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综述
2022-04-16苏新春
周 飞,田 静,2,苏新春
(1.厦门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福建厦门 361005;青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一、论文
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所编《语言文字学》的不完全收录统计,2019 年1 月至12 月在国内(不包括港、澳、台)重要期刊上所发表的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论文共有300 余篇,较上一年略有增加。本年度的研究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词义研究着重关注词义分析与词义演变
本年度词义研究论文有73 篇,内容包含词义分析、词义演变、词义分析理论、词义关系等方面。首先,词义分析最受关注,有35 篇,包含了对某个词语的词义特征分析,如隋娜、胡建华《句末助词“看”的句法和语义》,姜同绚《“偏桥”的词义及其理据》等;对某类词语的词义特点分析,如曹炜、王和《<左传>疑问代词句法语义特征探赜》,曹正博《满语动物词文化语义研究》等;对词语某一具体意义或者词义某一方面的研究,如谭代龙《论“替”有“垫”义及其原因》、崔希亮《汉语语气词“~嘛”的情态意义》等。其次,词义演变研究论文有20 篇,多为对整体词义演变过程的描写,如陈曦、康振栋《“吹嘘”词义演变探析》,于立昌《语气副词“倒”的语义演变》;也包含对词义构成单位——概念义、情态义等的考察,如贾燕子《从“醒”的语义扩展看概念域的历史演变》,李姝姝《“还是”情态义的来源及浮现条件》等;还包含对词语语义构成成分——义项、语义场等的考察,如周韧《也谈“都”字的义项分合》,贾燕子《词汇类型学视域下汉语“硬”语义场的历时演变》等。再次,词义分析理论研究有11 篇论文,重点关注计算机的词义分析与处理技术,如刘美君、王明瑜《中文动词及分类研究:中文动词词汇语义网的构建及应用》从理论研究、语义网构建及实践应用三个方面探讨与分析了中文动词语义的分类问题,初步构建了一个包含“沟通”“认知”“感知”“情绪”“评价”“社会互动”“自动”和“致使移动”八大类框架动词的语义知识库[1];刘筱杉《多义词义项粒度与区别性特征的梯级建构》针对多义词义项的自动标注问题,采用由词类标记到句法组合再到语义搭配的方式构建了一个梯级建构模型以提高词义标注准确率[2]。其他词义分析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如濮建忠《探寻意义的本质:从物指到话语自指》,黄丽、马玉蕾《语义框架描写方法概要》等。最后,还有词汇词义关系、词的形义关系的探讨,如黄树先、邹学娥《看望与眼疾类词语的语义关系》,孙崇飞、王恒兰、张辉《汉语句构“以义统形”,印欧语句构“以形制义”:来自ERP的证据》等。
(二)类别词语研究偏重方言词汇、新词新语等
本年度类别词语研究论文有71 篇,主要涉及方言词汇、新词新语、外来词、颜色词、社区词等各类词语。
方言词汇的研究论文数量最多,有23 篇。其中,最为关注某个或某类方言词语的用法、特点,如王健、顾静《苏州渭塘话“啥”的特殊用法》,董淑慧《河北孟村方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也有对某类方言词汇或者整体词汇差异的对比研究,如郭辉、郭迪迪《皖北方言的量词:兼与西北等方言比较》,林春雨《云澳话与后宅话、厦门话词汇差异初探》等。
新词新语的研究论文有19 篇,聚焦各类网络热词、流行语的分析与研究,如王灿《游戏语言泛化的概念整合理论解读——以校园语境中“满血复活”“开挂”的使用为例》、姚玉迎《新兴称谓语“X 大哥/大姐”的立场站位、语用特点及形成动因》。值得关注的是,“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受到关注,如凌云《模因论视域下网络流行语及其文化阐释》借助模因论的理论分析了网络流行语形成的原因,文章指出青年流行文化的正义性、创新性、身份认同、积极向上的精神与娱乐性催生了具有挑战精神、鲜明个性、角色定位感、充满正能量与戏谑性的网络流行语模因[3]。此外,还有顾晓乐、徐子葳《顺应论视域下网络热词的模因变异现象及其英译:以2018 年的网络热词为例》,赵丽丽《网络流行语“锦鲤”的社会语用与教学启示:基于模因论视角的分析》等。
外来词研究开始走向总结与复盘,如王爱国《论改革开放40 年汉语对外来词的包容与发展》,主要考察了改革开放40 年来英语外来词的形式与影响[4];史有为《汉语外来词研究七十年:兼忆先期借词考源研究》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外来词的研究情况,全面梳理了汉语外来词的三个时期:(1)先期铺垫掠影(1949 年之前)(2)前期:学科初创曲折(1949~1976)(3)后期:学科复元与兴盛(1977~2019),并对各个时期的外来词研究的背景、主要关注点、成果及不足作了全面的分析与总结[5]。
此外,还有社区词、颜色词、成语等的研究。社区词研究,如田静、苏新春《社区词的研究分期、研究视角及其在词汇学中的定位》[6]《基于<全球化华语大词典>的大华语社区词研究》[7],前者对社区词研究进行了分期与研究视角的归纳,后者以《全球华语大词典》为语料较为全面地探究了新时期社区词的特点。颜色词的研究,如栗芹芹《汉语颜色词的概念隐喻研究:以“白”为例》。
本年度熟语研究较少且集中体现在成语上,如王文斌、高静《论汉语四字格成语的块状性和离散性》,王治敏、俞士汶《十二生肖成语搭配与隐喻认知分析》等。
