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2022-04-16张玉玲
张玉玲
摘要:写作一直是许多老师和学生都难以突破的难题,老师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教着各种写作技巧,但是学生仍然谈作文色变。“无话可说”“套模板”成了现在中学生写作的通病,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写作时限制了读者对象,固定了写作思路。而此篇文章则是从拓展学生的阅读对象范围出发,培养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从而达到有效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目的。本文将结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学写故事》谈谈写作中培养读者意识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写作;读者意识;故事写作
张承明教授曾指出:“我国作文教学从不规定读者对象,这种做法不仅抹杀了语言的交际作用,严重制约了学生真正意义上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没有读者,意味着写作没有交流,没有对话,学生得不到反馈,就无法得到写作上的提升,写作仍然是教学最大的一个难题。在如今应试环境下,学生写作普遍带有一种惯性思维——作文的读者仅是老师,老师批改作文,学生得到分数而后再写。从目前中学生的写作现状来看,弊病大概可分为三个情况,第一个是 “无话可说”;第二个就是东拼西凑,说空话;第三个是套模板。这三种情况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相似度高,而且缺乏真情实感。笔者曾到一所中学试教,课前布置了一篇记叙文,上课交流环节发现他们的作文虽辞藻华丽,但是写作方式甚至格式都如出一辙,由此可见学生写作已被考试要求套住了。写文章后没有交流、探讨改进的环节,只有冷冰冰的分数,这也无疑大大扼杀了学生的写作欲望。长期如此,学生便厌烦了这种无法向外界表达内心的方式,这也反映出目前写作的一个问题——学生“读者意识”的缺失和被压抑。在2011版课称标准7-9年级的阶段写作目标与内容中就有提到“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1,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写作时考虑多方读者意识为目标之一。夏丏尊先生也曾说过:“执笔为文应当关注读者,要让读者能够在文章中得到阅读兴趣。”但是许多教师在写作课上仅注重写作技巧的教学,并没有真正把 “读者意识”在教学中落实,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发不出来,写作自然就变难了。为了能够在写作上有所突破,笔者借八年级下册《学写故事》一课为例谈谈在写作中培养读者意识的相关策略。
一、活用教材,了解读者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从学生喜爱的故事体裁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读者意識”对于作者的作用。作为读者,跌宕起伏,充满趣味的故事情节才能够被吸引。那作为创作者,写作前也要了解广大读者的阅读爱好,并将其融入在创作当中。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仍对听读故事很感兴趣,但是却写不出有趣吸引人的故事。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在写完作文后都不太满意自己的文章,认为自己的素材太过老旧,情节没有趣味,文章读起来平淡无奇,读到一半便不想再读。在他们心里,写作只是一项任务,老师批改了就意味着结束了。要让学生转变这种想法,老师在写作课上就要改变以往的灌输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例子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读者意识”对写作的作用。
因此,笔者在《学写故事》教学中,借用了一下教材的相关情节,《社戏》中“我”去看社戏情节(如表一)以及《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章节,许多作者在其作品中都会设计至少三处大起大落,让情节变化起伏,吊足了读者胃口。通过教材让学生站在读者的角度重新延伸思考作者在情节上的处理方法,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例文所获得的信息与自己的阅读经验相勾连,从而获得主观思想:读者的想法和创作密不可分,写作时除了在选材上费脑筋外,还要多加一些曲折生动的情节发展来激发读者兴趣,引发阅读期待。
因此在写作前思考文章“写给谁看”“为什么写”是读者意识写作课上的首要目标。在每一次写作课上,教师都要为学生搭建一个情境平台,帮助学生确立读者对象,触发学生的分享欲,产生写作欲望,才能选择合适的写作素材。例如笔者课前布置了题为《我的课外实践故事》的作文,实践活动是每一个学生都会经历的,在活动中与同学、与教官也会发生一些以往在课堂上不会发生的事,丰富有趣,只要学生善于观察与记录,是可以找到很多有趣的写作的素材的。但是学生却认为这个话题太过老旧、无话可说,实际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关注到写作对象,写给谁看?为什么写?不同的写作对象有不同的写法,教师在写作前应和学生确定写作情境,明确自己的读者范围,考虑读者对象的阅读兴趣,再思考所选的素材是否是读者感兴趣的。刚好本校有与贵州某山区学校有教学上的交流,笔者借此机会向学生们展示了山区学校里闭塞的环境和单调的学习活动,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故事的形式向他们分享城市学校的课外实践活动。出乎意外的是,学生一改原来话题老旧、不愿意的态度,纷纷要开始动笔。课后想想,也许是同年龄层之间的亲近,又或者是对远在山区朋友的同情,这群学生渴望向他们分享自己的城市校园趣事。搭建写作情境平台有利于改变学生原有对作文的态度,丰富了其写作的内容和形式,把“要我写”转为“我想写”。
二、转换身份,激发读者意识
写作前引领学生站在读者角度选择写作的素材,这是第一步。如何让故事读起来有趣关键在于情节。若是简单叙述一个故事,读者读起来感觉平淡无奇,那么这篇文章就吸引不了其他读者,因此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切实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设置故事情节。因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写文章的成就感,在触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后,笔者把写作任务提前布置,重心放在了修改作文上。为了充分落实扩大读者范围,让学生对“读者意识”有更深的体会,课上笔者抽取了两篇提前写好的故事,稍作删减,请学生以读者的身份就其故事情节进行点评。显然删减后平淡如水的作品无法吸引读者。接下来再让学生转换身份,以一名作者的身份帮助作者思考该如何修改情节才能引起山区学校朋友的喜欢。角色的转换,加深了学生对读者意识的理解,引导其创作时主动持有读者意识。以下是部分课堂交流:
师:(PPT展示故事)这个课外实践活动中的做饭情节怎么样?
