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党组织多维建设路径研究成果综述

2022-04-15焦一曼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者党组织建设

焦一曼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扎实发展推进,典型基层形式的高校党组织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为推进高校党建,必须要在界定概念、明晰理论、明确方向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创新路径方法的问题,这就需要从学理上对既有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厘清相关研究的维度并进行归类,对相关研究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深化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一、历史维度:高校党组织建设的历程探索和经验总结

加强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连续推进的伟大工程。在这一过程中,与中国共产党“同成长、共进步”的高校党组织建设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宝贵经验。新时代高校党组织的建设作为重要节点和全新阶段,在历史中汲取营养可谓是一个良策。基于此,有相当一部分学者重点关注高校党组织建设的起点、过程和阶段,进而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以期寻找可供借鉴的规律,特别是高校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国共产党创建及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开拓者地位更突显了历史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都为深化高校党组织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高校党组织建设历史进程的总体考量

鉴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理论逻辑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环境与创立过程的实践逻辑,高校党组织及其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先导和指引作用。相较于党的基层组织的其他形式,高校党组织建设具有开始早、起点高、过程连续无中断的鲜明特点。学术界在关于高校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进程研究中,重点关注了高校党组织建设的起点问题和历史分期问题。

关于起点问题,学术界普遍的共识是将高校基层党建的上限划定在1921年建党前后。学者们认为“这是源于对中共成立年代考虑”[1]13,认定“高校党建”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特定概念,用以区分与其他领域党建的差异。基于此,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1978年改革开放等作为重大标志性节点探索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刘川生的《高校党建九十年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12期)、王建国等的《新中国60年高校党建历程和经验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11期)、蒯正明的《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19期)和潘广炜、王长华的《引领、嵌入与协同:新时期高校党的建设路径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3期)等。

关于历史分期,鉴于中国共产党政治地位的根本性变化,学术界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面执政党为分界,普遍将高校党的建设划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大时期,并将两大时期细化为若干历史阶段,以期在宏大历史背景中科学看待和区别对待经验教训,实现研究的精准化。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高校党建的进程研究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周良书教授的观点,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高校党建经历了由1927年前的“摇篮和策源地”到10年内战中的被“边缘化”,再由抗战时期的“先锋与桥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第二条战线”四个阶段,并概括出这一时期高校党建曲折前进的鲜明特征,即“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一定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后不断完善和向前发展的”[1]6-9。学术界普遍认同其观点,并以之为基础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刘圣陶、罗雄、周章明、赵君等学者以初建期、停滞期、恢复期、淡化期和改革期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党建的总体进程,其中最为清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初步建立阶段(1949—195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前进阶段(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停滞瘫痪阶段(1966—1976年)、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重建和面临挑战阶段(1976—1989年)、政治风波后的重新确立阶段(1989—1992年)、科教兴国时期的巩固加强阶段(1992—2002年)、新时期的改革创新阶段(2002年至今)[2]。

(二)高校党组织建设经验教训的多维总结

在明确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学者们或是以时间为顺序,或是以内容为线索,或是以经验为逻辑,对高校党的建设经验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和探索,相关成果十分丰富,这为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建提供了思考和借鉴。就目前已有的成果来看,主要集聚在以下两大维度。

关于高校党建的经验,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多维解读。有的学者站在整个党的建设历程的角度,系统总结高校党建的经验,如刘川生在回顾高校党建九十年的光辉历程的基础上,把高校党建的重要经验概括为“五个必须”[3];有的学者重点关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高校党建的基本经验,如王建国等从前提、主题、首要任务、关键、根本任务、动力等六个方面总结高校党建的重要经验和基本指导方针[2]。因改革开放之后高校党建趋好发展,相当一部分学者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建的基本经验,如林克显等将高校党建的成功经验概括为“坚持、加强、改进和创新”,并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4];韩强则从指导思想、党的领导、思想建设、工作机制和改革创新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5]。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高校党建随着党的建设的整体发展进入了改革创新的阶段,实践积累的经验更具现实性,因而一些学者进行了经验总结,如戴志伟认为,高校党建工作要自觉融入“大党建”格局,并就根本保证、基本准则、动力源泉、重要手段、目标方向、重要基础等方面阐述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经验[6]。即便学者们的认识多样,但学术界普遍的前提性共识就是时势变化中的“三不变”,即指导思想、政治方向和领导主体的一致性,都始终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不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不变、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不变。

