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概念视角下的六年级总复习的整体复习

2022-04-18俞建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概念迁移

 俞建华

[摘 要]大概念的发展为学生的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种整体性观念,架构了一种基本的思维框架,具有持久的可迁移价值。在小学数学六年级总复习中,教师以基本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整体复习,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式的、有意义的深度学习,让学生能深刻把握学习内容的核心与联系,能将学到的知识迁移与应用,实现知识的深层加工、深刻理解。

[关键词]大概念;迁移;整体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05-0022-04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知识整体教学”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词汇。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的数学总复习课总是让教师愁、学生怨。因为总复习课经常是简单的知识整理课与高强度的习题训练课,既没有知识的整体梳理,更没有思维的发展、方法的迁移。

因此,笔者以大概念视角下的知识整体复习为研究主题开展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1.促进学生建构大概念。通过研究完善教学设计及教学应用,有助于师生加强对数学学科大概念的提炼与理解。

2.提高复习课课堂效能。将大概念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复习课课堂效能。

三、大概念的操作定义

大概念(Big Ideas/ Big Concepts),亦被译为大观念。在教育领域,有关大概念的研究可追溯到杰罗姆·布鲁纳(1982)对教育过程的研究。布鲁纳强调,无论教师教授哪类学科,一定要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样有助于学生解决课堂内外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学习这种基本结构就是学习事物之间是怎样相互关联起来的。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架构,有助于记忆和保留学科知识,并促进学习的迁移。

比如,两个量的比较,常见方法之一就是比较两者的比率关系(倍比问题)。比率这一概念在数学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学习比例、一元函数的基础。实际上,倍、分数(表示率)、百分数、比等概念的本质都是比率。可见,理解两个量的比率是学生认知结构建立的重点。

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数学概念体系是按“整数—分数—比例”的顺序依次建构的。在小学阶段,一般当比率大于1时,习惯说比较量是标准量的几倍(用整数或小数表示);当比率小于1时,习惯说比较量是标准量的几分之几。而百分数在表示比率时则结合了以上两种情况,百分号上的数可以小于100,也可以大于或等于100。因此,在教学比的时候,可要求学生灵活使用整数、分数、小数等形式来表示比值。

笔者在梳理教材的过程中发现,“比率”这一大概念在小学阶段是按下面的结构编排的:

可以看出,整数倍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比率,小数倍、分数(表示率)、百分数、比的内容都是对整数倍的扩展,这些知识的大概念就是比率。

四、整体复习的策略

点分数、百分数和比的知识,都是比率的拓展知识,三个知识点有相融相通之处,但教材安排总复习时又让它们“各自为政”,这样很难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理解与建构。于是笔者摈弃按教材逐一教学的常规方法,将三个知识点一并抛出,以基本问题为主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旁枝,使新旧知识得以连接和巩固,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下面以“用分数、百分数和比的知识解决问题”为例谈谈相关教学策略。

1.明确“大同小异”,培养一种宏观视野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以“比率”这一大概念为核心,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和谐的提出和探讨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大胆质疑,主动梳理知识,明确以“比率”为核心的知识链。

[案例1] 明确“大同小异”

出示预学作业:

(1)一件衬衣原价125元,现在降价[1/5]。现在售价是多少元?

(2)一件衬衣降价[1/5]后,售价为100元。这件衬衣的原价是多少元?

(3)一件衬衣原价125元,现在降价20%。现在售价是多少元?

(4)一件衬衣降价20%后,售价为100元,这件衬衣的原价是多少元?

(5)一件衬衣的售价为100元,一条长裤的售价是这件衬衣的150%。这条长裤的售价是多少元?

(6)一件衬衣的售价为100元,一条长裤的售价和这件衬衣的售价之比是3∶2。这条长裤的售价是多少元?

师:这是昨天的预学作业,请以四人为小组先相互说一说,这六道题目中的哪几道题目之间有联系?

教师的基本问题:哪几道题目之间有联系?

生1:第1题和第2题有联系,都是分数问题,关键句相同,单位“1”都是原价。

生2:它们的相等关系都是“原价×(1- [1/5])=售价”。

生3: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生4:区别是第1题的单位“1”已知,用乘法;第2题的单位“1”未知,用方程或者用除法。

生5:还有类似的题目吗?

