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艺术的系谱

2022-04-15日本杉田繁治王天歌张思宇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艺术性人工要素

(日本)杉田繁治 著 王天歌 译 张思宇 校

(1.日本国立民俗学博物馆 日本 大阪市 565-8511 2.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29 3.日本关西学院大学 日本 兵库县 662-8501)

一、民族艺术中所见的核心——技术与冗长度

就像对“文化”概念的判断一样,“艺术”一词也经常被模糊地使用,它在未来会成为难以理解内容的代表吗?更进一步讲,如果说“民族学”的同义词是“文化人类学”的话,那么“民族艺术”便是“文化”和“艺术”这两个暧昧概念的结合。这可能会让“民族艺术”的概念越来越复杂,甚至会让人觉得这是一个莫名其妙的研究对象。

一般而言,从事美术和工艺领域相关工作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甚广,但像“艺术”这样指向性非常明确的词汇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时,这种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被无限制地使用真的可以吗?此外,如果简化了“民族艺术”变成“民艺”的话,那么“民族艺术”与柳宗悦等人所倡导的“民艺”概念所指向的意义却并不相同。

那么,到底什么是“民族艺术”呢?特别是用“民族艺术”这个词来表现的事物是什么?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美学、美术、表演艺术等领域,思考它们各自在“技术”层面的问题,进而尝试从根本上重新审视“艺术”的问题。现在,“技”与“艺”的语感存在着微妙的差异,其差异是如何产生并分化的?“民族艺术”和“一般艺术”有什么区别?这是值得探讨的事情。

为了清楚地表现被模糊理解的各种事物,故而笔者在文中引入了“谱(map)”的形式,并考虑通过几个切入点来把握其中的相互关系。

首先,作为一种从“民族艺术”的形式表现中感受到的印象,在与不同文化的接触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至今为止,无论任何人在初次出国时,不管其访问地文明程度如何,都会遇到和自己所在成长环境中耳闻目睹的事物相差甚远的现象,因此都会抱有“惊讶”和“好奇”的心态。而且,与其说自己至今为止都不熟悉某些艺术事项,不如说它们具有无论如何都模仿不了的要素。因此,人们就更加对这些艺术事项中所蕴含的不同性质,留下深刻且难以磨灭的印象。

这种“难以磨灭”的印象并不一定要局限于文中所言的“艺术”事项中,也应存在于被称之为“民族艺术”的事项中,其中需要包含前文所谈的“惊讶”或“难以磨灭”的要素。接触不同文化,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接触不同文明之时所产生的“惊讶”感,才促使人类在认知世界中建立了新的物象模型,让人逐渐感知它的“美”的价值。虽然让我们惊讶的事物有很多,例如:食物、衣服、住所、习惯、货币、交通、风景、学校制度等等,但这些不一定是关于“审美”的问题。

如果将艺术追溯到其根源考虑,那研究的范围便不再仅限于美术、工艺、表演艺术、音乐等“艺术”事项,而是回归到人类所有生活营生中“技”的问题。一般而言,“技”的主体除了人类以外,还可以设想大自然和各种生物。蜂造的巢和雪的结晶虽然是人类一直搁置而未能知晓其形成原因的事物,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非常惊叹的。因此,这些自然的“技”在我们看来,形成了一种鬼斧神工的创造,具有了“美”的感觉

在讨论“技术”或“艺术”时,必须考虑三件事:主体(制作者、行动者)、作品(物、行为)以及观察者。主体和作品的关系,以及作品和观察者的关系,基本上是根据不同逻辑来作用的。与其说主体和观察者之间的关系是对“技”与“艺”问题的讨论,不如说是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思考,这可以暂置于“民族艺术”概念范畴考虑之外。

那么,“艺术”中虽然具有“技”的成分,但并不是所有的“技”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在前文所述的“技”中,有着让人“惊讶”和“钦佩”(感兴趣的)要素的东西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因此,艺术是以相对性的观点来进行评价,即使是面对同一事物或者传达同一则信息,其意义也因受众而异。而且,根据时代、地域的不同,以及人类集团大部分成员的不同,解释也会出现差异,亦会产生超越个人的不同解释。因此,出现“传统艺术”和“民族艺术”的概念区分也和上述讨论有关。

