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疗法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2022-04-18唐莉歆
万 秋,王 敏,唐莉歆
(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重庆 400030)
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是肺癌,而小细胞肺癌(SCLC)作为高侵袭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在肺癌中占10%~20%[1],其特点是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很高、病情进展快、易转移扩散。更加棘手的是65%~7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广泛期,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研究表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患者的预后普遍较差,中位生存期常不超过1、2年生存率不超过5%[2]。
铂类药物联用依托泊苷在30余年前被确立为ES-SCLC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其一线地位始终未被撼动。快速发展的免疫疗法给SCLC的治疗带来了新曙光和新希望。单一方式治疗SCLC较为困难,并且容易发生耐药现象,患者常常要承受单药大剂量带来的相关严重不良反应[3]。然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对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和识别有抑制作用,近年来其在治疗SCLC方面已经显示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安全性高,已经成为SCLC治疗最具前景的干预方式[4-5]。
近期几项大型临床试验的完成,使得ICI联合疗法在SCLC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亟须重新评估。同时,很少有研究全面的评价和总结免疫联合疗法治疗SCLC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证据。因此,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方法对已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进行系统汇总,从而全面地评估ICI联合疗法在SCLC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SCLC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检索策略 以“durvalumab”“atezolizumab”“nivolumab”“pembrolizumab”“tremelimumab”“ipilimumab”“immune checkpoint”“small-cell lung cancer”“SCLC”“lung cancer”为检索词检索PubMed、ASCO Abstract、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程序性死亡分子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小细胞肺癌”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 2013年1月至2020 年12月。
1.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Ⅱ~Ⅲ期RCT;(2)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SCLC患者;(3)采用双重ICI或ICI联合放化疗为治疗组,单独使用ICI或单独使用放化疗为对照组;(4)结局指标为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客观缓解率(ORR)、≥3级不良反应。排除标准:(1)未涉及目标结局指标的研究;(2)重复研究;(3)研究中数据报告不足,无法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的文献。由2位研究者按照前述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地完成文献筛选,筛选结果经交叉核对达成一致,任何分歧通过讨论达成共识。
1.2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估 由2位研究员使用统一的数据提取表独立地提取相关信息,提取的内容包括文献题目、第一作者、发表年份、RCT的分期、期刊名称、试验设计的一般特征及相关结局数据等。采用改良版Jadad表对纳入文章进行质量评估。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时间事件数据PFS和OS报告为HR值及其95%置信区间(95%CI),二分类变量ORR和≥3级不良反应分别报告为RD值和RR值及其95%CI。使用I2统计量评估纳入研究间的异质性。若无明显的统计学异质性(I2<50%,P>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存在明显的异质性(I2≥50%,P<0.1)时,则利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探索可能的异质性来源。研究间异质性特别大则采用定性描述分析。漏斗图用来分析发表偏倚。
2 结 果
2.1文献检索结果、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质量评价结果 初检共获取相关文献258篇,剔除重复记录后获得197篇文献,阅读题目及摘要后获得13篇文献,最终纳入5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5篇RCTs中2篇为Ⅱ期试验、3篇为Ⅲ期试验,共纳入2 508例患者,年龄18~87岁,所有患者均为SCLC患者,并接受ICI治疗,干预组样本量为1 352例,对照组样本量为1 156例,干预组所有患者使用ICI联合疗法,对照组使用化疗或单一ICI治疗。所有RCTs改良版Jadad量表评分在4~7分,说明纳入文献的质量均较高,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见表1。
表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Meta分析结果
2.2.1PFS 5项研究均报告了ICI联合疗法治疗SCLC的PFS,纳入研究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异质性(I2=10%,P=0.3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86,95%CI0.79~0.93,P=0.000 4)。
