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电路理论的金寨县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2022-04-15李瑶李久林储金龙

生态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源地金寨县廊道

李瑶, 李久林, 储金龙

基于电路理论的金寨县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李瑶1, 李久林2,3, 储金龙2,*

1.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北京 100875 2.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合肥 230022 3.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南京 210093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保护及修复国土生态空间、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有着重要意义。论文以金寨县为例,将土壤保持、碳固定、水源涵养三项生态系统服务作为提取生态源地的指标, 借助InVEST模型中生境质量构建阻力面, 最后基于电路理论构建金寨县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金寨县生态安全格局由19个生态源地、28条关键廊道、2条潜在廊道、15个夹点、16个障碍点构成, 呈“三横三纵”网络状较均匀地分布在县域内。生态源地集中分布在县域南部与山脉河流所处的区域,主要由林地、园地等组成。建设用地范围内较弱的生态系统服务显示了人类活动对生态安全的威胁。研究结果对平衡金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压力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电路理论构建安全格局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生态安全格局; 电路理论; 生态廊道; 生态服务功能; InVEST

0 前言

新冠病毒(2019-nCoV)肆虐以来, 我国社会各方面遭受严重影响, 损失巨大, 城乡功能空间和环境健康问题再次成为各行业关注的焦点。生态安全格局(ESP,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1], 对于促进城乡生态系统稳定、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推动区域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城乡防疫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过程, 引发了诸如生态环境脆弱化[2]、动物栖息地改变[3]、生态系统连通性降低[4]、生态源地斑块碎片化[5]等生态问题[6]。因此, 如何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成为学术界近年关注的重点研究领域。

众多学者在ESP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7]。基于研究目的出发, 探讨了ESP对生态保护与修复[8]、土地开发与管理[9]、城乡建设与发展[10–11]等的促进作用。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思路中, 基于物质流动和景观过程模拟的“源—汇”理论[12]、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层级生态节点识别[13]、基于生态足迹法分析区域生态安全演变[14]等均有较多应用。目前学界采用较为普遍的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步骤是“生态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与节点提取—安全格局划分”[15]。

识别生态源地的过程中, 以往研究多直接提取具有良好生境条件的风景和自然保护区且面积较大的斑块作为生态源地[16]; 这种方式未能考虑到不同类型生态用地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不等, 因此近年来有研究基于某几种重要或典型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对生态系统进行敏感性与重要性评价, 以此为基础识别生态源地[17–18]。后者因其量化指标的综合性和相对科学性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中得以借鉴。

对于阻力面构建, 较多学者依据景观类型对各类用地赋予阻力值, 再结合夜间灯光数据进行修正, 在此基础上提取生态廊道[19–20]; 也有部分研究参照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确定研究区各用地单元阻力值[21]。确定生态廊道的技术方法中,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因能系统考虑土地覆被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备受青睐[20]。然而MCR模型难以清晰识别廊道中关键节点[6]的缺陷也十分明显, 针对这一不足, 有学者提出了蚁群算法进行廊道及其关键节点的识别[22]。近年来, 在电路理论的支持下, 将生态流类比为物理学上的电流, 尝试模拟复杂生态网络中物种运动轨迹, 在生态安全格局相关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23]。

大别山生态功能区是中国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 同时也是区域重要水源补给区。当前大别山区生态服务功能有所降低, 增加了区域生态风险。此外, 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区域崛起的时代任务迫在眉睫, 如何统筹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成为当前该区域亟待破解的命题。作为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中重要组成部分, 金寨县在该区域乃至全国生态保育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生态保护与加快发展是其面临的艰巨区域责任。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划定成为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协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对立统一关系的一项刻不容缓的政策认知, 定量评估金寨生态资源及其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基于电路理论识别生态走廊及其中的关键节点, 构建金寨县生态安全格局, 最后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发展策略, 以期在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 金寨县既能在产业发展成长过程中保护生态, 发挥江淮流域的生态屏障功能; 也能在维护生态安全格局中, 积极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乡村振兴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金寨县, 隶属六安市, 为鄂、豫、皖三省交界(图1)。全县总面积3814 km2; 拥有自然保护区289.237 km2; 森林面积达2912.93 km2。县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南部山脉起伏较大、沟谷纵横。天堂寨海拔居金寨之首, 高度达1729.1 m, 境内高差接近1700 m。金寨县山多地少, 经济发展压力大。根据金寨县政府网站公布的信息, 截止2018年底, 全县户籍人口68.35 万人,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17.7%; 按常住人口计算, 2018年安徽省人均生产总值达47712 元, 而同年金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21257 元, 远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1.2 研究思路