生1:跟平时的做饭没区别,不会吸引到其他读者看下去。
生2:估计山区里的朋友都有做饭经验,没什么新奇的。
师:对于城市里的你們,在户外做饭可能是一次新奇的体验,但对山区里的孩子可能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那是不是就没有必要写做饭情节了呢?
生3:我认为我们生活条件虽然比山区朋友好,但是在做饭上我们还是会手忙脚乱的,有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还是可以写下来说给他们看看的。
师:那你们做饭的时候有什么意外吗?
生4:有!我们小组准备蒸一条鱼,我的任务是洗干净鱼,洗着洗着,鱼“滑回”池塘了。(学生大笑)
师:这听起来很有趣。
生4:我觉得山区朋友看到也会感到很有趣的。
……
师(总结):在写作时想着对方,从读者角度出发,你想写的事是否会吸引他们阅读?有没有让人觉得意外的地方?所以叙事时可以把事中的小曲折、意外、分歧写出来,会更吸引读者阅读。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比较简单的例文修改来激发学生在写作时的读者意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自信心,激发其创作热情,此环节注重实操性,更适用于大部分学生。与其教与学生复杂的写作理论,不如教学生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掌握可用的写作技巧。
三、交流互评,加强读者意识
学生完成上一环节后,对自己的文章该如何修改其实有了一定的想法,写作热情并没有消退,反而跃跃欲试,想快点把文章改完,传给其他人看。在评改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扩宽读者范围和评改主体,避免老师是唯一的评改主体,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他人的读者,让学生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使一篇文章有用多位读者。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课后拿给其他班的学生阅读,促进学生在写作上的交流表达,推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升创作热情。甚至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故事作文读给家里人听,把读者范围拓展到家长群体中,听听不同年龄段的读者的反馈,思考文章的进一步修改。通过多方互评,学生不仅可以得到真正读者的想法,也能以读者的身份点评他人故事,在互评过程中吸取他人文章的优点,及时反思自己写作上的不足之处。这样,不仅有效实现了互评作文评改模式效果的最大化,还让学生的读者意识在写作中落实到位。最后,每一位同学根据他人的评价最后修改自己的故事,整理好文稿,而后在班级、年级中展示,供更多的同学阅读,满足学生写作的成就感,达到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目的。
四、小结
从研究数据来看,已经有大批的学者投入到读者意识与写作之间的关系研究中,也有了不少成果,但仍然需要实践来加持。一线教师则可以紧跟步伐,在写作教学中融入读者意识的培养,减少只讲究写法技巧的作文课,多鼓励学生在文章中表达所想,同时教师也要转变身份,从“教”转为“引”,从“评”转为“阅”,尊重理解学生并平等交流。《故事写作》只是实践中的最初尝试,效果也比较显著,学生的读者意识得到了激发,写作兴趣也得到提高,写作课也得到了学生的期待。但实际上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仍然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一次的写作教学还不足以达成目标,想要学生能够在往后写作中都持有读者意识,还需要教师能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把读者意识渗透进去,减少作文的功利性,还写作一份自由,帮助学生走出写作困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2]郑桂华.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J].中学语文教学,2010 (1).
[3]郑桂华.“写作要有读者意识”教学案例与分析[J].语文学习,2013 (3).
[4]杨丽杰.初中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培养实践探索[D].广州:广州大学学位论文,2018.
[本文系广州市增城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读者意识”的初中语文故事写作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ZC2020007)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