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

2022-04-16季进

华文文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献学现代文学学术

季进

《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传播文献叙录》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最终成果,该项目的研究目的是希望通过对英语世界中的中国现代文学传播文献的整理叙录,来梳理海外中国现代文学传播的脉络,为肯定其贡献与价值,反思其不足与局限,提供最坚实的文献学支撑,从而进一步彰显海外中国现代文学传播的意义,助推中国文学与中国学术真正走向世界。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我们集合了海内外近百位学者共襄盛举,终于完成了所收条目1200余种、总篇幅达160万字的《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传播文献叙录》。其中《导论》部分结合文献叙录,从理论上对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传播展开反思,进一步阐明文献学之于海外中国文学传播研究的意义,推动中国文学与中国学术真正走向世界;《研究编》对英语世界中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著作进行勾玄提要,提供最基本的出版信息、作者情况、主要框架、基本观点及其可能的影响等,从而描绘出一幅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译介编》对英语世界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的重要译本的出版信息、译者情况、所收篇目、主要情节或学术影响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从而直观呈现中国现代文学英译的基本面貌。这些叙录不是简单的资料汇编,而是通过对研究著作、译作、出版信息、研究立场、翻译方式等内容的考察,从文献学的角度重审海外中国现代文学传播的学术史与翻译史,形成一部可信、可查、可读、可存的必备工具书,打开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学路径,也为重新评估海外中国现代文学传播的价值,反思海外中国现代文学传播的局限,提供第一手资料。

如果简单概括一下该成果的意义,那至少可以说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可以完整呈现中国现代文学海外传播文献,通过全面收集、整理和叙录与中国现代文学海外传播相关的文献,体现中国现代海外传播过程中的时空互缘共构、文化穿流交错、文字与媒介衍生和文学与地理版图;二是可以通过文献学方式还原中国现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原生形态,以作者与译者为联结,还原细节与现场,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提供文献学基础;三是可以基于现有的叙录和未来的数据库,依托互联网形成学术共同体,以人文为本位,技术为辅助,深入发掘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新内容、新空间和新可能,形成资源交叉、互通、共享的局面,构成一种协同性的力量。换句话说,该成果的完成也许能够为未来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传播研究提供新的话题与新的可能。我们希望这样的文献叙录,有助于建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话语体系,在理论与文本、中国与外国、国学与汉学、历史与文学、文学与文化等多组关系的有机对话中,挖掘中国现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动力,展示中国现代文学话语的活力;同时,也希望有助于从世界文学和世界主义高度,推进中国现代文学海外传播。中国现代文学,唯有通过翻译、研究和阅读,进入全球文化流通,才有可能进入世界文学之林。在此意义上,中国现代文学海外传播是通向世界文学的必经之路,也是其必要前提。如何尊重差异,强调包容,强化世界意识,将民族和世界的关系内化于文学创作,这对于未来的中国现代文学海外传播至关重要。

承蒙《华文文学》编辑部的厚爱,特别辟出宝贵的篇幅,开设“海外研究叙录”专栏,从《研究编》中选出部分内容,予以连载。我们拟以“关键词”的形式,比如“文学史”、“鲁迅”、“性别/女性”、“城市”、“视觉文化”等等,从《研究编》中遴选出部分条目,组合成篇,集中呈现,从一个侧面呈现英语学界纷繁多元、百家争鸣的学术生态。期待得到学界同仁的关注与指教。

猜你喜欢

文献学现代文学学术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夏译汉籍”的文献学价值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
《伤科汇纂》文献学研究
学术
讲授到接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再思考——兼及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新路径的探析
《荀子》文献学研究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