土壤保持是衡量生态系统水土保持的重要指标, 碳固定能够直接反应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储存能力, 水源涵养是生态系统在植物与土壤共同作用下拦蓄雨水的能力, 因此选取这三种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定量评估。使用自然断点法对评估结果划分等级, 能够使各组内数据差异小, 而组间差异较大, 使各项评估结果相同或相近的区域能够划分至同一等级类别, 分类更加趋近真实。提取三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最高等级区域, 并进一步筛选出生态源; 继而使用InVEST(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权衡)模型构建阻力面, 最后基于电路理论使用Linkage Mapper识别出生态走廊与关键节点, 从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图2)。

图1 研究区概况

Figure 1 Study area

1.3 数据来源

研究中主要使用的基础数据有: (1)金寨县30 m分辨率DEM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 (2)六安市2009—2018年统计年鉴来源于六安市统计局; (3)中国地面月值气象数据集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网; (4)中国1: 100万土壤数据库来源于世界粮农组织; (5)金寨县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金寨县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规划(2013)》; (6)中国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数据集与中国年度植被指数(NDVI)空间分布数据集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

图2 研究框架

Figure 2 Research framework

1.4 研究方法

1.4.1 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1)土壤保持

使用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评估:

=×××(1–×) (1)

式中,为水土保持量[t/(hm2·a)];为降雨侵蚀力因子[MJ·mm/(hm2·h·a)];为土壤可蚀性因子[t·hm2·h/ (MJ·hm2·mm)];为坡长坡度因子(无量纲);为植被覆盖与作物管理因子(无量纲);为水土保持措施因子(无量纲)。

2)碳固定

NPP表征了CO2的转化固定效率, 因此可以使用NPP来近似评估碳固定服务功能。

3)水源涵养

InVEST模型Water Yield模块是一种基于水量平衡的估算方法, 能够综合考虑多种条件下区域水产量的情况。

式中,为水源涵养量(mm);为土壤饱和导水率(mm/d), 根据土壤质地属性计算;为径流时间(min), 用坡长除以流速系数得到;Y为产水量, 根据公式(3)计算;为地形指数, 无量纲, 根据公式(4)计算。

式中,(xj)为第j类土地利用类型网格的产水量;(xj)为第类土地利用类型网格的每年水分蒸散量;(xj)为第类土地利用类型网格的年降雨量;(x, j)(x, j), 以用来评估水平衡的蒸散分区。

式中,为集水区栅格数量, 无量纲;为土壤深度(mm);为百分比坡度。

1.4.2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1)生态源

提取三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高等级区域进行叠加, 考虑到相同质量情况下面积越大的生态斑块所能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越高[24], 因此以往研究中多直接剔除小于一定面积的破碎斑块[25–26], 而金寨县处于大别山区, 其平均生态质量水平较高, 结合相关研究[27]与研究区生态现状, 本研究仅提取面积大于5 km2的斑块作为生态源地。

2)阻力面

一般来说, 生境质量与区域生物多样性、物种移动速度成正比, 因此可以使用生境质量的倒数来指定电阻值。即生境质量越好, 物种流动与信息传递效率越高, 则电阻越低。InVEST模型把生境质量设定为一个连续的变量, 在进行评估时充分考虑了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最终InVEST模型会输出0—1之间的质量得分, 标识最差到最好的生境质量。

