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原则下的顺应论小说翻译研究
——以小说《暗河》日语翻译为例
2022-04-16詹锦程
詹锦程,张 颖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38)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综合实力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各国对我国的关注度日益高涨,这正是我国文化向世界宣扬的大好时机,将我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的文学作品展现给外国读者,比如日本的读者,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目前笔者了解到的状况是:将外国文学比如日本文学翻译成中文,介绍给我国读者的作品比较多,相反将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翻译成日本语言,介绍给日本读者的作品相对比较少。即使有,部分文学作品要么因为缺乏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导致脱离文化自信的原则,要么因为缺乏正确的翻译方法,在翻译和传播过程中无法将我国优秀的文化和精神很好地展现出来,导致日本读者产生误解,活生生地将优秀的文学作品看成了糟粕品。因此,将我国的优秀文学作品翻译成日本语言时,需用客观的、正确的“文化自信”原则进行指导翻译,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调查各种翻译材料,以及翻阅已经被翻译成日语的相关文学译本时,可以看到,对中国的文学作品进行日语翻译时,不管是通过媒体传播,还是文本传播,如果没有科学的翻译方法作为指导,在进行对日翻译和传播过程中便很难把握“文化自信”原则下的文学作品原稿的深层思想精髓,容易使读者产生误解,更难以使读者品味到其中的优秀文化内涵。本文以长篇小说《暗河》日语翻译为例,探讨在翻译成日语过程中遇到的容易产生误解的文化难点时,如用词、语境、沟通、心理、自然动态反应等,是怎样坚持“文化自信”的原则,运用顺应方法解决翻译过程中脱离文化自信和文学作品原稿精华的痛点。
一、文化自信和文学作品翻译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2015 年5 月4 日他与北京大学学子座谈,也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习近平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活动与讲话中,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的同时,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也显得尤为必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首次科学地回答了“过去做了什么,以怎样的姿态做,进入新时代后又要做什么,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做”这几大问题。过去,我国在对日本的文化交流方面,尤其是文学作品翻译方面,大多数是将日本的文学书籍翻译成汉语引入到中国来,而很少将我国的文学书籍翻译成日本语言输出到国外。现在,我国进入新的时代,将优秀的文化与精神对外传播和宣传,已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任务之一,也是重要之需。因此,在将我国的文学作品翻译介绍给日本读者时,探讨以什么样的方法翻译并输出就很有必要。
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他的来历与形成过程,以及在生活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极其发展方向。”[1]但是,通过访问身边的民间译者和网络调查,或者阅读部分已翻译成日语的文学作品时,笔者发现了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即是很大一部分民间译者持有“我国已经是经济大国,GDP 也早已超越了日本,日本文化原本就是学习中国的,我们缺少的只是不懂得把故事讲漂亮而已”等观点;而在尊重原文学文本方面,很大一部分译者都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即翻译者都懂得要尊重原文意思,可是当实际翻译时,又常将作品中的原文或原话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而重构一遍,变成了同人小说翻译再创作,缺乏深刻理解我国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及作品中所反映的优秀文化的内涵与精髓,也没有深入地去研究日本的文化和精神,全凭自我主观的臆想进行翻译,导致译文错误而误解重重,进而使我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日本读者面前变得软弱不堪,成为没有骨头的糟粕物。因此我们一定要践行习近平指出的:“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2],充分地理解我国的文化和精神进而更好地翻译与宣传。
以下便是以文化自信原则,运用顺应论翻译《暗河》的实例对照。
命运的暗流始终潜伏在看不见的角落。
春天的气息开始显露出它的端倪。泥泞的水洼,吹到身上感觉丝丝暖意的风,抖落雪后开始变青的树,以及从地底里忽然冒出疯狂滋长的草……冬天将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带进了坟墓,在看不见的很远的地方。
“也许依然有新的绝望,我们对此一无所知,也没有人真正意识到。”但春天确实已真真切切来了。
定めの闇流れは、常に目に見えない隅に潜んでいる。
冬はひそかに知らせない秘密を遥かな墓に埋める。泥水のたまり、体になでるそよ風、雪が青くなる木、そして突然に土から湧き出る草…と春日の様子が現れと感じ始め。
