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学生主体性与“国家视角”相融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
2022-04-16万珺
万 珺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2020 年一场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让世界看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恒心与中国人众志成城的凝聚力,这场战役也使信息化教学在短时间内被大中小学校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在信息爆炸的同时,也出现了虚假信息网络蔓延,官方接连辟谣,民间网友接力“破案”的现象。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讲的就是当前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剖析这些事件对国内社会及国际社会产生的影响。国内热点频出,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使得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区别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形势与政策”课对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形势,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培育爱国情怀,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领导地位极为重要。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教学的深度融合,加深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了学生科学思维形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学生主体性与“国家视角”相融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十分重要。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与模式重构的必然选择
2018 年4 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课程的覆盖面,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1]上好“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对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增强学生“四个自信”,扩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有着特殊的作用。
1.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须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必须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无疑,在此过程中,学生是思政教育的指向对象,因此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观念的认同感、意义感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构建学生主体性与“国家视角”相融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须。
2.是解决好自信问题的关键
习近平在2020 年8 月的《求是》杂志上发表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提到:办好思政课,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2]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深入,我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之间的影响不断加深,意识形态安全领域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引导青年一代增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解决好自信问题,关键是要培育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情感上认同思想政治观念,能内化知识并形成自律。“形势与政策”课学生主体性与“国家视角”相融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培育学生主体性,使学生不仅能用“个人视角”理性的看待国际国内热点,更能主动的用“国家视角”来分析国内国际热点,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厚植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四个自信”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特点分析
1.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与“固定性”
形势,指的是事物的发展状况。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讲的就是当前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剖析这些事件对国内社会及国际社会产生的影响。国内热点频出,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使得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区别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极强的“时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快速反映国内国际热点事件,能及时梳理事件背后隐藏的信息,适时处理信息化时代各种思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形势。然而“形势与政策”中的“万变”也存在着“不变”,那就是党的方针政策及基本思政知识素养。“党和国家的任务方针政策又是比较稳定的,有较好的延续性,组成‘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核心知识点”。[3]另外“形势与政策课”也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思政知识素养,能够用经济学政治学知识对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形势进行分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时效性”与“固定性”结合起来,在分析国内国际时事的同时系统地渗透党的方针政策与基本思政知识素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2.“个人视角”与“国家视角”的有机融合
“形势与政策”课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用“个人视角”理性的看待事件本身,更能主动的用“国家视角”来分析国内国际热点,实现“个人视角”与“国家视角”的有机融合。也就是要求学生将个人人生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忠党爱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角度、分层次的解读时政热点,引导学生多方面出发思考热点问题,深刻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紧密相连的,让学生关心热点,解读热点,关注国家发展,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现状评估
1.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主体性生成的限制
“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内容综合性强,专题课程信息量大。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表现为对个体的主体性尊重、差异化对待,个性化发展。”[4]教师为课堂中心,学生为课堂“附属品”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容易引发学生消极对抗,导致有些思政课堂“满堂沉默”。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考核方式为期末撰写论文,没有实行过程性考核,仅凭期末论文给成绩,无法考察学生是否接受内化知识,不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学生脑、入学生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形成。
2.学生信息素养有待提升
思想政治的教学方式手段日益多样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信息化教学给学生学习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交互性、隐蔽性的特点也使得它成为错误思潮的温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享乐主义滋生。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的同时也面临着良莠不齐的广告,混淆视听的信息,不实的言论的影响。尤其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在网络上散播中国的负面信息,引导言论,力图进行“和平演变”。高校学生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信息素养不高,容易迷失在网络世界,被不法分子利用,动摇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3.课程知识容量大,对学生思政知识素养有一定要求
“形势与政策”课按专题进行讲授,专题容量大,内容较为宏观,语言凝练度高,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一个专题一般安排两个学时讲完,教师必须将事件梳理清楚,重视重大事件的背景与过程分析,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经济学、政治学知识,能够理解教师在讲解时涉及的相关概念,并且能将一些高度凝练的表述转化为自己能理解的语言。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存在学生思政知识素养薄弱的问题,对一些基础概念不熟悉,导致教师在上课时要花大量时间向学生解释基础概念,对于重大事件的过程分析往往因为时间不够而草草了事,教学停留在知识目标阶段,无法达成能力与素质目标。
四、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创新路径
建国70 周年之际,党中央制定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到必须在全体人民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爱国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反映国内国际时事热点的课,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及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辨是非,抵御国外意识形态渗透上有着独一味的作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为“形势与政策”课提供了更多元、更灵活的教学模式。2019 年5 月16 日,习近平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强调: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信息化的广泛应用,“海量的信息、快捷的传播、互动式的表达、多元化的观点、虚拟性的特性”[5]有效推动了“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发展。
