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登月确实有难度

2022-04-16宇宙探索领航员

飞碟探索 2022年6期
关键词:有效载荷着陆器登月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嫦娥探月工程先后实施了包括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T1、鹊桥中继星、嫦娥四号、嫦娥五号总计7次月球探测器任务,包括3次登月与1 次月球采样返回,载人航天工程与探月工程在月球表面的大会师,也将是我们在未来8年内要做的事。

尽管中国嫦娥探月工程的稳步实施,让登月这件事看上去并不困难,然而反观2022年全球推出的各项登月计划,其实施成果或许才能真正显示出,登月其实绝非易事。

放眼全球,除中国以外,已有半个世纪没有国家实施过月球软着陆任务。这意味着,服务月球登陆探测的整个体系架构需要从头再来,包括人才团队、产业链、测试系统、支持保障系统,等等。即便抛开这些断档因素,半个世纪前的登月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今时今日的需求。

半个世纪前的无人登月着陆器皆为“盲降”,也就是预先选定一大块平坦的着陆区,然后让着陆器根据计算好的弹道,“闭着眼睛”落下去,能不能成功全凭概率,或者说是运气。只有阿波罗登月计划引入了宇航员的控制作用。比如执行首次载人登月任务的阿波罗11号,如果不是宇航员在最后时刻接管了鹰号登月舱,那么登月行动,就必然会因为撞向环形山而功亏一篑。

直至21世纪初期的嫦娥三号,人类才得以终结无人探测器盲降月球的历史。近几年,也不乏其他探测器尝试月面软着陆任务,比如以色列的创世纪号探测器、印度的月船2号着陆器,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正因为如此,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主管科学任务的泽布琛提醒参与“月表商业有效载荷交付服务”(Commercial LunarPayload Services,简写为CLPS,主要负责和NASA 的承包商签订月球任务中着陆器/ 飞行器、月球车、运输火箭等的商业合约)的公司,要对登月的难度与风险有清醒的认知,而他本人也做好了失败的准备。他说,虽然希望“射门”都能打到门框范围内,但并不指望每次射门都进球。

2022年年初,世界上先后有6个探测器项目预定了登陆月球的目标—游隼任务-1(美国)、直觉机器任务-1(美国)、白兔-R 任务-1(日本)、探月智能着陆器SLIM(日本)、月船3号(印度)、月球25号(俄罗斯)。其中,近半数都服务于阿尔忒弥斯计划。时值年末,这6个项目的任务进展如何?我们能从中看到什么?中国又将对群雄逐鹿的月球作何反应?

阿尔忒弥斯计划是一个由美国政府资助的载人航天项目, 于2017年宣布推出。其目标是在2024年前将宇航员平安送往月球并返回,同时建立常态化驻留机制, 为未来的火星载人登陆任务铺就道路, 是美国巩固航天领先地位、维持国家影响力、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大项目。

阿尔忒弥斯计划由美国航空航天局主導,多家美国商业航天公司及国际合作伙伴参与其中,包括欧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加拿大国家航天局、意大利航天局、澳大利亚国家航天局、英国航天局、阿联酋航天局等。阿尔忒弥斯计划作为美国继阿波罗计划之后的又一项月球探测工程,规模庞大,任务密集, 计划在2030年前进行11次发射任务,2024年实现月球南极载人登陆,2 028年前实现宇航员在月持续生存。

截至2022年12月,加入《阿尔忒弥斯协定》的成员国有23个。

2022年11月16日,美国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SLS(Space Launch System,简写为SLS,又名“太空发射系统”)从肯尼迪航天中心首次成功发射,将猎户座载人飞船送往月球轨道。这次任务是阿尔忒弥斯计划的首次试飞任务。

游隼任务-1(美国)

游隼着陆器由美国的天体机器人公司AstroboticTechnology负责研制,该着陆器承接了NASA“月表商业有效载荷交付服务”的第一份商业运输合同,在该计划框架内的任务编号是“CLPS-1”。

游隼着陆器发射质量1.285吨(包含0.45吨推进剂),首次任务搭载14台有效载荷(包括11台NASA 的有效载荷和3台其他商业伙伴的有效载荷),有效载荷总重90公斤,着陆下降发动机是5台ISE-100发动机,单台推力660牛左右,总推力3300牛,推力相当于嫦娥系列着陆器使用的7500牛变推力发动机的一半。

游隼着陆器无定点着陆能力,着陆误差24×6公里。由于没有配置类似同位素核热源的辅助热控设备,游隼着陆器着陆后并不能像嫦娥系列着陆器那样超长待机,只能在月面生存不超过14天。

