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网络生态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着力点
2022-04-15陈文亮
陈文亮
(阜阳师范大学,安徽 阜阳 23604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后疫情时代,我们更加关注虚拟网络生态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化,需要在虚拟网络生态中扭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着力点,体现大学生思想发展新需要。
一、虚拟网络生态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1.挑战传统课堂教学“中心论”,凸显教学过程参与主体的平等性
虚拟网络生态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再固守传统教学的“一中心论”或“双中心论”。[2]“一中心论”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完全以思政教师为中心,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快慢等都是由教师决定的,授课方式方法、课堂的组织管理完全是由任课教师进行布置安排,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绝对中心;“双中心论”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师和学生两个中心展开的,既要考虑到教师授课的相关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更多地倾向于由教师掌控和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围绕学生需求进行教学和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主要还是由教师进行决策。基于互联网技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必须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体关系,所有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学生发展这个实际主体展开,确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在知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主导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
2.挑战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凸显虚拟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传统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是围绕校园教学环境中的“课堂”教学展开的,有固定的时间、地点、人员参与其中,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物理空间环境,是固守在校园环境里面的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教师和学生需要通过面对面的学习交流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思政课教学具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呈现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内容。虚拟网络生态视域下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的“教学”有了较大的变化,从教学的内容、形式、对象和教学媒介等各层面和各环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虚拟网络生态教学新样态。“这一新样态不再是传统封闭的一维教学空间,而是形成了突破时空限制,具有无限延展性虚拟开放教学环境,遵守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主导性和主导性相统一。”[3]这就要求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等各教学要素融合与呈现,必须要重视和遵循虚拟网络生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授课的规律。虚拟网络生态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打破了传统物理媒介的束缚,它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之上的以“开放、共享和便捷”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新形态。大学生思想发展受到虚拟生态下主流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受到较多非主流价值观内容的消解,这需要我们积极适应虚拟网络生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挑战。
3.挑战传统课堂教学一元化教学,构筑虚拟思政教育全域教育网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要是采用面对面的一元化教学模式,将教育要素构建到一个现实平台——课堂进行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技能、价值观的传递和塑造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内容的呈现也主要集中在课堂上。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不能单纯依靠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这个单一途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政治性、理论性、人民性为根本遵循,充分发挥网络主流媒体的政治引导与舆论导向功能,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媒介,将虚拟网络生态中科学先进的知识和内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守住虚拟网络生态中大学生思想成长阵地,贯穿“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强化马克思主义引领网络空间思想内容多样化发展,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多元社会思想为补充的多元化教育内容体系,搭建“以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虚拟生态思政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为主体的全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网络”[4]。
二、融通“虚拟与现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1.教学理念的同质性融通
“教学理念和思想是指引教学活动的根本,虚拟网络生态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秉持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5]虚拟网络生态教学环境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让西方自由主义、利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和价值观有了可乘之机,对大学生思想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威胁。我们需要确立的是,虚拟网络生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依然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培养合格人才。虚拟网络生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必须与现实世界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同质性融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融入虚拟网络生态思想道德内容,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和媒介,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立体化教学空间。
2.教学内容的互补性融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核心内容是塑造大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6]虚拟网络生态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守这一核心教学内容,无论采用任何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手段都要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必须要借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网络学术研究资源、网络教学研究资源等,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互补性融通。各种基于虚拟网络空间的共享开放性课程急剧增加,虚拟网络生态下的“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简称OER),主要表现为线上组织教学资源和共享教学资源,体现了开放教育资源从单纯资源到课程与教学的转变”[7]。这种按照传统授课模式形成的网络教学内容资源兼有传统课程内容优势,同时具有了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打破了传统授课内容更新和传播速度慢、资源相对封闭,无法实现高效率的共享的困境。此外,虚拟网络生态中呈现的文艺作品、影视剧、游戏、动漫等资源,可以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实现互补性融通。
3.教学形式的同构性融通