1.理念创新是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根本
智慧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大数据、云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理念,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有利于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形势与政策”课应树立“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构建学生主体性与“国家视角”相融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自适应学习技术、混合式学习教学方法,发展移动学习,开发学习管理系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引导学生在用“个人视角”理性的看待国际国内热点的同时,更能主动的用“国家视角”来分析国内国际热点,实现“个人视角”与“国家视角”的有机融合。
注重“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高阶性”是指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复杂时事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是指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展探索式教学,对于形势的分析,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错对,而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把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出来。“挑战性”是指注重挖掘学生潜力,指导学生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提升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为中心”最终目标是实现“个人视角”与“国家视角”的有机融合,把学生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者。
2.技术支撑是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基础
要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信息技术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做好资源筛选工作,避免网络负面效应。教师可利用“慕课”“金课”“学习强国”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来拓宽学生知识面,实现学习时间空间自主化自由化,促使学生主动了解时事政策信息,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例如在“迈向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这一专题的教学中,教师事先于课前布置学生探索日常经济生活中个人与国家GDP 的关系,并拍摄一分钟的Vlog,并在教学平台上发起分享讨论。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当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发展高质量经济的意义部分内容时,学生也会有更深的体会,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讲解较为抽象的概念内容,而是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经济生活与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大大促进能力与素质目标的达成。技术支撑是“形势与政策课”改革的基础还体现在创新了教学评价模式,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全过程评价,信息化教学平台能“自动生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对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学习成绩、目标达成、关注热点进行统计分析”,[6]有利于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开展互动参与式教学;增进了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培养学生正确分析社会形势的能力。课程考核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分析、思考、辨别的能力,引导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课堂设计是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关键
2015 年9 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指出:“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优化教学手段。”[7]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使教学设计中三维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得到了优化。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帮助教师根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规律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从而能够多角度、多层次的的解读时政热点,引导学生立体、多元地思考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生成,深刻了解国家大政方针。课前,教师根据“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内容,引入个人、社会、国家三个视角,从三个视角出发筛选资源,布置相应的问题,通过教学平台了解学生的疑惑所在,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教师也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讨论题,了解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针对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课中,教师可以设置情景发起讨论,针对某一热点时事,通过投票分组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角度解释热点时事发生的原因、对策、分析对策的利毙。针对学生的思考结果,教师要敏锐地指出其中矛盾点所在,通过辩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及时理清思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就是引导学生将“个人视角”与“国家视角”相结合,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的新闻、纪录片、采访片段或者是VR 虚拟成像技术让学生感受“国家视角”中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从而引发学生共情,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平台监控教学及时查看学生学习反馈,对学生及时进行评价,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开学生疑惑,提升课堂效率。亦可通过社交媒介实现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促进师生之间交流,形成互动式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课后,教师通过教学平台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学情,改进教学。对于学生课后仍然不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推送相关学习资源,案例库,习题集来查缺补漏。在教学模式上,混合式教学能很好的解决“形势与政策”课学生思政教育主体性不足的问题,例如在“读懂抗疫大考的‘中国答卷’”的课程教学上,教师就能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出发,引导学生从“个人视角”出发,分析寻找“国家视角”与“个人视角”的利益汇合点,从而发现中国抗疫政策中以人民的为中心的出发点,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使学生对我国大政方针有更深刻的理解,情感上的认同有助于学生内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4.教师素养的提升是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保障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信息化素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建立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高校要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从专业素质、信息素养、思维能力、教学能力入手培养优秀教师团队。教师团队要发挥集体协作优势,进行集体备课,构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在集体学习中交换信息、相互探讨、相互促进,提升教学质量。高校还应重视对思政教师的培训,讲好形势与政策课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是极高的,教师不仅要有政治素养,还得有经济素养,法律素养和国际政治知识背景,因此形策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拓宽拓深自己的综合素养,努力为学生讲明、讲通、讲透时政热点。此外,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单凭一人之力是无法完成的,需要教师团队进行分工协作,集团队之力才能建设好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平台。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平台资源,保证学生能获得最新的教学资源,同时注重资源的系统性建设,根据不同的社会热点制作不同的专题,帮助学生系统性学习。
综上所述,科学把握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信息化教育教学理念,将高校“形式与政策”课教学目标细化为实现“个人视角”与“国家视角”的有机融合,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培育,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规律为基本思路,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信息化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有助于坚持“八个相统一”,增强学生社会主义自信,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新时代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仍应坚持“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完善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优化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团队素质,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