如果地球上所有人都通过历史研究来获取同样“技术”的话,显然“民族艺术”这个概念是没有意义的。正是因为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人的行动、文明程度也不同,所以“民俗不同技艺不同”的“民族艺术”也就成为了当今我们要考察的对象。

但是,在这里如果将“民族”只考虑作为所谓的民族学对象,即是将其作为基于形质的、语言的、遗传的、政治的等不同人类团体的“民族”来考虑是不妥当的。例如地方“乡土艺术”的意义也包含在“民族艺术”之中,所以对“民族艺术”需要更宏观、更具有凝练性的解释。也就是说,所谓的“民族艺术”可以大致定义为:“在某些人类集团所具备的所有行为中,从其他人类集团的角度来看,令人感到‘惊讶’,且具有很高冗余度的技术。”在此,笔者导入了“冗余”的概念。这并不是信息理论中专门进行特别定义的概念,而是可以理解为“日常使用”的意思。

换句话说,“冗余”概念是一种与实现本来功能无关的量度,不一定需要某些相关评价。例如,容器上的图案与容器原本用来装水的功能,或作为一种与器物功能完全无关部分的时候,对于该容器而言,纹样就是它的“冗余”。但是,这种“冗余”的程度是一种客观存在。如果器皿上是全部都是对称形的话,正面在哪里都一样。但是,如果不是对称的,判断正面在哪里的情况下,在哪一面加上某些符号,那么这个符号就不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冗余”不仅是有无的问题,而是多少会接受评价的对象。当然,容器上的图案在给拥有者带来其它感情意义之时,在此层面上并非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冗余”是从一个尺度,抑或是一个角度来讨论的。

比如以料理为例。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食材和料理方法在料理中具有本质的意义,但是,使用的器皿或看起来很美的盛盘是有“冗余性”的。当然,容器外观的美丽会引起食欲,进而影响到消化的好坏,但也会考虑到营养方面的意义。所以将容器制作的很好看这件事并非完全没有意义,但从卡路里和营养的摄入的角度来看却并没有意义。

衣服上的花纹,建筑、家具上的纹样,挂在墙上的绘画等,这些从功能角度看都是“冗余”的。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物按照这种“冗余度”来描绘的话,至今为止依然被模糊地称之为“艺术”的范畴,以及可以纳入艺术范畴考虑的事物难道不会逐渐浮现吗?

从“冗余”的角度来看待艺术问题,也许可以看到“民族艺术”的另一面。也就是说,表现各民族、人类集团所持有的“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关系。即使很多人希望去探求“民族艺术”中具有本质性的功能,然而其中也未必会具有民族普遍性。由于“民族艺术”从历史、风俗上受到整个自然系统和其它文化系统的制约,更不用说与娱乐要素有关的“冗余性”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民族艺术”的表现多种多样,即便是不同民族在自身的艺术表现上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呈现。因此,“艺术”的问题单从现象的角度不能够完全明确,必须关注与其它事物的关系。所以,在这里民族学的知识变得重要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艺术学”在艺术的民族学研究这一方面所显的价值不能被遮蔽。

这不仅仅是将艺术用民族志,比较法等民族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当然,这些方法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研究人类生活的各种系统中所存在的艺术要素,以及探究其是从怎样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而不是单单记述在哪里存在着何种艺术活动。抑或对于观察者而言,为什么所见的“艺术”被认为是艺术的范畴。明确看待艺术机制的态度非常必要。在生活系统中,受到“弱拘束性”的东西会与受到“强制约性”的行为有差异,这是将“一般艺术”和“民族艺术”分开的一个主要因素。从现象上看,在前一种(弱结合)的情况下,可以很容易地脱离这种结合而转移到其它领域。但是,对于“民族艺术”而言,其并不是特殊的存在,而是与生活系统具有共同性。故而在生活系统中看某物是否具有“强制约性”,探寻其背后的“制约”原因也正是民族艺术研究的中心。

