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T磁共振仪在心脏瓣膜性疾病中的诊断效果探究
2022-04-15叶茜廖春霞彭婧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重庆404300
叶茜 廖春霞 彭婧 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 (重庆 404300)
内容提要: 目的:为了探明1.5T磁共振仪在心脏瓣膜性疾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将2019年3月~2020年8月在本院收治的患有心脏瓣膜性疾病的49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选的患者已经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结果:通过GE1.5T磁共振以及超声心动图对患者进行检测后所得出的诊断结果一致,对所选的患者进行磁共振定量分析,其中发现主动脉狭窄的患者有14例,主动脉关闭不全的患者有21例,其中主动脉狭窄的患者最大流速可以在317.25~529.74cm/s,平均(411.29±17.46)cm/s,通过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主动脉狭窄的患者最大的流速为305.14~521.47cm/s,平均(410.43±24.17)cm/s,两种方法没有显著的差异(t=0.132,P>0.05)。结论:磁共振技术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技术,其具有丰富的成像序列技术,并且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心脏瓣膜性的疾病进行定量评价,且在精准度上优于传统的方法,适合在临床上进行量化推广使用。本文同时为心脏瓣膜性疾病诊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心脏瓣膜疾病主要指的是病患由于先天性的发育问题以及其他的问题,引发其心脏瓣膜以及附属的结构发生改变,同时功能上也出现异常[1,2]。心脏瓣膜病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心脏瓣膜狭窄或者关闭不全的心脏类疾病。通常情况下,心脏瓣膜的开放,会使血液朝前流动,关闭心脏瓣膜,则能够避免血液反流,从而使心脏内的血流保持单向流动,如果瓣膜发生狭窄,就会增加心腔压力符合。如果瓣膜关闭障碍,则会增加心腔容量符合,这些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会导致心室结构改变,导致其功能失常,最终使患者出现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等情况。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临床中也被叫做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或者是老年心脏钙化综合征,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在临床中没有明显的、具体的表现,并且老年患者大多都会发生其他的心脏疾病,容易出现误诊或者漏诊的情况。根据相关流行性病学表示:半膜性心脏病主要为风湿性心脏病,其中二尖瓣受累患者大约占7成以上,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的患者大约占2-3成,单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大约占半成左右。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磁共振逐渐的应用到了心脏瓣膜疾病的诊断中,并有着较好的效果[3,4]。1.5T磁共振仪可以全面满足临床需求,适合未来发展趋势,性能高效。其特点包括:其具备1.57m的超短磁体,具有快速采集系统,高速的图像重建,能够对全身各个区域进行常规检查。因为1.5T磁共振仪的覆盖范围较广,能够作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斜位的多平面成像,因此,对于病变更加敏感,可以得到更加直观的病灶,更准确的定位疾病,得到更精确的诊断结果,并且不容易漏掉病变,特别是对于颅脑、脊髓、关节、腹部等实质性脏器疾病的诊断,价值更高,是目前对垂体、脑干、后颅窝病变的最主要检查方法,并且1.5T磁共振仪还无需造影剂就可以进行血管成像,对于图像的显示具有独特效果。对于CT无法显示的疾病来说,1.5磁共振仪具有独特优势,并且各方面的诊断准确率也高于CT技术。基于此,笔者通过对所筛选2019年3月~2020年8月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心脏瓣膜疾病的诊断效果,旨在探究临床上最佳的诊断方式,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9年3月~2020年8月在本院收治的患有心脏瓣膜性疾病的49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选的患者已经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在所选的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为24例,女性患者为25例,年龄22~68岁,平均(51.94±2.37)岁。所选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胸闷36例、气短31例,心脏杂音的为40例。
1.2 方法