(三)词汇变化与发展研究紧密围绕词语的来源、形成、替换与转化等方面展开
本年度研究词汇变化与发展的论文有34 篇,主要包含对某个或某类词语的来源、形成、替换、转化等的研究。关于词语来源研究,如呼斯乐《“马流”词源考》,万晓丽、宋增文《“沼泽(澤)”来源考——兼论词语引进的本土化》;关于词语形成的研究,如高育花《或然类语气副词“X 许”的语法化与词汇化》,黄瓒辉《“合作”的词汇化:兼论现代汉语中“合V”类谓词的形成》等;关于词语替换的研究,如宋作艳《词语竞争与更替:从“残废”到“残疾”“残障”》等。
此外,词汇变化与发展的研究还包含对某个或某类词语的整个演变路径的研究,如冯赫《语源、形成与变化:问数词“几所”“几许”的历史考察》,王晓玉《中古“X 用”类副词的产生与发展》等;关于词群衍生变异的研究,如梁永红《词群“神X”和“X 神”的衍生变异:从模因角度谈两类常见词群的衍生路径》;对词汇变化与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梳理,如庄卉洁、张美兰《汉语常用动词历时演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等。
(四)词汇对比研究包含了汉外、普通话与方言、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等差异的对比
本年度词汇对比研究有31 篇,主要集中在汉语与外语词汇的对比上,同时还包含了普通话与方言、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的对比。(1)汉外词汇对比主要集中在汉英对比上,涉及词、词组、词块与习语等的构成与功能对比,如宋聚磊《汉英名词重叠构词对比研究》,何伟、高然《英汉性质词组的功能视角对比研究》,钱露、胡元江《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政治语篇词块特征比较研究》,黄晓云、刘伟《英汉“土味情话”构造机制对比研究》等。此外,还有汉日、汉俄、汉泰等的词汇对比,如祁俊岳《方位词“前”的汉日语义对比研究》,单心、杨蕊《汉俄机械术语构成方式对比研究》,蔡丽、(泰)佳蜜花《汉语介词“对”与泰语对应表达形式的对比研究》等。(2)普通话与方言词汇对比,如邓思颖《词汇层次的句末助词》比较了普通话与粤语的句末助词。(3)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词汇对比,如黎顺《浅析维吾尔语、汉语中动物名词语义、语用对比:以<水浒传>为例》比较了《水浒传》中汉语与维吾尔语中动物名词的语义及语用特点。
值得关注的是,本年度的词汇对比重视借助语料库技术,如石玉、熊仲儒《基于语料库的汉英比较构式中程度词的有界性对比研究》,魏薇《基于语料库的日汉隐喻运动表达词汇化对比研究》等。
(五)词汇教学与习得研究相对关注汉语的二语词汇习得
本年度词汇教学与习得研究论文有24 篇,基本上是围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教学与习得的研究:(1)关于二语词汇习得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如卜伟、王晓龙、谢晴《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二语词汇附带习得研究》,邱晴、夏慧言《多模态理论视域下的二语词汇附带习得研究》,杨梅、徐富平《基于复杂适应系统原则的汉语反身代词二语习得研究》等;(2)关于二语词汇习得的偏误研究,如牛长伟、李君《汉语中介语“什么”类代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马庆《基于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的韩国学生汉语生造词偏误研究》等;(3)关于二语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如李蓉《认知视域下量词“块”的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法》,孙雁雁《对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了”教学的新认识》等。此外,针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词表研制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如王治敏、俞士汶《基于大规模语料的汉语教学词表更新研究:以<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名词为例》,利用2005-2009 年《人民日报》和广播电视的语料考察了《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中的名词在大规模真实语料中的分布状况,并通过涉及统计时点连续分布的标准,为旧词过滤、新词扩充、词语的等级划分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8]。
此外,本年度的汉语母语学习者词汇教学与习得研究,如程国煜、赵俊龙《训诂学与现代字词教学》。另外,张笛《普通话儿童语气词“啊”的语用习得研究》考察了1~4 岁的4 名普通话儿童的句末语气助词“啊”的使用情况,发现“归纳”与“求应”是其言语意图的核心,并通过绘制语用网络,揭示出儿童从核心语义到语用功能再到具体的言语意图的话语产出过程[9]。
(六)辞书研究涉及辞书的编纂、利用、补正等问题
