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乾嘉文人吴照家世生平行迹考证

2022-04-16赵军伟刘卫涛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嘉庆总目诗集

赵军伟,刘卫涛

(1.东华理工大学抚州师范学院,江西抚州 344000;2.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乾嘉文人吴照(1754—1811),字照南,号白庵,负才名三十年,困诸生籍,己酉年(1789)始得拔贡,入太学不用久之;在仕途可谓屡经挫折,未尝有几微不平之意,后主讲书院,用诗以教其邦人;以诗画游四方,结交乾嘉诸名士,“当世贤士大夫咸降阶申礼”[1]1。

但有关吴照的专门著述,仅有《吴照其人其诗述考》一篇[2],总体极为简略,与其创作成就极为不符。此前对吴照的研究多散落在对乾嘉时期其他文人或文学现象的研究中,如《桐城派新城作家群生平及著述考略》[3]、《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研究》《乐钧及其诗歌研究》《彭兆荪诗歌研究》①详见李阳阳《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研究》,东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6 年;张曦《乐钧及其诗歌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20 年;黄伟《彭兆荪诗歌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年。等,且均作为他人交友的资料出现,简略记述,并无专章研究,这使得吴照的研究出现了重大空缺。

本文依据吴照本人诗文集以及其好友诗文集、方志等文献资料,爬梳吴照的家世生平和行迹,以冀为吴照研究及江西本地文人研究奠定必要而坚实的基础。

一、家世考

“看人文字,必推本其家世,尚论其师友”[4]21。笔者通过吴照的文集及相关史料考论吴照家世,以见其对吴照生平事迹及创作思想的影响。

吴照的家世并不是很显赫,“我家世本农,质朴古道敦。我祖始登第,乡里称恂恂”[1]107。其祖父吴天麟,雍正七年己酉进士,生卒不详。《南城县志》仅有“吴天麟,蜀驸马宣之后”[5]108简略记载;《江西通志》则更为简略:“吴天麟,南城人,进士。”[6]其父吴纮生卒年不详,雍正乙卯年间举人,乾隆乙丑年位列明通榜,资料同样不多,仅在《南城县志》中有所记载:

吴纮常年在外为官,为政勤恳,颇有政绩,性格侃直,才气卓荦,书法瘦健,创作不困于陈言。吴纮之于吴照性格与文学创作的影响深远,故吴照为人勤勤恳恳,诗风苍秀超拔,虽古人亦不肯多让,不名一家而自成其一家之诗。

吴纮有两房妻室,吴纮为官时,她们留在家中负责吴照和哥哥吴煊的生活起居以及教育。她们的名字无所考据,仅在吴照与吴煊的诗中提及两母的培育。

我父校官于双溪,奉祖母榇归山麓。葬毕我父东西游,我年七龄母课督。较公我乃两母存,我身渐长互顾复。我随我兄携书囊,街南百步罗家屋。塾师点句诵如流,归索饼饵充饥腹。母曰儿完一卷书,典衣定买花猪肉。奖我励我神气扬,面垢头蓬忘栉沐。母言夜诵心愈专,一家书声纺声相接续。其时能作擘窠书,复又乱涂几丛竹。索钱买纸更买书,我时十龄兄十六。市头购书归,夜窗灯代烛。茶汤母子煎,寒冱暑则溽。春时雨连绵,墙坏何曾筑。我母顾视屋漏痕,闻在陋巷三字熟。陋巷屋漏音则同,儿能课文烹雏伏[1]72。

父亲常年在外,母亲敦促课程,家中春时雨连绵,墙坏不曾筑。“我母养我时,教我无不备。儿好书画诗,购宝典簪珥”[1]44。可见吴照父亲虽在任为官,但吴照幼时的家境并不殷实。“少时食贫,即负米四方。”[1]3

吴煊,号退庵,清代诗人,山水画家,生于乾隆十三年(1748),卒年不详。乾隆五十四年(1789)恩科举人,授国子监典,后屡试不第,裘敝而归,晚年主讲石阳书院。著有《菜香书屋诗草》十三卷、《唐贤三昧集笺注》等。

吴照妻子夏氏的资料稀少。《临川县志》有云:“夏氏,五十四都吴照南妻,夏清显女,年三十五岁,家贫守节孝,事姑嫜,抚继子,际春邑,庠春承祧”[7]。吴照有两子:一子曰同;另一乃老年得子,名字不详。