虚拟网络生态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必须实现“虚拟与现实”“传统与新兴”教学形式的同构性融通。优化虚拟社群组织中开发建设的各类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更好地实现面对面授课、课堂直播授课、慕课授课等教学规范性组织形式融通,同时要利用好网络文学作品、网络艺术作品、网络游戏等非规范性教学组织形式。高校大学生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堂渠道和授课内容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再创新,同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以互联技术为媒介的虚拟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优质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共享融通,将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教学形式,将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传递给大学生群体。
三、虚拟网络生态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着力点
1.树立“立德树人—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增强课程时代获得感
秉持“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建到哪里”的教学理念,虚拟生态课程教学理念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网络构建论述为具体要求,基于互联网虚拟生态媒介、资源和组织形式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程理念,立足于“00 后”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实际,充分利用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网络生态,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将思政小课堂与虚拟世界大课堂有机融合。虚拟网络生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既要发挥传统思政课程教学中理论性、系统性、政治性的优势,又要融合互联网虚拟课程“开放、共享、多样性的特点”[8],着眼于虚拟生态下各教学要素的融合与共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主动“触网”,利用微信、微博等各类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和互动,成为学生虚拟生态环境中的“圈内好友”。课程学习过程中既要注意与青年大学生思想的融合性,更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和中国特色的政治性,课程建构过程中必须贴近社会客观实际,贴近时代主题,课程学习要解答学生思想上的疑惑,还要解决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结合网络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阐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网络生态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必须体现课程政治性和理论性根本遵循,同时要不断增强大学生课程学习的时代获得感,给予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
2.扭住新型“师生关系”这个核心,增强思政课教学吸引力
虚拟网络生态中教学活动要求建立具有吸引力的新型师生关系。虚拟网络生态中师生关系有了更多的变化,除保留了传统师生关系特性外,需要特别关注“00 后”大学生因其网络特性所形成的师生关系,包括师生双方所处位置的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阅读习惯、角色转变等,师生关系不再单纯围绕“教师中心”获取知识和经验,由原来的“教师中心”转向多中心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既是虚拟生态中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源,可以形成不同的信息集聚场域,形成新的更加平等和个性化的师生互动关系。虚拟生态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师生关系有了更多的表达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单一的教学—接受关系,更多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关系。虚拟网络生态环境下大学生在信息获取上不再单纯依赖教师和课堂渠道获取,而是可以通过各类虚拟网络平台获取海量知识。这时任课教师就要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授课有所取舍,适时调整虚拟生态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与广度,以大学生喜欢的形式传递授课内容。
3.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提升线上教学精准度
虚拟网络生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提升线上教学的精准性。虚拟网络生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主要源于中华悠久灿烂的文明和网络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就是中华优秀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要挖掘传统文化价值,更要利用好新时代大学生身边的优秀代表人物,如“最美教师”“时代楷模”“榜样”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虚拟网络生态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而要着眼于网络生态中的各种优秀思想和价值成果,挖掘虚拟生态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闪光点,依托网络技术不断进行学生知识的更新迭代,依托数字智能技术将经典理论、社会热点问题、时代楷模和英雄人物融入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个性化、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同时应充分运用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无限度接近客观世界的虚拟教育场域,将社会上的优秀人物、先进思想通过网络及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用社会中的经典事例诠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经典理论,如将疫情防控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先进事迹融入“弘扬中国精神”章节中,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疫情防控中最美逆行者给予中国精神的有力诠释,激励更多大学生积极践行中国精神,让这些鲜活案例与经典理论在虚拟网络生态中形成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虚拟网络生态下线上教学必须将这些鲜活案例及时精准传递给大学生,可以通过虚拟智能技术为大学生提供全面、客观、精准的网络学习内容,并能在虚拟网络上形成强大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场域。
4.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积极融入线上教学生态
虚拟网络生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放性、共享性的特性,为将思想和知识融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知识的传播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形成了大学生、教师、虚拟空间、传统课堂等多元化的课程组织形式。这种课程组织形式突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模式的单一性和时空上的限制,积极融入线上教学生态环境,改变原来单向度灌输型教学方式,逐步形成以智能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化教学方式、沉浸式教学方式,形成线上和线下多样化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探究式、议题设置式等教学方式,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与现实教学共同体。
5.健全虚拟网络生态教学制度保障,完善治理手段
虚拟网络生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需要切实的制度保障与支持。“虚拟网络生态下各类智能技术多已深入影响高校教育的各个领域,高校思政课教学正在越来越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课程教学、慕课、课程直播教学等智能新媒介技术。”[9]这些智能新媒介给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也存在亟须规章制度解决的问题。由于疫情的影响,各类线上教学活动使得智能信息技术应用面临着“新制度缺位”和“旧体制错位”的双重困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同时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道德文明建设”[10]。虚拟网络生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要求,高校要依据有关法治要求积极建构云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实施与管理办法,对网络教学的内容、形式、教学评价等进行有效地引导与规范,并通过实践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
虚拟网络生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着力点需要立足“00 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现实,更新课程观念,开发便于大学生学习的虚拟网络生态思政课内容,形成多元立体化全域思政课教育方式,充分发挥网络生态媒介资源,完善虚拟网络生态教学制度,让学生、教师、教学内容、虚拟教学媒介等教学要素在虚拟网络生态中扮演好本职角色,积极承担起角色责任。只有夯实这些着力点,虚拟网络生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引领大学生思想的发展,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