游隼任务-1的着陆点在月球正面东北方向的死湖。这里有大片开阔平原,为不具有定点着陆能力的游隼着陆器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着陆区,降低了登月任务的难度。且人类此前探测器均未到访此地,有实地考察的科学价值。

游隼任务-1原计划于2021年发射,由于商业航天公司美国联合发射联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简写为ULA)的火神-半人马座火箭首飞推迟,导致任务进度不得不放缓。目前,最新计划是2023年第一季度发射,不过作为新火箭,出现种种问题推迟到第二季度也是有可能的。

直觉机器任务-1(美国)

美国的月球探测公司直觉机器(Intuitive Machines,简写为IM)于3年前签订了NASA“月表商业有效载荷交付服务”的第二份合同,任务编号“CLPS-2”,将使用Nova-C(即新星-C)着陆器承运多个有效载荷至月球正面。

新星-C 着陆器发射质量1.9吨,携带9台有效载荷,有效载荷总重约100公斤,反推发动机是一台4000牛变推力发动机,推进剂是液氧甲烷。

直觉机器任务-1(即IM-1)预选着陆区在月球正面北半球的澄海与危海之间,预选着陆区直径约200米。因新星-C 着陆器具有定点落月能力,这一着陆区相较于游隼任务-1的预选着陆区,范围要小得多。

直觉机器任务-1原定于2022年12月由猎鹰9号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器箭分离后探测器将进入到一条近地点185公里、远地点6万公里的大椭圆轨道,之后由探测器自主进行跨月转移。也就是说,在此次发射任务中,该探测器并不能像嫦娥系列着陆器那样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目前该计划已推迟至2023年一季度发射。

此时,距离阿波罗17号登月已经过去了整整50年,直觉机器任务-1也许将成为时隔半个世纪之后,美国再次恢复月球表面软着陆能力的首个任务。

白兔-R 任务-1(日本)

白兔-R(Hakuto-R)任务-1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简写为JAXA)的商业月球探测计划内任务,白兔-R 着陆器由日本私营太空创业公司iSpace 承担主要的研发任务,其名称中的“白兔”是基于嫦娥奔月故事的日本版本中的兔子。

白兔-R 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多国合作的产物,该探测器原计划2021年发射,由于研制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棘手难题,遂将发射日期调整至2022年第四季度。

2022年12月11日,白兔-R 探测器搭载美国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按计划,将在2023年4月尝试在月球表面着陆,登陆地点是月球正面北半球东北方向的梦湖。这片月海地势平坦,便于安全着陆,表明此着陆器尚不能适应复杂月面地形的软着陆任务。白兔-R 着陆器无月夜生存能力,月面活动时间约14个地球日。

此任务成功后,iSpace公司将成为日本首个发射探测器登陆月球的民间企业,而日本也将成为全球第4个掌握月面软着陆能力的国家。

探月智能着陆器SLIM(日本)

作为继月亮女神号绕月卫星之后, 时隔15年, 由日本国家主导的登月任务——探月智能着陆器(Smart Lander for Investigating Moon,简写为SLIM),原计划于2022年发射,成为日本第一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探测器,但是由于部分科学探测载荷研制推迟,导致发射计划推迟至2023年,意味着其任务进度将落后于该国商业航天公司iSpace的白兔-R 任务-1。

探月智能着陆器的体量比白兔-R着陆器小,但它所承担的任务更为艰巨,那就是基于地形相对导航技术实现定点落月,这也是该项目进度之所以落后于白兔-R 的原因。

地外天体探测的初期任务通常以攻克工程难题为主,比如嫦娥探月工程的“绕、落、回”。日本的探月智能着陆器也是如此,其肩负的首要任务就是攻克基于地形相对导航的定点落月技术,而科学探测任务并不多,因此也没有配置同位素核热源,不具备月夜生存能力。该探测器的设计寿命也是1个月昼,14个地球日左右,这主要也是受限于整体预算太少的原因。

月球-25号(俄罗斯)

月球-25號是俄罗斯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原计划2022年9月发射,如果一切顺利,这也将是时隔46年之后继月球-24号,月球系列探测器重出江湖的时刻。然而事与愿违,由于多普勒速度和测距仪被发现不符合技术规范的精度要求,因此发射至少推迟到2023年7月。

