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院校书院教育传承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机制改革与实践

2022-04-16王菡文

关键词:师承英才书院

王菡文 王 鹏

(安徽中医药大学新安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一、高等院校中医药传承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到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1]高等中医药院校重视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的改革与传承创新发展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当前,传承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以下三个问题。首先,重视程度不够,高等院校传承师资队伍弱化。各中医药主管部门需带动形成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风气,为中医药高等院校传承师资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中医药高等院校高层次师资力量匮乏。主管部门需完善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机制,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高水平中医药院校建设专项计划和中医药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加强部省局共建和对中西部中医药院校、民族医药院校扶持力度,引导中医药高等教育合理定位和均衡发展;最后,高等院校中医药传承师资培育、管理机制不健全。高等院校需进一步研究制定师承教育管理、考核、评价与保障的长效管理机制,解决中医药人才在培养、使用和评价等环节的标准贯通问题。高等院校需逐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兼收并蓄、开放包容、需求导向、多元发展的原则,多途径培养和壮大中医药师资。安徽中医药大学立足自身人才培养改革的总体目标,尊重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制定全方位的中医药传承师资队伍建设方案,着力培育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打造高层次领军人才,充分发挥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师资培育中的独特优势与作用,逐步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潜力,能够担当继承创新重任,真正满足教学需求的传承师资队伍。

二、书院教育传承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机制改革与实践

1.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支撑,以书院教育为契机,合力推动高等院校中医药传承师资队伍建设改革

当代中医药高等教育既要适应教育大众化要求,又要适应自身精英教育要求。中医药精英化教育的目标与大众化教育的现实形成较为突出的矛盾,所培养的学生传承与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安徽中医药大学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拟从源头上解决“如何进行中医药传承能力培养”这一根本问题,以书院教育(新安书院)为内在驱动力,从中医药发展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出发,将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有机结合,以创新本科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为契机,促进中医药传承师资队伍建设,统筹协调,推动高等院校中医药传承教育改革工作。

书院教育是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传承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学校面向全校本科生设置专责中医药传承能力强化培养的新安书院,立足专业教育并与之相辅相成,持续强化开展中医药传承教育培养,重点发现和培育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中医药传承型人才后备力量。聚焦中医药传承与实践能力培养,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本科中医药精英人才培养。[2]同时,新安书院依托传承团队和传承人才培养工作室,将中医药人才培养与临床、教学、科研紧密结合,深化医教协同,引导人才在理论与实践传承中成长。

2.以中医药传承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强化书院教育资源保障

(1)依托书院教育,密切结合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建设,优化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课程师资

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哲学思维模式和临床医学的有机结合,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同时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优化英才培养的课程师资是强化中医药经典传承教育的重要资源。安徽中医药大学英才培养课程体系结合省内地域医学特色,设置课程教学、实践修学、名著研学、经典背诵和传承团队学术思想与实践经验整理五个培养环节。强化中医辨证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训练,强化临床跟师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经典的原则、路径和方法,提升学生对学术理论体系的认知广度和研究深度,培养具备扎实的经典功底、能够运用学术理论开展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本科中医药优秀人才。安徽中医药大学持续推进传承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以理论与临床整合、中医与中药结合、传承与实践融合为导向,启动四大经典高阶研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首讲教授遴选工作;逐步拟定《温病学》《黄帝内经》等经典研学高阶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专题主讲教授。2021 年,安徽中医药大学聘请校内外专业领域知名教授学者担任主讲名师,共举办新安讲坛22 场。其中,面向新安英才(一级)开展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名医名家、医德、医案等中医药文化素养类讲座,面向新安英才(二级)开展《伤寒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温病学》等中医药经典专题讲座。