「ふいに新な絶望が生み、あるいは、本当に本当に春が来た。」とわかった人間がいないかも
坚持文化自信原则选择中日相同词形但语义不同的俗语。
単語の選択と運用の面には、定めは原文に命運であり、日本語も命運という言葉があるが、文脈論に関する社会的な心理順応から見れば、天照大御神に信仰するたくさん日本人が、世間に生きてる個人の運命はあらかじめに天照大御神に制定されて、せいぜい各々の人は既定されたルートに進んでいるとおもわれ。で、直接に命運の暗流を日本語に訳したら、中国の読者にとっては親しみ感が生じるが日本語の繊細な意味を備えないと思われ。それで、ここでの命運を定命に翻訳したらいいと思う。泥濘は原文から見るとここでの泥濘は雨で路面が滑りされ、そして泥が混じることがあるかも。だから、泥濘を訳するより泥水を訳するのほうがいいと思う。
从顺应论的交际角度分析文本的社会动态顺应。
文についての翻訳方法の運用には文の合併である。もし原文の「冬天将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带进了坟墓,在看不见的很远的地方。」を直接的に訳したら、冬がひそかに自分の人間に知れらず秘密を墳墓にもっていく、見えない遠いどころにある。読むと違和感が生じると思われる。それで、日本語の文を構築する方法によってこの文を「冬はひそかに知らせない秘密を遥かな墓に埋める」と合併する。
“文化自信”闪耀着优秀文化的光芒,优秀的文艺作品体现“中国智慧、价值、理念、主张、方案”[3]。我国自古有“文明摇篮”之称,一直在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如今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大国担当的任务越来越重,但日本读者对我国重要文化形式之一的文学作品了解不多,甚至误解我国的文学作品水平低下,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我们之前对日本缺少宣传我国的文学作品;其二是对日本宣传文学作品时,部分译者没有充分理解我国和日本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翻译输出的文本脱离我国的优秀文化,脱离日本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在对日本进行我国的文学作品翻译时,要克服这些翻译上的弱点,不仅要深度阅读,理解我国相关的优秀文化和文学作品原稿的真实意图外,还需广泛阅读,理解日本的相关文化及日本民众的表达、思维、接收方式等,做到“素质上强调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合作精神;知识上要有区域国别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能力上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人”[4]。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原汁原味地翻译成日语并介绍给日本读者。
二、顺应论和文学作品翻译
顺应论,又称语言顺应论,是比利时著名语言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 创立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在他看来,语言使用是语言发挥功能的过程,或者说,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因此,顺应就体现为语言的使用环境和语言结构选择之间的相互适应。顺应论原本是生物进化论中的一个概念,其被作为一种视角引入语用学研究,便出现了语言顺应论。维索尔伦(Verschueren,1999)认为,语用学是“联系语言现象在诸种活动形式中的使用,从认知、社会和文化入手对语言现象的综合性观照。”这个定义表明了语言顺应论的理论来源和理论视角。从顺应出发,语言使用被看作是发话人与受话人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选择既在语言结构层面上发生,也在策略层面上展开。选择的过程是语境和语言选择二者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对交际过程的意识程度通过语言选择突显出来[5]。文学语境是文学语言存在的现实环境或范围,是使具体语言文本成为文学文本的各种因素交织而成的关系场,它承载的是审美信息[6]。因此,文学语境可以说是反应作者创作作品的整个过程的思想反应,可以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文学意图。而文学翻译则是把一种文本语言转换成另一种文本语言,这就涉及到了转换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国家的语言、意识、思维、文化、精神等内容,很容易差生误差,而为了尽量减少这个误差,译者通过和作者的沟通以及深刻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言语境,又称语言信息渠道,是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因素选择的各种语言手段[7]。语言语境包含篇内连接、句子和句子间的制约、线性排列的特征等,明确了翻译时不能随意进行望文生训,而应该选择合适的语言语境,充分理解作为整体的文学文本,在从语境中深入研究和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再选择对应的翻译方法。
例
原文
四月的田野,苍翠、寂静,火焰在地底下悄然蔓延。我年仅十多岁的父亲周千秋匍匐在水田里,一株一株插植着秧苗,水田里倒映着他的影子。
笔者译文
苍翠寂静的四月的野地,地底火焰不为人知地蔓延着。俯身影人移到水田里十几岁的父母种着一棵又一棵稻苗的情景确实是春天来了。
百度翻译软件的译文
四月的田野,绿色、寂静、火焰在地面下静静地蔓延。我十几岁的父亲周千秋被种在水里,树苗被种上,稻田里映出他的影子。
搜狐翻译软件的译文
四月的田野苍翠,寂静,火苗在地下悄然蔓延,我十多岁的父亲周千秋就趴在水里,一棵一棵地栽着苗,水田里映着他的影子。
