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思维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谫论

2022-04-16郑敬斌李佳乐

关键词:使命感要素时代

郑敬斌 李佳乐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青年工作是国家战略性工作,大学生是青年的代表性群体,党的使命就是青年的使命。报告为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如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奋进者和开拓者,必须增强使命感,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和中坚力量。系统思维视域下探讨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特质和实践要求,对于引导大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使命感即人对一定社会、国家和时代所赋予使命的一种感知和认同,包含着对自我和对世界的深刻洞察,是激励大学生找准定位、勇于拼搏、实现梦想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2]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最具代表性的群体,理应读懂时代、融入时代、不负时代,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建设者。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是指高校根据党和国家的总体战略要求,在符合大学生思想、行为与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全面系统的使命感教育过程,是一项主要由教育目的、内容、主体、客体、环境五大要素构成的系统工程。新时代推动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常态化,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目的,于宏观而言,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投身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为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力奋斗。于微观而言,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是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进,踏踏实实做好生活中每一件小事;激励其锤炼品德修养、练就过硬本领、涵养高尚情操,追求有高度、有境界、有品位的人生;鼓励其把握新理念、学习新思想、研读新战略,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内容,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其一,爱国主义教育,即强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意识,引导大学生牢牢把握“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明确党的中心任务,在推进“四个伟大”进程中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其二,理想信念教育,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大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斗争、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补足其精神之“钙”。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即坚持“三个倡导”,引导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3],使其能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成长为国家和社会所需的有德、有才、有用之人。其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即在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引导大学生领悟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深意,在坚定“四个自信”中走好新的赶考路。

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主体,是高校从事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人员和有关机构组织,主要分为管理主体和教育主体。管理主体包括高校党委、团委以及相关部门和组织。在管理主体的协同运作下,规章制度才得以制定和实行,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才得以有序发展。教育主体包括高校教师及相关机构组织。高校教师是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传播者,更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崇德向善,砥砺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客体,即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大学生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必须通过使命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知识素养、身心素质、理想信念,努力使其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正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所提到的,大学生要“争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推动者、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参与者、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积极创造者、社会文明进步的积极实践者、美丽中国的积极建设者”[4],要勇挑重担、堪当大任,在新征程上奋勇争先。

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环境,于宏观而言,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大背景下,应深刻认识使命感教育工作的历史方位,把握发展大势,引导大学生心怀“国之大者”,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于中观而言,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处于“互联网+”、VR、AR等大数据构建网络环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环境中,要引导大学生网上网下言行一致,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于微观而言,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家庭家教家风的渲染,需凝聚育人合力,引导大学生对实现中国梦由“想法”与“看法”转变为“做法”与“干法”,不断彰显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担当的精神标识。

二、系统思维视域下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特质

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是新征程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是促进新时代大学生成为新时代好青年的必然要求。面对国际国内局势的发展变化,传统的线性思维已无法应对变局、谋划大局、开辟新局,需“坚持系统思维”[5]。系统思维视域下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的特质。

(一)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的根本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指的是由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性质。”[6]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是由若干要素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形成的有机整体,因此要从整体的视角下把握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内涵与构成,理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功能结构和运行规律。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效果的呈现依赖于各组成要素的有序配合与良性互动,若孤立地看待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各组成要素,单纯地对教育主题、总体布局、基本要求进行研究,而忽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顶层设计,极易导致大学生使命感教育体制陷入僵化。只有树立系统思维,全局谋划、全面推进,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系统的运转才能贯通一致。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1],战略性不仅表明了青年工作的复杂性,彰显了党和国家对青年工作的重视,更开辟了新时代青年工作新境界。然而,追求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系统的整体性首先要回答好“听谁使命”的问题,方能在头雁的带领下发挥“雁阵效应”,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1],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也鲜明提出了“坚持党管青年”的重大原则,这深刻揭示了党中央对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有助于形成党委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教育大格局,确保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成效最大化,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

(二)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层次性

层次性是系统的核心特征。系统的层次性是指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由于地位、功能、作用的差异而导致其在系统结构中呈现的立体化的性质,即每个系统由若干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又包含着更小的系统和要素,这就构成了“系统—子系统—要素”间的层次关系。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系统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这不仅明确了各个构成要素间的关系,而且厘清了各要素之间的层级结构,构建了一个层次清晰、功能明确、相互支撑的教育体系。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系统主要包括指导思想、总体布局、基本内容、目标路径四方面。指导思想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体布局是指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激励大学生承担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基本内容是指引导大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其中有理想是大学生践行使命的前提,敢担当是大学生践行使命的基础,能吃苦是大学生践行使命的关键,肯奋斗是大学生践行使命的重点,四要素自成一体又统一服务于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内容全过程;目标路径主要包括学校课程、学校管理、学校文化、学校活动,也包括实践育人、组织育人、服务育人等育人路径,这要求各高校积极调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资源,为大学生使命感的培养与形成添砖加瓦。大学生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是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奉献者、建设者,为此,各高校要在明晰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系统层次性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拥有“想为”“敢为”“勤为”“善为”的担当与能力,把“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中。

(三)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系统的重要特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系统边界的开放性是系统本身存在的前提,也是系统优化升级的内驱动力。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系统的开放性在于其不断突破自身系统理论的探索,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达到现实要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青年工作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全局部署,以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系统驱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大系统的整体优化,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大系统推动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系统的深化发展,这不仅将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考量,更把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置于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视野中考虑。就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目标而言,系统的开放性在提升内部要素与外界环境关联度的同时也促进了目标自身的完善和更新。如若引导大学生承担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责任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为内部目标,那么引导大学生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青春智慧则为外部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1],大学生要保持长远的眼光,把青春奋斗融入时代主题、汇入复兴伟业。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系统的内部目标是外部目标的逻辑起点,外部目标是内部目标的价值归宿和时空拓展。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促进了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保持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使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成为激励广大青年“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思想基础。