(2)依托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工作室,建设中医药名师传承团队

师承教育是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经验和技术专长的有效方式,是中医药学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形式。它以言传身教、传承学术经验为特点,以中医药理论认识、实践经验、思辨特点、认知方式、道德修养为主要内容,以跟师学习为主线。[3]中医药高等院校传承教育改革中的师承教育模式与传统“师承”模式异曲同工,高等院校建立切实可行的师承教育模式可为中医药的学术与临床经验传承提供更高、更好的平台。安徽中医药大学深化院校—师承—地域医学特色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步建设一批以中医药传承名师为引领,青年优秀传承骨干人才(青年教师)为主体,本科英才学生为重点培养对象的中医药名师传承团队。依托校属医疗机构,为每个中医药名师传承团队配备1 个传承人才培养工作室,以团队门诊、病案研讨、专题研学、特色服务等形式,开展中医药传承名师学术思想与实践经验的系统传承和实践运用,落实英才学生临床实践教学培养。安徽中医药大学以国医大师、教学名师、临床名家为重点名师群体,确定首批7 名校内中医药传承名师,并开展青年优秀传承骨干人才培养对象的遴选工作。初步建立以中医药传承名师为引领,青年优秀传承骨干人才为培养主体、以本科英才学生为培养重点的校内中医药名师传承团队。同时建设研修教室及传承工作室,为本科英才及青年优秀传承骨干研修学习提供重要场所,设置专门的工作室诊疗、带教区域,配置相应软件及硬件设备,基本满足临床、示教一体化要求。

3.探究激励机制与考核评价体系,保障中医药传承师资队伍建设

深化中医药传承培养机制改革,重点在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为各层次中医药人才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激励机制与考核评价体系不仅是中医药传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也是青年教师及中医药传承名师发展的动力。建立与专业教育有机衔接的中医药传承教育管理机制,有利于双向调动广大师生参与中医药传承教育改革。

(1)强化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中医药传承师资管理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激励机制可围绕五个方面规划:①中医药学术传承相关教学及科研项目支持。安徽中医药大学拟专题设置“中医药学术传承教学研究课题”“中医药学术传承研究课题”,支持开展针对中医药名师学术思想与实践经验的传承整理研究工作。②落实职称评聘相关岗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在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过程中,专题设置一定数量的“传承型”师资岗位。③打通本科英才学生深造途径。助力书院教育英才学生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④支持设立中医药传承团队门诊。安徽中医药大学拟建设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基地”和名师学术经验与技术专长特色“医疗服务基地”,开展临床实践及本科英才学生教学活动。⑤落实考核绩效。安徽中医药大学拟设置传承津贴与带教津贴。鼓励中医药传承名师及青年优秀传承骨干人才培养对象努力带教团队中本科英才培养对象。

(2)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健全中医药传承师资队伍的考核评价体系,需注重各层次人才的发展定位,建立符合各层次人才成长成才规律的评价机制、程序和方法,充分体现传承团队人员的层次性和差异性,确保各层次人才的健康发展。加强过程考核评价,对考核合格、成效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暨多渠道晋级和深造机会;对于考核结果较差、培养效果不明显的,及时分析查找原因,调整教育培养计划。安徽中医药大学拟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建立以教师育人能力和学生传承能力为重点、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内涵建设与条件建设相结合的中医药传承教育培养保障机制。

三、结语

将师承教育融入中医教育是通过长期探索发现的最有利于中医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师承教育与之相结合会为中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面貌。[4]高等院校中医药传承师资队伍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以书院教育为依托的传承师资队伍建设与改革开启新时代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目前仍需不断总结中医院校教育、书院教育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新问题,分析比较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与院校教育模式的各自优势与不足,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把中医药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引向深入。持续探究将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的有效途径,立足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好中医药传承师资队伍,完善中医药传承师资队伍评价、考核、激励机制,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支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

猜你喜欢

师承英才书院
师承授受经验谈
诚聘英才
朵云书院黄岩店
师承与独创之美
招揽英才
招揽英才
白鹿洞书院记
书院讲习一例
向书院学习
建立现代中医师承制度体系架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