本年度与辞书相关的研究论文共19 篇,关注范围较广,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辞书的编纂与利用研究,其中辞书编纂方法研究,如章宜华《论融媒体背景下辞书编纂与出版的创新》,金沛沛《基于学习者需求的汉语学习词典语用信息选取分析》等;辞书编纂利用研究,如侯瑞芬《<年度媒体高频词语表>对辞书编纂的价值》,王长林《禅录“屡生”平议:兼谈俗语词溯源对古代语文辞书之利用》,范文杰《日本中世汉文文献对汉语辞书编纂的价值:以<运步色叶集>为例(一)》等;(2)辞书词语释义的补正研究,如马钺《<石巢传奇四种>词语研究与<汉语大词典>补正》,刘琪、储泽祥《语文词典虚词释义商兑: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吴春生、吴清秀《<现代汉语词典>中多义词义项处理指瑕:以动词“打”为例》等;(3)基于辞书的词类研究,如廖虹《<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离合词讨论》,刘剑《<汉语方言大词典>象声词研究》等。此外,此类研究中还包含了对近年来辞书研究的阶段性梳理,如潘帅英《<突厥语词典>国内四十年(1978-2017)研究综述》梳理与总结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突厥语词典》的阶段分期、研究理论与方法、研究人员及其研究成果;苏新春《<现代汉语词典>版本研究价值及“现汉学”余想:写于“纪年<现代汉语词典>正式出版四十周年”之际》指出《现代汉语词典》的7 个版本的修订全面反映了我国四十年的社会变化与思想观念变化,“是彰显改革开放新时代来临的一部标志性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研究催生了“现汉学”对深化语言学、辞书学、社会学的研究,意义重大[10]。
(七)词汇与文化研究全面关注方言与中外词语文化差异
本年度词汇与文化的研究论文共18 篇,主要涉及方言词汇、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等的文化内蕴以及中外词汇的文化差异等。(1)方言词汇的文化内涵研究,如杨莉、支佳杰、周婷《商州婚嫁方言词及其文化透视》,崔尔胜《试论皖北淮河流域丧葬方言词语之特征》等;(2)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中外词汇文化对比研究,如龚韵洁《中国、西班牙政治话语中“牛”文化的隐喻特征》,赵芳《基于跨文化交际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等。此外,本类研究还关注了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文化背景,如宋灏岩《论多元文化背景下澳门地名的中葡文语义差异现象》通过对澳门中葡文地名语义差异现象的分析,总结了澳门地名的命名规则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11];另有魏在江《转喻指称与转喻思维:<水浒传>人物绰号的认知解读》,吴礼权《“信达雅”与外国人名地名的汉语音译》等。
(八)构词法研究在构词理论与方言词汇、新词语等的构词方上全方面铺开
本年度的构词法研究论文共15 篇,主要涉及现代汉语构词理论,同时包含方言词汇、新词语等的构词方式方法的研究。(1)构词理论研究,如徐正考、林松《汉语造词法研究趋势探析》从“造词法”概念及其研究内容出发,全面概括了汉语造词法研究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该严格界定相关概念,采用更新的研究视角,拓宽研究内容与关注汉语的特殊造词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12];廖光蓉《汉语复合词的扩展》介绍了汉语复合词扩展的三种情形——词素分离后分别扩展、词素之间插入形式单位造成的扩展、带否定词的扩展,根据形式/句法结构和语义/概念结构的逻辑和语法功能,又将每一情形下分为常规与超常两个类型,研究发现常规扩展理据丰富,功能多样,而超常扩展表现各异,成因复杂,典型性级差明显[13]。(2)方言词汇的构词研究,如苏婧《北京话ABCD 式拟声词的生成机制》,黄灵燕《官话的儿化韵母的基础音系和儿化词的构词法》等;(3)新词语的构词研究,如伦昕煜、孙建伟《“云”族新词语的构式考察》,蔡雪妹《论网络语言构词方式特征及其规范化》等。
(九)词汇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注重从不同视角切入
本年度词汇理论及相关研究的论文共14 篇,研究角度多样,涉及多种语言学的理论。(1)生成词库理论较受关注,如李强《生成词库研究范式: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将生成词汇理论的研究范式概括为“词义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本体论陈述,经验感知是获得语言知识的重要途径的认识论思辨,组合机制驱动语义生成的方法论探索”[14];刘拥军、毛眺源《前最简方案时期词库演变及词库-句法接口研究》总结了生成词库理论前最简方案的各个理论时期词库架构的演变与词库-句法接口调整的动因在于语义角色、语义类型等对表征句法关系的重要作用,谓词、功能语类属性对论元选择的深刻影响[15]。(2)语料库的词汇加工与处理研究,如翟颖华《词频信息的效度及改进思路》等;(3)神经与心理语言学中的词汇研究,如姜孟、田真玲《帕金森患者动作语义加工选择性缺陷研究》,张晶晶、王欣《情景多样性影响人类视觉词汇加工》等。其他相关研究还有刘雪丽、魏蓉、王钰《词汇推理加工研究方法:回顾与展望》,郭倩、刘春燕《汉语产出过程中的词汇偏差效应研究》等。
