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物流培养高技能人才策略实证研究
2022-10-31孙玉苹张艳丽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辽宁盘锦124010
孙玉苹,张艳丽(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财经学院,辽宁 盘锦 124010)
0 引 言
2021年6月30日,人社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中提出在“十四五”时期计划新增技能人才4 000万人以上,尤其是要提升在就业人员中的高技能人才比例。经统计,2020年底在全国就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6.8%,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劳动者比例中将近30%,总计约5 800万人。但在整体就业需求中,技术工人短缺问题仍比较突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需要量将不断增加,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对于解决好新成长劳动者的就业问题、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物流行业在科技加持下,正向智慧物流迈步升级,建设高效化的物流体系成为行业发展基本要求。当前物流企业也由传统物流向智慧物流转型,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提出智慧物流需求,主要包括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综合应用技术。与传统物流相比,智慧物流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更高,更多需要的是物流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人才。物流职业高技能人才属于“紧缺工种”,人才缺口很大。
此外,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培养的物流人才,在知识结构和运用能力上都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高技能物流人才应是集信息、规划、生产、库存、包装、运输等物流全过程为一体的综合管理人才。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应将物流人才培养链深度融入物流产业发展链,将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建立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物流人才的教学体系是物流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 物流高技能人才质量体系分析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对高技能人才的定义进行阐述,指的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在物流领域的高技能人才是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技能人才是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是技术工人的核心骨干,是行业转型中的推进力量。根据对物流企业的相关调研,物流行业的高技能人才能力体系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1 良好的职业信念
从事物流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信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进取的职业心态以及正确的人生三观。职业信念及职业道德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衡量个人职业行为和职业能力的基本准则。职业道德是物流从业人员必备的素质,完成工作任务的必要前提,要做到爱岗敬业、忠诚奉献、积极乐观,具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强烈的学习意愿。
1.2 坚实的职业基础能力
高技能物流人才应具备坚实的基础文化知识与职业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自我管理与团队沟通能力,以及经济、金融、会计、统计、管理等通用理论与知识和计划、组织、控制、领导能力。理论知识是工作的基础能力,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工作中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是高技能物流人才的知识基础。
1.3 高超的专门业务能力
高技能物流人才在物流专门业务上也要是技能高手,这也是高技能人才最显著的职业形象特征。物流行业是多行业的综合应用,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在生产、采购、营销、人力资源等领域有相应的工作能力,还需要具备在物流作业过程、供应链流程中的优化与管理能力,不仅具备高超的动手能力,还能够通过技能教育和培训获得更多前沿文化,自主学习与研究,实现现代化知识技能提升。
1.4 突出的创造能力
高技能物流人才还必须具有创造性。在物流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有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到行业发展中,高技能人才要具备在相关技术领域中创新能力,如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及发明创造。先进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不断地提升物流专业的科技水平,创新的技术手段不断改良物流业务操作流程。先进的物流技能人才可以通过发现工作过程中的问题之处,通过创新技术应用提升物流的现代化水平。
1.5 极强的适应能力
高技能物流人才要具有一定的岗位适应能力及抗压能力。在工作过程中,随着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内容及工作岗位均有可能出现变动。作为高技能人才在工作内容或者工作岗位出现变动时,要懂得融会变通,通过观察、自主学习相邻工作岗位内容,可以快速适应物流其他岗位。
2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
高职学生入学分数较低,致使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由于文化理论知识不足,存在物流管理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综合技能训练较少,初级的操作技能不熟练、高级的管理水平不足等问题。这也是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基础知识薄弱且惰性较强。在学生中也存在素质高的学生,需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
2.2 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
虽然很多职业院校都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但很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仍然较高、怕吃苦、眼高手低、适应能力差,就业时不会根据自身能力正确择业,过于考虑企业的工资报酬。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职业规划能力,也是学校在教学体系中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2.3 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
物流工作在初入岗位时,大多从基础的一线操作岗位做起,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大多数学生不想吃苦、无法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工作流失率较大。吃苦耐劳是职业素养中的重要职业要求,尤其是在物流行业中,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要求都比较高,学生在工作初期容易因工作压力大而放弃,选择转行至其他行业。
2.4 信息化技能水平不高
一些物流专业毕业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仅仅依靠课堂上学习内容的很难掌握高水平的信息化技术,对智慧物流发展现状了解不清。对物流工作理解仅仅停留在物流基础操作,对智慧物流的管理意识及供应链流程意识不强。