参照相关研究成果[28–31], 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 将生境类型划分建设用地(construction)、采矿用地(mining)、道路用地(road)三种威胁因子, 并确定威胁因子的属性信息(表1), 以及生境威胁因子敏感程度值(表2)。

表1 威胁因子属性表

表2 生境类型对威胁因子的敏感程度

1.4.3 生态廊道与安全格局

Linkage Mapper(http://www.circuitscape.org/lin­kagemapper)是在ArcGIS中开发的工具包, 旨在分析区域范围内动植物栖息地的连通性, 其中包含Linkage Pathways Tool、 Barrier Mapper、 Pinchpoint Maper等多个工具。基于电路理论使用Linkage Mapper能够识别异质景观中的生态走廊与关键节点。在电路模型中, 物种个体或基因被视为电子, 景观被表示为导电表面, 低电阻值被分配到能够促进物种流动的生境质量较高的区域, 高电阻区域则可能阻碍物种运动, 生境质量较好的区域称之为节点。利用电子在电路中随机游走的特性来模拟物种个体或基因流在某一生态系统中的扩散过程。模拟过程中, 首先使部分斑块接地, 对其他斑块输入1 A电流, 结合构建的阻力面, 可以计算出每对斑块之间的电流值, 电流值的高低可以表征物种沿某一路径移动概率的大小。由于研究使用的ArcGIS10.4软件已取得ArcInfo许可, Linkage Pathways将直接创建欧氏距离等工具运行所具备的环境信息, 进而计算生态廊道、夹点与障碍点,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源的空间格局

三种生态系统服务从不同角度表征了生态系统质量水平, 按自然断点法分级, 等级1(黄色区域)为质量水平最低等级, 等级5(深蓝色区域)为质量水平最高等级(图3)。结果显示金寨县土壤保持的最高值区域共151.4 km2, 仅占县域面积的4%, 主要分布在南部天马自然保护区与西部金刚台、康王寨等山脉, 植被覆盖率极高。最低值区域达1728.458 km2, 占县域面积的45.3%, 主要出现在坡度陡峭、水量充沛、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 包括北部县城所在地、居民点及其周边、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等水系沿线。金寨县主要分布黄棕壤, 大多土层深度仅30 cm, 具有土层较薄、生成缓慢、抗侵蚀能力弱等基本特点, 一旦遭受破坏, 短时间内即可使基岩暴露, 且长时间内难以恢复。水土流失是金寨县不容忽视的生态问题。

碳固定与植被覆盖类型、土壤质地、耕作方式等相关[32]。金寨县从2009年到2018年, NDVI (植被指数)稳定在0.84上下, 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良好[33], 整体碳固定水平较高, 其最高等级面积占全县8.6%, 有328.22 km2, 主要分布在山脉水系集中的西部与中部地区。碳固定能力低等级区域占18.7%, 零散分布在县域内。

最高等级的水源涵养覆盖面积达388.1 km2, 占全县的10.2%。高值区域主要出现在南部复杂山区, 耕地面积少, 天然森林覆盖密集, 能有效拦截降水流失。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县域北部, 建设用地与耕地面积最广阔, 发生降雨后易在裸地表面形成径流。

三类生态系统服务等级最高区域的生态质量远高于全县平均生态质量, 在这些区域内对各斑块面积进一步筛选, 共提取到19个生态源地(图4a), 总面积达446.08 km2, 占全县总面积11.7%, 最大的生态源斑块面积达到185.93 km2。生态源内主要包括林地、园地等, 其中林地面积占全部生态源地的91.3%, 达407.668 km2, 生态源地内各类用地构成见表3。生态源地集中分布在山脉、水系等生态良好的区域, 与境内天马保护区、金刚台、悬剑山以及响洪甸水库等自然地域在空间上契合。南部生态源地分布范围较广, 核心集中在天马自然保护区, 由白马寨、马崇岭、窝川、五侯山、鲍家窝等林区组成。图4a中黄色区域因地势相对平坦, 原始自然生态条件优越, 气候适宜, 促使了较为频繁的人类活动。而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 自然生态环境被改变, 与县域边缘人类活动较少的山区相比生态质量有所下降。