以上九个方面是本年度现代汉语词汇学论文所体现出来的研究热点与整体趋势。总体而言,词义、类别词语、词汇的发展与演变等是本年度词汇研究的焦点,而词汇对比、词汇教学与习得、辞书、词汇与文化、构词与词汇理论等研究均有稳步的推进。与上一年相比,本年度在词汇规范、两岸词语与华语词语等方面研究相对较少。
二、著作
2019 年全国共出版现代汉语词汇方面的著作(含教材、论文集)共80 余部,另有各类辞书50 余部。从数量上看,研究著作较上一年有明显增长,研究热度持续升高。从研究内容上看,本年度出版的现代汉语词汇著作具有以下特点:
(一)辞书编纂与辞书研究成果依旧丰硕
本年度辞书编纂与研究成果延续了上一年度的热度。从辞书编纂来看,本年度的研究呈现出辞书类型更加丰富、服务对象更加专业的特点。第一,多语辞书涉及的语种进一步拓展。汉外对照辞书,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社《汉泰词典》,民族出版社《土汉英词典》等;汉语与少数民族对照辞书,如民族出版社《汉蒙词典》,商务印书馆《新满汉大词典》等。其中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多语辞书备受关注,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丛书——“‘一带一路’社会文化多语图解系列词典”,包含《外教社白俄罗斯语英语汉语图解词典》《外教社斯洛文尼亚语英语汉语图解词典》《外教社柬埔寨语英语汉语图解词典》等。第二,服务于基础教育的规范型辞书,依据最新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同时紧扣新课标的要求,如李行健主编的《最新版学生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小学生多功能规范词典》,华语教学出版社《新课标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组词、造句、多音多义字词典》等。第三,描写型辞书,除了常见的通用词典,如李国炎主编的《现代汉语例解词典》、山西教育出版社《实用现代汉语词典》等。还有涉及外来词、方言词、新词语以及各类熟语辞书,如史有为主编的《新华外来词词典》收录了西语源、梵语源、古今民族语源与日源的汉语外来词20000 余条,注明了这些外来词的词源并考证了其中的3000 余条日源外来词[16];另有冯常年编著的《沔阳方言词典》,亢世勇、刘海润主编的《现代汉语新词语大词典》,郑微莉、周谦主编的《中华成语大词典》,沈毅骅编著的《歇后语谚语惯用语词典》等。
本年度的辞书研究著作共14 部,多为论文集且紧密围绕辞书收词立目、释义、书证、注音等方面展开。这些论文集汇集了近年来辞书会议与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书研究>十年精粹》收录了《辞书研究》近十年所发文之精粹,汉语辞书研究中心的《辞书研究与辞书发展论集第4 辑》汇聚了该中心内外辞书研究的最新成果,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辞书论集》则收录了“第十一届全国语文辞书学术研讨会”的相关研究成果。此外,《辞书评论集》收录了汪耀楠先生对古今辞书,如《说文写字》《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等特点、优缺点的评价论文。专书研究成果同样丰硕,如赵红梅、程志兵《<汉语大词典>修订论稿》围绕《汉语大词典》的修订问题与不足,不仅对比了其与《近代汉语大词典》《白话小说词典》的差异并指出了编纂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同时还就《汉语大词典》的收词与释义问题展开了详细的讨论[17]。针对《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研究的,如陈涛《<现代汉语词典>双音复合词释义研究》,马英新《汉语非常规偏正式复合词的结构义研究》等。还有针对辞书中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研究,如陈会兵《语文辞书编纂修订执行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情况调查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考察对象,同时参考《康熙字典》《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源》《辞海》《王力古汉语字典》《说文解字》电子检索以及北大语料库等内容,系统梳理总结了辞书编纂对语言文字规范的执行情况,为语文辞书的修订提出了一些建议[18]。此外,辞书对比研究也受到关注,如冯海霞、白云《基于语义类别的汉语词汇与辞书对比研究》从语义类别的视角入手,分别以《国语辞典》与《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新编国语日报辞典》与《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词语、词条的释义为参考和对比的依据,进行百年来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研究,分析现代汉语在两岸分布与使用的同与异,是一本难得的聚焦现代汉语词汇发展与变异方面的专著[19]。
(二)类别词语研究涉及多种语法词类、类聚词语