关于高校党建的思路,学术界认为必须全方位以史为鉴。主要有三个层面:从战略层面看,认为要探索出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增强基层组织学习力和开放国际化视野的新的建设取向进而促进党内思想的大众化、人才培养的保障化、组织群众基础的巩固化和保障社会的和谐化[7];还有的认为,要从围绕“一个中心”、做到“两个坚持”、处理“三种关系”、树立“四个理念”来推动高校党组织建设的整体提升[8]。从党内自身层面看,学者们认为要把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作为一项永恒主题抓稳抓牢,要从社会化和信息化、内涵式发展“质量”、民主化和领导力建设等方面把握高校党组织建设发展趋势[9]。从学校微观环境看,学者们认为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是一项根本性任务,而凝聚力又是“三力”中的前提和保障,因此,要以“了解人、关心人”为突破口,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榜样留人”上下功夫,凝聚好“党员、群众、人才和学生”,最终走向“深化凝聚,推动党建,服务中心”,促进高校各项事业有所发展[10]。

二、现实维度:高校党组织建设的新情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在这一历史方位下,我们面临的各种形势和挑战依然十分严峻,给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因此,抓好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必须在继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全面审视其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以探索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创新路径和方法。总体来看,学术界更关注思想环境、具体组织和信息时代对高校党组织的全面影响。

(一)高校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复杂环境和严峻形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变得更加多元,高校党组织建设面临的环境和形势更加复杂、严峻,这些都给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带来了新问题、新情况。

面临的国内外复杂的形势方面。从国际上看,学者们指出诸如“意识形态领域‘西化’‘分化’‘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的斗争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11],特别是“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破产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渺茫论,中国威胁论、崩溃论等等”[12]冲击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动摇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中国发展信心。这些都给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工作带来了严峻的外部挑战。如果不能正视这些问题,高校党建“阵地”就会丢失。从国内看,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明显,思想理论领域的噪音、杂音偶有出现,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很容易给广大师生特别是党员带来思想和价值观念上的消极影响,尤其是一些人别有用心地利用网络,让“贪污腐败、公平缺失、虚无领袖”等个别问题发生裂变式传播,使单一问题“扩大化、复杂化和政治化”,以此消解大学生对国内主流意识的认同[13]。这些对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带来极大挑战,即如何在复杂多元的社会面前,通过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来引领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观念。

高校党建适应信息时代网络化方面。虽然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党组织建设带来了许多机遇,创造了相较于传统更加多的有利条件,但是,也“给党对高校的领导、舆论导向、政治思想等”“对高校党建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综合素质提出挑战”,表现为“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缺乏统筹规划、信息标准化差、资金投入不够、党建网站内容贫乏、更新速度慢、人才匮乏、综合素质有待提高”[14];特别是随着社会化信息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党的宣传舆论引导上相对滞后,党员干部的网络素养正在遭受严峻考验,高校网络的管理和建设相对落后[15]。这些都是高校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

(二)高校党组织自身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基层党组织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成为发挥积极作用的坚强战斗堡垒。根据高校的特征,高校党组织应该在教育管理、服务保障、示范引领和促进和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组织自身建设及一些制度机制方面失范的影响,导致其作用发挥不佳,影响了高校党组织整体建设。

首先,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不够到位。有的学者指出,当前一些高校党组织建设依然存在以业务工作代替党务,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由于“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出现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脱节现实[16]。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有学者认为,一些高校党组织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上存有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建立健全常态化机制、紧密结合业务工作和监督追究责任方面存在流于形式、囿于一隅和失于督责等[17]。

其次,党组织建设中创新性不足。建设创新型党组织是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目标,但在现实中,一些高校党组织建设依然存在创新乏力的现象。如有的学者指出,一些高校党组织工作思路较为传统,仍以发展党员、开展组织生活、常规考核等为主,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对高校师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难以把握,这直接导致基层党组织工作产生滞后性[18]。也有的学者指出,党建工作内容缺乏创新,一些高校党组织在党员发展和党务工作者培育方面机制不完善,与高校党务工作者的心理期待不同步,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不同步,这就容易造成高校师生信任党组织的程度不足、影响高校党务工作者创新等问题[19]。

