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探析

2022-04-17杨小彬

新教师 2022年3期
关键词:量感计量单位苹果

杨小彬

量感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学科素养之一。数感和量感有什么区别呢?史宁中教授指出: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度量的结果,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简单来说数感是可以去掉后缀名词,然后抽象出数。例如,一匹马、两头牛、三件衣服,去掉后缀名词,可以抽象出1、2、3,这就形成了数感。而量感是不可以去掉计量单位,例如,2厘米、3千克、5.6公顷等,这样的计量单位是不可以去掉的,如果去掉了计量单位,就让人不明白要表达的意思,这就是量感。量感虽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对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感知非常有限,教师在教学中也容易忽视量感的培养,形成量感教学盲区。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量感培养的一些策略。

一、利用视觉、触觉,建立量的初步认识

研究表明,量感的初步建立要经过视觉与触觉直观感知,再从直观感知到具体事物的抽象认识,再到深层次的逻辑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亲身体验,感触、感知量的存在。促进学生对量的建构由外部的感知深化为内部的抽象认识,从而掌握量的本质特征。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时,为了让学生的视觉感知到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喜羊羊与灰太狼要玩抢占羊村地盘游戏,你如果是喜羊羊,会选择几号地块(如图1)?为什么?顺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面积’这个词你理解吗?举例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什么叫面积。接着教师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如自己手掌的面积和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哪个大?封面上能放几个小手掌?而后教师告知学生他们一个手掌大约70平方厘米,数学书封面大约420平方厘米,相当于6个小手掌。通过视觉比较两个地块,感知面积有大小。再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通过手掌与实物的触碰,感知面积的大小。教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生亲身经历视觉和触觉对各种物体的面积大小的感知,初步建立对量的认识。

二、丰富实践操作,体验、感悟量间关系

1. 动手操作,形成量感。

教师不要一味的“授之以鱼”,要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计量单位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当学生获取知识受阻时,提供操作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發现,在这过程中建立计量单位的具体表象,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形成量感。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容积和容积单位”时,教师出示1瓶绿茶和4个不同形状的量筒和量杯(如图2)。已知这瓶绿茶体积是1升。让学生猜猜1升里面有几个1毫升?请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要求把这瓶绿茶倒入以上不同形状的量筒和量杯中,每个量筒和量杯分别倒250毫升。学生操作后发现1升绿茶可以倒4个的250毫升,所以1升=1000毫升。而后再让学生把4个250毫升的绿茶一起倒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玻璃容器中,看看能否倒满。学生操作后发现刚好倒满,推断出1立方分米=1000毫升。本课通过操作将抽象的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转化为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并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学生在动手中思考,总结计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体验量间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

2. 比较估测,建立量感。

深度学习实践表明,量感的建立过程,必须将两个实物不断地进行比较估测,对结果加以分析、判断、调整,建立初步表象并最终形成量感。所谓的计量其实就是一个比较的过程,把一个未知的量与已知规定的标准量进行比较。教学中计量单位表象的形成,经常需要通过估测物体的大小、轻重、长短等,对问题做出更合理判断。在物体进行估测时,让学生选择一个标准量与之进行比较,并通过对估测结果与实际测量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调整修正估测结果,找到估测不准的原因,积累估测经验,培养学生量感。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估算解决问题”时,教师出示例题“请你估一估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因为生活中的苹果有大有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千克重的苹果可能有几个?学生回答可能是2个、4个、5个、6个……教师出示一个盘秤,现场请学生上台动手称1千克苹果到底会有几个。最后学生动手操作后总结出:正常1千克是4个苹果或5个苹果,小一点的则是6个苹果。操作后教师让学生继续解答刚才的例题。学生回答“假设4个苹果重1千克,那20里面有5个4,列式为20÷4=5(千克),那么20个苹果大约重5千克。”“假如5个苹果重1千克,那20里面有4个5,列式为20÷5=4(千克),20个苹果大约重4千克。”“如果6个苹果重1千克,那20里面有3个6,列式为20÷6≈3(千克),20个苹果大约重3千克。”本题通过实践确定所选标准是否合适,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突出了估测的方法,形成估量的策略,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计量单位的能力。在本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借助实物参照反复对比、反复矫正、比较估测中建立标准,为建立清晰的量感提供有效的支撑。

三、创设现实情境,内化提升量感培养

由于计量单位是非常抽象的知识,学生对计量单位积累的经验不足。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量感时,要为学生创设各种现实生活情境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体验、感知各种计量单位,内化提升学生的量感,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组织设计“班级义卖活动”,让学生把家中旧玩具、文具、书籍等物品,选三样贴上标签、标上价格,小组分工合作设一个义卖小摊位,在班级进行义卖活动。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现实情境里,通过真实的面对面买卖物品,很快掌握并熟练应用人民币单位间十进关系换算、不同面值间人民币的转换、金额的简单计算。在现实情境中,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直接的沉浸式体验,让已获取的知识得以巩固提升,在生活情境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促使学生的量感不断巩固、内化提升。

总之,学生的量感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持之以恒地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内涵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儒江小学)

猜你喜欢

量感计量单位苹果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计量单位复习三步走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拿苹果
静待“量感”生成
会说话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