关于吴照家世的考证限于资料至此,其祖父及其父走上仕途对于吴照的影响是可见的。青年时期的吴照一直将为官视为人生理想,虽多年挣扎在科举中未曾及第,仅以拔贡官至大庾教谕。但其诗书画时号三绝,与乾嘉文人以诗画相交,“一时名公卿,如王西庄、钱箨石、王兰泉、毕秋帆,诸先生皆倒屣相迎”[5]55。

二、生卒著书考

(一)生卒年考释

吴照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卒于嘉庆十六年(1811)。

关于其生年,有“生年不详”“1754 年”和“1755 年”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与清代文献中有关吴照的资料很少有关,对其记载较为详细的《南城县志》也无其确切生卒年月:

第二种说法如纪宝成《清代诗文集汇编》:“吴照(1754-1811),字照南,号白庵,江西南城人”[8]1。第三种说法如李灵年、杨忠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吴照(1755-1811),字照南,号白厂,南城人”[9]。

笔者检索吴照文集及文献史料加以考察,可确切知晓吴照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吴照诗集卷一八《开先寺宋牧仲先生小像即用卷中自题原韵》云:“我便与公同甲戌,百年前是白须兄。”其二“同游更有同庚客”句自注:“古余与余皆甲戌生”[1]94。乾隆甲戌年,即乾隆十九年(1754)。《听雨斋诗集》杨伦有序云:“昔杜少陵集所载多四十后诗,四十以前存者寥寥无几,盖所谓老去渐于诗律细者。今白庵年甫四十,所造已若是,余又安能量其所至哉”[1]2。此序作于乾隆甲寅年(1794),时杨伦来豫章,吴照请序于杨伦,杨伦言:“今白庵年甫四十。”[1]5即乾隆甲寅年时,吴照四十岁。《菜香书屋诗草》中吴照有序云:“余年九岁,从兄学吟咏,兄时年十五,所作已百余首,录成一册”[10]5。而其兄吴煊生于乾隆十三年(1748)。可见吴照确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而并非其他资料显示的乾隆二十年(1755)。

嘉庆十六年(1811)吴照卒于苏州金闾是确定无疑的。“白庵意气豪宕,不事边幅。喜饮酒,酒酣耳热,笔墨横飞,见者无不色飞眉舞。其诗劲气直达,指事类情,无复遗蕴。当其沉思一往,顾盼自豪,跌宕淋漓,亦莫辨其为唐为宋也。爱吾吴山水之胜,尝欲卜居石湖,写图见志,辛未卒。知行春烟雨,魂魄犹应恋之矣”[11]10刘嗣绾有《访吴白庵武林寓舍知一月前已于吴门即世感赋此章》一诗云:“寻君直上白公楼,不到江潮并泪流。垂老郑虔三绝尽,辞家王粲一身休。楹书有托魂应慰,池草无灵梦亦愁。旧句谁知竟成谶,此生真个死苏州。”[12]此诗属卷四十四,卷末有注作于嘉庆辛未年,即嘉庆十六年(1811)。

(二)文集及其版本考述

吴照一生通诗画,精小学,“其学于经传文艺,无所不通,自幼即工为诗,中年出游吴越,每归,而其诗益肆,雄奇磊落,适肖其为人。”[1]3下面笔者结合有关史料,将吴照著述之版本、馆藏、价值等情况略加考述。

1.《听雨斋诗集》

《听雨斋诗集》卷首共有十四人作序:癸丑十一月汪中序(1793)、乾隆五十九年金匮徐嵩序(1794)、嘉庆二年丁巳八月青浦王昶序(1797)、嘉定王鸣盛叙、乾隆甲寅陈懿本叙(1794)、乾隆甲寅九月陈茂本叙(1794)、甲寅十月二十三日张敦仁序(1794)、乾隆六十年乙卯岁季夏六月十四日鲁嗣光序(1795)、乾隆乙卯八月金溪杨韺叙(1795)、临川乐宫谱序、甲寅长羊湖杨伦序(1794)、嘉庆五年张琼英序(1800)、程瑶田叙(1804)、嘉庆甲子王芑孙序(1804)。

《听雨斋诗集》随着吴照逐年的编纂,版本众多,笔者搜罗众多资料,将其版本略加陈列。

(1)《听雨斋诗集》不分卷本。乾隆五十五年(1790)刻本,现藏于常州图书馆,《清人别集总目》第856 页著录[9]。

(2)《听雨斋诗集》12 卷本。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现藏于江西图书馆,《清人别集总目》第856 页著录[9]。

