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戏剧赋能高校党史教育的实践理路

2022-04-15叶小铜姜梦雪

文教资料 2022年18期
关键词:党史戏剧理论

叶小铜 姜梦雪

(贵州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必须要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1]本文通过教育戏剧这一教育实践理论来探究赋能高校党史教育的实践理路,以此提高高校党史教育的育人效果和发挥引领作用。

一、研究现状

关于教育戏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类是侧重于对教育戏剧这一理论的定义和推广。学者张晓华将其定义为: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教学方法。[2]学者陈韵文认为教育戏剧是指在教育场域中的戏剧活动,它通常由教师指导,将戏剧视为教育工具,由师生共同参与并创造,不以最终展演为目的。[3]学者张生泉认为,教育戏剧是指运用戏剧技巧从事教育的一个门类、一种方式。[4]

第二大类是侧重于对教育戏剧理论发展史研究。只有系统地梳理教育戏剧理论的发展过程才能更好地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付钰将国际教育戏剧的研究史大致划分为前研究阶段(古希腊时期—1911年)、理论初创阶段(1912—1969年)、纳入学制阶段(1970—2005年)和蓬勃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四个时期。[5]这为国内学界了解教育戏剧理论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完整的脉络梳理。徐俊在《回望与反思:近二十年大陆教育戏剧相关研究述评》一文中将教育戏剧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脉络、理论建构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教育戏剧理论的中国发展史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三大类是侧重于将教育戏剧理论融入某一学科领域。将戏剧应用于学校教育可以追溯到法国教育家让·雅克·卢梭的“扮演高贵的野蛮人”和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的“做中学”中。例如鲍虹利用教学戏剧的“教育”与“戏剧”的交集,将戏剧理论融入教学过程中,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改变为实践场域的教学,实现杜威强调的“做中学”的教学理论。[6]

综上所述,我们可发现教育戏剧理论从引入国内学界以来,在发展脉络、理论建构、跨学科融入等领域都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也使之成为一种较为系统科学的教学理论方法。本文旨在通过教育戏剧的理论方法探究当前高校党史教育的发展路径,推动高校党史教育多元化发展。

二、教育戏剧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内涵

1.教育戏剧的定义

教育戏剧是一种“以剧场形式呈现出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形式”,即在教育实践中和课堂活动中运用戏剧手段实现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在所构建的特定戏剧氛围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教育戏剧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形式,不仅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的全新探索,而且具有丰富的育人功能。

2.教育戏剧的价值

教育戏剧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的新模式,以戏剧模式为根基,通过打造场景、制作声音特效、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营造具体的时代背景和故事氛围,让体验者在沉浸式的角色扮演中按照剧本的设定和自身的思考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种教学新模式使党史学习教育朝着方法多样化、内容多元化、体验个性化的方向推进,使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者在主动学习沉浸式场域中,通过真情实感的投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对党史的信念、信仰与信心。

3.教育戏剧的特点

(1)具身性。传统的课堂中更强调“教”本位,而不是“学”本位,在这种认知中往往会使课堂陷入“离身”的困境,即受教育对象在课堂中往往是被动状态,使自身的认知和行为脱离于课堂,长此以往会削弱受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主体性的缺失。而教育戏剧可以改变传统课堂中的“教”本位思想,真正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本位,使受教育对象通过身体的体验来感悟课堂,参与知识的传播,实现知识的内化吸引和外化展现。正如艾斯特·西伦等提出的,“认知源于身体与世界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经验,这些经验来自具有独特知觉和运动能力的身体,而这些能力能够共同形成一个包含记忆、情绪、语言和生命等其他方面在内的有机体”[7]。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不能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受教育对象,而是要让受教育对象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获取知识。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和探索,还能提升教育的育人效果,使课堂教育朝着更有温度、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方向发展。教育戏剧运用这种具象性特征,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亲身感受来真实地获取教育的内容,以达到对人物形象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2)实践性。不同于以往的理论教学,教育戏剧的实践性更注重对知识的探究,更关注和倡导实践。教育戏剧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始终秉持实践性的教育理念,通过构建适合于不同年龄阶段特征的戏剧场景,以引导实践教学。具体而言,教育戏剧就是运用戏剧模式,根据课程需要模拟和建构故事场景、人物、情节等,使戏剧元素与教育过程相交融,让学生在戏剧化的场景中进行实践和学习,以达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身心成长的目的。同时,在教育戏剧的具体创作过程中,从剧本编写、演出都是以合作的方式进行的,这一方面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沟通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

