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
2022-04-16陈海波章文张未
陈海波 章文 张未
最近,中国航天很火。
通过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我们发现了月球上的新矿物“嫦娥石”;借助天问一号和祝融号火星车,我们发现火星上真的有水;有了中国空间站,我们的航天员不仅完成了多次出舱活动,还在太空进行了种菜等科学实验……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一批航天重大工程成就举世瞩目,航天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正在从航天大国加快向航天强国迈进。
自立自强 深空探索走得更远
“嫦娥”揽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斗”组网,“天和”遨游星辰……浩瀚星空,我们走得越来越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战略方向和关键领域,航天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不断刷新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中国高度。
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次实现“绕、着、巡”目标,成功实现我国深空探测事业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
“羲和号”使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仅一年时间探测成果就创下了5个国际“首次”;“悟空”“慧眼”等科学卫星,在暗物质粒子探测、黑洞和天文观测等领域取得重大科学发现;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如期完成建设,拥有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全球观测能力;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
10年来,中国航天取得的创新成果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创新热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航天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矢志不渝,高水平自主创新的决心。
载人航天太空家园成为现实
随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神舟十四号乘组顺利返回地面,中国空间站进入长期有人驻留模式,中国人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的梦想成为现实。
载人航天是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10年,我国载人航天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太空家园建设稳步推进——
2013年6月,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搭乘神舟十号飞船进入太空,先后完成了1次自动、1次手控交会对接,开展了太空授课,圆满完成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2016年11月18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太空完成33天中期驻留,为后续的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2017年4月20日,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升空,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首次太空“加油”,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独立掌握这一关键技术的国家。
2020年以来,我国先后成功实施长征五号B 运载火箭首飞,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天舟二号、天舟三号、天舟四号、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发射等11次飞行任务,构建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站在轨飞控管理体系。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与神舟十四号两个乘组在太空胜利会师,实现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在轨轮换。
建造中国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表示,载人航天工程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投入较少、发展较快、成果较多、可持续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未来,中国载人航天将会从近地空间走向地月空间,进而迈向深空。
服务民生 航天技术深入寻常百姓家
无论身在何处,北斗卫星帮你导航定位;足不出户,风云卫星为你预知天象;地处偏远,通信卫星助你联网无忧……10年来,中国航天空间应用全面发展,推动牵引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全面服务国计民生。
目前,我国在轨工作航天器约600颗,位居世界第二。它们在国土、测绘、环保、通信、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且看一组数据:
通信卫星累计为国内偏远地区1.4亿户家庭提供直播卫星电视以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农村电商等服务,并在多次灾害救援中提供高效应急通信服务;
北斗导航为超过700万辆道路运营车辆提供安全保障服务,为超过4万艘海洋渔船提供定位和短报及通信服务,还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精准定位导航服务;
卫星遥感为国内数万家用户和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累计分发数据超亿景,有力保障国内外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监测;
超过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实现移植深耕,助力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能机器人等智慧产业加速发展,还孕育了太空制药、太空育种、太空农业等新业态。
…………
很多人可能没想到,航天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如此紧密相关。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提升了人民的生活福祉。
和平利用与全世界共享航天发展成果
走出地球,共同拥抱太空。国家航天局表示,基于和平利用原则,中国与全世界共享航天发展成果。无论是即将建成的中国空间站,还是人类首次月背着陆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抑或是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以及风云、高分、北斗等一批航天基础设施,这些航天技术成果不仅服务中国,还为全球提供全天候服务。
这10年,我国与34个国家航天机构和4个国际组织签署84项空间合作协定或谅解备忘录,与9个国家航天机构签署了航天合作大纲,深度参与联合国外空委等18个国际组织工作。围绕嫦娥四号、天问一号等开展深度合作,与国际科学家共同分析研究月球与火星的探测数据。
中国空间站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全球开放共享高分卫星16米遥感数据,为“一带一路”沿线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高分数据产品和空间信息支撑。牵头发起“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多任务小卫星、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等多边合作项目,与巴西联合研制中巴资源卫星,与俄罗斯联合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研制建设……
“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探索、开发、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国家航天局表示,中国将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着力在外空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高人类对宇宙的科学认知,扩展和延伸人类活动空间,推动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
本文内容来自《光明日報》2022年10月10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