图3 生态系统服务等级分布

Figure 3 Ecosystem service level distribution

图4 生态源与阻力面分布

Figure 4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 and resistance surfaces

表3 生态源的用地构成

注: 我国现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 2011)》中“建设用地”包含有“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用地”, 表内建设用地专指此类开放绿地。

2.2 阻力面与生态廊道空间格局

使用InVEST模型中的Habit Quality模块计算金寨县生境质量水平, 得到质量处于0—1之间的结果(图4b), 数值越高则质量越好。全县平均生境质量水平为0.82, 表明金寨县生态系统整体现状良好。

生态廊道是生态源之间物种流动、信息传递的重要线路, 也是最低阻力障碍的通道。生态廊道通过联系不同生态源, 增加了区域生态斑块的连通性, 维护了生态安全。生态廊道的识别是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环节, 基于电路理论使用Linkage Mapper工具, 进行网络建构与廊道识别。重要生态廊道表示生态源地之间的最低阻力路径, 潜在生态廊道表示源地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通道。

将Linkage Mapper计算得到的生态廊道与研究区内生态源、主要山脉水系及遥感影像图进行叠加, 得到结果如图5(a)所示, 廊道呈现“三横三纵”较规整的网络分布, 相邻斑块之间均有廊道连接, 表明整体生态质量良好, 连接受阻小。图中红色表示28条重要生态廊道, 蓝色表示2条潜在生态廊道。重要生态廊道中最长的达28.24 km, 长度在10 km以上的有11条, 占39%; 1 km以上的有21条, 占75%, 是源地之间连接的主要路线。两条潜在生态廊道的长度分别为6.58km和9.1km, 能够加强研究区中部斑块的连接。

图5 生态廊道与生态安全格局

Figure 5 Ecological corridor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三条纵向廊道中, 西线连接金刚台、康王寨, 中线连接悬剑山、梅山水库、马鬃岭、窝川林场, 东线连接响洪甸、五猴山、鲍家窝、白马寨; 三条横向廊道中, 北线连接金刚台北部、悬剑山、响洪甸, 中线连接金刚台南部、梅山水库、响山岭, 南线连接康王寨、天马自然保护区。横纵向廊道交织形成格网化生态安全格局, 依自然条件形成四大片区: 金刚台—悬剑山—梅山水库—响山岭片区、响洪甸水库片区、康王寨片区、天马片区。梅、响水库片区资源丰富, 地势起伏相对较小, 可进入性强, 土地利用强度较大。而康王寨、天马片区山地起伏、沟谷纵横, 相对较为封闭, 受外界干扰少。因此, 梅、响水库片区应以恢复为主, 而康王寨、天马片区则应以保护为主。

2.3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在廊道提取的基础上, 对廊道中的关键节点进行进一步的识别, 得到金寨县生态廊道与生态安全格局分布如图5(b)。金寨县生态安全格局由19个生态源地斑块、28条关键廊道、2条潜在廊道、15个夹点区域、16个障碍点斑块。

夹点是生态系统运动过程中的高电流量的关键节点和生态保护的首要区域, 夹点与障碍均出现在运动路线(生态廊道)中, 源地是廊道的起止点, 质量较低区域则廊道不会抵达。在电路理论中, 依次对不同生态源地(节点)输入电流, 其他生态源地接地, 以求得每对连接的生态源地斑块之间的电流值, 不断重复这一过程, 使所有斑块都曾接地, 叠加得到累积电流, 电流累积值较大的栅格即组成夹点区域, 以表征该区域被生态流穿过的概率, 破坏夹点可能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造成较大的影响。因县域内森林覆盖范围广, 生态源地均匀分布, 夹点区域在金寨县内表现较为均质, 其整体连通性好, 但在县域北部地区夹点相对稀疏, 连通性较差。该区域为县城所在地, 人类活动密集, 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景观连通性。

