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冷链食品产业创新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2022-04-15王保生广州东华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王保生(广州东华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2017年科技部发布了《“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国科发农【2017】143号),其中提到加快食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增强食品科技创新,培育食品新业态和新兴产业,强化食品品牌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鼓励食品新产品创制与产业化开发,建设海外食品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国内冷链食品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但产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散、市场混乱、名品较少、意识落后、标准不全、质量难控、创新缺乏等现状,目前,如何实现产业集聚、培育食品新业态和新兴产业、解决行业问题等方面成为社会关注和学者研究的重点话题,因此有关专家和学者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文献[1]关于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协调发展研究;文献[2]关于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动态影响的研究;文献[3]关于金融结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文献[4]关于食品产业集聚化对经济发展的牵动作用——以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发展为例的研究;文献[5]基于产业集聚的生鲜冷链智慧物流平台建设的研究;文献[6]关于物流园区建设对城市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文献[7]关于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与金融集聚实证的研究,为“国际冷链食品产业创新基地”建设模式研究提供了参考。
1 创新基地的定位和功能
“国际冷链食品产业创新基地”的建设和经营,立足于政策优势、生态优势、市场优势、成本优势、资源优势,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重视实体经济,大力发展信息、安全溯源、区块链等高新技术,以“一平台、二基地、四大体系”推动科技与创新基地结合,重点打造 “研、产、贸、检、展、学、文、创、餐、闲、游”与 “集、商、快、贷、定、享、服、源、链”相结合的国际冷链食品产业创新基地。本文以实例展开论证,投资建设单位:冷链产业相关企业。项目名称:国际冷链食品产业创新基地。项目位置:城市开发区。拟申请用地面积:10万平方米。拟申请投资:12亿元。
1.1 战略定位
以创新基地为支撑,集聚产业链上的相关高端企业,集聚产业相关机构,通过创新驱动,形成国际冷链食品产业集聚(图1),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进行管理服务,将生成的大数据转换成商业价值。项目将制定标准化管理模式,并推广辐射到国内外其他区域,形成以区域为总部创新基地的“拓展与扩张”战略布局,企业未来将冷链食品产业经营标准化,将涉足其他产业领域“跨界模式”发展(图2)。
图1 产业集聚
图2 战略定位
1.2 基地功能
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冷链食品产业创新示范基地,通过“一平台、二基地、四大体系”进行具体实施(图3)。
图3
1.2.1 “一平台”
即产业集聚平台,以区域培育形成集聚集约集成、关联互动融合、高端高质高新的产业集聚区的战略任务为契机,以平台为载体形成产业集聚,集聚全球冷链食品产业的相关企业机构、国际贸易、精深加工、供应链服务、企业孵化、产业金融、安全溯源、区块链、大数据等环节,以“国际贸易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为支撑,实现本地产生交易进行本地结算,并推进大数据+智能制造应用示范;以四大体系为依托,线上线下结合,打通产业上下游各个环节;以完善产业供应链服务为重点,形成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人流、物流、信息流进行统一调度管控,并实现大数据转换成商业价值。实现基地外进行物流、仓码服务,通过创新驱动,完善标准体系,制定产业规范,建成集“研、产、贸、检、展、学、文、创、餐、闲、游”于一体的国际冷链食品产业技术变革性综合集聚平台。平台投产后,可实现年度交易人民币总额200亿元以上,冷链食品交易总量100万吨,每年精深加工冷链食品10万吨;项目达成后,将实现营业收入112.45亿元,纳税8.53亿元人民币(图4)。
图4
1.2.2 “二基地”
(1)国际贸易基地:基地将建设“冷链食品交易大厅”,集聚更多数量的国内外经销商与贸易商,实现本地产生交易进行本地结算,实时显示冷链食品最新的现货、期货、竞价、交易价格及历史走势,发布“冷链食品价格指数”;基地设立“分拨结算中心”、 “海关商检服务中心”,为国际冷链食品大宗交易提供统一计价、支付、通关等快捷流转服务;基地通过“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实现跨境支付购汇、跨境收入结汇功能;基地与“环宇冻品”网络平台结合,打通线上线下服务通道。基地建成后,计划实现年度冷链食品交易总量100万吨,交易人民币总额200亿元以上(图5)。
图5
(2)精深加工基地:集聚并整合产业精深加工企业,采用国际先进的冷链技术,通过智能自动化系统设备,对制造过程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提高生产效率,节能环保,提高冷链食品高附加值;利用大数据开展产品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推进“大数据+智能制造”应用示范,提高冷链高附加值安全健康食品替代传统食品的比重;基地与“环宇冻品”结合,打通线上线下服务通道。基地计划实现年度精深加工能力达10万吨(图6)。
图6
1.2.3 “四大体系”
(1)供应链服务体系:建设企业作为体系盟主,将对现有“环宇冻品资源网”进行提升,与软件公司合作定制开发产业供应链管理软件,配合移动APP应用,建立“环宇冻品供应链电子商务网站”(简称:环宇冻品)。 “环宇冻品”围绕 “集、商、快、贷、定、享、服、源、链”九大功能提供产业供应链服务,集聚并打通国内外冷链食品产业上下游各个环节,形成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解决企业在 “选、找、买、卖、服”和 “人、财、物、产、供、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冷链食品产业供应链竞争力。 “环宇冻品”可使企业ERP系统与“环宇冻品”无缝对接,实现在线订货、在线库存查询、在线退货、在线对账;通过“B2B”跨境电商模式,发挥产业跨境支付购汇、跨境收入结汇;通过“BOB”模式,帮助中小企业和渠道商打造自己的品牌,助力传统企业转型到电商行业,使批发产业跟上互联网商业模式;通过“O2O”模式,促使基地平台与供应链服务打通脉络;通过“POP”模式,对外开放“环宇冻品”网,吸引其他商家进入供应链平台,商家将共享渠道、数据、流量。 “环宇冻品”运用“安全溯源”技术,保证冷链食品各环节质量安全及其相关信息能够被顺向追踪或者逆向回溯,有效处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杜绝假冒伪劣、建立品牌信任;运用“区块链”不可篡改和删除技术、交易记账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技术、数据的安全和个人的隐私技术、交易的信任和安全技术,实现在冷链食品产业上全流程应用,促使产业效率和安全性之间取得平衡。 “环宇冻品”与“一平台”结合,打通线上线下服务通道(图7)。
