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遗传学课程综合改革
2022-04-15王楠楠劳军
文/王楠楠,劳军
(吉林化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吉林省吉林市132022)
1.应用型高校遗传学课程的人才培养现状
从教学培养目标来看,遗传学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旨在讲授遗传物质的本质、传递和遗传信息的实现等基本知识点,让学生了解与研究应用中的遗传学具体问题。[1]遗传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遗传学课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以及现象背后的机制问题;能力目标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通识应用能力、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的结合能力;情感目标旨在为学生构建全方位的情感教育体系,包括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知识目标往往通过考试是可以检验的,但是由于考试本身存在局限性,知识目标的检验也会存在不够全面和客观的情况。而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施行与检验更具难度。
从教学内容上看,我们选择的教材是刘庆昌主编的《遗传学》。这套教材的特点是,它的知识体系和具体内容编排合理,理论讲解深入浅出,应用实例图文并茂,便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理解。[2]其中,基因组学和基因工程等章节的编排与修订能够融入遗传学的发展前沿,做到与时俱进。从教师的讲授方式来说,课堂常常是教师“满堂灌”式的输出,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不突出,教师在讲课时习惯性地追求面面俱到。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教师教得累,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由于授课方式的单一性,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不足,缺少交互式讨论。长此以往,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批判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深度的提升。
从考试方式来看,部分教师应试思维固化,讲课时照本宣科,期末出题时为学生设置范围,甚至部分原题呈现。这样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以及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无法将上课认真听课的学生与期末考试前背诵突击的学生区分开,使得“学”与“考”之间没有形成正向反馈,反而容易打消学生认真上课、积极思考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生物技术专业要打造符合新时代标准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就迫切需要开始课程的综合改革。
2.遗传学课程综合改革
2.1 优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遗传学课程培养目标中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难以落地的情况,我们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优化了各学科的培养目标,把课程思政的要求加入到遗传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当中,并对应具体渗透到每一章节,在突出章节理论知识重难点的同时,加入爱国情怀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学科前沿介绍等,为课程目标的实施提供良性的支撑。
2.2 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
遗传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应用性较强,并有可联合生活实际的具体案例。为了突出此特点,我们对课程章节进行了更为合理的调整与设置,把“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孟德尔遗传”这三个理论章节的课时由原来的8学时更改为4学时。更改原因是,对于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学生们在高中生物学必修二《遗传学》中有比较扎实的学习基础。相对应地,“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基因组学”这四个章节分别增加1学时,因为这四个章节包含一些遗传学疾病(如猫叫综合征、杂种优势在育种上的应用、利用易位控制害虫和基因芯片等)联系生活生产实践以及科学发展前沿的内容。
另外,2019年,生物技术专业配合遗传学课程设置了遗传学实验课程,[3]利用果蝇作为模式生物,进行果蝇生活周期的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期标本的制备、果蝇巨大唾腺染色体的观察、人类染色体组的分类等实验课程。实验课作为重要的实践环节,使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得以训练,体现了遗传学课程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2.3 多元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改革是遗传学课程综合改革的重点,需要摒弃传统教师授课时“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转为“以学生为主体”。[4]我们进而采取了BOPPPS智慧课堂的授课模式,即兴趣导入、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说明、课前预习和测试、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课后习题巩固以及总结。[5-6]这个模式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授课模式。另外,教学内容的展开形式也由单一的课件PPT的展示,转为多元的教学方式,如小视频、实物演示等。这样可以更好地完成落实教学目标,从而满足培养新时代应用性人才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
2.4 灵活的考核评估
为了配合优化的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我们将遗传学课程单一的“考试”评估模式修订为“考试+考查”的形式,增加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比重。其中,考试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60%,考查成绩占40%。考查内容包括学生平时的出勤(占10%)、学生上课和教师之间的互动频次(占20%)、学生完成课堂分组讨论后形成的小论文(占20%)。我们对生物技术专业一个班38人进行课堂互动频次的统计,有3人达到满分,20人在85分和99分之间,14人在75和84分之间,1人未达标准。最后以20%计入总成绩。跟之前几乎零互动的课堂教学相比,增加“互动频次得分”和“小论文得分”两个考查项的课堂,显著地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2.5 “互联网+”的加持
生物技术专业在2019年提倡一线教师在课堂上尝试使用“学习通”线上平台。[7]遗传学课程作为第一批试点课程,主要包括线上完善课程章节、课程大纲与授课计划、课堂互动与课后习题库等资源。[8]利用“学习通”平台有以下三点优势。第一,授课信息透明。无论是教师的课件,还是课程大纲与授课计划,学生都可以在“学习通”平台上查看,方便学生了解课程信息。第二,有效的课堂互动管理,这也是“学习通”App的亮点。系统设有头脑风暴、抢答、投票等环节,[9]深受学生们的好评和喜爱。在随后的跟进调查中,85%的学生认为线上平台的加持调动了他们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非常满意;10%的学生选择“比较满意”;仅有5%的学生认为“一般”。第三,评估可量化。对于课堂的每一次互动、课后的每一次答题,系统都可以设置分值,学生们可以看到自己的积分和排名,课堂参与积极性得到了反哺。总之,“互联网+”的加持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和课堂参与度的提升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
3.结语
从以上研究可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遗传学课程综合改革,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实施与构建,优化的培养目标、合理的课程设置、多元的教学方式、灵活的考试评估等,有助于搭建遗传学课程建设体系;将课程思政元素合理地渗入到理论课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职业信念;“互联网+”等各种线上平台作为辅助,[10]与传统理论课相结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遗传学课程综合改革还处在不断摸索前进之中,需要更多教师的参与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