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农应用型本科院校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2022-04-16苏婧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电子商务农产品

苏婧

(信阳农林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2022年9月1日的中国电子商务大会发布了《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1)》,报告指出,2021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了42.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9.6%。电子商务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作为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推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过去一年中,数商兴农引领着农村电子商务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0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1.3%,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了4221亿元,同比增长了2.8%。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自然也对专业的农村电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广泛存在于各个大专院校中,涉农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也会设置这个专业。立足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针对“三农”的农村电商人才,成为了电子商务专业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笔者对本校近年来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详细调查,发现涉农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时,都会将农村电商作为一个重要的培养方向,在知识层面引导学生学习农村电商运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能力建设上致力于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推动学生增加对农村电商的了解,提升学生关于农村电商的策划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素质培养目标上,重视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让他们能自发地加入农村电商发展的进程,并通过培养个人的沟通协调能力,将个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汇入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涉农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顺应了国家政策的需要,着眼于市场需求。当前,只有立足现实,分析涉农应用型高校培养农村电商人才的瓶颈,才能探寻出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1 涉农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农村电商人才的意义

1.1 数字乡村发展的题中之义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数字化应用中最活跃、最广泛的部分,能够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持续促进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进农村、“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等工程的持续推进,农村地区的网络、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户的互联网思维不断增强,大数据也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农村电商即将成为数字乡村最大的发展基础和推动力。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产、资源技术开始向农村倾斜,农村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也对越来越多的高水平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数字乡村的建设推动农村地区向更多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人才抛去橄榄枝。

1.2 农村电商创新创业的必然要求

据《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0)》统计,2019年,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超过850万人。其中,创办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的占80%,利用“互联网+”进行创新创业的超过50%,产业融合、“互联网+”都成为农村地区发展的热词,也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1]。这些新的增长点同样也对农村电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开始需求电子商务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只有他们协同发力,才能推动农村电商朝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

1.3 农村电商品牌化发展的内涵要求

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我国进入消费升级阶段,对于农产品电商的消费也进入了品质消费阶段。消费者的需求倒逼品牌成为当下促进农产品电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农村电商的薄弱环节,大部分农产品都面临着品牌知名度比较低、品牌覆盖面不广、品牌产业链不长的问题。虽然各地政府都在积极探索借助互联网打造和推广农产品品牌的方法,“三品一标”农产品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逐年增多,但是在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局限。为破除这种瓶颈,涉农应用型本科院校主动对接政府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社会实际需求下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便成了农村电商品牌化发展的内涵要求。

2 涉农应用型本科院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面临的瓶颈

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亟需大量农村电商专业人才,同时,滞后的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也持续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农户自发加入电子商务的大潮,取得了一定收益,但是受基础设施和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大部分农户都是“各自为战”,农村电商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另一方面,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专攻理论学习,与农村电商实践联系不紧密,无法快速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基于此,涉农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从实际出发,针对农村电商在营销策划、运营推广、数据分析、美工设计等方面的人才缺口,发挥高校优势,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并引导毕业生积极投身农村电商行业,为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的发展贡献力量。但是,必须认识到的是,当前依然存在以下瓶颈:

2.1 受择业就业观念影响,学生从事农村电商意愿不强

长久以来,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对于涉农专业的社会认同度不高,很多学生不愿意选择涉农专业或涉农方向进行学习和实践。结合笔者学校当前专业发展实践可以发现,虽然有不少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会选择农产品电商作为研究方向,但他们在就业时,往往和毕业论文设计没有太大的关联,从事农产品电商相关工作的学生较少。电子商务专业曾经分设跨境电商方向和农产品电商方向,要求学生选择各自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学习,实践中选择农产品电商方向的学生人数远远少于跨境电商方向的人数。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当前便不再设置这两个方向,农村电商专业教育回归电子商务建设的整体之中。从国家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整体来看,涉农高校是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但是大部分涉农应用型高校并没有专门设立农产品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农村电商相关知识,也多从网络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电商运营等方向入手,没有实现针对性的培养,导致学生对于农村电商的了解浮于表面,难以落地。

同时,农村电商面临着“难培、难引、难留”人才的现象。一方面,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很多毕业生不愿回到农村工作,加之没有对农村电商发展有一个完善的认知,导致农村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户自发加入到农产品电商的进程,农民从单纯的生产者转化成了生产经营者,但是他们往往更加偏好于自己或家庭进行电商经营,因为自己和家庭对自家产的农产品更为了解,这也导致了农村电商无法吸引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下乡出力,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可持续发展。

