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繁华入镜,一眼千年

2022-04-15晋华

旅游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铜镜铭文纹饰

晋华

战国时代的铜镜四山纹镜

“清冶铜华以为镜,莹光如水照佳人。”铜镜最初被称为“鉴”,意为金属容器盛水后可以用来映照。铜镜,一般是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因此又称青铜镜,光亮的一面为镜面,反面中央设钮以穿绦带便于手执使用。从考古资料来看,最早的銅镜出土于距今约四千年前的甘肃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尕马台齐家文化墓葬。我们的祖先从掬水照容演变为青铜制作的镜鉴,先秦时期仅贵族享用,秦汉以后逐渐走向民间,融入百姓生活,直到19世纪,随着玻璃镜的普及,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铜镜透射出中国古代的社会风尚和审美情趣,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与辉煌艺术信息,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换,映照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与融合,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山西青铜博物馆“昭明——山西博物院藏铜镜展”展出的260余件(套)展品,从数以千计的馆藏铜镜及相关文物中精选。古人把铜镜作为照面用具,不仅仅是为了生活上的实用,更是从外观上进行包装和修饰,通过铜镜表达宗教思想、生活向往、自然崇拜等,渐渐形成了独特的铜镜文化。各朝各代对铜镜艺术均有创造,古朴、灵巧、华丽、素雅,制作工艺各有千秋,镜背面大多铸有图案和铭文,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完整串联起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脉络,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铸造工艺、科技水平、风俗民情、审美意趣、思想观念和文化历史等。小小铜镜,映照出大千世界,包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不只是观容貌、正衣冠,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们赋予它更深的寓意:神明护佑、祛邪避凶、审视自身、修德养性,照胆明心、坦诚相见,体察秋毫、公正廉明。

早期铜镜不仅用来照容,更因有吸纳日月光华的能力,成为沟通天地的灵媒,在宗教、祭祀等仪式中承担角色。从齐家文化至西周,考古发现的铜镜数量虽少,装饰简单,但开启了中国铜镜纷繁世界的大门。春秋战国,社会变革,铜镜成为新兴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品。这个时期,铜镜铸造技术日臻成熟,纹饰和工艺均来自青铜器,至战国时期,铜镜逐渐纹饰繁缛,工艺复杂,地域风格鲜明,形成中国铜镜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山西出土最早的铜镜在西周时期,春秋以来逐渐增多,尤其是侯马铸铜遗址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纹饰精美的铸铜模范,其中的镜模和镜范,与铜镜实物相印证,展现了青铜镜的独特铸造工艺。铜镜发明之初,产量非常少,被用于宗教祭祀中。铜镜中有一类叫“阳燧”的凹面镜,利用聚光原理进行取火,用来照亮祭品。祭祀中取“明火”的仪式一直延续到汉代,之后人们举行祭祀时不再使用阳燧,但铜镜辟邪的习俗被广泛流传下来。

散虺纹阳燧模 东周 山西省侯马市铸铜遗址出土

蟠螭纹镜 战国 直径15.1厘米

菱纹镜 战国 直径11.5厘米

四山纹镜 战国 直径13.3厘米

早期的铜镜多见蟠螭纹镜和山字纹铜镜,特别是战国铜镜中最常见也是最神秘的品类“山”字纹铜镜,镜中的“山”字均呈左旋或右旋排列,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之分,其中四山镜最多。地纹都为羽状纹,主纹除“山”字外还配有动、植物纹饰。关于“山”字纹的寓意,学术界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表现大自然,古代山岳崇拜的一种反映,“山”即雄伟的高山,以山为主体,万物生灵生存其间;有人认为是青铜器上勾连云雷纹的演变,表现闪电现象,是对自然的敬畏;还有人认为是模仿古代的三叉形兵器,究竟哪种解释能够诠释古人的思想,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经历了短暂的秦朝,中国历史进入包括西汉、新莽和东汉的辉煌汉王朝,时代跨越400余年。汉代的官铸镜业长足发展,铜镜数量巨大,纹饰华美,逐渐进入百姓生活,从制作工艺到艺术表现均彰显出浓郁的时代特色,成为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西汉早期,社会经济处于恢复阶段,铜镜大多沿用战国式样,铭文开始出现;汉武帝开始,经济、文化繁荣,铜镜制作也达到新高度,出现以四乳钉为基点四分布局,纹饰以镜钮为中心环绕分布,主题突出,地纹逐渐消失,草叶、星云和连弧纹大行其道,铭文逐渐成为重要的装饰内容;西汉晚期经新莽至东汉,纹饰题材种类繁多,动物和人物形象写实生动活泼,铭文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神仙思想和儒家思想对汉代社会的深刻影响,同时也显示出活跃的商业气息。其中,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新疆楼兰古城尼雅古城都出土过汉代铜镜,可见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汉镜也作为商品在丝路沿线流通,考古所见的大量实物,印证了汉代东西文化交流的兴盛。