生6:第3题和第4题都是百分数问题,有联系。

……

生7:第1题和第3题有联系,只不过把分率轉化成了百分率,其他都一样。

生8:请问解题思路一样吗?

生9:解题思路与解题策略基本一样,大同小异,可以用线段图说明。

生10:通过画图可以发现,第1题和第3题,以及第2题和第4题只是分率和百分率的不同表述。第1题和第2题,以及第3题和第4题只是条件和问题互换。

生11:第5题和第6题的第一个信息和问题都一样,区别是第二个信息用两种不同的关系进行表述。

生12:其实说的都是“衬衣的售价是单位‘1,长裤的售价是衬衣的1.5倍”。

生13:我发现这些题目都是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生14:第5题和第6题也可以用线段图来说明,它们也是大同小异。

生15:我发现分数问题和百分数问题、比的问题都是相通的,都是以前“整数倍”知识的扩展。那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16:找关键句,找单位“1”(也就是标准量)。

生17:列出相等关系。

生18:不管是找单位“1”,还是列出相等关系,都是从关键句入手。

[反思:通过教师的基本问题“哪几道题目之间有联系?”,以及学生之间的自主提问“它们的区别是什么?”“还有类似的题目吗?”“请问解题思路一样吗?”“那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等,学生将零散的、个别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这是形成概念体系的重要过程。

全面分析、纵横比较是高阶思维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而总复习课是学生学会梳理知识、分析问题、构建知识网络的契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例如有学生提出“我发现这些题目都是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为此,教师应不断强化学生梳理、分析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之间有联系。在学生分析完成后,教师可补充一个基本问题“刚才的分析,哪些是你想到的?哪些你没有想到?”,以此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会“无中生有”,发展一种整体思维

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富有创造力的人。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地去尝试、探究、感悟,从而体会到知识的本质——大概念。

教师适时地制造“无中生有”的问题,能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能使教学过程跌宕起伏、张弛有度;能使教学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案例2]学会“无中生有”

师:在解决问题时,找到关键句、分析关键句、正确理解关键句是十分重要的。

出示题目:

信息:学校603班有男生16人、女生20人。

要求:根据信息,联想关键句,并写出算式。

师:这是我们班男生和女生的信息,你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想到哪些关键句,或者提出哪些问题?请在1分钟内写出不同的算式表示问题。

教师的基本问题:想到哪些关键句?

学生汇报情况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或两者相比是几比几?

算式:16÷20或16÷20×100%或16∶20

学生汇报情况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或两者相比是几比几?

算式:20÷16或20÷16×100%或20∶16

学生汇报情况3: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算式:(20-16)÷20或(20-16)÷20×100%

学生汇报情况4: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算式:(20-16)÷16或(20-16)÷16×100%

生1:我发现这里除了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數,还有一个量。

学生汇报情况5: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或两者相比是几比几?

算式:16÷(16+20)或16÷(16+20)×100%或16∶(16+20)

学生汇报情况6: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或两者相比是几比几?

算式:20÷(16+20)或20÷(16+20)×100%或20∶(16+20)。

生2:我发现所有的表述其实都是比较量与标准量。

……

[反思:看到两个信息后,学生“无中生有”地提出了许多问题(关键是这些问题都围绕“比率”这一大概念展开),并根据已知信息解决了这些问题,这就是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发展的最好体现。

从教师提出基本问题“想到哪些关键句?”,到学生自主想到“我发现这里除了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还有一个量”“我发现所有的表述其实都是比较量与标准量”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合情创新此起彼伏,充分发挥了“无中生有”的作用,全面打开了学生的思维通道。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交流、组际汇报,充分拓宽了思维广度,提升了思维深度。

问题的发现,不仅使课堂上处处闪烁探究、创新的火光,更使学生进入深层次的学习探索阶段。学生在自读、自问、自悟、自解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尝试性探究学习的成功喜悦,从而完成“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过渡。特别是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解答的理性评价,能让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实现高阶思维的升华。]

3.理解“触类旁通”,引导一种建构启示

部分学生在多年的学习生涯中都是被“抱大”的,已经习惯了“你讲我听”的模式,习惯了“被动学习”,他们不敢也不善于发现问题,不敢相信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明显缺乏独创性。

为此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这是学生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步。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信心。

触类旁通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如果掌握了这种能力,学习起来就能得心应手。然而在学习中,经常是学生已经“触类”了,但不能“旁通”,如此就会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教师在复习课中要把知识放到全部教材体系之中,能承上启下,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养成触类旁通的本领,建构大概念的框架。

[案例3]理解“触类旁通”

出示题目:学校603班有36人,男生是全部人数的[4/9],其中75%的男生喜欢上数学课,喜欢上数学课的男生有多少人?