二、艺术与意外性

在思考什么是“艺术”问题的时候,不是自上而下定义的,而是尽可能地收集“艺术”这个词的实际使用情况。虽然自下而上的考察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明显,但这里讨论的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艺术性”这一表达是怎样被分析并应用的。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艺术性”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艺术性”的表现并不是用于艺术本身,而是用于周边的事物,即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场合中使用。例如,在马戏团中,表演高空秋千时,伴随着身体的旋转,从一个秋千荡到另一个秋千上,不由得想这难道不是“艺术性”的吗?或者在田径运动中,如果用慢动作看仅用10秒跑完百米的运动员的动作,他的手、脚和肌肉的每一个动作都没有一点多余,而这种美应被称为是“艺术性”的。此外,撑竿跳、跳高、滑冰等体育领域之中的技巧之美随处可见。虽然人体形态之美不一定与胜负有关,但却被身体运动的极限性所深深感动。这不仅仅是作为客体运动的问题,也是让拥有同样肉体的自己感到“惊讶”的事情,也一定包含着对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事情的一种憧憬。

再比如,看到把乱七八糟的线轻松解开的时候,或者骑自行车在人群中向左转或向右转,轻快前进的时候,不觉得也是一种“艺术化”吗。如果通过一些经验性或技术性的行为,能感到心情舒畅的,这些行为大多都会让人感受到美感。在报纸、海报上刊登的广告,也不只是记述了降低美感功效的东西,而是在被认为是浪费的空白和商品没有关系的小图像中,将公司名记载在这些角落里,让人感受到某些艺术性。另外,在人物照片中,拍摄到不经意瞬间的照片,比起在拍摄时故意摆出的姿势更能感受到艺术性的存在。以上这些例子意在表明的是,通常在我们所期待的事物产生的“意外性”更具有“艺术化”的效果。反观之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很多事情,而对这些事情已经形成了惯性认知之后,偶尔遇到出人意料的状态和表现,反而会觉得很有意思。从信息理论接受而言,当发生概率很小的事件发生时,得到的信息量却很大。因此,“民族艺术”中关于的“美”的问题和关于信息量的问题似乎有着共同的要素。

从这些事情来推论的话,这些被称为“民族艺术”的事物,其在“技”上的巧妙性、意外性,与“惊讶”、“特别”的心情有直接关系。进一步概括而言,这些都会归结于“意外性”或“惊讶”。在“民族艺术”或民族艺术的“艺术性”中,“惊讶”的要素必须存在于此,并且对于观察者而言是作为必要条件出现的。诚然,“惊讶”并非是充分的条件,而是一种人为的行为,与“纯粹的审美”完全无关,故而“冗余”便产生于此。

在前文陈述了“冗余”的概念。这种“冗余性”和“意外性”、“惊讶”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两者的概念是有一定程度的重叠。没有“冗余性”的东西,其充分满足了本来期待的功能,因此也就不会有“意外性”出现。相反,如果有“意外性”的话,那就是出现了本没有被期待的要素,或是说出现了可以没有的要素,这种不被期待的要素包含了很多“冗余”的性质。当然,如果出现了至今为止未曾出现过的新现象的话,虽然“意外性”、“惊讶”的程度很大,但也不能说有很大的“冗余性”。因此,“冗余性”和“意外性”并不是一致的概念,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尺度,但却可以成为构成关于评价民族艺术“艺术性”基准的轴线。

三、艺术与人工度

那么,在本文中再导入一个尺度概念——“人工度”。这是人类在自然存在事物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在使用工具、组合要素的过程中逐渐进化成复杂的,或者演变成更精炼程度事物的一种尺度。比起之前,该事物在当下增加了更多的力量(或者说是能量)。而且知识和信息被注入的话,其人工度就会变大。