对比:软件翻译的译文和坚持文化自信原则,运用顺应方法翻译的译文。
从百度的译文来看可以说非常顺利,只是从语境顺应来分析的话,文章前半部分的四月的田野,绿色、寂静、火焰在地面下静静地蔓延”也许脱离了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作者的本意是春天来了,想描绘绿色、寂静、火焰静静地活在田野里。
从软件的译文来分析的话,文章的前半部分和百度没有差别,但是后部的水里“什么时候结的秧”可能和原稿有些偏差。原文中既然是描写父亲在水田里种水稻的情景,那么出现“什么时候结的秧”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从译文来看,基于语境论的顺应翻译,例1 的原文“但春天已真真切切来了”总结为例2 的内容。翻译时把“但春天已真真切切来了”调整到下段的句末,用日语的思考方法使例1 和例2 的接续稍微顺利一些。
交际语境需要根据沟通的环境、心理动态和物理反应来选择语言。因此,在文学文本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遵循原文中描绘的社会世界,还要关注其心理世界、物质世界等文化因素,使翻译出来的文本更加完整和准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原文化文本是一个特殊的交流过程,它侧重于原稿所要表达的语境和交流,而不考虑预测读者的物理世界。因此翻译成日语时译者在语言的运用上一定要考虑日本读者的物理世界,易于读者接受。
三、翻译对象小说《暗河》具备的对外翻译价值
据介绍,长篇小说《暗河》荣获江西省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是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于2021 年12 月出版的文化文学类图书。作品描写了一个家族四代人物命运起伏的故事以及隐秘的心路历程,其间既有主人公家庭的日常以及生活在村子里的村民们的日常沟通、生活习俗、人生态度、心理反应和社交情况以及乡村集镇经济活动场景,又有人类长期对于命运的探索、反抗、斗争等一系列重大命题的思考,展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社会的发展及现实的变化面前所作出的努力和抗争,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说以西方现代主义的叙述方式,融意识流、二度叙事与哲学式的思辨等为一体,通过对一个家族四代人物命运起伏的描述: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姑母以及下一代和下下一代的故事展开,以电影手法第三者的观望视角以及一些碎片化的镜头,拼构成一个女性叙事的家族长卷,展现了这些平凡的尤如无名之花的人物同样不泛动人的滔滔的一生,其间他们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坚强与真善美等令人动容,是中国人精神图腾式的象征。诚如小说的题记所言:当命运的暗河汹涌而至,唯有人性最深沉的力量可以抗衡。此外,小说语言独具一格,笔触细腻,洞穿岁月,诗化的语言加之哲学式的思辨,诗与思的融合,使得文体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广博而苍凉的文体特质,有耐人寻味之美。
从文化传播价值角度来看,小说所描绘的生活现状和社交经济场面,包括中国人从战争年代、改革开放一直走到现代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人生故事及心路历程等,其中包含我国优秀文化和思想的精髓,具有一定的对外传播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尤其是关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地方文化习俗等带有哲学思辨的描写,与日本乡村民众,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很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是一本比较适合翻译成日语并介绍给日本民众读者,尤其中老年读者的书籍,阅读到该书时,无形中会产生对我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的亲近感。
总结
文学作品的语境结构、社会交流、人物的心理世界、物理世界等,作者在描写这些时,基本是以地方特色场景、方言等手段相结合描写而成的,有些方言词汇等,如果以日语的惯常的思维来看,将它翻译成日语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在翻译前反复参阅相关的中日两国的文化资料,且和作者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和沟通,并在翻译过程中运用顺应论作为指导方法,反而很从容地将这些难点给解决了,并有效地将文学作品的优秀部分:比如我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习俗、文化以及惯常的思维方式及对命运的应对与抗争,还有在这不屈的抗争中所呈现出的中国人一直所具有的人性的坚强与真善美等展示出来,使日本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和精神,使我国的优秀文化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从而将我国的智慧、文化、价值、精神等有效地传播开来。
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的翻译,尤其是翻译成日语方面的还比较少,因此,将《暗河》翻译成日本语言,仅是完成一项翻译方法的可行性论证,不足以起到什么促进作用。但在翻译的多方面性、不确定性面前,通过广泛阅读、查阅资料,以及深刻理解两国不同的文化后,再进行文本翻译,从而展现我国文化自信的同时,也是一种提升翻译文本质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