再次,高校党组织建设整体功能发挥不佳。虽然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但由于当前党组织整体功能理论建设存在滞后性,导致党组织整体功能实现并不理想。当前一些高校党组织整体功能存在一定的失调现象,即“存在一定的功能不全、功能失范、功能滞后、功能失衡等”导致的“观念性失调、结构性失调、文化性失调、能力性失调”[20]等整体功能不够协调、不够全面和不够高效的征象。也有的学者指出,当前一些高校党组织建设存在着“引领乏力、嵌入不深、协同不畅”[21]等问题,影响了其整体功能的发挥。

最后,高校党组织建设失范问题突出。党组织建设失范问题的存在,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有的学者指出,部分教职工党员思想觉悟低、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党支部设置不科学以及基层党组织活动单一化、教育形式化、工作表面化[19]都促使高校党组织建设亟待改善。还有的学者专门研究了教职工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认为突出表现在“两重一轻”即“重教学、重科研、轻党建”,直接导致“教工党支部工作开展不顺”[22],进而导致“教工党建已成为高校党组织建设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具象化为“兼职现象普遍”“少数教工党员党性意识不强”“青年教师入党积极性不高”和“工作流于形式化”[23]。此外,领导干部在党组织建设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虽然高校领导干部的总体态势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诸如党性修养、民主决策、学习风气等方面有待加强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都会导致高校党组织建设的弱化、虚化、娱乐化、庸俗化甚至边缘化。之所以会出现以上各种失范问题,从根本上看,是由制度机制上的不足引起的,特别是党组织建设中制度建设存在的“亲和力缺失、执行力不足、系统性不够”[24]。

三、实践维度:高校党组织建设的新理路

新时代高校党建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给高校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因此,必须结合高校实际和自身特征进行新探索、新尝试。

(一)基于新时代提升高校党组织组织力的新路径

党组织是党的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做好新时代的高校党组织建设必须从学生党支部、教工党支部和“关键少数”入手创新组织建设路径,以更好地发挥凝聚力量和战斗堡垒作用。

关于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要注重组织发展模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以过程性思维把握“三关”,即以“进口关”“发展关”和“转正关”做好入党对象的培养与监督,确保学生党员的源头质量[25];其次要以全覆盖原则设置组织,突破“支部建在班上”的单一形式,试行“支部建在学科上、支部建在公寓里和支部建在网络上”,细化“新生”“中年级”“高年级”及“与其他组织团体”的党支部创新方式[26];再次要注重建设大学生立体化平台,开设党建微博,建立网状党员信息,通过微信、QQ群等形成以点带面的网状结构,搭建超时空的,包括视频、音频和文本等多种形式的党建学习平台[27]。

关于高校教工党支部的组织建设,一方面,要立足教工本职工作,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基础,以职称评聘为抓手,“教育和引导广大教职工模范履行岗位职责,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和作风建设”[28];另一方面,要进行组织架构变革,包括“坚持走群众路线,通过党支部书记兼任本单位行政副职,实现党政交叉任职的新模式以达到共同责任制,进一步促进教工党员将支部活动同学科、学术结合起来等创新途径”[29]。

此外,还有的学者认为要通过创建凝聚学生、群众、党员和人才等不同群体的工作载体,实现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新力建设[10]。

(二)基于深入推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法治型高校党组织的新路径

提升高校党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就要深入推进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法治型党组织建设。就建设学习型高校党组织而言,有的学者指出必须提高思想认识、丰富学习内容、完善学习方法、加强制度建设[30];还有的认为要以浓厚的文化环境为依托[31]。就建设服务型高校党组织而言,要“注重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指导性意见”“深化内涵研究,进一步明确服务内容”“开展分类指导,进一步增强服务效果”“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完善平台构建,进一步优化服务渠道”[32]。还有的认为,要把握三大主体维度,即“以促进个体价值实现为目标,服务师生成长发展;以激发动力凝聚力量为手段,服务学校改革发展;以发挥科技智力优势为特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33]而对于建设创新型党组织,有的学者认为要厘清一个关系、把握一条主线、落实三大任务、建立长效机制[34]。就法治型党组织建设而言,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法治型党组织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应有之义,是大学治理法治化的关键所在,是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根本保证。要通过构建高校党组织党内规章制度体系、强化高校党组织法治文化引领、规范高校党组织权力运行机制,全面推进高校法治型党组织建设[35]。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

