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抑郁人群自杀自伤行为的 影响因素及对策

2022-04-18李梦晗孙远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自杀青少年

李梦晗 孙远刚

摘要:当前青少年患抑郁症的概率逐年攀升,在抑郁症的影响下,青少年可能会出现自伤行为,更严重的甚至产生自杀意念并付诸实践。青少年抑郁人群自杀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青少年的原生家庭、自身性格特征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应对方式等。对此,家长需要敏锐觉察孩子的变化,给与帮助和支持;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测量,及时发现问题;社区要引进专业人才,为抑郁青少年提供心理帮助。

关键词:抑郁人群;自伤;自杀;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2-0062-03

近年来,因抑郁导致的自杀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每十万人中可能就会有16人因抑郁自杀,自杀的概率较过去增长了约60%[1]。据不完全统计,抑郁引发的自伤或者自杀概率为60%~70% [2]。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升学、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出于自我保护心理,他们中的大多数不愿意向他人展露自己脆弱的一面,很容易因为一些事情陷入自我封闭中,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引发抑郁情绪,进而发展成抑郁症。抑郁症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导致他们冲动、易怒、逃避学习等,甚至会产生自伤或自杀的念头,并付诸行动。近些年,有关抑郁症的讨论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社会各界对于青少年抑郁人群的自杀自伤问题也越发重视。本文分析了青少年抑郁人群自杀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应对措施。

一、青少年抑郁人群自杀、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

青春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期,处在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自我意识逐渐发展,独立意识增强,心理上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加上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使青少年长期处在一个比较矛盾的状态中,情绪波动大,在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多重高压之下,很容易陷入抑郁状态,继而采取一些比较极端的手段来应对压力,如自杀或自伤。青少年抑郁人群自杀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

(一)環境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中对青少年抑郁人群自杀自伤为的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早期经历、家庭内部关系等。李旭和钱铭怡[3]指出,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会导致青少年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缺乏自尊,自我效能感低下;遇事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将成功归结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结于自身能力不足,从而导致抑郁情绪的出现。童年的生活经历也和青少年抑郁人群的自杀自伤行为具有高度相关,特别是父母中有一方缺失,这种缺失既包括去世,也包括种种原因导致的父母分居。

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自信、阳光、乐观等优秀品质,反之则会出现问题行为,甚至做出自伤或自杀行为。冯正直、张大均和汪凤[4]发现,父母之间关系破裂、离异或者再婚等家庭中的青少年,抑郁症状分数均比正常家庭的青少年高,出现自杀或自伤的风险也高。

2.学校环境

学校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微观系统之一[5],是有目的地对青少年施加教育影响的场所。学校氛围、学习成绩、学习压力等都可能成为青少年抑郁的诱因。学校氛围作为青少年所感知到的环境特征,对于抑郁的影响可能通过影响个体自身因素来实现,如自我控制[6]。长期处在比较消极的学校氛围(如校园霸凌、过度竞争、学生低自主性、师生关系紧张等)中的青少年,很少有机会和他人进行积极的人际沟通,会引发严重的抑郁情绪。研究表明,学校类型也会对青少年的情绪造成影响,重点高中的学生出现抑郁的概率明显大于普通高中[7]。黄晶晶[8]在研究中发现,采取民主管理方式的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与一定的心理帮助和指导;而采取放任型和忽视型管理方式的教师,对学生的关心较少,不能及时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于学生的问题也不能及时有效地干预。在这两种管理方式下,师生关系冷漠,学生的情绪和心态更容易出现问题。

(二)个体因素

Zuroff、Mongrain等[9]发现,不同人格特征的人发生抑郁的机率也不一样,某些人格特征容易和环境之中的消极因素联动,当压力值到达一定程度后,便会发展为抑郁症。多项研究证实,消极、自我中心的人格特征和抑郁紧密关联。苏朝霞、康妍和李建明[10]在研究中发现,高神经质的人更加容易产生抑郁情绪。究其原因是因为该群体在面对压力事件时缺乏正确的应对措施和沟通技巧,在压力事件的持续作用下容易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体验,引发抑郁甚至自杀自伤行为。

