成抓住学生主动学习的抓手、拓展教学资源的助手、师生交流互动的帮手、协助教学和提升教学效果的多面手,真正使其为教学服务。但应注意的是信息化技术只是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12]。所以在整个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引导,方向的把控,师生互动及时性,做到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