制度机制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当前高校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失范问题,从根本上看是制度机制的不完善或“失灵”,因此,要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必须从制度机制着手。有的学者认为,要努力构建以高校党委为龙头,以各级党组织为主体,以基层党组织为支撑的工作制度体系[18]。有的认为,“管用、可行”是制度建设的核心要义,要在“坚持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大众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的基础上围绕不同主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探索建立不同的制度[24]。有的学者认为要建立长效机制,就要构建长效的组织保障机制、教育管理机制、学生党员目标管理和量化考核机制等[36]。有的学者基于教职工党组织的考察,提出除了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外,还要建立效果监督和反馈机制,“在线下,党员更多的是思考、交流、反馈线上的教育内容,通过反思促进工作的优化,巩固教育工作的成效”[37]。还有的认为,要在决策、管理、考核和监督机制上下功夫,实现决策上的民主、管理上的时效、考核上的激励、监督上的多向[38]。

四、新时代高校党组织建设路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学术界关于新时代高校党组织建设路径的现有研究成果,为广大学者进一步深化学习和研究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总体来看,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整个“大党建”的研究略显薄弱,研究成果不够丰富,研究主题尚且单一,研究体系不够完整,一些研究的内容和观点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关于高校党组织建设的经验总结过于泛化。就目前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相当一部分对高校党组织建设进行了经验总结,为开展党组织建设提供了借鉴和思考,但总体来看,仍存在泛化倾向。如在总结经验时,大都离不开“众所周知”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及坚持改革创新等等,可以说,这些经验是高校党组织在长期建设中的基本遵循、底线原则和科学总结,因而大量重复的泛化式的研究便失去了意义。高校党组织建设因高校所处地域、所处层次、所属性质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因此,高校党组织建设除了坚守基本的原则外,还要依据高校的不同特点总结出一些“接地气”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高校党组织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其次,高校党组织建设功能定位和内涵研究仍需深化。综合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开始关注高校党组织建设中的功能定位问题,也取得了不少成果,特别是对于高校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党组织整体功能的研究尚处在较为宏观、初步、分散的状态,成体系、共识性的理论研究还未形成,更加深入的研究则更是少见。由于党组织整体功能理论上的研究不足,加上实践上的缺乏,给高校党组织整体功能理论建设及现实实践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要把党组织功能定位研究作为加强党组织建设的重点,找准突破口,为发挥高校党组织更大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此外,对相关内涵研究要进一步明确,如服务型、法治型党组织等等,只有明确了它们的内涵,在加强党组织建设中才能有的放矢。

再次,研究成果缺乏现实实践的有效检验。针对高校党组织建设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不同的学者基于自己的认知关注了不同的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党组织建设是随着“大党建”而不断发展的,所以也可以说是常提常新。由于外界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因而高校党组织建设一直面临着新问题、新矛盾。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学者们大多是针对问题进行的理论性研究和探索,针对研究问题的意义、表征、成因、影响都做了详细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对策和建议,但是,对于这些对策和建议能否在实践中落实到位并且行得通,并没有建立后续合理完整的验证和反思,出现了学术研究和服务现实“两张皮”的问题。因此,在针对存在问题研究中,提出的建议和对策要有后续的验证和反思,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性。

最后,研究体系相对不完整,高校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高校党组织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包含的因素非常多,因而对高校党组织建设路径的探索也要树立全局整体性的思维。在已有的成果中,学者们比较重视对高校党组织建设某一具体问题或某一具体领域的研究,如组织、制度等等,但对于不同问题领域内在联系的研究尚显缺乏,这就容易造成研究成果的片面化和模块化。从现实角度来看,提高高校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其永恒的主题,提高科学化并不是靠某一方面的深入研究就能完成的,必须方方面面“并驾齐驱”才有可能达到。因此,在下一步研究中,要注重研究体系的完整性,从科学化角度出发,深化研究,补齐短板,促使高校党组织建设的整体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概而言之,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路径探索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一方面,要有问题导向,提高问题意识,不断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创新,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要有创新意识,把高校党组织建设与现代化新媒介充分结合起来,利用网络解决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信息重复、更新较慢等突出问题。只有这样,高校党组织建设的路径选择才更多元、更接地气、更有成效。

猜你喜欢

学者党组织建设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清华党组织公开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