本年度类别词语研究著作共19 部,涉及各种语法词类以及外来词等类聚词汇:(1)语法词类研究向纵深方向推进,如王红侠《现代汉语斥量名词研究》根据名量关系标准提出了名词次类“斥量名词”,是以外在形式特征而非意义标准对名词进行的次类划分,该书全面考察和分析了斥量名词的词义特征、构词特征、句法表现[20]。同类研究还有刘丽丹《现代汉语假设关联词考论》,李铁范《现代汉语方式词的功能与认知研究》等。(2)类聚词汇的研究主要关注了外来词,集中在对日源、英源借词的考察,如李菲《语言接触视域下的英源汉语借词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第一版到第七版为语料来源,对其中收录的英源借词进行整理与统计并建立了七个英源汉语借词词表,将英源汉语借词的借用过程平行置于语言接触的视域下,提出语言接触三段论的研究框架,即将语言接触过程分为语言冲突、语言演变和语言融合三阶段,从而把词汇借用过程分为借入、同化、交融三步骤,回答了汉语对英语词怎么借、英源借词怎么演变和英语对汉语有什么影响三个问题[21]。同类研究还有杨文全、杨昊《当代汉语日源外来语研究》,朱京伟《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的轨迹》等。(3)重视对各种类聚词汇文化的考察与分析,如郝文华、白云霞《谐音词里的民俗》收录汉语的谐音词与谐音客体,从谐音的角度解释还原了部分俗语的初始意义。同类研究还有许晖《100 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卢庆全《贵州契约文书词汇研究》等。
(三)词汇学理论及相关研究偏重词汇历时变迁考察
本年度词汇学理论及相关研究著作共15 部,主要涉及词汇综论、词汇发展与演变、构词理论等方面。(1)词汇学综论性专著,如温端政《语词学基础》提出“语词分立”“语词合一”的观点,通过比较汉语词汇和语汇的分类、构成方式、意义等方面,勾勒出汉语语词学研究的总体框架[22]。(2)词汇发展与演变研究,如卢烈红《汉语词汇语法修辞历时变迁考论》选用了唐宋以后产生的新词语或学界持不同意见者的词语,以及具有鲜明特色的句式、修辞等,从词汇语义、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展开探讨,总结并揭示其发展历程与演化规律[23]。同类研究还有曾丹《汉语反义复合词形成演变的认知研究》,曹翔《汉语常用100 词源流演变研究》等。(3)构词理论专著,如崔应贤《汉语构词的历史考察与阐释》,刘宗保《认知视野下汉语定中复合名词造词研究》等。此外,本类研究还涉及各种理论视野下的词汇理论探索,如杨莉《认知视角下现代汉语词汇与运用研究》,杨泉《面向信息处理的汉语同类词短语歧义研究》等。
(四)熟语研究重点关注谚语、成语与俗语
本年度熟语研究著作共11 部,其中,谚语研究著作5 部,如安德明《中国民间谚语史》,郑伟华《谚语的文化功能解读—以中、日谚语为视点》,钟恒、洪涛《医卫谚语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等;成语研究著作2 部,如孟祥英《词汇化视角的汉语成语研究》,清英《成语大书》;方言俗语研究著作2 部,如杨忠、向家富主编《名山方言俗语》,吴一亨主编《蛮话俗语》。此外,还有总括性的研究,如张能甫《现代汉语熟语历史层次研究》深入历史源头研究了现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熟语,包含了对熟语系统总体情况的概述[24]。
(五)词语对比研究相对重视汉外的比较
本年度词汇对比研究专著共10 部,主要为汉外对比,涉及汉语与英语、日语、韩语等。其中,英汉词汇对比,如邵斌《英汉词汇对比研究》集中对比英汉词汇在形态和语义方面的差别,另有张礼《英语词汇与对比语言学研究》,倪涛《英汉状态变化事件的词化类型学研究》等;日汉词汇对比,如陈昌柏《基于语料库及认知语言学的日汉方位词对比研究》,吕萍《附和词使用的中日对照研究》等;韩汉词汇对比,如王建军《韩汉外来词对比研究》,皮磊《韩中重叠语的对照与教育方案研究》等。其他还涉及俄汉、泰汉词汇对比,如靳铭吉《俄汉语副词对比研究》,赵欢《汉泰语双音节复合词对比研究:兼论泰语复合词中的汉语借词》等。此外,还有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对比著作,如班弨等人的《壮语汉语比较词汇学》全面讨论了壮语和汉语词汇系统的共性与差异,从词汇学角度对壮语和汉语进行了全方位深入比较,进一步揭示了壮语和汉语的共时和历时关系[25]。
(六)词汇教学与习得研究涉及汉语的二语与母语的教学与习得
本年度词汇教学与习得研究著作共10 部,表现出理论与应用并举的特点。其中非汉语母语者的二语教学与习得研究8 部:(1)非汉语母语者的二语教学研究,如张旺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词汇与词汇教学研究》对近十年来相关研究论文的精选精编;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全面介绍和探讨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原则、理论、方法、策略、技巧等,从明确对外汉语的词汇范围和词汇教学的地位出发,着重探讨了词语释义的方法、特殊词语的教学、词汇的巩固和扩展、词汇的偏误分析以及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编纂等问题