(3)《听雨斋诗集》12 卷本。乾隆五十九年(1794)吴照在南昌自刻,该刊本半页11 行,行24 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现有两册本藏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清人别集总目》第856 页著录[9]。

(4)《听雨斋诗集》14 卷本。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清人别集总目》第856 页著录[9]。

(5)《听雨斋诗集》22 卷别集1 卷补编1 卷本。乾隆五十九年(1794)吴氏刻本,现藏于四川图书馆,《清人别集总目》第856 页著录[9]。

(6)《听雨斋诗集》10 卷本。嘉庆五年(1800)刻本,现藏于江西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清人别集总目》第856 页著录[9]。

(7)《听雨斋诗集》14 卷补遗1 卷横浦集5 卷别集1 卷本。嘉庆七年(1802)刻本,现藏于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以及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清人别集总目》第856 页著录[9]。

(8)《听雨斋诗集》22 卷别集1 卷补编1 卷本。嘉庆九年(1804)刻本,现有19 卷不全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江西图书馆、辽宁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温州市图书馆以及天津图书馆,《清人别集总目》第856页著录[9]。

(9)《听雨斋诗集》26 卷别集1 卷补集1 卷本。嘉庆九年(1804)刻本,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古籍总目·集部·别集类·清代之属·清中期》第1683 页著录[13]。

(10)《听雨斋诗集》25 卷别集1 卷补集1 卷本。嘉庆间刻本,具体年限不详,现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古籍总目·集部·别集类·清代之属·清中期》第1683 页著录[13]。

(11)《听雨斋诗集》24 卷别集1 卷补集1 卷本。嘉庆间刻本,具体年限不详,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清人别集总目》第856 页著录[9]。

(12)《听雨斋诗集》26 卷别集1 卷补集1 卷本。嘉庆二年(1797)刻本,现藏于南京图书馆、广东图书馆以及日本内阁文库,《清人别集总目》第856 页著录[9]。

(13)《听雨斋诗集》14 卷补编1 卷本。道光间刻本,具体年限不详,现藏于上海图书馆,《清人别集总目》第856 页著录[9]。

2.《说文偏旁考》

《贩书偶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中国古籍总目·经部·小学类·说文之属·部目》以及《四库未收书籍刊》均记载吴照撰有《说文偏旁考》两卷。吴照自序云:“说文偏旁考者,取说文之偏旁而考之者也,偏旁之文凡五百四十部。本于仓颉后汉许氏叔重據之为说文解字十四卷。会意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14]2。

乾隆丙午五十一年(1786)孟秋,吴照刻于听雨斋,扉页刻“青芝山人辑,说文偏旁考,听雨斋藏版。”卷首有庚戌王鸣盛序“天下之书皆文字之所积也,故欲读书必先识字。”[15]5另有杨韺叙文与吴照自序。书上卷收《说文》卷一至七偏旁,下卷收《说文》卷八至十四偏旁。现有民国八年(1919)苏州振新书社石印4 册本,该刊本每半页大字行数字数不等,小字12 行,行24 字,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封面镌“听雨楼藏板”,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以及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3.《说文字原考略》

《中国古籍总目》《四库未收书籍刊》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等资料均记载吴照有《说文字原考略》六卷。《墨林今话》也提及吴照撰有此书:“南城吴白庵,照,字照南。通六书,工诗,著有《说文字原考略》《听雨楼集》,善山水人物,尤长兰竹”[11]10。《说文字原考略》有吴照自序,试看其要略:

照频年游历燕、齐、吴、楚,车尘马迹,倦而求息。将朝齏暮盐,为终焉之计。今夏五月,遂携家累僦居南昌,交游既寡,剥啄甚稀...所辑《说文偏旁考》重加排纂…伯琦南原所订偏旁五百四十之文,皆合而参之,而南原隸辨皆所依據刪十之七八,存篆隸相承之由而巳,其诸家分部升降损益,细加考订,缀詞篇末。既削許氏五百四十字,解而楚金部叙固許氏之羽翼也,统名之曰字原考略...乾隆五十七年岁在壬子冬十一月长至日南城吴照书于南昌寓馆[16]。

这段自序为我们了解《说文字原考略》提供了诸多信息:一是撰写的时间为乾隆五十七年;二是其编纂的依据,即在《说文偏旁考》的基础上,参考诸家说文考字,细加考订,始成《说文字原考略》六卷。

