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2022-04-18陈雅容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促进小学德育工作顺利开展、增强德育实施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相关的德育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联系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家校联合等一系列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德育的作用,使学生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德育渗透;德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10-0050-03
引 言
德育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在学生日常成长、人际沟通、社会实践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刚刚步入校园,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小学阶段正是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小学教师应立足课堂,借助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创设德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内化离不开相关情境的创设。因此,教师要做好课前教案,规划好课堂设计,努力创设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深入思考、触动学生心灵、切实增强德育效果的学习环境。教师还可以将班级的墙壁和板报利用起来,在墙壁上挂上德育手抄报和名人名言,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小学生“三观”培养主阵地的作用[1]。
例如,在教学主题四第一部分“来之不易的粮食”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饑荒下人们艰苦的日常生活和一株稻谷的成长历程,然后用几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同学们的早餐全部吃干净了吗?世界粮食日是哪一天?你是否知道袁隆平爷爷的事迹?”,鼓励学生积极回答这些问题,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可以一边在多媒体上播放风吹稻谷的视频和音乐,一边向学生讲述袁隆平爷爷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感动中明白粮食来之不易,从而学会珍惜粮食,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明白劳动能够创造美好生活。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袁隆平爷爷的事迹画成手抄报,挂到班级的手抄报墙上进行展示,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二、小组合作分工,增强合作精神
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当前一些小学生在优越的物质生活以及父辈、祖辈的溺爱中成长,缺乏对他人价值的正确认识[2],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首先考虑自己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在集体合作中不能团结同学,不能主动承担小组责任。这不仅对其人际关系产生了影响,也不利于其未来的健康发展。因此,小学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可以有意识地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安排相关德育活动时,倡导小组内分工合作,借此为学生渗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换位思考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主题一第四部分“设计制作安全提示牌”时,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实践小组,为每一组布置相关的制作任务,鼓励小组内的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将制作过程中的绘制、裁剪、粘贴、展示等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学生,确保每一名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作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负责的岗位具有的价值,使其在活动过程中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积极和组员进行合作。小组合作不仅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而且让他们切实感受到集体荣誉感,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班级,对同学也更加团结友爱。
三、鼓舞讨论热情,开拓德育思维
教师在鼓励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引导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设计主题问题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促进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讨论有助于学生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能增强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协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主题一第一部分“身边的安全隐患排查”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网络上的信息都是好的吗?”,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就分成了三组。第一组学生认为,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信息、有趣的动画片,微信、QQ还能够让不在一起的朋友视频聊天。第二组学生认为,网络上有很多有害的信息,诈骗信息也会借助互联网流入许多人的手机,网络游戏还会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这些都证明了网络信息十分有害。第三组学生辩证地提出了网络上的信息有好有坏,不仅存在有益的、促进学生成长的信息,还存在着一些有害的、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垃圾信息。因此,既不能说网络上的信息都是好的而全盘吸收,也不能说网络上信息都是有害的而完全杜绝。通过讨论,学生的思考已经非常接近客观正确的结论。网络是一种工具,使用它的人只有本着严格的自律精神,科学合理地进行使用,才能发挥出网络的最大效用,为生活带来便利,增添色彩。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我们每个人在上网冲浪时,要学会分辨所接收的信息,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利弊。在不断探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网络的利与弊,明白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让网络充分发挥出它的积极作用。
四、拓展课本知识,关注生活实际
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逐渐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情感。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时,不能只局限于研读课本,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对社会发展、自然变化进行了解,还应切实走进社会,走入大自然的怀抱,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的感受。虽然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导致德育始终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地位,学生对德育的印象也更多地停留在教师枯燥的说教上。因此,强化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是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德育效果、增强学生参与感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教学主题三第一部分“寻找身边的小雷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校园中仔细观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并用照片、手抄报、文字叙述等方式记录下来,留住生活中的美好,记忆生活中的感动瞬间。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社会上的好人好事,并将相关信息进行汇总打印,带到班级中和同学进行分享。在观察、收集和分享的过程中,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雷锋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生活中的雷锋事例,让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在生活这个更大的课堂里汲取知识和营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辨别能力。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对生活中的事情和现象有清晰的认识,对生活中的不良现象要予以抵制,坚决反对,从而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3]。
五、实践践行真知,提高责任意识
实践课程的意义在于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实际相联系。教师要使德育渗透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强学生的理解,就需要推动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和发现真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德育的思想理念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增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目标指引。理论知识只能培养学生的“三观”意识,而实践则可以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帮助学生巩固“三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
例如,在教学主题三第二部分“我也做个小雷锋”
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入社会,到敬老院为老人表演活动,为他们的生活带来色彩。当学生看到老人开心的笑容时,他们会体会到无私奉献、关心他人的重要性,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的人生也获得了价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孤儿院和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捐赠课本和衣物,给他们写信,让学生在捐赠的过程中明白奉献并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收获。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社会服务部门工作,引导他们自主选择想要开展的社会志愿活动。学生有的选择了扶老人过马路,有的选择了到校园门口站岗,有的选择了和环卫工人一起打扫卫生,有的选择了到郊外植树,还有的选择了到图书馆整理书籍。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教师还要注重以身作则,和学生一起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时刻发挥榜样作用,教会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同时,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暴露出来的不足并加以引导,增强综合实践活动中德育渗透的效果。
六、课内联系课外,家校联合培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促进学校课堂与家庭课堂的有机结合,将德育融入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是让学生增强德育意识、充分获得德育体验的重要方式。现如今,很多学生的父母对他们极为溺爱,在家里都是学生说了算。这就导致他们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家庭中不懂得体谅父母,为父母分担家务,在学校里不懂得朋友之间应互帮互助,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快乐生活。因此,教师要切实推进家校联合,促进德育体系构建。
例如,在教学主题二第三部分“争当劳动小能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家务任务,鼓励学生在放学后观察父母是如何进行家务活动的,并主动要求承担家务劳动,在实际的家务劳动中感受父母的辛苦和不易,从而更好地理解父母,明白成长的意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观察父母在看到自己主动承担家务活后的反应和表现。每一位家长都十分感动,并用夸奖、拥抱等多种方式肯定了孩子的努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在做家务后的心路历程,从而加深对家务劳动的印象,使其在自主承担责任、为他人着想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在获得心灵感动的同时完成德育培养。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虽然看似立足课堂之外,却与课堂教育息息相关。实践活动是学生联系课堂与生活,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重要方式。德育工作者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注意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深入探究课本知识,将德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增强课内课外的联系,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三观”,科学客观地面对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对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任务进行有机调整,使之更加适合学生的成长,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为接下来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充分发挥实践课程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王大伟.德育渗透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76-77.
李小玲.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渗透德育[J].求知导刊,2021(19):85-86.
李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德育渗透研究[J].吉林教育,2017(37):132.
作者簡介:陈雅容(1978.4-),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南门中特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