二、自杀、自伤的鉴别方法

对于有自伤或者自杀倾向的青少年抑郁人群,需要尽早识别,识别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心理测量

某专业的心理健康机构联合其他相关组织通过对青少年自杀行为的深入研究,开发出了几种评估儿童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工具,用来评估自杀行为的存在、自杀倾向或者危机、自杀行为的实施或者工具的获得、自杀行为的意向和致死率[11-12]。自杀意念量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工具之一,能对主动自杀意念、被动自杀意念和自杀准备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并具有一定的预测效度;同时,它还能够对自杀意念的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同时进行测量,在大学生、高中生中都有着比较良好的信效度。

(二)细节信号

在现实生活之中,具有自伤或者自杀倾向的青少年抑郁者可能不会比较直白地讲出“我想自杀,活够了”等话语,而是会向周围的家人和朋友发出一定的求助信号,例如,行为上可能会突然忏悔,将自己最珍视的物品转送他人;性情大变,与平日截然不同;忽然和父母亲人告别,言语之中透露出无助或者绝望。以上种种信号可能表明他们正处在抉择或者犹豫的关键阶段,需要身边的人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将处在悬崖之上的他们救回。

三、应对措施

(一)家庭方面

家长需要提高自身的敏感性,对孩子的异常行为及时给与关注。平时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健康,当孩子产生不良情绪时,引导其找到适合自己的排解方式,如运动、听音乐或者散步等。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引导孩子及时向朋友、老师、家长寻求帮助,必要时可到专门的机构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援助。培养孩子的自我接纳意识,告诉孩子抑郁症只是众多病症的一种,患抑郁症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不要讳疾忌医。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在学生入学后进行心理测评,为学生建立专属的心理档案,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值得注意是,为了避免学生心理压力过大,觉察到自己可能和其他人不同,心理教师在辅导时要注重营造宽松的环境,并告知其辅导过程全程保密,使其可以放心倾吐心事。

另外,学校要定期和家长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真实情况,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育方式,真正做到家校联动,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三)社区方面

社区应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引进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进社区,开通多种形式的预约和咨询服务[13-14]。保证每个社区至少配备一名专业心理工作人员。同时,发挥志愿者队伍的力量,广泛吸纳人才,充实社区心理队伍。

参考文献

[1]Racine M,M Choinière,Nielson W R. Predictors of suicidal ideation in chronic pain patients:an exploratory study[J]. Clinical Journal of Pain,2014,30(5):371-378.

[2]韩兴玲,王惠玲. 氟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疗效分析[J]. 西南国防医药,2019,29(1):54-57.

[3]李旭,钱铭怡. 青少年归因方式在教养方式与抑郁情绪间的中介作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27-330.

[4]冯正直,张大均,汪凤. 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4):446-448.

[5]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6]許有云,周宵,刘亚鹏,等. 学校氛围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5):860-863.

[7]庄勋,周逸萍,荀鹏程,等. 南通市高中生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30-32.

[8]黄晶晶.论四种教师的管理风格[J].科技风,2017(13):24-25.

[9]Zuroff D C,Mongrain M,Santor D A. 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personality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comment on coyne and whiffen(1995)[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4,130(3):489-511.

[10]苏朝霞,康妍,李建明. 青少年抑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5):629-631.

[11]王国曾. 关于防止青少年自我伤害的研究——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及对策探索[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18):187-188.

[12]Osman A,Gutierrez P M,Kopper B A,et al.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uicide ideation inventory: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 Psychological Reports,1998,82(3):783-793.

[13]刘文沃,温云油. 心理技术助力社会工作实践——自杀未遂者的社工服务反思[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1):56-59.

[14]张天布,何巧丽. 自杀的真相——心理学视野下的自杀解读[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3,1(3):58-59.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自杀青少年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新发现致洪深的三封信函
过失相抵规则在侵权受害人自杀情形的适用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自杀”的教授
阿根廷检察官“自杀”牵涉四国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