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解析

2022-04-15汤顺杰留莹莹张嘉雯吴楚楚王宇安

华东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监测技术部门生态

文/汤顺杰,留莹莹,张嘉雯,吴楚楚,王宇安

(1.浙江省丽水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丽水 323000;2.丽水市莲都区生态环境服务中心,浙江丽水 323000;3.丽水市土壤与固体废物管理中心,浙江丽水 323000;4.丽水市莲都区物业管理中心,浙江丽水 323000)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相关部门需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关部门应根据信息技术评估管理要求,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相关部门还应加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

1.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相关部门需要按照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从信息技术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入手,开展技术评估工作。另外,相关部门还需要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提高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

1.1 开放性原则

在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坚持开放性的建设原则,提供建设思路,提高信息系统的实用性。相关部门需要根据生态环境系统的各项因素,分析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并且结合实际情况来调整数据信息。另外,在新时代背景下,相关部门还需要根据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新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标准。

1.2 先进性原则

相关部门需要按照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采用先进的技术,分析阶段性因素和技术要求,制定数据库信息标准和技术评估标准。另外,相关部门还需要按照系统末端的更新和升级要点,提高技术支撑水平,保持系统的先进性,避免系统被淘汰而影响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1.3 安全性原则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做好信息存储、信息调整等工作,并且加强系统安全防护,提高技术标准;需要对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并且备份所有信息。另外,相关部门还需要建立网络信息防火墙,应用正版的杀毒软件和信息管理系统。

2.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目标

2.1 建立生态环境信息识别和管理平台

生态环境信息与各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相关部门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态环境评估工作。另外,相关部门还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全面开展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相关部门必须在信息平台上建立生态环境信息储备库,统一管理生态环境信息;同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应用先进的、实用的数据信息处理技术与分析方法,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安全性。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建立生态环境信息识别和管理平台,最终实现信息共享。

2.2 提高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

相关部门应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并且按照相关标准,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另外,相关部门还需要按照生态环境管理要求,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解决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制定合理的生态环境管理目标。

2.3 建立信息技术人才管理机制

相关部门应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专业的生态环境建设人才队伍。相关部门需要从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要求着手,根据客户的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建立信息技术人才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从而为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3.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简称IT,它包括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相关部门需要根据信息技术的内容,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要点,开展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

3.1 3S技术的应用

3S技术是GPS技术、RS技术、GIS系统的统称。笔者根据信息技术的应用流程和标准,研究了信息3S技术的结构和操作规范,以期提高信息采集与管理的效率。

GPS的全称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它具有快速、省时、高效率等优点。RS即遥感技术,它可以帮助工作人员监控环境污染区域以及识别、采集、分析数据信息。GIS系统即地理信息系统,它是指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GIS系统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3S技术,管理水生态环境、大气生态环境、土地生态环境。

3.2 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

相关部门需要在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中应用在线监测技术,并且建立水质在线监测评估系统。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在线监测技术,根据水质的实际情况,开展动态评估工作。在在线监测技术的支持下,监测平台能够及时发现污染区域,并且及时将收集到的信息发送给上级管理部门,同时发出报警提示。在收到信息后,相关部门可以根据水污染的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生态环境。在环境生态信息化建设中应用在线监测技术,有利于提高水质信息的时效性,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3.3 专项数据分析系统的应用

专项数据分析系统,简称ES系统,它是利用高级计算机应用程序,围绕知识库,将专家系统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智能技术。应用专项数据分析系统,有利于做出科学的决策。应用专项数据分析系统是实现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3.4 3S技术与ES技术的结合应用

将3S技术与ES技术相结合,是实现系统智能化的重要方法。相关部门需要加强智能化管理,建立完善的应用体系,不断优化技术应用组合方式。另外,相关部门需要融合应用多种信息技术,更新环保体系,并且采用建模方式,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系统决策支持作用,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目标。

4.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相关部门需要按照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4.1 制定信息安全保护措施

在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为了提高信息安全水平,相关部门需要按照操作规范,制定有效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并且完善评估方案。

4.2 优化操作流程

相关部门需要根据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要求,不断优化信息访问流程,加强访问权限控制,减少受访权限出现的漏洞。另外,相关部门还需要根据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建设对内跨部门数据交换共享、对外数据开放的信息融合体系。

4.3 加强网络隔离技术应用

应用网络隔离技术,可以将有害的网络安全威胁隔离开,有利于保证数据信息在可信网络内进行安全互换,从而保证信息安全。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利用网络隔离技术,优化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的安全性。

4.4 采取病毒防护措施

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企图篡改生态环境信息。病毒防护是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根据相关要求,在生态环境信息系统中安装杀毒软件,彻底查杀系统中可能存在的病毒。

4.5 加强技术团队建设

想要提高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信息技术人才是关键。在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另外,相关部门还需要根据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要求,制订完善的人才管理方案,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创新,从而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5.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过程中,3S、在线监测、专项数据分析系等技术,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提供支持。在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利于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监测技术部门生态
汽车胎压监测技术探讨
陡帮强化开采边坡立体式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广播电台播控系统的监测技术研究
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成关键词
气井出砂动态监测技术研究
生态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