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配送血液运输过程中冷链温度监控效果观察

2022-04-15魏莉任静

智慧健康 2022年3期
关键词:冷链发生率血液

魏莉,任静

(扬州市中心血站 储供科,江苏 扬州 225000)

0 引言

由于血液运输的质量与我国医疗发展及患者的生命安危均有一定关联,因此,应对血液运输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避免在进行血液运输的过程中发生一些不良事件,降低血液质量[1]。为了探究观察冷链温度监控在配送血液运输过程中的效果,我院研究了2013年1~10月实施新版冷链温度监控前后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现将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为2013年1~10月。2013年1~5月在配送血液运输过程中实行旧版冷链温度监控,2013年6~10月在配送血液运输过程中实行新版冷链温度监控,收集研究时间内血液运输冷链温度监控资料,并对血液温度进行记录,分析比较在血液运输过程中实行新版冷链温度监控前后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

1.2 方法

1.2.1 用血及供血情况调查

用血及供血情况得以网络的方式进行调查,先由血液中心调查并统筹好全市的用血情况后,再将血液采集工作下派至分中心,并于血库贮存,以便能够及时供应附近医院用血,在采集好血液后,安排专车运送回质检中心,并对采集到的血液进行检测,之后将检测合格的血液于供血点分配并储存。

1.2.2 不同成分血的保存要求规范

由于血液的存储环境与血液的不同成分有着不同的要求,若在存储血液中温度不合理,则会引起血液变质或是使血液中所含有的成分失活,从而降低血液质量,因此需要选择不同的温度来存储不同成分的血液。在采用专车运输血液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对血液运输的不同途径、气候条件、运输包装、监控方式以及存储温度等情况明确地标出,以确保在血液到达医疗用血单位后,不同成分血均能够得到良好存储,且与临床输血要求相符合。

1.2.3 制定血液运输包装标准操作规程

制定血液运输包装标准操作规程应结合血液冷链运输的要求以及实际条件进行,且要与温度控制的需求相符合。同时还要规范化控制整个冷链环境,将报废的、检验不合格的设备及器械等及时淘汰,确保选取的运输设备及工具是合格的、先进的,然后再由班车将血液直接运送到供血点,并将发车时间定为定时滚动模式,尽最大可能地提升配送速度,确保血液质量。

1.2.4 强化相关运输员工的血液冷链意识

先由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先将血液质量以及血液冷链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后,再进行培训血液运输员工的相关血液冷链知识,以强化相关运输员工的血液冷链意识。另外,医疗用血单位应加强与血站的沟通,不仅要做到对血液运输的行程进行观察,对运输温度进行监控,还应该多主观对运输时间,并控制运输时间,以满足医疗用血单位对血液的需求。在运输中,还应该要确保各血液成分的有效温度,并保持温度恒定,避免超出既定运输时间过多。在医疗用血单位工作人员将血液接收后,打开包装应按照正确方法,先对运输箱内的温度进行检测,然后对血液状态进行观察,之后对运输过程中所记录的温度进行查看和确认,以确保血液的合理。

1.2.5 对血液配送人员及设备的情况进行集中监测

目前专车是配送血液的主要应用设备,且血液中心的专业人员为随车人员,因此,在充分了解血液的保存、监控等情况后,在进行配送是比较不容易发生意外情况的。但在血液配送过程中,由于多存在基层地区使用客运公司托运血液的情况,因此多会出现由于运输公司工作人员对血液运输过程中的保存、温度调节等情况不够了解而出现延误了时间或是误车等状况,因此,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出现,中心应严密把关运输过程,并下派专业人员随车。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在血液运输过程中实行新版冷链温度监控前后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已在血液运输过程中出现未正确包装血液、未正确放置监控仪探头、血液温度超标、血液在运输中处置不当、血液在运输中途误车或误点、血液质量送达后不合格为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研究结果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n,%)表示,差异性分别对应t检验、χ2检验;检验依据: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血液运输过程中实行新版冷链温度监控后,明显减少了多种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实行新版冷链温度监控前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由于将血液从无偿供血者送至临床上需要用血的患者之间经历的步骤较多,且从常规的采血至用血之间也需要运输较长的时间,整个采供血链条的关键部分又是对血液的温度控制,因此血液质量与控制温度的效果是息息相关的[2]。又由于临床用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进行冷链运输,而血液质量又与在冷链运输中控制温度的效果息息相关,因此临床输血的安全性也与冷链温度控制的效果也有着必然联系。

本次研究通过观察冷链温度监控在配送血液运输过程中的效果,发现了在实行新版冷链温度监控后,显著减少了以往在血液运输过程中出现未正确包装血液、未正确放置监控仪探头、血液温度超标、血液在运输中处置不当、血液在运输中途误车或误点、血液质量送达后不合格等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说明在血液运输过程中全程强化监控冷链温度,能够形成有效的屏障来提升和保障血液质量,进而避免发生在血液运输过程中的诸多不良时间,确保了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本次研究是结合以往在血液运输中经验后,又全面优化和改进了比如对使用温度监控设备、配置血液运输设备、设计血液运输路线等的注意事项,从而有效的使血液冷链运输水平得以提升,血液运输的不良因素得以有效控制,最终将临床输血安全性提高[3]。在常规的血液运输中,存放血液的容器多使用保温瓶或是保温箱,这样很容易由于在运输过程中不能够有效存放血液或是过长的路程等因素而使血液出现质量不达标等情况[4]。因此在进行血液运输时应首要解决在正常运输条件下对不同血液成分的温度调节,从而使血液能够与运输时间更加适配[5]。另外,由于保证血液质量的重要条件与在血液冷链运输中的硬件设备也有较大关联,因此对于血液运输设备的使用与保存等也应该选择更加先进、合理、科学地,并做好对设备的定期维修,以在确保能够稳定运行设备的同时,提升冷链温度的准确性[6-8]。此外,还需要严格对不同成分血所需要的准确温度进行区分和监控,并依据血液成分进行规范化的冷链运输,规定和标注出不同成分血的温度界[9-10]。还有就是在运输血浆的过程中,合理控制温度虽然能够提升血液质量的合格率,但也会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制约,比如未正确包装血液、未正确放置监控仪探头等,从而使血液变质、失活,因此,需要加强对血液配送人员及设备的情况进行集中监测等措施,以确保整个冷链运输过程更加的规范化[11-14]。除此之外,血液采集过程的监管也是在血液冷链运输中的一项重点把控要素,由于现今我国的血液采集多是在流动献血车完成,因此也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采集人员、献血人员、车辆以及周围环境等,而这诸多因素亦会影响到血液质量,如不严格控制温度,很容易引起资源浪费的情况[15-17]。

综上所述,在冷链运输过程中,各血站应对冷链运输系统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把控,并对运输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密监控,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升血液质量,避免血液安全隐患。

猜你喜欢

冷链发生率血液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中国冷链物流:应对冬奥的技术大考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血液透析中风险护理的应用探索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