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并举的幼儿园特色课程构建研究
2022-04-18王海霞
王海霞
摘 要:幼儿园特色课程构建工作是促进提升教学效果、全面完善教育模式的关键因素所在。以五育并举教育理念进行全面分析,幼儿园特色课程的构建工作可以通过多角度进行设计,保证课程构建效果,提升整体教育质量。文章将通过加强创设五育并举特色课程教育环境等多项策略的科学应用方法,针对基于五育并举的幼儿园特色课程构建方案进行全面分析探究。
关键词:五育并举;幼儿园;特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02-0159-04
一、 引言
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从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以及美感教育五个角度进行分析,为幼儿构建完善且科学的特色课程教育方案。在此过程中,既要体现现代教育模式的科学性特点,以幼儿思维角度进行分析,同时要重视将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完善渗透其中,保障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及完善性。
二、 加强创设五育并举特色课程教育环境
在幼儿园特色课程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将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科学渗透,可以通过环境创设角度进行充分体现。环境对于幼儿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全面化发展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通常而言,积极且愉快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幼兒积极主动参与意识,进一步活跃教学气氛,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为了保障幼儿园特色课程教育环境构建效果,教师可以结合五育并举教育理念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分别结合学生的不同感官角度和多样化的教学措施,全面体现教育环境的科学化设计,进一步提高特色课程构建质量。对此,幼儿教师可以从幼儿日常认知和学习的主要感官途径角度进行全面探究,分别通过幼儿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观感受为学生构建完善化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氛围,从而促进突出体现特色课程教育环境构建效果及主要目的。例如:在幼儿园特色课程《烘焙教学》具体方案创设过程中,幼儿教师即可将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科学融入其中,为幼儿呈现丰富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充分体会烘焙这一学习内容的趣味性特点,从而促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环境影响作用下,全面发展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强化学生多感官感受能力及手眼协调能力。对此,幼儿教师可以结合烘焙教学课程的主要特点角度进行分析,分别通过幼儿的视觉角度渗透至烘焙教学元素相关的内容和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探究。通过幼儿的嗅觉角度促使幼儿充分体会小蛋糕等食物的味道,激发幼儿参与积极性。除此之外,在特色课程教育环境创设过程中,幼儿教师需要加强重视结合多方面教育途径充分激发幼儿的感官能力,帮助幼儿在多元感官官协调辅助作用下完成学习目标。因此,在五育并举教育理念背景下,为幼儿构建特色课程教育方案,需要通过多方面教学策略为幼儿构建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推动实现强化幼儿综合学习水平的教育目的。
三、 通过家园共育体现五育并举教育模式
在五育并举教育模式科学渗透至幼儿园特色课程构建体系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家园共育教育模式丰富特色课程教育内容,提高特色课程教育效果。在幼儿阶段教育工作中主要发展目标为强化幼儿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幼儿掌握基本学习技能,提高自主学习效果。然而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仅仅通过幼儿园特色课程或幼儿教师引导作用,无法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对此可以加强应用家园共育教育模式,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至特色课程教育过程中,使家长充分了解特色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将特色课程教育元素完善渗透至家庭教育过程中,使幼儿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充分体会特色课程的多方面引导作用,推动实现发展幼儿综合素养的教育目的。例如:幼儿园特色课程《剪纸》,主要教育发展目标为全面发展幼儿欣赏能力,使幼儿充分了解剪纸的方法,并发现剪纸作品中的对称关系,初步培养幼儿的图形意识。在剪纸特色课程教学方案构建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家园共育教育模式,将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科学渗透其中,进一步强化幼儿主动动手能力和分析欣赏能力,同时有效实现强化亲子关系构建多元化亲子活动的教育目的。对此幼儿教师可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剪纸活动的实践教育方法促使家长参与至实践活动过程中与幼儿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特点在于可以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剪纸教学,对于幼儿的积极影响作用和主要教育目标,并将幼儿园特色课程教育理念科学渗透至家庭教育过程中,丰富家庭教育模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因此,通过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科学应用方法,将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科学渗透至幼儿园特色课程构建过程中,将会有效促进实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四、 重视在特色课程中体现幼儿主体身份