图7
(2)企业孵化服务:产业创新基地建设“冷链食品企业孵化中心”,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吸引高校的创业团队和种子项目,发挥企业孵化功能,与创业团队形成协作,设立“冷链食品企业孵化基金”,全程帮助科技创业者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未来将着力集聚和壮大一批冷链产品领域高成长企业,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孵化一批小微企业。 “企业孵化服务体系”与“环宇冻品”结合,打通线上线下服务通道(图8)。
图8
(3)产业金融服务:建设企业带头设立“链食品产业基金”和“链食品产业专项基金”,在园区里培育1~3家上市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提供货款贴现、担保、仓单存货质押、信用证、保理等供应链金融服务;联合银行、信托、保险、担保等金融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为投融资供需双方汇集、整理提供信息,向创新基地企业提供专业IPO上市辅导、管理咨询、财务培训等服务。 “产业金融服务体系”与“环宇冻品”结合,打通线上线下服务通道(图9)。
图9
(4)信息技术服务:运用“物联网”RFID、条码、工控屏、视频、工业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加强产业创新基地现场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控,实现基地可视化、精细化管理,对创新基地内外人流、物流、信息流进行统一调度管控;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大数据云平台”,对冷链食品产业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实现大数据转换成商业价值。 “信息技术服务体系”与“产业创新基地”、 “环宇冻品”结合,打通线上线下服务通道(图10)。
图10
2 基地建设目标和任务
建设目标:投资12亿元人民币,用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建设任务:保障创新基地内每年精深加工冷链食品10万吨,基地外每年精深加工冷链食品交割流通量100万吨(表1)。
表1 建设目标和任务
3 基地建设规模
总投资额为12亿元人民币,投资强度为1 905美元/平方米,注册资本7亿元人民币,投资密度为1 111美元/平方米(表2)。
表2 项目投资情况
3.1 技术经济指标(表3)
表3 技术经济指标
3.2 建筑功能分配指标(表4)
表4 建筑功能分配
4 基地建设条件
项目拟选址交通便利,产业链延伸空间宽阔的开发区,有利于项目形成完整的产业集聚创新基地,能够承接周边地区冷链食品集聚功能。
5 基地建设效益
5.1 经营效益
项目全部达产后,实现营业收入112.45亿元,纳税8.53亿元人民币(不含关税3.75亿元)。单位用地面积产值达到11.24万元/m,单位用地面积纳税达到0.85万元/m,分别为开发区一般生产性项目“准入门槛”的5倍和7.1倍,远远高于开发区新建项目单位用地面积产值和纳税的门槛(表5)。
表5 经济效益
项目阶段性经营效益:
第一个完整年,实现营业收入39.4亿元,纳税2.52亿元(不含关税1.8亿元)。
第三个完整年,实现营业收入68.27亿元,纳税4.89亿元(不含关税2.75亿元),单位用地面积产值达到6.83万元/m,单位用地面积纳税达到0.49万元/m,分别为开发区一般生产性项目“准入门槛”的3.79倍和4.66倍。
第五个完整年,实现营业收入112.45亿元,纳税8.53亿元人民币(不含关税3.75亿元),单位用地面积产值达到11.24万元/m,单位用地面积纳税达到0.85万元/m,分别为开发区一般生产性项目“准入门槛”的5倍和7.1倍。
基地项目投产后,每年可撬动区域内冷链食品、总部、电商等相关产业超过200亿元产值(表6)。
表6 年度效益
5.2 社会效益
基地建设有利于区域开发区经济增长,为开发区贡献税收、增加数万就业岗位;提升产业配套支撑工程;改善周边的投资环境和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有利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核心动力”、推进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深度发展;有利建设国家级“智能制造+智能服务”产业创新基地和全球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培育冷链食品行业龙头企业;有利聚集产业一批领军人才、建设一批创新中心机构;有利民生菜篮子工程建设,保障食品安全,打造无毒、无害、健康的冷链食品,全面提升民生服务水平。
5.3 可行性
新型城镇化催生中产阶级的崛起和使其成为新的消费主力;消费者向高端化和细分化发展,价格不再成为左右其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年轻消费群的个性化、创新、感性化产品成为消费产品重要附加因素,产品细分不断深化;环保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原料供应国际化趋势显著,食品原料全球化采购趋势明显;项目具备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作者曾通过相关冷链食品物流企业初步形成可行性论证。
6 结束语
基地建设着眼于“企业经济效益、产业升级转型、政府经营业绩、社会发展成绩”实现“多赢”。在建设和经营过程中,争取政府根据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金融、总部经济等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包括建设和经营主体及入驻企业招商和税收等方面优惠;现代服务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对基地建设和经营主体的税收优惠;入驻企业按照高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税收优惠;在分拨结算机构、海关商检服务机构、国际冷链食品大宗交易提供统一计价、支付、通关快捷流转服务上,通过开发区争取新政策;在公共平台建设、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电子商务建设上,以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为依据,享受专项资金的税收优惠政策。本文为产业和相关企业提供了参考借鉴,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