2.2.2OS 5项研究均报告了ICI联合疗法治疗SCLC的OS,纳入的研究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异质性(I2=50%,P=0.09),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2组患者间的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85,95%CI0.74~0.99,P=0.04)。
2.2.3ORR 5项研究均报告了ICI联合疗法治疗SCLC的ORR,纳入的研究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异质性(I2=58%,P=0.0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2组患者间O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0.03,95%CI-0.03~0.10,P=0.05)。
2.2.4≥3级不良反应 在常见的≥3 级不良反应中,治疗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腹泻、食欲下降、疲劳、皮疹、肝功能受损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R=0.82,95%CI0.72~0.93,P=0.003;RR=0.68,95%CI0.46~1.00,P=0.045;RR=0.61,95%CI0.47~0.80,P=0.000 3;RR=0.79,95%CI0.62~1.00,P=0.005;RR=3.95,95%CI2.21~7.04,P<0.000 01;RR=3.66,95%CI1.23~10.90,P=0.02;RR=2.39,95%CI1.27~4.51,P=0.007;RR=8.61,95%CI1.67~44.35,P=0.01;RR=11.11,95%CI2.86~43.17,P=0.000 5)。而恶心、脱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54,95%CI0.26~1.14,P=0.11;RR=1.00,95%CI0.23~4.38,P=1.00),见表2。
表2 ≥3 级不良反应发生率的 meta 分析结果
2.2.5敏感性分析与发表偏倚分析 OS、ORR结局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但由于纳入研究少而未进行亚组分析,故利用敏感性分析以评估单个研究的影响。在依次排除每一项研究后异质性未发生改变,表明合并结果的稳健性较好。因纳入本meta研究文献数量小于10篇,因此不排除发表偏倚的可能性。漏斗图见图2、3。
图2 OS的漏斗图
图3 ORR的漏斗图
3 讨 论
目前SCLC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外科手术、放化疗、靶向疗法等。尽管SCLC对含铂的化疗方案敏感,有良好的初始有效率,但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很快又复发,并且多在2年内死亡[11]。近年来,免疫疗法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在异质性强的SCLC治疗中被特别关注。ICI杀死肿瘤细胞主要是通过调节免疫途径,以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实现[12]。针对ED-SCLC患者,多以联合疗法为主,可以更好地恢复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功能。
本次meta分析主要结果提示,在PFS方面,与对照组相比,ICI联合疗法可降低SCLC的进展风险。OS方面,ICI联合疗法能降低SCLC患者的死亡风险。而在ORR方面,ICI联合疗法未能提高SCLC的ORR,原因可能与免疫治疗缺乏高效、特异的疗效预测因子,且纳入的患者未进行疗效预测因子的表达检测,从而未能针对性地选择具有免疫治疗优势人群有关。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抑制剂作为一种ICI,其能阻断CTLA-4介导的免疫抑制,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进行抗肿瘤免疫应答。抗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及其主要配体(PD-L1)抑制剂可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CTLA-4 和PD-1/PD-L1抑制剂的联合使用可以增加阻断调节性效应T细胞、CD4+细胞和髓源性抑制细胞的数量,从而减少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增强ICI疗法的疗效[13]。有研究表明,在抗癌作用中同时阻断CTLA-4和PD-1/PD-L1 信号通路会产生协同作用[14]。
在不良反应方面,本次meta 分析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ICI联合疗法降低了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的发生率;但增加了腹泻、食欲下降、疲劳、皮疹、肝功能受损的发生率;而2组在恶心、脱发事件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I联合疗法可导致ICI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皮疹、疲劳、腹泻、转氨酶增加)发生率升高,但其降低了骨髓抑制的发生率,这应该与ICI和化疗药物具有不同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有关。而放化疗具有全身广泛性细胞毒性,对骨髓系统伤害明显,故对血液细胞的影响更大。ICI可使活化的T细胞对正常组织内抗原反应增强,炎症因子水平持续增加,故ICI在抗肿瘤的同时,也可能扰乱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15],出现ICI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联合用药虽具有协同作用,但毒性也可能会成倍增加。
本研究显示,ICI联合疗法可以延长SCLC患者的PFS及OS,但对ORR无明显改善;ICI联合疗法增加了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但减少了放化疗带来的骨髓抑制。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这可能对本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首先,本研究纳入的RCT研究数量较少,仅有5篇,但这是检索了所有常用的中、英文数据库的结果,同时也未发现存在发表偏倚;其次,本研究在OS和PFS的分析中发现存在较明显的异质性,而ICI和放化疗的不同类型、剂量、给药频率可能是异质性的来源。不同RCT的化疗方案也存在一定差别,而不同剂量、药物对SCLC的抗肿瘤效应及毒性不同,也可能会影响本研究的结果。ICI治疗为晚期肺癌SCLC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但ICI联合疗法SCLC是否优于传统治疗,以及具体人群可从联合疗法中获益尚不确定,未来更期待开展关于耐药的机制、优势人群的筛选、联合疗法的最佳时机与模式,以及新的治疗靶点的高质量研究。同时,本研究的结果仍有待于更多RCT研究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