三、教育戏剧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观照

1.主题与情感体验的观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热情关怀青年、充分信任青年,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022年恰逢中国共青团成立100 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提出新时代青年要把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为立身之本。但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逐渐被电子设备所取代,这使得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孤独感。而教育戏剧凭借其高度的互动功能,将远离社交场域青年的身心拉回到面对面的社交空间之中。这一方面舒缓了电子设备给青年群体带来的“孤独感”;另一方面扩展了青年群体的交往空间,给予了青年更多展示和表现的空间。此外,在戏剧过程中,参与者通过担任不同的角色,根据角色剧本内容来揣摩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特点,使参与者在身临其境中完成对角色的演绎和扮演,同时在剧本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冲突,需要参与者凭借自身的逻辑思维和伙伴间的相互合作来应对。这一方面扩展了青年的社交场域,增强青年与现实社会的沟通交流,减少了“孤独感”;另一方面锻炼了青年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2.信息与情景记忆的观照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8]他指出在教育过程中开展的一切活动和形式都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不能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要创设有趣、轻松的教学情境,让师生共同参与。同时还要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不断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9]当前各地都在探索和创新党史教育的新形式,而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情景教学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以灵活生动的戏剧语言为依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再现了历史环境,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特点,使学生实现了“学”与“玩”的双向融合。将教育戏剧作为新方法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既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又能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将课本知识信息与剧本场景相融合,使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体验课堂中增加对党史教育的信念、信仰,让理论学习教育更加有形、有新,入脑、入心,为思政课堂注入新活力。

四、教育戏剧赋能高校党史教育的实践理路

1.用教育戏剧提升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体悟

推进党史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有效方法,也是提升其人文素养的必然选择。而教育戏剧作为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受教育对象在所创设的情景中通过自身的想象,将自己的认知和所表演对象的形象进行融合,通过自身的表演表达出人物的思想,以实践的方式提高学习者的认知体验和学习能力。

2.用教育戏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戏剧产生的出发点不是把学生看作容纳知识的“空罐子”,而是将之视为“可以开出花朵的种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拘泥于传统课堂的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形式已经严重落后于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学习特点,特别是在慕课等一批互联网教学平台的普及和风行之下,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中,不再局限于学校的教师之下。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亟待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挖掘更多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感悟到学习的魅力。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能够根据教学的任务和需要,适时地调整学习的任务和教学的目标,同时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不再是“空罐子”,而是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种子”,在特定的剧目之下,受教育对象的身份转换为剧中角色,彼此之间相互协作、沟通交流,同时通过自主学习加深对于人物的理解,与他人共同建立起一个认知。

3.用教育戏剧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将教育戏剧理论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会形成一种“间距效应”,即事物的真实和我们对待事物的实际态度。在剧目的表演中,受教育对象扮演的是剧中的角色而非自己,因此其表演过程中,既能包含表演对象的情绪特点,也可以表现出自身的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在这种虚拟与现实的交织过程中,在两种思维的碰撞之中,提升对事件的理解和感受。而这种感受来自学习者自主的探究和领悟,是一种自然而然形成的学习,而不是通过教师反复讲述知识点所形成的强化学习。在这种自然的学习氛围之下,学习和理解知识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之下形成的,这种氛围下所获得的感悟也能更好地保留在受教育对象的心中。

猜你喜欢

党史戏剧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有趣的戏剧课
第一次学党史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