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视角下幼儿性别意识培养探究
2022-04-15吴吉惠
王 杉 吴吉惠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梳理以往的文献发现,关于性别意识培养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成人和青少年,关于幼儿性别意识的培养研究存在很多不足,但是性别意识的培养一直都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关注领域。事实上,6 个月大的婴幼儿就能够通过声调的差异来判断男性和女性的不同。幼儿期是性别角色获得的关键期。幼儿性别意识的发展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幼儿社会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性别意识教育,对积极引导和培养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帮助幼儿养成健全的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幼儿园教育视角出发,探讨中班幼儿性别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在这方面为幼儿园提供实践借鉴。
一、培养和发展性别意识对中班幼儿的意义
3—6 岁是幼儿处于性别意识发展和培养的关键时期,其中4—5 岁的幼儿在这个阶段是形成性格、气质和个性的重要阶段,良好的性别意识教育有利于幼儿获得全面完整的性别意识概念。[1]主要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良好性别角色的发展。性别意识主要是指社会性别。社会性别的发展理论表明,幼儿在生物性,也就是生物性别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性别认识,能够明确自己的性别,知道是男生还是女生。每个人都有两次性发展的关键期,一个是幼儿期,另外一个是青春期。幼儿期处于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性别意识、性别角色的培养,有利于为将来青春期的发展奠定基础,产生积极影响。二是促进性别平等意识的发展。幼儿性别意识的发展还不够充分,易受到周围环境、人事物对性别不平等的影响,产生性别刻板印象,从而影响幼儿自身性别意识平等的发展。教师摆脱传统刻板的单性化教育思维培养幼儿的性别意识,有助于帮助幼儿形成健康平等的性别意识,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观。
二、影响幼儿性别意识培养的因素
(一)教师传统刻板的性别角色教育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固有的印象,是对他们的假想特征所抱有的信念,认为女性是亲切的、思虑周到的、善于教导的,男性是果断的、自信的、积极的。[2]而性别刻板印象是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如今幼儿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在提高,但还是存在对幼儿固有的刻板印象,不管是认知上还是日常游戏或活动中,教师总会下意识地分发玩具,分配任务上具有一定的性别倾向性。这些具有性别倾向性的行为会不自觉地影响幼儿,不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
(二)师资比例分配不均
在我国幼教行业中,男性教师的数量屈指可数,《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幼儿园教职员工中的男性教师比例为1%。[3]但其实男性教师在幼教行业中有着自身独特的职业优势,他们会自带一种亲和感、独一无二的魅力,会对幼儿的思维模式、性格塑造、人格培养、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尤其是对幼儿性别意识的影响。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可以习得一定的性别行为习惯。幼儿从出生到进入幼儿园的这一段时期,大部分的幼儿都会呈现出与母亲较为亲密的关系,入园之后,与幼儿接触最多的老师就是他们认同和模仿的对象了。
(三)幼儿园性别教育课程的不完备
对于一些设置了性别教育课程的幼儿园,大多是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将教育融入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因为游戏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幼儿可以在游戏中感知、体验、学习,从而积累经验,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但专门的性别教育课程并没有过多的涉及。除此之外,教师因素也造成了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不完备。部分教师自身对幼儿性别意识的相关知识不了解,他们在开展相关活动时,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难以做到“专业”性。幼儿性别意识的教育不仅让幼儿知道男生和女生,如厕时如何区分,以及幼儿该具有的性别行为,而且内容涵盖很多。因此,幼儿园在开设专门课程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
(四)家园合作性别教育的缺失
作为幼儿最早接触和学习的环境,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儿的影响不容小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提出了“幼儿园应与家庭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4]。很多家长对幼儿性别意识的发展根本不了解,也不够重视。有的家长还会认为现在提及“性”教育来说太早了,他们自己都羞于谈起,何况是在对幼儿的教育上,因此他们往往会选择避而不谈。正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很好地做好家园的衔接工作并形成教育合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受到影响。
三、幼儿性别意识的培养策略
3—6 岁是幼儿处于性别意识发展和培养的关键时期,把握住这个关键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对幼儿进行性别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幼儿园、家长和教师三方要配合一致,合力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
(一)树立正确的性别教育观念,摆脱传统刻板印象
