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吟诵为载体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研究

2022-04-15柳小晗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4期
关键词:吟诵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摘要:文化自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之钙。对文化的认知、认同到树立文化自信,根植于我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只有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特色标签才能鲜明,一国文化自信的风貌才能得以彰显。吟诵这种传统读书方法在高校的传播途径和现状是传统文化进高校的一种缩影,以吟诵为载体探究青年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现状和途径具有现实推广意义。

关键词:吟诵、高校、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辈辈的历史传承中绵延至今。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要将祖先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完整保留并交给后人,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都要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和发扬者。吟诵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青年人开始认知、认同并承担起传承发扬的历史使命。

一、吟诵是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吟诵名家徐健顺说:“中国不能没有国学,国学不能没有吟诵。”吟诵曾经是私塾、官学里读书学习的基本方法,是我国古代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然而这种传统读法,随着教育方式的改变,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随着传统文化教育日益引起大家的关注,吟诵教学也迎来了复兴机遇。如今,吟诵在古音的基础之上用现代汉语的语音包括方言来与时俱进,作为丰富和扩展中小学古典诗文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传统文化兴起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这种与古人对话的传统读书法。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发布后,省市各地方也在相应的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演活动”,旨在通过开展诵写讲演等文化实践活动,让中华经典文化在社会和各类学校生根发芽,引领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更好地诠释古文经典、感受中华经典之美。

二、吟诵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在高校推广和发展现状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具有地方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传统吟诵进校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相结合,对传统文化经典“创新性发展、创造性继承”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始注意到并将这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引进高校教育,吟诵进校园的方式越来越多,通过建立中华吟诵推广中心、开设吟诵课堂、邀请吟诵非遗传承人开展普及教育等方式,不断丰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载体和形式,与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更加紧密。

2022年全国“两会”,政协委员张其成提案“在中小学开设古典诗词吟诵课程”,吟诵以更加独特和鲜明的身份回答人们的视野,吟诵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之一,其在中小学、高校教育的回归和发展既是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也是将传统文化赋予培养和树立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角色。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建构

文化自信并非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屹立于先进民族之林的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文化自信需要通过相应的目标和过程建构,将这种自信从心底焕发出来。在面对青年大学生群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提升文化自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获取多元化文化和异域文化的途径和方式增多,由于受到大环境主宰,在思想价值观念上呈现出多方位的变化,面对传统文化产生了疏离,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思想认识较为淡薄。一些青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功利性的考量。往往从自身需求和利益出发来判断是否接受或践行传统文化。例如,日常学习中,传统吟诵作为选修课程或二课活动,不以相应的考核和奖励作为激励机制,自愿学习和参与的学生人数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偏差和缺失也成为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当然,在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努力和重视之下,这种认知偏差逐渐得以改善。国家层面:从中央到地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宣扬与日俱增,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成为全民族的价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多层面成为中国名片和民族形象傳播海外。社会层面:近年来,更多公众媒体平台深度挖掘和多角度展示传统文化艺术,一场场精美绝伦的文化盛宴将传统文化重新带回人们的视野,社会教育场所更加丰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传播功能。学校层面:高校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的融合,将传统文化引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例如,吟诵进校园,以丰富多彩的方式走进大学生的认知当中,保证青年学生能从生活当中、教育过程当中更多接触、感受和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未知到认知,从淡漠到推崇,传统文化正以多种方式潜移默化的渗透到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当中。

(2)构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爱德华·霍尔曾经说过:“文化中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认同作用,认同是文化与人格的桥梁。”文化认同离不开对文化的认知程度,国家、社会和学校层面的政策和教育资源提升了青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为实现文化认同打下基础。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包括个体对传统文化中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等有形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有传统文化中体现出来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仁义礼智信”、“兄友弟恭”“尊老爱幼”“孝悌”等行为规范准则和价值追求,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实践和为人处世的标杆。

除了个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可和践行以外,文化认同还体现在对“异域文化”的判断和选择。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认为“文化自觉”不仅建立在对“根”的找寻与继承上,也建立在对“真”的批判与发展上。对待不同的文化,一味的吸收和夸大固然是不可取的,但全然的批判和否定也是片面的。承认文化差异,搭建不同文化的沟通桥梁,通过“照镜子”的方式,与不同文化展开对话,互通有无,自信大胆的将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不同文化展开合理公平的“博弈”。莱斯特·皮尔逊认为: “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互相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理想、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不同文明在同一个大空间里有必要适应相互理解、包容、学习和借鉴的相处技能。

强大的内心不再惧怕风雨的挑战,“日系”、“韩风”、“欧美风”都不及“中国风”那么让人有呼之欲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对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既是实践的选择也是价值的追求,更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四、总结

综上所述,无论何时,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底气之所在。新时期,青年大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感受到像吟诵一样丰富的传统文化对我们的熏陶和感染,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从被认知进而到被认同,并成为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载体。对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使之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自觉担负起传播中国声音,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陈敏俊.新时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J].文化综合.2021.

[2]成雨丽,张英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差异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

[3]赵雪.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思考[J].文化教育与艺术.2021.

[4]胡培培.反思与构建:当代青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认同[J].宁夏社会科学.2018.

柳小晗(1991年-)、女、汉、湖北潜江、硕士、研究方向:传统文化,工作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猜你喜欢

吟诵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吟诵,拥抱经典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韵兮境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