月球-25号是一款高价值月球探测器。在2022年各国计划发射的一系列登月探测器中,月球-25号是唯一配置同位素核热源的,意味着它将具备月夜生存能力,可以长久地在月球工作。同时,月球-25号也是原计划2022年发射的一系列登月探测器中,预选着陆区纬度最高的。也就是说,它最接近月球极区,而这里正是当前各国登月探测项目都十分感兴趣的地方,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当然,月球极区的着陆难度也不小。

月球-25号由著名的“拉沃契金设计局”抓总研制,发射质量1.75吨,此规模虽然不及嫦娥三号、四号,但也已经超越了前文所述的各型登月探测器。该探测器计划由联盟2.1b 火箭+ 微风M 上面级在东方航天发射场发射。

选择的主着陆区是月球正面的博古斯拉夫斯基陨石坑,备选着陆区是曼齐尼陨石坑,备选着陆区的纬度相比主着陆区更低,难度稍小一些。虽然主着陆区靠近月球南极极区,但那里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月球极区。制约月球-25号向更高纬度挺近的原因是没有中继卫星,如果进入月球极区,那么探测器在多数情况下将面临无法与地球通信的问题。

探测器配置有2台588牛下降发动机,以及4700牛的轨迹校正与近月制动发动机,姿控发动机有5.8牛、49牛两个型号。月球-25号主发动机无法兼容近月制动与月面软着陆任务,与之相比,9年前嫦娥三号应用的7500牛变推力发动机则是从近月制动到着陆月面打满全场。

月船3号(印度)

由于印度没有布局全球的深空测控通信系统, 所以对外部的依赖性要高得多。就在2022年上半年,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与NASA 签署了一项测控保障协议,以使用后者的深空网络(DeepSpace Network,简写为DSN,NASA 建立的用以支持星际任务、无线电通信,同时观察探测太阳系和宇宙的国际天线网络) 来支持月船3号的通信,同时,欧洲航天局的深空测控网络将作为备份。

月船3号着陆器与3年前登月失败的月船2号着陆器一样,都属于月面短期任务,没有月夜生存能力,当太阳落山之后,不论是着陆器还是月球车,都将停止工作。

综上所述,2022年计划登月的6家探测器有4家明确宣布推迟,有1家因火箭问题推迟,只有1家如期在年内实施发射任务。除此之外,NASA的“月表商业有效载荷交付服务”的旗舰级项目“毒蛇号”月球车由于格里芬着陆器测试工作尚不完善,NASA要求该着陆器追加测试,因此发射日期将从2023年推迟至2024年年底。

嫦娥三号终结人类无人探测器盲降月球历史

航天界常说,运载火箭运力有多大,航天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在某种特定环境中是适用的,但也有例外。

比如上文列举的这些登月探测器所属国家,大部分都有合适的火箭,这些火箭可以提供足够的运力执行相关月球轨道发射任务,比如日本H-2B 火箭的地月转移轨道运力不低于4吨,超过了用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发射的长征三号乙火箭(3.4~3.7 8吨)。

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简单,深空探测是大系统工程,尤其是针对月球这样一颗地外天体的深入探测,大系统属性更为明显。中国的嫦娥探月工程为人类月球探测提供了珍贵的样本和范例。

嫦娥探月工程立项伊始,我们在深空探测领域可谓是一片空白,甚至连覆盖月球轨道的测控能力都还没有具备,大火箭更是还在路上。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我们仍然确立了“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并定下了完成一系列探测目标的时间节点——2020年。

嫦娥一号任务时期,我们通过全国大口径测控天线以及天文观测网的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very long baselineinterferometry,简写为VLBI,把几个小口径望远镜联合起来,以达到一架大口径望远镜的观测效果)组阵,实现了月球轨道测控覆盖能力。嫦娥二号作为探月二期先导星,进一步验证了地月转移轨道直接入轨技术,同时通过降低环月轨道高度,为嫦娥三号拍摄预选着陆区高分辨率影像,还验证了嫦娥五号任务的相关技术。

嫦娥三号完成月球软着陆与月面巡视工程目标后,备份星转正为嫦娥四号,又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的软着陆与巡视探测。嫦娥五号T1试验器是嫦娥五号先导星,验证了月地再入返回关键技术,最后又在长征五号大火箭运力加持下,如期实现了嫦娥五号的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五号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技术的实现,至今仍是人类地外天体探测的一个天花板。

工程顶层框架有科学统筹,各任务之间环环相扣,不将已知问题带上天的严慎细实的作风,进一步提高了任务成功率;同时关键技术不断突破,货架式技术和产品日益丰富,在研制过程中充分发挥融合战略的威力,尽可能调动各类资源服务总目标,我们的深空探测能力就是这样一天天壮大了起来。