[26]。同类研究还有张江丽《汉语第二语言字词的教与学》,李婷婷《语言学视阈中的现代汉语词汇认知及其教学研究》等。(2)非汉语母语者的二语习得研究,如高顺全《基于语序类型学的汉语介词和介词框架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等。本年度面向汉语母语学习者的词汇研究著作共2 部,一部是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编,厦门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两岸语言应用与叙事文化研究中心承担研制,苏新春教授主编的《义务教育常用词表(草案)》,该词表首次发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最常用的15114 个词语,并为词语分级,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汉语词汇教学有了可以量化的标准,将极大地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中小学教材、分级读物、学生工具书的编写提供重要的参考。还可服务于汉语国际教育、中文信息处理和机器翻译领域[27]。另一部张笛《汉语儿童句末语气词获得研究》在追踪四名儿童近三年的语料基础上,构建了“汉语儿童多模态口语语料库”,组建了“汉语儿童句末语气词分语料库”,综合普遍语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系统功能语言理论与言语行为理论,将语气词分为典型和一般两大类,研究汉语儿童句末语气词的整体获得情况[28]。
本年度现代汉语词汇著作研究内容广泛,研究热度持续上涨。与上一年相比,辞书研究与类别词语的著作研究数量均有增加,而词汇语义与词义认知的研究相对减少。这些研究成果总体上呈现出理论与应用并重,历时角度在词汇理论与类别词语的研究方面受到重视。
三、会议
2019 年词汇学研讨依旧有蓬勃之势,多个有影响力的会议顺利召开,为推动词汇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第二十届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研讨会(CLSW2019)
第二十届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研讨会于2019 年6 月28 日至30 日,再次回到创办地之一的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主办,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协办。研讨会邀请了百度美国研究院Kenneth Church、国立新加坡大学Hwee Tau Ng 教授、清华大学孙茂松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做了学术报告。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地的60 余所高校、科研所,共计240 余人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次大会共收到258 篇论文投稿,经过48 位专家组成的专业审稿委员会匿名评审后,最终入围了174 篇参会发表。会议期间,共举行了6 场特邀学者报告会、12 场口头学术报告会、2 场海报展示专场交流会以及2 场专题讨论的圆桌会议。会议紧密围绕词汇语义、自然语言处理的应用、词汇资源、语料库语言学等主题,汇聚了汉语词汇语义研究在各领域内的新方法和新进展,为推动语言研究与计算科学的互动,拓展并深化汉语词汇语义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第十二届全国语文辞书学术研讨会
第十二届全国语文辞书学术研讨会于2019 年10 月26 日至27 日在重庆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辞书学会语文词典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南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会议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韩敬体、晁继周、李志江先生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徐祖友先生等4 位资深辞书编纂专家分别做了《丁声树先生和辞书编纂》《我的辞书路》《再谈异形词规范的研究》《词典特色和〈辞海〉修订对特色的坚持》等大会报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全国数十家单位的近90 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共提交论文77 篇。本次研讨会通过大会发言与小组讨论两种形式开展学术交流,内容主要涉及四大主题:(1)辞书理论与辞书史;(2)词汇语义学与辞书编纂理论;(3)辞书修订与编纂实践;(4)辞书新材料、新视角及相关问题[29]。此次会议对促进辞书研究的专家学者的交流、推动辞书编纂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中国辞书学会第十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中国辞书学会第十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于2019 年11 月23 日至24 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辞书学会秘书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词典学研究中心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词典学研究中心承办,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协办。