3 提升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研究
3.1 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完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构建科学化、信息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打造涵盖考核评价、质量控制、权责划分等内容的制度体系;实现同域外企业定向高质量合作、同域内企业择优扁平化合作,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发展,深化与创新校企合作关系,大幅提高企业的参与程度,健全学院办学体制机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健全和完善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3.2 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紧紧围绕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建设物流管理产区域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或联盟,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的不同功能,制定行业标准,共享前沿信息,明确企业需求。紧紧围绕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加强与有关物流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推动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的不同功能,实现优势互补、人员互通、信息共享,联合培养行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生产效益共同提高,促进资源的集成与共享,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促进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和“零距离上岗”,形成校企良性互动,推动校企共同发展、互惠共赢。
3.3 加强企业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文化育人的专业特色
学生培育不仅仅要靠专业培养,还要利用校园文化对职业能力进行提高,尤其是在职业道德及职业信念培养方面,要将优秀产业文化、优秀职工案例、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理念等内容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共青团、学生会或者学生社团等组织形式,与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共建实践育人项目,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3.4 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严肃实习实训纪律,实行校企协同考核管理制度
积极同企业进行有效协商,保障学生享有获得合理报酬等合法权益。积极吸纳优势企业资源,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训能力,尤其要增加学生到企业的实习时间,真正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尝试构建弹性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机制,实现每季度分段轮转的实习实训制度,打造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训基地实训—企业实习的轮转模式。
3.5 推进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升三全育人质量
坚持产业发展需求导向,探索新型订单培养模式,在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校企课程融合、考核评价方式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最终确立新型“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即:“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学做结合、课证相融、训赛相通”),以思政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努力提升“三全育人”质量。“产教融合”即以物流企业真实生产活动为项目,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促使教师教出真水平,学生学到真本领;“工学交替”即课堂教学和物流企业实践交替进行,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学做一体”即把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阶梯式的实践项目逐步渗透到岗位能力训练中;“课证相融”即课程内容与物流“1+X”证书相对应,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直接参加物流相关职业证书的考试;“训赛相通”即通过多样化的专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促进学生积淀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3.6 构建分层递进课程体系,构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让学生大一开始就走进企业,感受企业文化和职场氛围;结合物流主要岗位和物流管理“1+X”职业证书能力认证要求,在第2~4学期课程教学和集中实训中安排企业岗位技能模拟训练,同时将物流技能竞赛作为一种创新和实践模式,在实施中有效将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在第2学期安排两周“物流智能装备应用与维护”的企业生产性实训,在第3学期安排为期一个月的“物流系统操作与管理”企业生产性实训,全面培养学生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在第5学期安排订单班学生到企业进行“收货、拣货、打包、复核、盘点、内配”六个岗位的轮岗训练,第6学期安排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既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全面的管理视野,又具有在物流管理领域较为深厚的造诣,形成以能力型和创新型为主导的知识结构,具备“德艺双馨、一技之长”的能力,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3.7 做实多元化立体化评价手段
必须实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哪里,人才培养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三维融合”:即工作与学习任务融合、学校与企业环境融合、学生与员工角色融合,形成“到企业感文化、在课堂学方法、实训场所练技能、社会实践提素质、顶岗实习出效果”的教学新流程、新模式,使企业管理思想和学校管理思想深度融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学习能力得到明显加强。
3.8 实施校企课程开发,满足个性成长成才需求
专业建设的关键是课程。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教师教学技能,又培养了师生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职业精神,为学生就业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为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创造能力培养,教师要按照翻转在线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根据教师在学习平台上提出的学习问题,根据网络在线学习资源,借助网络课程平台开展自适应学习,在课中教师进行学生学习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见解、积极思考学习问题,并通过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活动进行及时指导与纠正,通过在线平台及翻转课堂实施,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