扉页刻“说文字原考略,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冬十一月锓于南昌寓馆,凡六卷,南昌吴照手辑。”该刊本每行字数不等,白口,四周双边。现有乾隆五十七年南昌寓馆南城吴氏所刻六卷本藏于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

4.《老子说略》

《南城县志》记载吴照“著有《听雨斋诗集》《说文字原考略》《老子说略》行世”[5]5。《陶适斋先生诗稿》也提及吴照“有《听雨楼诗集》《说文字原考略》《老子说略》”[17]。《江西通志》也有记载:“《老子说略》吴照撰,照见经部小学类”[18]。而笔者遍查文献典籍,未曾发现吴照有此书行世。

众多资料记载著录此书的为清初文人张尔岐,号蒿庵处士。同时笔者翻阅吴照《听雨斋诗集》第二十卷有诗云:“蒿庵著述从君假,钞录犹堪日几行。”有小注:“蒿庵老子说略钞本。”[1]106由此可初步判定吴照并没有著录《老子说略》,仅仅是抄录此书,《南城县志》记载有误,而后世典籍并没有详细考述其正误导致资料记载出现错误。

三、生平行迹考

有关吴照的生平经历,流传下来的资料少而简略,散见于《南城县志》《国朝诗人征略》《湖海诗人小传》《墨林今话》《怀旧集》等县志、诗话、画传以及吴照《听雨斋诗集》中。结合吴照诗文、与他人的交游酬唱以及文献典籍,可进一步考证吴照的生平行迹,这将为今人了解吴照心路历程提供新的窗口。

(一)少袭父路,“汝家素业惟诗书”[1]72

乾隆十九年(1754),吴照出生于江西南城(今隶属江西省抚州市)。南城为江右文化区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素有“赣地名府、抚郡望县”之称。同治十二年李人镜修《南城县志》有序云:“尚弦歌,俗敦儒雅。朱文公所谓其地山高而水清,士多以文章经术致,大名者自宋迄今班班可考”[5]9。

或许是南城山清水秀和人文色彩的熏陶,加上其父的影响和其母的敦促,“白庵生四岁能作画及书,九岁学诗,自是未尝一日去诗不学也”[1]1。《听雨斋诗集》卷首徐嵩序也提及“白庵四五岁,母夫人教以诗,九岁始诗”[1]1。在其兄吴煊的《菜香书屋诗草》中吴照有序言:“余年九岁,从兄学吟咏,兄时年十五,所作已百余首,录成一册。即又截竹纸,为余装一小帙,题曰《照南诗草》,复为余作诗序一篇,稿中诗仅六七首而已”[10]5。

可见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吴照幼时遍览群书,“因同往市上购买《全唐诗》《宋诗钞》《宋诗纪事》《元遗山中州集》及顾立君所选《元诗三集》,以及诸大家名家有专集者,朝夕披览”[10]5。

(二)转益多师,“遍游东南名山川”

吴照青年时期,转益多师,师从鲁鸿、王鸣盛、王昶、翁方纲等诸名士,游遍名山大川,结交诸友,是其人生经历和心态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也是其交游和创作最重要的时期。

乾隆四十一年(1776),吴照以诗谒蒋士铨。《听雨斋诗集》卷四有诗《蒋秋竹孝廉招饮藏园》云:“水轩面面芰荷风,邱壑都藏曲折中。忽忆十三年旧事,瓣香曾此拜涪翁。”诗中有小注云:“丙申以诗谒苕生太史”[1]26。

《留别宾谷运使》云:“照当感知遇,最先光禄卿。戊申迨已酉,青浦与北平”[1]51。有注光禄卿为王西庄先生,青浦为王述庵先生,北平为翁覃溪先生。《说文偏旁考》吴照有序言:“忆甲辰岁月下江南,谒西庄王先生于吴闾,先生首以偏旁之学相诘”[15]3。可见:乾隆甲辰年(1784)吴照从王鸣盛学训诂考据学,乾隆戊申年(1788)师从王昶,乾隆已酉年(1789)受业于翁方纲。