会议邀请了中国辞书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出席并做了《融媒时代的辞书生活》的大会报告,来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等全国各地20 余家辞书编纂、研究与出版机构近60 位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研讨会共安排三场大会报告与四场分组报告,以“新时代辞书编纂和知识服务”为主题,围绕“融媒体辞书的编纂”“辞书生活与知识服务”“辞书编纂理论与实践”等主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其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章宜华教授做了《融媒体词典的数字媒介与模态效用初探》的大会报告。中国辞书学会副秘书长、词典编辑室主任杜翔研究员的大会报告《学习性功能的呈现——略论〈义务教育常用词表〉对学生辞书编纂的作用》借鉴《义务教育词表》研制方法,从母语教育、分层分类、字词互补三个方面探讨了学生辞书如何更好地呈现学习功能,为语文教学服务。会议共计收到论文或论文提要45 篇,产生了一批辞书编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成果,为推动我国辞书事业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30]。
(四)首届计算词典学研讨会
首届计算词典学研讨会于2019 年12 月20 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辞书编纂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暨计算语言学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汉大词典编纂处等机构的30 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数字化技术在人文辞书编纂中的应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辞书编纂研究中心主任刘丹青研究员致开幕辞,希望在本次会议上大家能将现代技术和辞书编纂事业相结合,进行充分的研究和交流,共同促进计算词典学的发展。北京大学俞士汶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章宜华教授分别做了《〈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研制与未来进化之路》《数字时代国际计算词典学的创新发展——词典语言资源数据化趋势》的主旨报告,分享了计算词典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对未来研究的期盼。本次会议是国内计算词典学研究的一个新起点,为促进现代技术与词典编纂相结合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
四、课题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项目”(下文简称为“国社科”“教育部”“国家语委”)三大基金2019 年立项资助现代汉语词汇相关课题54 项,其中国社科27 项、教育部16 项、国家语委11 项。本年度立项课题分布于现代汉语词汇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各个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汇描写、词汇演变与词汇接触
此类课题立项数量最多,共20 项。其中,词汇描写10 项,主要关注方言词、外来词、新词语等类聚词语的描写,如“中原官话秦陇片方言代词多维研究”“日源新词多视角研究”“当代汉语‘汉外融合词’的族群化衍生路径与形成机制研究”等;词汇演变5 项,包含对各类词汇来源与发展的研究,如“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百年演变研究(1919-2019)”“跨语言视角下的汉语连词功能历史演变研究”等;词汇接触5 项,涉及汉语与外语、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如“近代中国和日本在数学翻译中的词汇互借及影响研究”“语言接触视域下的中古道经佛教词语研究”“语言接触视角下的满语与东北方言词汇研究”等。
(二)词义研究
此类课题共9 项,重视对词义描写方法的探索与词义演变的研究。其中,词义描写方法,如“汉语词的模板式释义方法及释义模板库建设研究”“语言学语域的释义元语言研究”等;词义演变,如“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动词、形容词语义演变研究”“词汇类型学视角的汉语姿态动词语义演变研究”等。此外,还有词汇语义描写的研究,如“汉语情态词的语义地图研究”等。
(三)辞书研究