师:在不改变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如何增加题目的难度?

教师的基本问题:如何增加题目的难度?

生1:把关键句表述得更加复杂一些。

生2:让分数、百分数和比的知识混在一起。

生3:学校603班有36人,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4∶5,其中75%的男生喜欢上数学课,喜欢上数学课的男生有多少人?

生4:“男生是全部人数的[4/9]”还可以表述为“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4∶5”“男生是女生人数的[4/5]”“男生是女生人数的80%”等,这些知识都是相通的。

生5:解答时,要把信息化繁为简,那编题时就要化简为繁。

生6:学校603班有36人,男生比女生人数少20%,其中喜欢数学课的男生人数是不喜欢数学课的男生人数的3倍,喜欢上数学课的男生有多少人?

生7:原来“其中75%的男生喜欢上数学课”这个信息还可以转换成倍数关系来表述。

……

[反思:“触类旁通”是一种思维习惯或一种意识,教师要让学生在不断地举一反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另外,要让学生明白“化繁为简”和“化简为繁”其实是相通的,是同一思路的两种不同路径。

学生在梳理分数、百分数、比的知识时,又回归到整数倍的知识,说明学生对“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比率)”已基本融会贯通,“比率”这一大概念在学生大脑中已根深蒂固。

当然,要学生达到“触类旁通”,除了对所做的题目有充分的分析和总结,更主要的还是教师要通过思考角度的变化、思考方法的改变、题型设计的变化等来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题思路,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种,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度,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的自我创新。]

五、实践感悟

大概念视角下六年级总复习的整体复习是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这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正如张奠宙教授所说:“数学教学需要从整体上把握。要恢复学生火热的思考,就要帮助学生揭示数学的内在联系。”这其实就是要促进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实践中发现,在大概念视角下整体复习的教学中,教师提出基本问题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对应了在杰伊·麦克泰格和格兰特·威金斯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模板中,大概念和基本问题都是配套出现的情况,因为他们把基本问题比喻成理解大概念的“钥匙”,通過基本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探寻大概念。这就需要教师做好以下三点:

1.理解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与非基本问题的根本区别在于目标不同,基本问题是和大概念目标配套的,指向专家思维方式,而非基本问题则和知识与技能目标配套,指向记忆已有专家结论。用杰基·阿克里·沃尔什的话来说,就是基本问题是“为讨论”,而非基本问题则是“为背诵”。

2.设计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是与大概念配套的,因此教师确定基本问题大体上是循着大概念的方向寻找的。确定了基本问题后,还要经过一个精心加工的过程,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三个方面: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否能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否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基本问题引发的是一个不断讨论的过程,可以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讨论,也可以是无中心的师生讨论,这时教师才真正是小威廉姆·多尔提到的“平等者中的首席”。

3.把握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常常呈现为问题链,以各种形式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在教学中,基本问题根据承担的不同功能,可分为导入式问题、展开式问题和总结式问题。其中,导入式问题的功能主要是吸引学生投入学习中,因此,要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展开式问题则不断推动学生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协同思维,挑战学生原有的观点,使之更正确、严密,有时会带有一些“挑衅性”,以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展开式问题很多是以追问的方式出现,体现支架思维,不断推进学生的思考。总结式问题主要是在一个讨论阶段结束时,提供适时的回顾,既可以是总结和梳理,也可以是展望和提问。值得一提的是,这三类问题并非按时间顺序排列,在大概念视角下的整体复习中,这三类问题根据需要交替出现在教学中。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徽.教会学生解决问题:读《学会解决问题:支持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设计手册》[J].现代教学,2017(9):77-79.

[2] 刘徽,俞建华.大概念教学中基本问题的设计[J].上海教育,2020(4):61-64.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大概念迁移
围绕“大概念”设计STEM课程
以“大概念”主题开展科学教师参与式培训
基于大概念的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谈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迁移策略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运用迁移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