障碍点是阻碍生态斑块之间连接的区域, 恢复区域内障碍点的生态环境质量, 能够极大地改善景观连通性与生态稳定性。在电流运动过程中, 金寨县内出现有16个障碍点, 斑块面积均在0.2 km2以上, 所有障碍点总面积达18.16 km2, 主要分布在金寨县东南部区域。结合金寨县影像图(图5a)观察可以发现, 障碍点大多出现在主要道路或高差较大的区域内。较宽路幅、硬质地面、高速车流都会对生态流的传递造成较强的干扰。而较大的高差在充沛的雨水冲刷下易形成沟谷, 阻碍生态流的传递。最大面积的障碍点出现在金寨县西部, 该处最高点1044 m, 最低处248 m, 高差达796 m, 多变的地形增加了生态联系的困难。

2.4 阈值变化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

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 能够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图6所示, 分别调整生态廊道的阈值为120、600、1200, 以探究阈值变化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阈值增大, 廊道宽度增加, 生态廊道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6.6%、28.6%、40%, 面积增幅较大, 说明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能够较明显增加生态走廊范围, 从而增加生态安全格局的稳定性。但在此过程中, 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没有显著变化。

同时, 随着阈值增加, 夹点区域也在扩张, 生态流运动的路线增多, 夹点的累积电流值减小, 但夹点的位置始终出现在廊道一定范围内, 这表明廊道中关键节点的地位没有随着阈值变化而发生波动。且障碍点也没有发生变化, 这可能与障碍点形成的原因有关。综合而言, 阈值的增大能够促进生态安全格局的稳定, 但对其的分布构成没有明显影响。

金寨县因丰富的森林、发达的水系、复杂的地形具备良好的生态安全格局, 现有生态系统稳定性较高, 对其质量水平的维护以及进一步提高有着良好的基础。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产生了一定影响, 威胁着生态安全。因此, 维护现有生态源地格局、恢复夹点区域生态水平、提升廊道生境质量是金寨县总体规划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重要内容。

3 讨论

3.1 生态空间网络化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

金寨县生态安全格局由于较均匀分布的生态源地和电路理论构建网络的特点, 而呈现高效的近似格网状的形态。多层次、网络化的空间结构, 有利于扩大生态源地的服务范围, 从而在空间上形成集聚与扩散效应, 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也正是需要着重考虑区域环境的复杂整体性, 从全局出发, 通盘考量。

图6 阈值变化影响

Figure 6 Threshold change impact

对此, 建议金寨县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的主要思路是: 强化生态源地服务能力、注重生态走廊连通性、恢复区域生态本底的质量, 从而构建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首先, 生态源地的保护应考虑划定核心区, 保障种群栖居与完整的天然景观; 在核心区外建立缓冲区, 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源地天然性的干扰; 并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与适度开发的原则, 合理经营非生态源地。其次, 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划定生态廊道, 连接生态源地, 构建生态网络。

3.2 生态安全格局与国土空间规划

从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体系来看, “双评价”成为工作基础, 而生态红线与生态空间的划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核心则是系统性保护与整体性治理。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能够识别区域范围内重要生态源地、生态修复的关键节点(障碍点)、生态廊道等, 从而有利于在多尺度空间范围内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保护等工作, 并与“双评价”结果协调指导“三区三线”的划定。因此,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对于国土空间规划有着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但在不同尺度、不同地域条件下, 划定生态安全格局所采取的指标因子及其取值应有所差异。

纵览既有研究以及在本项研究过程中, 发现对生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识别仍然不够深入, 对根源问题的治理措施缺乏研究, 与此同时, 结合电路理论对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预警机制、不同区域的评价标准与方法等仍有待完善, 这些对于生态安全格局具有追本溯源的研究意义的探索应当得以进一步深入。