此类课题共8 项,集中表现为对辞书编纂方法、编纂实践以及编纂理论的探索与总结。其中,辞书编纂方法4 项,如“汉语‘超词形式’关联词语的体系建构、理论探讨及词典编写”“名词语义特征的挖掘及其在不同类型词典中的凸显研究”“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自动编纂研究”“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辞书编纂实践2 项,如“汉语异名别称大辞典”“江西湖口方言词典”;辞书编纂理论2 项,如“百年汉语语文词典谱系的词典考古研究”“融媒体时代词典编纂出版的创新发展研究”。
(四)词汇教学
此类课题共5 项,重点关注面向非汉语母语学习者的二语词汇教学与习得问题,如“面向汉语二语教学的现代汉语社会空间动词研究”“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词素属性库构建与应用研究”“外国留学生习得不同语义透明度合成词的实证研究”“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词素属性库构建与应用研究”等。
(五)词语规范
此类课题共3 项,关注了新词语、异形词以及科技术语的词语规范化问题,如“当代新词语规范及科学语言规范观研究”“异形词规范化研究”“医学期刊科技名词术语规范表达研究”等。
除上述五类外,还有构词法研究3 项,如“基于构式形态学的汉语词法研究”“基于认知形态学的汉语类词缀构词研究”“汉语和班图语非串联式构词法的对比研究”等;词汇对比研究2 项,如“汉英语言差异对分数认知与使用的影响研究”“历史语义学视阈下情感词汇的汉日对比研究”等;熟语研究1 项,为“中国民间习俗与汉语俗语研究”等。
相比2018 年的统计情况,本年度现代汉语词汇学相关立项课题的数量在三大基金中略有上升,体现出持续上涨的研究热度。根据以上课题立项的情况,本年度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课题大致呈现出几个特点:(1)课题内容集中在词汇描写、词汇演变与词汇接触上面,词义研究与辞书研究也继续保持了上一年的热度。(2)研究方法与视角上,各项课题研究呈现出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共时与历时并举的特点。如词义研究既重视释义元语言理论的研究,也重视释义方法及释义模板库的建设研究;既看重对某一时代词汇义类系统的描写,如甲骨文义类系统的研究;同时也看重从历时角度对词汇语义演变的研究。(3)研究手段上,大型系统研究依旧重视对数据库与语料库技术利用,主要涉及诸如语义库、词汇语法数据库、平行词语库等的构建,如“区域通语视角下庐剧语言词汇语法研究及数据库建构”“海峡两岸科技术语对照中一个简体字对应多个繁体字的平行词语库初建”等。
结论
总体而言,从数量上看,2019 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无论是论文、著作,还是课题立项情况均有了明显增长。从内容上看,本年度的研究在词义、类别词语、词汇变化与发展、辞书、词汇理论、词汇对比、词汇教学等方面全面铺开。与前几年的研究相比,本年度的论文与著作更加关注方言词、新词新语、外来词等类别词语的研究,重视对词语发展与演变的研究。而对于母语词汇教学、熟语、两岸词汇等的关注相对欠缺。
通过与前几年的研究成果对比,2019 年现代汉语词汇学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1.重视词义研究,关注词义的描写、词义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词义描写在论文与著作方面均有体现,呈现出细节化、深入化的特点。不仅包含对某一词语或某类词语的共时或历时演变的描写,甚至还深入到对词义构成单位、构成成分的描写,如对词汇概念义、情态义,对词语义项、语义场等的描写。词义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逐步向纵深方向推进,如关注语义网的构建、多义词义项粒度与区别性特征的梯级建构等。
2.关注词汇学本体研究,尤其是方言词汇、新词新语、外来词等类别词语的研究成为本年度的研究焦点。论文、著作以及课题立项对类别词语的研究都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围绕对方言词汇的特点、用法、构成,与汉语(普通话)或其他方言对比,形成了较多研究成果;对新词新语的构词、特点及其成因等做了全面的探索;外来词的研究相对重视其成果的总结,同时也重视对其来源的考察。
3.重视对词汇发展与演变的研究,涉及词语来源、形成、衍生、替换等各个方面。本年度研究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推进,不仅分别关注了词语发展与演变的各方面,而且重视对某个或某类词语的演变路径的完整描述及其演变的成因探索。
4.辞书研究关注度持续增高,尤其是重视科技发展背景下的辞书编纂的实践。本年度的辞书研究产生的论文、著作成果数量较多,举行的辞书会议形成了一定的热潮,相关的课题立项也保持了一定的规模。辞书研究中最受关注的依然是辞书编纂实践,尤其重视促进现代科技与辞书编纂的结合,如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的词典编纂研究、计算词典学研讨会的召开等。
5.词汇研究逐渐走向系统化、规模化与技术化。这一特点尤其体现在著作研究与课题立项中,如类别词语的统计、大型辞书的编纂实践中。词汇的大规模系统研究常常借助数据库、语料库等技术与方法,无论是词汇的统计还是词义系统的构建,均离不开语料库的构建理论与方法的讨论,体现出规模化、技术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