对所选的患者除了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检测外还同时采用了磁共振的诊断方法。其中常规的诊断方法为超声心动图、稳态自由进动快速扫描序列(FIESTA)、二维黑血以及亮血序列等。磁共振的主要诊断措施如下:磁共振所使用的仪器为GE1.5T磁共振仪,该仪器包含了多种技术,即多通道采集技术以及快速采集等技术。首先要作定量评估,采取的主要方法为通过对血流方向平面血流方向平面内的相位流速编码电影。扫描平面可以定位在流速最快的水平或者瓣膜水平,通过一次扫描可以有效获得患者一个心动周期内的20~25帧的相位图,再借助血流专用分析软件对血流的相位图进行手工分析。要能够对1帧的图像进行目标血流断面精确边界进行描记,该软件可以自动有效地对感兴趣的相位图进行复制,软件可以自动有效地算出其心动周期的相关血流参数,其中涵盖了最大的流速、单位时间的流量、前向血流量以及平均流速等,依照血流相位图可以对血流峰值的流速进行有效的判定,同时还可以根据心动周期内的血流量以及反向的血流量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可以有效地计算出反流指数,其中轻度的为15%~20%,中度的为20%~40%,重度的为40%。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采用SPSS22.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处理结果使用均数±标准差,即±s。并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当P<0.05时,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 心脏瓣膜性疾病诊断结果
通过磁共振以及超声心动图对患者进行检测后所得出的诊断结果一致,其中有4例患者表现出二尖瓣狭窄,有26例患者表现出二尖瓣关闭不全,有16例患者的主动脉瓣为狭窄状态,其中有25例的患者主动脉表现为关闭不全,同时还发现有16例患者呈现出三尖瓣关闭不全的问题。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可以分为心肌病导致的21例,二尖瓣脱落导致的2例,扩张心肌病的为38例,单纯型的为21例。
2.2 磁共振定量分析结果
对所选的患者进行磁共振定量分析,其中发现主动脉狭窄的患者有14例,主动脉关闭不全的患者有21例,其中主动脉狭窄的患者最大流速可以在317.25~529.74cm/s,平均(411.29±17.46)cm/s,通过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主动脉狭窄的患者最大的流速为305.14~521.47cm/s,平均(410.43±24.17)cm/s,两种方法没有显著的差异(t=0.132,P>0.05)。进一步所选患者的反流指数在14.9%~56.71%之间,平均(30.14±1.25)%。
如表1所示,两种检测方法在轻度和中度的检测中有着较大的差异(P<0.05),而两种方法对于重度的检测无显著的差异(P>0.05)。
表1.两种方法反流指数程度对比
3.讨论
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且老年患者居多,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在逐年提升,因为患者的年龄逐渐增大,患者的心脏瓣膜就会逐渐出现老化情况,发生退行性变以及钙质沉积等情况,导致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的发生,患者患病之后,患者的瓣膜结缔组织就会发生退行性变,瓣膜会发生钙化情况以及纤维性增厚情况,由于该病的发生原因较为复杂,发病隐秘,且病情的发展速度较慢,临床中病情变化不明显,一般只能通过检查发现,利用MRI对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进行诊断,可以有效观察到患者的心脏变化以及心脏瓣膜的损伤情况。
磁共振常常也被称为核磁共振,其主要指的是通过在静磁场中对人体是假特定的频率射脉冲,从而使得氢质子得到一定的激发,进而产生共振,当脉冲停止后,质子会弛豫过程中生成MR信号,这种MR信号可以作为一种对疾病发展程度的评判标准[5,6]。过去对于心脏瓣膜性疾病都是通过超声以及超声心动图的方式进行诊断,但是其缺点为只能对超声心动图进行半定量的分析[7]。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飞跃,磁共振技术逐渐的被完善,因此其应用在心脏瓣膜的疾病诊断中越来越频繁,临床的诊断正确率以及有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8,9]。磁共振技术对于心脏瓣膜的诊断有着较大的作用,其在精准度上也较传统的方法有着较大的优势,尤其是对于瓣膜性疾病的定量分析,其可以提供可靠的数值供临床的医学诊断进行参考[10,11]。其具体优势包括以下几点:①能够为检查者提供较大的空间:1.5T核磁共振仪采用新型的磁体设计,和传统的MR相比,患者在检查时,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大的检测空间,在大多数患者的检查过程中,患者的头部能够始终保持在扫描视野以外,可以为患者的磁共振检查时间的延长提供可能,同时,还能够适用于存在幽闭恐惧症等疾病的患者诊断;②能够降低噪声:其中具有固态技术的超高速以及紧凑型的水冷却梯度放大器,和常规系统相比,具有更强的降噪能力,帮助患者提升舒适性[12,13];③能够更加简单的为检查者定位:工作人员能够更好的接近患者,容易定位患者,更加适用于老年人群和小儿人群的检查;④能够提升患者的检查舒适性,帮助患者保持放松:其中线圈可以无缝衔接,灵活组合,利用紧凑的磁体,能够得到分辨率更高的图像,并且可以减少检查时间,从而得到更加理想的检查效果[14,15]。另外,其中的Tim技术能够超越扫描空间,可以全面采集图像,提升成像速度,得到最合理的图像信噪比;⑤能够减少检查时间:线圈的设置速度加快,采集通道更多,另外,激活线圈,能够帮助操作者更好地对患者作多部位检查,无需频繁更换线圈,有效提升了检查效率,减少检查时间[16];⑥成像扫描范围更大:因为超导高均匀度、超短磁体,可以获取质量更高的图像,并且因为超导磁体重量小,磁体短,能够做好全身扫描,获取更加的磁场均匀度,从而更加适合大范围扫描。尽管磁共振技术最初不是用来评估心脏瓣膜疾病的技术,但是随着该类疾病患者的增多,该技术也开始大量的普及。但是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磁共振的检测过程较为繁琐,且单次检测的价格较为昂贵,对于已经装有起搏器和除颤器的患者不能使用该方法进行诊断。
综上所述,磁共振技术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技术,其具有丰富的成像序列技术,并且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心脏瓣膜性的疾病进行定量评价,且在精准度上优于传统的方法,适合在临床上进行量化推广使用。本文同时为心脏瓣膜性疾病诊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