吴照南游吴越,北至京师,湘江夜泊,邓家园看桃花,竹林寺题画壁,岁暮又登滕王阁,晚步天一山,胥江吊伍相。他与众多文人相交游,以诗相酬。有湘江怀古:“晴云铺絮浪花浮,曲曲栏干水上楼。一自湘妃遗泪竹,至今湘女善含愁。”[1]11有衡阳舟中漫兴:“湘波写出青天影,卧看衡阳九面山。”[1]11有寄情山水:“觅径穿林路几弯,野塘芳草绿回环。”[1]12有乘舟漫兴访友人:“秋水船随湖雁至,故人尊向桂花开。”[1]16

吴照寄情山水,寓怀于诗。乾隆四十九年(1784)吴照游吴中,有诗《夜游元墓诗九首并序》可见其时心态:

甲辰五月十五日泛舟,由石湖至灵岩,流连竟日,日之夕矣,游兴犹浓。急命舟子鼓棹至元墓,夜色模糊,月光在云雾中,抵山脚时城中谯鼓度三更矣。舟人语予曰:山径崎岖,请来日登山可乎?余笑而不答,摄衣登岸,穷极奥窅,比天明反棹,得诗九章。客曰:君果识兹山真面目否?予曰:胜赏无穷,随其所得皆足以自乐,惜无与游者,共领兹趣耳[1]19。

吴照于山水间随性而为,竟日泛舟江上,游兴不减,鼓棹至元墓山,三更登山,天明返棹,兴尽而归,只苦无与游者。此组诗在一定程度上可一窥吴照流连山水间的心态。

(三)学游并重,“卓然一善著书人也”[1]5

乾隆五十年(1785),吴照于南昌潜心考据修书,始撰《说文偏旁考》,次年完成,共两卷。乾隆五十二年(1787)吴照刊刻宋洪迈撰写的《南朝史精语》十卷。乾隆五十三年(1788)吴照刻清阎若璩撰《四书释地》一卷、《续》一卷、《又续》二卷、《三续》二卷、附《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

同年王昶招集翁方纲、江藩、吴照等人小集,毕沅正月为东坡寿,吴照于武昌有诗《十二月十九日东坡先生日,弇山尚书岁招客设祀,赋诗未及,与读诸君诗敬成七言长句》。

乾隆五十四年(1789),吴照由翁覃溪推荐选拔贡,其兄吴煊举于乡①《听雨斋诗集卷》一十三卷有诗云:“我兄已酉举于乡,裘敝年年觅饘粥,我充选士需次选。”《南城县志》《怀旧集》等书籍均记录吴照已酉年拔贡。。

乾隆五十五年(1790),吴照游于无锡与扬州、燕京等地,与朝鲜来使柳得恭和朴齐家结交。柳得恭《滦阳录》卷二记载了两人相识的一些趣事:

吴照字照南,号白庵,江西南城人。以能诗知名,为嘉定王西庄钱塘袁简斋所许,学使翁覃溪方纲奖拔之。海内称为得士云者,有《说文偏旁考》二卷,其书于五百四十部之首,先说文,次古籀,次隶,以考其源流,手自摹写刊行。罗两峰为道余姓名,便寄《说文偏旁考》,后遂相识,访其寓军机主事曾燠家,满壁篔筜。又白庵笔,也亦为余写竹于小帖,书画双绝真奇才也。照南托两峰父子为石湖渔隐图,请次修。擘窠题轴翁覃溪见,而大惊即抵书曰:“儒生不知事体,圣世安得有隐。”照南惶忙改装题,云《石湖课耕图》。中州士大夫之忌讳,文字类如此[19]。

乾隆五十六年(1791)修禊汉江,吴照与诸君有集。陈懿本《听雨斋诗集》有序云:“辛亥暮春刘纯斋观察修禊於汉江上,吴越荆楚之士会者二十人,白庵先生后至,据座挥毫,快如风雨”[1]2。

乾隆五十七年(1792)春吴照假余干县训导[20],同年在南昌撰写《说文字原考略》[21]。

乾隆五十八年(1793),吴照官永新校官。张敦仁有序云:“白庵知名当世久,乾隆癸丑予宰庐陵,白庵假永新校官”[1]2。

除了小范围的聚会,吴照还参与了由他人举办的大型集会。时曾燠任两淮盐运使,于扬州幕府组织了繁复的文事活动,幕下文人墨客众多。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七《城南录》记载: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秋,曾燠与吴锡麒、吴植、詹肇堂、徐嵩、胡森、吴嵩梁、吴照八人在园中进行秋禊[22,23]。吴照有诗《宾谷运使出秋褉图属题长句一首》云:“水边竹影如人闲,风裹荷香拂衣坠。冶春红紫粉妖娆,不比斯游有新意”[1]49。

