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相关危险因素探究
2022-04-16刘蓉
刘 蓉
(昆明同仁医院心外科,云南昆明 650228)
先天性心脏病属于一种出生时既已存在的心脏功能缺陷,针对婴幼儿群体中出现的房室间隔缺损、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三尖瓣畸形、三房心等情况,都需要尽早手术治疗。而婴幼儿心脏手术中必须有可靠的体外循环技术作为保障,但术后易出现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该疾病也是患儿体外循环术后最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全身皮肤及黏膜水肿、腹腔及胸腔渗液、低氧血症、少尿、低蛋白血症及低血压等情况[1]。CLS容易累及患儿其他重要脏器,造成器官功能衰竭,导致患儿术后的死亡率升高,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最终对患儿心脏术后的机体康复造成严重影响[2]。所以积极探寻体外循环术后患儿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充分认知该并发症的发生机制有利于给予患儿预防性治疗,从而改善患儿预后并使患儿术后快速恢复健康。基于此,本研究结合昆明同仁医院收治的病例资料,对小儿体外循环术后CLS发生的影响因素予以分析,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昆明同仁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共96例小儿体外循环术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48例):小儿体外循环术后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对照组(48例):小儿体外循环术后未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具体见2.1。本次研究经昆明同仁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患儿均实施体外循环术;②观察组患儿依据《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诊治进展》明确诊断为小儿体外循环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2];③不同患儿围术期相关资料都有详细记录。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肺功能不全患儿;②合并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等患儿;③凝血功能异常患儿。
1.2 观察方法与指标 ①小儿体外循环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单因素分析:根据临床资料和病历统计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心脏畸形情况[通过心脏彩超诊断仪(飞利浦,型号:IE)]对胎儿石灰石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为复杂或单纯畸形、是否二次转机、是否紫绀、是否肺血管发育不良[在综合心脏超声检查基础上通过心导管或CT检查,心脏彩超仪(飞利浦,型号:IE 33),CT(美国GE,型号:Lightspeed)]、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最低体温等。②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实施多因素分析,总结小儿体外循环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影响因素。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分析数据,多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检验标准: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相关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在年龄、体质量、心脏畸形、二次转机、紫绀、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最低体温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性别、肺血管发育不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相关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例(%)]
表1 两组患儿相关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例(%)]
影响因素 对照组 观察组 χ2/t值 P值性别 0.750 0.386男30(62.50) 34(70.83)女18(37.50) 14(29.17)年龄(月) 48.65±4.51 15.46±1.25 49.133 <0.005体质量(kg) 11.85±2.62 7.42±1.34 10.429 <0.005心脏畸形 4.174 0.041复杂 18(37.50) 28(58.33)单纯 30(62.50) 20(41.66)二次转机 1(2.08) 7(14.58) 5.029 0.025紫绀 12(25.00) 22(45.83) 4.554 0.003肺血管发育不良 10(20.83) 12(25.00) 1.358 0.627体外循环时间(min) 78.52±25.28 109.85±35.20 5.004 <0.005主动脉阻断时间(min) 43.15±15.00 85.64±24.40 10.278 <0.005术中最低体温(℃) 30.45±2.28 28.62±4.31 2.572 0.006
2.2 多因素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脏畸形、体外循环时间、术中最低体温是主要影响因素,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综合现有的临床数据分析,小儿体外循环术后存在一定的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发生率。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属于一种突发且可逆的毛细血管高渗透性疾病,即患儿的血浆会快速从血管渗透到组织间隙,并引起相关症状,如低蛋白血症、血压及中心静脉压均降低、全身性水肿、血液浓缩,病情严重的可存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问题,且该并发症具有致命性,其特征为毛细血管持续高渗状态,随着患儿术后器官水肿的加重,使得其病死率大大增加[3-4]。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经过单因素分析,年龄、体质量、心脏畸形、二次转机、紫绀、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最低体温都会对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发生产生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心脏畸形、体外循环时间、术中最低体温是高危因素。
从婴幼儿年龄方面分析,有报道指出,新生儿出生时间较短是患儿体外循环术后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重要高危因素,患儿年龄越小则该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越高,同时患儿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也会随之升高,其主要原因是婴幼儿血管、毛细血管基膜与内膜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为在此情况下,液体更容易渗透患儿的毛细血管膜,并在体外循环的影响下产生更为显著的补体激活[5]。婴幼儿本身年龄较小,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手术治疗期间与成人相比,体外循环受到的刺激更强烈,而在应激反应强烈的情况下则可引起炎症反应,增加毛细血管内皮损伤。
从心脏畸形方面分析,心脏畸形程度复杂度越高,则手术操作难度越大,相应的手术时间会延长,需要的体外循环时间也会相应增加,而体外循环时间的增加意味着患儿手术风险更大,会产生更严重的全身反应,术后更容易出现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6]。
从体外循环时间及术中低体温的方面分析,部分研究指出婴幼儿体外循环术中低体温会增加循环血管内的液体外渗,同时,体外循环时间超过120 min的婴幼儿较体外循环时间不足120 min的婴幼儿,其术后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比例也会明显提高[7]。此外,低体温条件下还会对患儿的内皮细胞功能、血小板的聚合等产生影响,并增加血浆血栓调节素水平,导致内皮损伤与激活,增加毛细血管渗漏的可能性,即低体温条件下不利于婴幼儿手术进行,增加了小儿体外循环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发生风险[8-9]。临床实践中发现,小儿体外循环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发生是单一因素或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疾病患儿的不同生理指标参数可能都会出现明显异常,在实际治疗与护理过程中需要重视对不同参数的检测,及时评估患儿的病情发展,纠正生理指标。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儿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预防方面,需要重点加强年龄较小、低体质量儿、复杂心脏畸形患儿的日常护理,预防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控制并尽可能缩短存在上述因素患儿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降低风险。同时还需注意积极预防患儿可能出现的低体温情况,做好患儿的保暖工作[10]。
综上所述,年龄、心脏畸形、体外循环时间、术中最低体温是小儿体外循环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影响因素,需要针对这些因素重视对患儿术前风险的评估与综合干预,改善患儿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