2.2 课程体系建设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随着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电商企业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入到农村电商发展的进程中来,且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亮点。与普通农户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往往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他们的生产经营规模也相对较大。为在农村电商行业取得更好的发展,他们对高素质电商人才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其中,既包括对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渴求,也包括对农业生产加工和管理方面的要求。他们需要高素质农村电商人才来实现其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的开拓和发展。但是,当前涉农应用型高校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还相对局限,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了理论教学方面,当前课程体系的建设无法满足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不能结合农业、农村实际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而是从电子商务的全链条角度来构建课程体系,导致专业建设与市场岗位需求不匹配,也无法满足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对高素质人才提出的要求。同时,电子商务专业多被划分成为管理学大类的专业,在电商人才培育的过程中,管理学知识是学习的侧重点,农业专业知识、计算机专业知识等的欠缺是当前无法忽视的问题之一,导致电商专业人才对农村电商具体实际了解不足,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农村电商发展的需求。

2.3 农村电商人才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完善

除了课程无法匹配市场需求以外,当前涉农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农村电商人才还存在着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完善的问题。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内实验和电子商务虚拟仿真实训等环节进行,对校内实验室的依赖程度较高。当与企业进行合作实习时,也存在岗位单一、顶岗实习时间较短等问题,无法达到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这个现象也是当前与农村电商企业在进行合作时主要面临的问题之一,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以及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立和完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 农村电商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青年教师开始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生力量,为专业建设带来了很多活力。但是必须认识到的是,很多青年教师一毕业就进入了高校,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的行业背景和任职经历,教师整体的实践动手能力都有待提升,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存在力不从心的现象。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们往往来自工商管理专业、经济管理专业、计算机专业等,他们虽然具备完善的专业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实践的缺乏,深入农村地区不够,对农村电商的具体需求的理解也相对模糊,教学往往也都是按照传统的电子商务知识体系展开,没有实现“三农”和电子商务的有效结合,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学院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也是从电子商务专业整体出发,较少课程是针对农村电子商务方向开设的,且课程设置中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农村电商相关知识以后,没有办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

3 涉农应用型本科院校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对策

3.1 培养学生知农爱农为农情怀

一是做好课堂引领。通过在农村电商相关课程,如农村电商运营、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中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增强“知农爱农为农”的意识,引导他们将爱国实践自觉融入到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建设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2]。二是营造教育氛围。充分发挥涉农应用型高校的优势,打造“三农”相关知识竞赛、大讲堂等,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对接农村地区,在不断丰富个人理论知识的同时,将专业实践与农村电商发展紧密结合。三是与区域发展实际对接。涉农应用型高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这就要求涉农应用型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专业实践、科技服务等实践环节参与到区域经济建设中去,激发学生服务“三农”的工作热情,让学生提升知农兴趣,增加爱农情怀,树立为农理念,最终成长为农村电商专业人才,为农村电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2 构建学生学习的保障体系

一是应用型高校应该持续明确并优化本科生的毕业要求,要求学院捋顺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电子商务实际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考察现行教材可用性的基础上,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现状,合理设置学生培养方向。涉农应用型高校更应该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融入到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设中去,通过合理设置课程,激发学生对于农村电商的兴趣。二是要注重教学数据的采集和反馈,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当前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的配置导致教师在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育上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不仅对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同时也需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师生同步成长,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落实到位。

3.3 全方位建成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构建包括课内实验、实训、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课内课外相融合的实践教学。农村电商人才培育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和实践相脱节,这就要求专任教师从课堂抓起、从学期教学抓起,将学生的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紧密与实践挂钩,这样才能将农村电商人才的培育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并完善电子商务实验室和电子商务实验教学管理平台,联合农学院等院系将本地特色农产品等引入到相关平台,让学生在课程实验和实训中更加了解他们所感兴趣的农产品品类,并对相关农产品进行电子商务发展策划,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加强与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的联系。一方面,让农村电商企业深刻认识和了解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会出现的“双赢”局面,引导他们积极展开合作,如建立电子商务实践基地、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输入专业人才等,帮助开展广泛的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切实利用农产品电商企业的实训基地,在开发实训教材、申报联合项目、开展虚拟仿真实训、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等方面寻求更多合作。同时,可以积极探索与政府机关、产业园区、龙头企业等的合作,通过共建共享生产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区域农村电商建设需求的深度融合。

3.4 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要实施执教能力提升工作,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教学团队,通过科研立项、政府合作等方式,鼓励团队教师深入一线,实时考察当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运用专业知识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进行协作,在实践中完善队伍建设。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进修培训、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通过与校内如继续教育学院等部门的沟通交流,不断落实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建立“双师型”队伍为目标,让师资站在“应用型”的基础之上,向学生传授农村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专任教师与大型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司的有效对接。可以指派教师前往电子商务公司进行动态流动,让专任教师与电商企业进行对接,学生再以专任教师为桥梁,更直接地接触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核心。让农村电商企业的核心骨干们能通过课程学习将实践知识传递给电子商务专业的大学生,提升他们对于农村电商的兴趣。同时,可以建立“双导师”制度,让学生在校内校外导师的共同指引下,通过校内讲座和校外实习等方式,持续提升对于农村电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四是发挥涉农应用型高校优势,通过与农学院、林学院、园艺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开展多学科联合教学,培养复合型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应用型电子商务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电子商务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关于加快制定电子商务法的议案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