4 结论

1)金寨县共有19个生态源地斑块, 占总面积的11.7%, 主要分布在县域南部及山脉河流集中的区域; 金寨县共有生态廊道30条, 其中重要生态廊道28条, 潜在生态廊道2条, 呈“三横三纵”网络状分布在植被覆盖较高、地形较为复杂的山地; 识别夹点15处, 障碍点16处, 对夹点与障碍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极大的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2)高效的生态安全格局得益于三方面: 均匀分布的生态源地、联系密切的廊道与良好的自然本底。两大水库片区应以生态恢复为当前主题, 康王寨与天马片区应以环境保护为长远目标。县域内障碍点的成因主要是垂直高差与道路阻隔, 夹点相应出现在水系密集的区域。

[1] ZHANG L, Peng J, LIU Y, et al. Coupling ecosystem services supply and human ecological demand to identify landscap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A case study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China[J]. Urban Ecosystems, 2017, 20(3): 701–714.

[2] 金凤君, 马丽, 许堞. 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J]. 资源科学, 2020, 42(1): 127–136.

[3] GREG P, MORITZ V, INGO K. Untangling the role of urban ecosystems as habitats for endangered plant speci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9, 189, doi: 10.1016/j.landurbplan.2019.05.007.

[4] DE L, SHARPE D, GOTANDA K, et al. Urbanization erodes niche segregation in Darwin's finches[J]. 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 2019, 12(7): 1329–1343.

[5] DADASHPOOR H, AZIZI P, MOGHADASI M. Land use change, urbanization, and change in landscape pattern in a metropolitan are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9, 655: 707–719.

[6] Haberman D, Bennett E. Ecosystem service bundles in global hinterlands[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19, 14(8): 84005.

[7] MIRTL M, T B, DJUKIC I, et al. Genesis, goals and achievements of Long-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at the global scale: A critical review of ILTER and future direction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26: 1439–1462.

[8] 方莹, 王静, 黄隆杨, 等.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诊断与识别——以烟台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 190–203.

[9] SU Y, CHEN X, LIAO J, et al. Modeling the optim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for guiding the urban constructed land expansions[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16, 19: 35–46.

[10] 邱硕, 王宇欣, 王平智, 等. 基于MCR模型的城镇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建设用地开发模式[J]. 农业工程学报, 2018, 34(17): 257–265.

[11] DONG R, ZHANG X, LI H. Constructing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for Sponge City: A Case Study in Zheng­zhou, China[J]. Water, 2019, 11(2): doi: 10.3390/w11020284.

[12] 熊星, 唐晓岚, 刘澜, 等. 基于“源-汇”理论的传统乡村景观安全格局构建[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3(6): 143–151.

[13] 张晓琳, 金晓斌, 赵庆利, 等.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层级生态节点识别与优化——以常州市金坛区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 174–189.

[14] YANG Q, LIU G, HAO Y,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change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provinces of China through emergy-ecological footprint hybrid indicator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 184: 678–695.

[15] 曹秉帅, 邹长新, 高吉喜, 等. 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8): 953–963.

[16] 王戈, 于强, YANG Di, 等. 包头市层级生态网络构建方法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 2019, 50(9): 235–242.

[17] LIN W, LIN Y, WANG Y, et al. Systematically designating conservation areas for protecting habitat quality and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s[J].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and Software. 2017, 90: 126–146.

[18] SUN Y X, LIU S L, DONG Y H, et al.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scenarios and the coupling analysis of ecosystem services with land use change in Chin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emt, 2019, 681: 211–225.

[19] KEELEY A, BEIER P, GAGNON J. Estimating landscape resistance from habitat suitability: effects of data source and nonlinearities[J]. Landscape Ecology, 2016, 31(9): 2151–2162.

[20] WANG D, CHEN J, ZHANG L, et al. Establishing an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for urban agglomeration, taking ecosystem services and human interference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J]. PeerJ, 2019, 7: e7306.