全面化发展幼儿主体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幼儿主动学习积极性是特色课程构建过程中的重点发展目标。在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科学渗透的作用下,幼儿园特色课程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强调幼儿的主体身份,引导幼儿以自主探索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掌握重点学习内容。这种教学模式的科学应用,可以帮助幼儿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充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幼儿学习水平。例如:在幼儿园特色课程《彩泥》教学方案构建过程中,幼儿教师便可结合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中美感教育目标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引导幼儿在认识彩泥及其基本特征之后,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完成特色课程设计目标,使幼儿充分体验自由玩泥的愉悦感,从而帮助幼儿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实现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目标。除此之外,在特色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探索特色课程学习模式,提高幼儿互动能力和沟通水平,全面强化幼儿综合学习素养。因此,加强重视在特色课程构建过程中结合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突出体现幼儿主体身份,是非常科学高效的教学策略。
五、 结合乡土文化元素构建特色课程内容
幼儿园特色课程教学方案构建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设计至关重要,除了基础性的教学元素之外,幼儿教师可以将多元化拓展性教学内容科学融入其中,全面培养幼儿理解能力和学习水平。特色课程教学内容构建过程中要重视设计与基础教学元素差异性较大的教育内容,全面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同时促进延伸幼儿学习方向。对此,幼儿教师可以结合乡土文化元素为其构建特色课程教育内容,将具有较强地域特点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科学融入特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全面提高幼儿认知能力和学习效果。例如:幼儿园特色课程教学内容构建过程中,可以通过《太极拳》课程方案的构建模式全面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提升幼儿对于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各地得到传播和发展。以太极拳教育内容作为幼儿园特色课程内容构建元素,是促进实现五育并举教育发展目标的有效措施所在。除此之外,结合乡土文化元素构建幼儿园特色课程教育内容的教案设计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幼儿以自主探究的方法,将乡土文化元素科学融入学习过程中,将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乡土文化元素与实际学习内容科学结合,培养幼儿知识联结能力,强化幼儿自主学习水平。幼儿年龄较小,在发展其自主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索意识的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以科学化的引导教学模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构建完善化的特色课程教育方案,从而促进实现根本教育目的。因此,在幼儿园特色课程教育内容创设过程中,加强应用乡土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元素对其进行科学引导,将会有效提高教育效果,强化幼儿综合学习水平。
六、 通过游戏化特色课程实现五育并举目标
幼儿园阶段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以趣味性教学模式作为根本方法,全面提高幼儿参与积极性,同时趣味性教学模式是十分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科学教学方法所在。幼儿园教师在特色课程构建过程中可以结合五育并举教育目标为幼儿构建游戏化教学方案,使幼儿充分体会趣味性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带来的积极引导作用,全面提高幼儿学习兴趣。例如:在幼儿园绘本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即可通过绘本教学为幼儿构建延伸化教育方案,引导幼儿结合绘本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手工制作及绘画等多种学习方式拓展绘本学习元素,提高幼儿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具有较强的游戏性特点,可以全面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意识,同时可以有效促进实现五育并举教育发展目标。比如针对幼儿绘本《好饿的毛毛虫》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即可帮助幼儿完成游戏化特色课程拓展目标,使幼儿结合绘本内容中对于毛毛虫的描述,利用手工制作的方法完成毛毛虫制作目标,同时引导幼儿通过游戏的方式根据毛毛虫的特点构建多元化的故事情境。在游戏化特色课程教育模式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五育并举教育发展理念的科学渗透为幼儿丰富游戏设计,帮助幼儿充分体会趣味性学习模式带来的积极引导作用。因此,在幼儿园特色课程教育方案设计过程中,加强应用游戏化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的科学渗透,可以有效促进推动五育并举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效果。
七、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构建特色课程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幼儿阶段教育体系中已经十分普及,可以通过其生动的展示效果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模式的科学性及高效性特点。在幼儿园特色课程构建过程中,科学应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可以全面化提高幼儿学习效果,帮助幼儿充分感受生动直观的信息技术带来的积极影响作用,进而促进实现全面提高教育效果完善特色课程构建质量的发展目的。例如:在幼儿园音乐律动舞蹈课程构建过程中,幼儿教师即可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为幼儿展现多样化的音乐律动背景,同时可以通过其视频与音频的结合方式,帮助幼儿全面体会舞蹈中的律动元素,进一步提高幼儿音乐学习效果和舞蹈学习意识。与此同时,在音乐律动舞蹈特色课程构建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作为核心背景,将多元化乐器元素科学渗透其中,使幼儿充分体会不同乐器的基本特点,帮助幼儿在趣味性学习体验过程中,全面掌握多元化的乐理知识,并在音乐游戏参与期间充分体会音乐最原始的魅力,塑造幼儿良好的性格品质。除此之外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构建幼儿园特色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背景角度进行分析,为幼儿搜集更加全面的教学元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当前阶段互联网的优势特点可以充分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体验,帮助教师在互联网途径中搜集更加广泛的教育元素,拓展教学模式,提升整体教育效果。因此,综合幼儿阶段五育并举教育理念角度进行分析,构建科学化的特色课程教育体系,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充分体现,推动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八、 设计实践探索方式特色课程教育方案