(四)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动态性

动态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的动态性是指系统内部诸要素间以及诸要素与环境间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正是这种动态变化,使得系统能够实现由不稳定到趋向稳定的调适状态。然而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系统的运动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按照内在规律和相应结构发展变化的。换言之,动态性是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系统自身演化发展的必然联系与动力支撑。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系统的动态性集中体现在每个时间段具体任务的变化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我们能够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离不开不同时期大学生把使命认知、使命情感和使命意志转化为使命行动的努力。“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7]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激励广大青年自觉担当重任、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贡献青春力量。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大学生能够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最大程度发展自己、彰显青春价值。如大学生在抢险救灾前线冲锋陷阵,在疫情防控一线披甲出征,在奥运竞技赛场奋勇争先,等等。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系统虽然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但其所呈现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使命精神永不会变,所彰显的尽职尽责、甘于奉献、勇于奋斗的使命品质永不会变。

三、系统思维视域下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实践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1]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是指引和推动大学生对自身使命由认知理解、情感共鸣、体验内化到实践外化转变的现实要求,系统思维视域下需明确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目标引导性、注重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方法多样性、加强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要素耦合性、提升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成效聚合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一)明确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目标引导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目标,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1]这指引着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各个要素、各个环节需要协同发力。深入推进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围绕目标系统的现实要求,需在理论上加强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学理阐释,拓展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新视野;在实践上推动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平台建设,促进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传播力度。只有用理论指引实践,用实践完善理论,两个层面协同发力,才能减少使命感教育中的碎片化现象,实现目标系统各要素的整体联动。同时为促进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更具针对性,不仅要立足教育目的整体性谋划,还要统筹全局、加强顶层设计,具体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实施。宏观上,要确保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方向不变,回答好“为谁使命”的问题,要明确教育导向,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之基。微观上,要引导大学生明确个人奋斗目标,激励大学生不负国家和人民所托,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干”[8],以身作则带动更多大学生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概言之,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目标引导性不仅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更是每一个生活在伟大时代下大学生的个体选择。在目标系统的引导下,只有各个要素、领域、环节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协同发展,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蹄疾步稳有序推进。

(二)注重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方法多样性

系统思维为构建、改善整体各要素的配合与安排提供了更为深入、全面的表达模式。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内容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传授给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思维视域下大学生使命感教育需在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下完善教育方法,为教育内容的传播增添新动能。新时代以来的十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更是大学生的使命与责任。大学生使命感教育要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重大原则;要注重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的课堂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要以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通过主题教育、讲座报告扎实开展日常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活动。“方法制胜”的前提是“内容为王”。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9],习近平总书记亦强调“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0]。系统思维视域下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既要突出政治站位,也要注重学术定位,并辅之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此,方能提升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增强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以实干践行使命与担当。

(三)加强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要素耦合性

伴随科学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对系统思维有了更为细致、精确的探索,系统论除具有整体优化律外,还具有自组织涌现律,即系统各要素在融合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单个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和新特征,但产生涌现性的前提是各要素间形成耦合机制。大学生使命感教育作为不同领域、各种要素、多元举措的系统化升级,借助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的耦合效果,能够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最高价值是引导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拼搏,然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1],这要求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在运行的过程中要体现三者的内在统一。中国道路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现实映照,中国精神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思想灵魂,中国力量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三者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价值追求,是激励大学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奋斗的关键举措。系统论的耦合性不仅强调子系统内部各个要素间的协同推进,而且注重不同子系统之间以及要素与要素之间耦合效应的生成和发挥,为此,强化大学生使命感教育还需在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等情感要素,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等文化要素,在“理论引导、课堂明道、文化浸润、实践砺行”[12]等路径要素的耦合上下狠功夫、硬功夫,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引导大学生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未来征程中发扬奋斗精神、担当青春使命。

(四)提升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成效聚合性

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系统效果的呈现依赖于目标引导、方法多样、要素耦合的成效聚合,系统思维视域下提升大学生使命感教育需将多领域、多环节、多要素汇聚到具体举措中,达到凝聚教育合力的效果,以此推动大学生使命担当的落地见效。马克思曾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13],为此,提升大学生使命感教育要聚焦大学生对国家和时代所赋予使命知、情、意、行的内化吸收,引导大学生知使命、强信念、担使命、勇奉献。高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明确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时代任务,传播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提升使命担当的殷切期望,砥砺大学生树立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深切的使命意识,为激发大学生使命情感奠定思想基础;要解读好党和国家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念,解答好红色基因的情感渊源,引导大学生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为强化大学生使命意识增添内在动力;要借助可闻可见可感的身边榜样,弘扬工匠精神、奥运精神、奋斗精神,在拼搏中锤炼大学生使命意志,为激发大学生使命行为提供精神食粮;要砥砺大学生以实际行动投身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能够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最终实现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价值旨归。概言之,提升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成效聚合性既要顾全大局又要把握重点,引导大学生在知、情、意、行中不负青春、不负使命,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系统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关键。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各高校需牢牢把握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特质,实现目标引导性、方法多样性、要素耦合性、成效聚合性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促进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境的协调统一,确保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常态化实施和制度化运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大学生是社会上最富朝气、最具创新力和发展潜力的群体,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新时代大学生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要志存高远、善于担当、有所作为,在奋进路上不缺席、不停歇、不退却,真正做到让使命感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猜你喜欢

使命感要素时代
中小学教师感知使命感对践行使命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美国青年华人热议十九大:激发强烈使命感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也谈做人的要素
工作使命感:一个正在复苏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