在这一基础上,想做什么事,都更能得心应手。比如充分继承探月工程技术,一步实现火星“绕、着、巡”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接下来,我们还会实施天问二号小行星采样返回+ 主带彗星环绕任务、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任务,未来还将实施额外的小行星撞击任务。

月球表面到达能力是月球探测的一项核心能力

不论月球探测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已经通过嫦娥探月工程下了一步先手棋,成为人类在21世纪的探月先锋力量。

针对各国加紧探月步伐的新事态,嫦娥探月工程四期也已经做好了准备。月球表面到达能力是月球探测的一项核心能力,承载这一能力的关键装备,就是着陆器。一款好的月球着陆器需要解决3个问题:

一是高可靠、高安全。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嫦娥三号、四号、五号共3次登月任务的三战三捷,该系列着陆器的可靠性已经得到了实际任务验证。尤其是嫦娥四号着陆器登陆月球背面具有复杂地形条件的冯·卡门撞击坑,验证了全月面到达能力。如今,我们已具备根据探测需求任意选择月球着陆区的到达能力。

3次登月次次成功的关键技术有两个:一个是以微波测距测速敏感器、激光测距测速敏感器、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为支撑的,基于机器视觉理念的登月控制方案的成功应用;第二个是7500牛变推力发动机的成功研制与应用。

可以看到,本文列举的多款他国月球着陆器都将沿着我们的这条技术路线,解决登月安全性问题;也可以看到,那些着陆器配置的月球着陆用下降发动机的推力,皆没有超越我们的7500牛变推力发动机。

二是定点着陆问题。月球表面定点着陆是开展月球大规模探测,乃至开发活动所必须攻克的关键技术,它可以让多个探测器在月球表面会师,进而形成月球基地。

人类目前尚无实施月球表面定点着陆的案例,获得这项关键能力,主要有两个技术途径:一个是基于地形相对导航技术(本文已有详细说明),再就是通过无线电信标导航。嫦娥系列着陆器目前解决的是登月安全性问题,也就是说,着陆器可以解决登月末段的障碍物识别与机动,并自主选择安全着陆点,但还没有解决指定地点着陆的问题。

这并不代表嫦娥系列着陆器不能具备此项技术能力。早在嫦娥四号任务遴选探测目标时,就有专家建议,我们可以去嫦娥三号着陆点,展示我们的定点着陆能力。最终,结合项目经费、任务价值最大化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没有选择这一目标,而是选择了月球背面。定点落月任务于是就安排给了嫦娥七号。也就是说,此项技术对我们而言,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高峰,而是事有轻重缓急的选择。

三是大承载。着陆器需要具备较大规模的月面着陆能力,以支持大量有效载荷的运输,以及载人月球探测。本文列举的他国着陆器,着陆月面的探测器吨位都是几百公斤,没有超出1吨。目前,嫦娥系列着陆器的月球著陆能力是略微超出1吨。

我们将在嫦娥八号任务中验证大承载月面着陆技术。届时,长征五号的8吨级地月转移轨道运力将全面聚焦月球着陆能力建设,嫦娥八号探测器预计将不会携带轨道器,着陆器规模将大幅度超越现有的嫦娥系列着陆器,可以通过7500牛变推力发动机的多发并联技术,实现月球表面的大承载降落。从这里又可以看到,这款诞生于十几年前的发动机谋划之长远。在不远的将来,它还将用于支持载人登月任务。

基于雄厚的技术能力积累,嫦娥探月工程已经呈现出了人机协同探月的工程图景。探月四期将通过嫦娥六号、七号、八号3次任务,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与此同时,新一代载人飞船、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新型载人登月模块的研发,将使我们掌握载人登月能力。这些任务还将伴随一大批创新型月面探测设备的研发与应用,比如嫦娥七号的飞跃探测器,多款月面高机动运输装备、全天时覆盖月球极区的中继通信能力等。

只要把稳目标,长期发展,我们就必定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实现引领人类月球探测,乃至深空探测的目标。

本文内容来自百家号“宇宙探索领航员”

猜你喜欢

有效载荷着陆器登月
人类最后一次登月
理念牵引 机制创新 人才驱动 做有效载荷创新发展领跑者
我有一个“登月梦”
面向有效载荷数字化研制的标准化工作转型初探
卫星有效载荷研制流程的策划与推进
嫦娥四号巡视器拍摄的着陆器图像
登月50年:何日与君再相见?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中国完成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
基于多工况的新型着陆器软着陆性能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