在幼儿园特色课程教育方案设计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加强应用实践教学模式,推动提高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帮助幼儿将基本理论知识和认知元素科学渗透至实践学习过程中,从而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手眼协调水平。实践教学目标的构建和应用一直是幼儿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视的发展方向,但是以往的教学体系中,对于实践教学方法的应用并不全面,无法充分提高幼儿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应用水平。在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发展背景下,幼儿教师可以在特色课程构建过程中,以实践探索教育方法充分体现特色课程教育方案设计的科学性,特点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促进强化幼儿综合学习水平。对此,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实践任务探索的教学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使幼儿结合既定的探索任务对学习内容进行全面化分析,从而推动实现提高幼儿实践能力和主动探索意识的教育目的。例如:在幼儿园特色课程《积木搭建》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即可将实践探索教学模式科学应用至其中,为幼儿延伸特色课程教育模式,提高幼儿综合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木搭建教学内容及特色课程构建的主要目标,便是全面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结构思维能力以及手眼协调能力,在具体教案设计过程中,要加强应用时间探索教学模式对其进行引导,使幼儿可以突破千篇一律的造型设计模式,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完成学习目标。与此同时,为了充分保障实践教学方法应用的科学性特点,幼儿教师可以结合合作化教学方法,促使幼儿在互动过程中完成积木搭建学习目标,培养幼儿合作能力和互动意识,帮助幼儿充分体会其他同学的想象力和思维方式,促进拓展幼儿学习范围,提高幼儿综合学习水平。因此,结合实践探索教学模式将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科学渗透至幼儿园特色课程构建过程中,将会有效提高幼儿学习效果,同时促进丰富特色课程教育模式。
九、 明确特色课程构建多元教育发展目标
在幼儿园特色课程构建过程中,多元教育发展目标的科学融入不可或缺,这是充分保障特色课程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与实际教育方向相一致的需要,根本更是促进丰富幼儿学习体验,全面提高幼儿综合学习水平的有效方式。对此,幼儿教师可以结合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为其设计多元化教学发展目标,将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教学目标角度为出发点进行合理延伸。例如:在幼儿特色课程《形体舞蹈》教学方案构建过程中,幼儿教师即可结合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为其设计多元化教学发展目标,分别结合幼儿认知能力、学习技能以及价值观念三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为其设计多样化的教育发展方向,提高幼儿综合学习水平。首先,形体舞蹈教育课程认知目标构建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幼儿对于形体舞蹈动作的认知能力以及走、跑、跳等基本动作的协调能力。其次,在学习能力发展目标构建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幼儿的身体灵活性以及对于音乐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另外,在价值观发展目标构建过程中,需要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陶冶幼儿艺术情操,促使幼儿形成热情、开朗、阳光的性格,作为根本发展方向。因此,多元化教育发展目标的构建是完善幼儿园特色课程模式的关键因素所在。
十、 加强重视特色课程教育反思总结环节
反思总结环节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关键环节,重点意义在于梳理整体教学流程,探索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问题和优势特点,将其合理改善和不断发扬。这一环节对于幼儿教师而言至关重要,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和工作基础。例如:在幼兒园特色课程《创意美劳》教学方案构建过程中的反思总结环节设计期间,幼儿教师可以在整体课程结束之后进行全面总结,根据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学习成果等从多角度进行深度分析,进一步了解特色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优势特点,将其延伸至多方面教学过程中。同时要全面探究教学期间存在的不足因素,利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弥补和改善,并在之后的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进行合理规划。因此,加强重视特色课程教育过程中,反思总结环节是幼儿教师的重要工作基础所在。
十一、 结语
综合五育并举教育理念进行分析,幼儿园特色课程构建过程中加强教育环境教育模式、课程内容等多方面元素的科学设计,是促进全面丰富特色课程教育模式,进一步提高幼儿综合素质水平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根本。
参考文献:
[1]黄明碧,李贵春.着眼课程构建 推动特色建设——以“小篮球”为例谈幼儿园特色建设[J].教育科学论坛,2020(2):53-55.
[2]何煦,张杰.构建幼儿园游戏特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5):49-53.
[3]何珠和.家长专业资源在幼儿园特色课程中的构建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10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