乾隆五十九年(1794),吴照又一次秋闱不中,遂刻《听雨斋诗集》成。张敦仁有序云:“今岁秋,踏省闱不售,尽取其诗,极意刊落,厘为若干卷,将授诸梓而问序与予”[1]2。

(四)仕途渐淡,“闭门了无事,惟喜培春花”[1]82

吴照中年时期仕途之心渐淡,名川胜水览其秀,与友酬唱怀其情,心寄山水田园。王昶一语道尽吴照前后诗风变化:“夫照南初投予诗,其风格直逼盛唐。今乃撤尽籓篱,不规规仿效,然辖束其奇气于尺幅中。短言之不见其促,长言之不见其剩,深言之不见其奥,浅言之不见其俚,盖自有君形者存。而岂拍张叫号、挥霍凌暴以自为雄者所可同日语哉!夫当其涵濡浸渍于唐贤之中,若惟恐其才之尽者。然而偶然放笔,才驱气驾,怪怪奇奇,祇以自嬉。及其弦外有音,一语耐百思,此非用力数十年之久,未敢以为必得之者”[1]5。

嘉庆三年(1798)吴照游广东梅州;嘉庆四年(1799)游京师;嘉庆五年(1800)客淮南,同年任大庾教谕,腊月归南昌。乐钧有诗《送白庵归大庾广文任二首》[24]。吴照同年作《养花四首》云:“人生随所处,贵在身心安。荒区虽云陋,种植聊自欢。”“况今四十六,不比年少看。以此倍爱惜,日夕凭栏杆。品物方畅茂,莫叹春光阑。”[1]84这是吴照性情的本真抒发,可见其晚年心态已经趋于平和。

嘉庆六年(1801)吴照又游京师,这是他的最后一次远游。时朝鲜特使朴齐家第四次出使与吴照再次相会燕京[25,26]。回大庾后吴照长居六琴吟馆,一时和者众多,有诗《壬戌暮春八日,陶怡园访我六琴吟馆,宾主欣然竟日有会而作》《辛酉腊月望家齐、堂茂才偕陈双芦令尹步至六琴吟馆,王餐霞令尹亦至,欢饮至三鼓始散,作诗纪之,亦百年来未有之韵事也》为纪。

吴照曾多次回到曾燠幕府,与友酬唱。彭兆荪1804 年至1807 年客于曾燠幕府,协助曾燠编选《国朝骈体正宗》,《邗上即事柬赠曾宾谷都转燠》其二注曰:“予初至邗上,以病懒未遑修谒,而吴白庵广文照、乐莲裳孝廉钧数道公延竚之雅,予滋愧也!”[27]

嘉庆九年(1804)吴照主讲紫阳书院。程瑶田有叙云:“嘉庆甲子之春,我、太守珠公延、南城吴君白庵来主紫阳书院讲席。”[1]7

嘉庆十二年(1807),欧阳修与苏东坡生日,吴照与诸友酬唱。贵征有《六月廿一欧公生日,赋平山堂传花歌》诗注:“嘉庆十二年,同人曾于蜀冈谷林堂后辟地奉公及东坡先生栗主。每岁六月廿一及十二月十九,同人多作诗酹公及东坡”[28]。同游诸君据诗题,伊秉绶太守做东,客有小石上人、贵征、宋茂初、杨芳灿、洪梧、秦恩复、吴照、张燕昌、赵魏、江藩、宋葆淳、陈均。

嘉庆十六年(1811),吴照卒于苏州。

结语

吴照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卒于嘉庆十一年(1811),享年五十七岁。幼年始学诗,青年游历四方,转益多师,遍游吴越名山胜水,晚年逐渐心态平和,主讲书院,以养花种竹作画为善,修身养性。

困诸生籍三十年始得拔贡,官至大庾教谕,仕途不算通达,但与众多乾嘉名士以诗画交游酬唱,在乾嘉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当时世未能名声大噪,然“盖不跃跃于今日之名,而取必之后世之传者也”[1]5。

猜你喜欢

嘉庆总目诗集
诗集精选
总目次
从嘉庆元年继德堂观戏谈起
诗集精选
英国发现清代嘉庆朝南海县衙告示考释
再也不怕了
第36 卷总目次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清中期女性的日常生活——以嘉庆朝刑科题本为中心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