武玮在研究中指出,性别刻板印象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对其性别概念、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行为产生影响。幼儿能否正确掌握好这个概念,并形成良好的偏好,关系到其一生的性别角色的发展。[5]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固有的刻板思维模式下的教养方式,如单性化成长、有侧重的教育,影响幼儿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容易使幼儿形成性别刻板印象。因此家长要摆脱性别刻板印象的禁锢,打破固有的教育模式,尽可能在教育中融入双性化,培养幼儿的双性化人格,使幼儿的发展不受到性别的限制。
教师,作为教育要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在幼儿园中,与幼儿接触最多的就是幼儿教师,幼儿常常会以教师作为自己认同和模仿的榜样,所以培养幼儿的性别意识,教师也要摆脱传统刻板的印象,在日常生活游戏活动中,注意对幼儿性别的划分,不要通过自己的控制来强化幼儿对性别意识的刻板印象。依据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适合的教育,培养幼儿双性化的人格,鼓励引导幼儿不分性别的参与到活动中去。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对幼儿性别意识培养方面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到教育的科学且专业。
(二)均衡教师资源,提高男教师比例
目前的学前教育中,男性教师的数量和女性教师的数量比例明显悬殊,而男教师自身的特性和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因此,均衡教师资源,要提高男教师的比例。
1.合理定位培养,发挥男幼师专业特长
在幼教行业中,男性教师有着自身独特的职业优势,为了发挥这种优势,最大限度地将男幼师的资源利用好,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各高校应与幼儿园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当前幼儿园对于男幼师的需求和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合理定位培养。在课程设置的安排上,依据男生的性格特点,对已有的专业课程舞蹈、乐理和美术的主题进行有针对的选择,发挥男生的魅力,展现他们的积极阳光。同时适当增加安全教育课程、体育课程、武术柔道的培训,增强男幼师的课程储备,便于在日后的工作中开展有关的教育课程,发挥其专业特长。
2.加大宣传力度,调整男幼师招聘制度
幼儿园男教师数量少、待遇低,极度缺乏的现状是一个短时间内很难解决的问题。幼儿园和多方合作进行大力宣传,让男生在选择专业时意识到学前教育专业好就业,在招生过程中,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招生人数的比例。同时宣传男幼师的重要性和男幼师会对幼儿产生的积极影响,改变传统的观念,调整招聘制度,设立固定的男幼师编制,提高男幼师的待遇,吸引更多的男幼师加入。
3.提高男幼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幼儿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开展定期的职业培训和职业竞赛,鼓励男幼师积极参与,在培训中不断学习,拓展专业知识,提升自我素质,在竞赛中相互学习,增强团队的合作力和归属感。同时为男幼师提供多平台,构建有利于男幼师发展的良好工作环境,从而使男幼师获得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三)结合中班幼儿特点,创设良好的性别意识教育资源
幼儿园教育资源既有显性资源也有融合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隐性资源。两种资源相结合,显性资源为主导,隐性资源为辅。
1.开展绘本读物活动,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
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年龄特征,会对生理、心理的差异产生疑问,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该重视这些问题,采取保护和正确引导的措施,利用幼儿喜欢的活动方式开展教育。教师可以通过绘本,如绘本《男孩女孩不一样》,以直观形象的内容展示男孩和女孩的不同,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性别的差异,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绘本活动可以适当延伸到美术区,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带有男孩女孩的画纸,让幼儿在画纸上用笔圈出男孩女孩的不同之处,多种形式的结合,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2.利用游戏扮演活动,发展性别恒常性
幼儿对性别概念的认知浅薄,性别的坚定性和恒常性还未发展完整,即使他们已经能够清楚地辨别出自己和其他幼儿的性别,也只是从表面的外貌特征和穿着来判别。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扮演的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亲身参与,从不同角度和角色中体验和感受,增强幼儿对性别概念的认知。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比如在医院情境的角色扮演中,打破原有的刻板印象,男孩子扮演护士,穿上护士服,照顾病人;在警察抓坏人的情境中,女孩子穿上警服,扮演警察,让幼儿知道从穿着和外部特征来判断性别是不全面的,发展幼儿的性别恒常性。
3.创设良好的性别意识环境资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6]幼儿园环境即隐性资源,可以通过幼儿园的各种环境创设,如教室的主题墙、幼儿园的走廊装饰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慢慢了解男生与女生的差别。
(四)家园共育,寻求科学的性别意识教育方法
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在幼儿的教育上起着重要作用,对于4—5 岁的中班幼儿来说,家长在性别意识的培养上也是十分关键的。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性别意识教育和能力,转变观念,勇于向幼儿说出“性”话题,大大方方地进行教育。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中对幼儿的性别意识培养,做到积极主动和幼儿园教师进行沟通,形成合力教育。幼儿园教师经验丰富,可以对家长进行指导,家长在家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教师在园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形成一种互补效应,从而在幼儿性别意识培养的家园共育上实现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