那么,让我们从一般的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来思考民族艺术的问题,如图1所示来做标记。在横轴上设置了冗余度,在纵轴上设置了人工度。右上方的位置,也就是冗余度高,而且人工度也高的区域,一般艺术就可能出现。另外,左上方的位置,也就是说在虽然冗余度低,但是人工度很高的区域,工业技术之类的物品就出现了。左下方的冗余度低,人工度也低的区域,也就是使用接近自然状态的材料,手工制作实际生活工具类的技术。那么,被认为是民族艺术的事物,就可以认为是位于右下的区域。该区域冗余度虽然很高,但是人工度很低。另外,占实用与非实用中间位置的,正是所谓的“民艺”。因此,“民艺”中的艺术重视实用性,如果要使用高度的技术和材料的话,便不一定是“民艺”的范畴了。那么,“民族艺术”和“一般艺术”在冗余度高、位于右侧这一点上是共通的,但是从“人工度”这一点上可以明确地区分出来吗?即使只是在技术和材料方面没有变化,但向其中注入知识、信息的质和量也会有差异。人工度一般是与文明度有关的概念,普遍认为文明越高人工度越高,与之相对比的话,民族艺术的平均人工度是偏低的。

图1

如图2所示的“地域性”与“人工度”的关系。一般来说,“人工度”越高,地域性就越淡薄,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地方性的特色,即是将其看做相当大的范围。可以认为,“人工度”低的东西被材料等因素制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地域性。因此,民族艺术的地域性相当强,位于图2的左上方,“人工度”就比较低。

图2

今后,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交通、通信的进一步发展,超越距离问题进行全球规模的文化交流已成为可能。无论在地球的何处都能了解其他世界,而且全世界也可能具备相似的物质条件。虽然作为具有地域性的事物,最后留存下来的还是自然环境,但技术的发展也许可以克服环境的障碍而出现“人工度”更大的东西。由此可见,从自然材料到人工制品的变化已经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另外,历史传承下来的事物极速消失,生活的类型化持续进行,作为“民族艺术”集团的特殊性也正在崩溃。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民族艺术”的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吃饭和穿衣不一定会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冗余度”高的东西却容易发生变化。再过不久,将“民族艺术”——往往以确认过去的遗物,或确定特定人类集团社会身份的“艺术性”,作为研究对象的情况会逐渐出现。因此,民族艺术学的重要之处在于其“艺术性”并不是展示静止状态,而是呈现生活整体的变化,即在文化和文明变化的背景下,认识艺术的变化及其过程。因此,不能只考虑提出个别作品,而必须把握文化系统之中各个要素的整体关系。这才是民族艺术学需要研究的问题。(该文节选自木村重信编,日本放送出版協会1986年版《民族芸術学:Thの方法序説》一书)。

①作者于本文所述的“美”的价值,主要指不同地域的民族艺术带给人的“惊讶”和“意外”感,表现在民族艺术的“冗余度”上,后文中亦会详述;

②作者于本文中所述的“审美”,指向的是作为艺术品所带来的“美感”。但是,在“民族艺术”中,面对这些脱离了曾经关于“艺术”定义的生活物品所呈现出的跨文化差异所产生的“美”,用“惊讶”或“难以磨灭”感来形容更加贴切;

③正文中虽然写的是“感心”也就是“钦佩的”,通过联系上下文,将其译为“感兴趣的”;

④作者在文中提出“冗余”的概念,意在表示除了器物的使用功能以外,其它关于“美”和功能无用的因素都可以视作“冗余度”。但是“冗余”往往是作为“民族艺术”的一种要素,剥离了这些作为“冗余”的要素,民族艺术反而不会存在;

⑤在曾经“艺术”的范畴中,很多艺术创作要超脱日常生活而独立存在,去显示一种“绝对的美”,抑或去承认康德所言的“审美无利害”的观点。这种“弱结合”便是指艺术创作、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并不紧密,因此民间的手工艺或者商品中的艺术在被视为“艺术”的情况下,自然也不被关注。

猜你喜欢

艺术性人工要素
全国第一! 2022年山西安排人工造林339.2万亩
我们的国宝 鹰形陶鼎——原始社会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人工“美颜”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浅析老龄化背景下公园小品设计
人工制冷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人工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