[21] PENG Jian, PAN Yajing, LIU Yanxu, et al. Linking ecological degradation risk to identify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in a rapidly urbanizing landscape[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8, 71 doi: 10.1016/j.habitatint. 2017.11.010.

[22] PENG J, ZHAO S, DONG J, et al. Applying ant colony algorithm to identify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in megacities[J].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and Software, 2019, 117: 214–22.

[23] PENG J, YANG Y, LIU Y, et al. Linking ecosystem services and circuit theory to identify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44: 781–790.

[24] 韩会庆, 罗绪强, 蔡广鹏. 山地城市园地时空变化及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1(1): 103–108.

[25] 苏冲, 董建权, 马志刚, 等.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优先区识别——以四川省华蓥山区为例[J]. 生态学报, 2019, 39(23): 8948–8956.

[26] 郝月, 张娜, 杜亚娟, 等. 基于生境质量的唐县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3): 1015–1024.

[27] 黄木易, 岳文泽, 冯少茹, 等. 基于MCR模型的大别山核心区生态安全格局异质性及优化[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4): 771–784.

[28] 顾羊羊, 黄贤峰, 邹长新, 等. 沅江源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遥感监测[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6): 764–772.

[29] 王惠, 许月卿, 刘超, 等.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生境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3): 509–518.

[30] 吴健生, 毛家颖, 林倩, 等. 基于生境质量的城市增长边界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7, 37(1): 28–36.

[31] 任涵, 张静静, 朱文博, 等. 太行山淇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2): 1693– 1704.

[32] 田思惠, 柳鑫, 金宝成, 等. 三工河流域琵琶柴群落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9, 39(14): 5339–5347.

[33] 徐新良. 中国季度植被指数(NDVI)空间分布数据集[DB/OL]. (2018-06-06)[2020-05-06]. 北京: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https://www.resdc.cn /DOI/DOI. aspx?DOIid=51.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based on Circuit Theory in Jinzhai County

LI Yao1, LI Jiulin2,3, CHU Jinlong2,*

1.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 230022, China 3.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Establishing an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tecting and restoring national ecological space, ensuring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responding to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Taking Jinzhai County as an example, three ecosystem services of soil conservation, carbon fixation,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ere used as indicators for extracting ecological sources. The habitat quality module in the InVEST model was used to construct the resistance surface. Finally,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of Jinzhai County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circuit the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of Jinzhai County is composed of 19 ecological sources, 28 key corridors, 2 potential corridors, 15 pinch points, and 16 obstacle points. The ecological source area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county and the area where the mountain rivers are located. They are mainly composed of forest land and garden land. Weak ecosystem services within the scope of construction land show the threat of human activities to ecological security. The resul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alanc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inzhai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essure. Constructing a security pattern based on circuit theory provides a new technological path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circuit theory; ecological corridor;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InVEST

10.14108/j.cnki.1008-8873.2022.02.027

X321

A

1008-8873(2022)02-227-10

2020-04-24;

2020-05-06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AHSKQ2021D7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C07025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78001)

李瑶(1995—)男, 安徽潜山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应急管理与城市规划技术研究, E-mail: 1146504623@qq.com

通信作者:储金龙(1964—)男, 安徽安庆人, 博士, 教授, 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E-mail: jlchu@ahjzu.edu.cn

李瑶, 李久林, 储金龙. 基于电路理论的金寨县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 生态科学, 2022, 41(2): 227–236.

LI Yao, LI Jiulin, Chu Jinlong.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based on Circuit Theory in Jinzhai County[J]. Ecological Science, 2022, 41(2): 227–236.

猜你喜欢

源地金寨县廊道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天山南坡暖季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及输送特征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安徽省教育厅到六安金寨县调研智慧学校建设
安徽省金寨县香炉尖-石家湾饰面用花岗岩矿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山区地区小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
移民与文化认同:土家族民歌《吴幺姑》探析
青海游
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