长宜子孙”连弧纹镜 汉代 直径21.5厘米

四乳禽兽纹镜 汉代 直径19厘米

汉代铜镜不仅品类丰富,工艺精良,而且装饰纹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汉镜常见星云纹镜、日光镜、昭明镜、博局纹镜等样式,体现了汉代铜镜铸造的辉煌。其中博局纹镜是汉代流行时间较长的一个品类,主纹布局均为方栏上饰“T”形纹,其四角对应镜内缘饰“V”形纹,在与“T”形纹对应的镜内缘上饰“L”形纹,因主纹造型像工具中的规、矩,故以前学者称规矩纹镜,又因形似英文字母T、L、V,也被一些海外的研究者称为“TLV纹”镜。实际此种纹饰表现的是汉代六博棋,是战国以来直至王莽新朝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

善铜”四神博局纹镜 汉代 直径19厘米

“佳镜”四神博局纹镜 汉代 直径19厘米

汉代民间使用铜镜已十分普遍,反映出大众的审美取向和精神世界,其中对家国太平、父母双亲长享昌乐的幸福追求所体现出的“忠”“孝”观念尤其重要。“神人车马画像镜”主纹由四乳钉分为四区,对称两区为车马,两区为神人静坐。外有铭文带一周:“吴胡阳里,周仲作竟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复,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得天力。”“吴”指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胡阳里”里名,“周仲”为铸镜师。“多贺国家人民息”,即是“忠”体现,可见平常百姓也有很强的家国情怀,将国家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祈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长保二亲得天力”就是孝道最朴实的表达,两千多年来,“忠”“孝”观念早已成为中国伦理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

汉代铜镜中的铭辞是两汉文学的重要组成,中国文学史上别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以凝练简约的语言,包罗万象的内容,抒发着人们最质朴的情感,展现了汉代人的道德观、伦理观等。日光镜,因铭文开头有“见日之光”四字而得名,铭文非篆非隶,结体不拘成法,字与字之间多夹有圆涡形或菱形符号,形成独特的装饰美,常见铭文有“见日之光,长毋相忘”“见日之光,天下大明”“见日之光,美人在旁”,这些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语汇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一直影响至今。

神人车马画像镜 汉代 直径21.8厘米

双鸾双花纹镜 唐代 直径25厘米

瑞獸葡萄纹方镜 唐代 边长8.9厘米

双龙双花纹镜 唐代 直陉16厘米

经过南北朝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中国历史迎来空前繁荣的隋唐时期,社会开放、文化昌盛,铜镜制造重新焕发生机,艺术风格突破汉代传统。铜质精良,采用高锡青铜铸造,镜体白亮,技艺精湛;装饰手法出现金银平脱、螺钿镶嵌等新工艺;造型上新创菱花、葵花等新样式,镜钮虽多以传统的圆形为主,但亦有兽形钮、龟形钮、花形钮等新的钮形;布局上虽还是环绕式和对称式结构,但灵活多变、清新舒朗;纹饰图案自由奔放、动感写实,呈现出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创造了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

到了唐代,一改秦汉铜镜古朴、规矩之风,无拘无束,浪漫豪放,出现了大量葵花形、菱花形、方形、亚字形等不同样式的铜镜,而且装饰主题也特别丰富,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古代神话传说故事,都成为很好的表现题材,展现大唐盛世的海纳百川、包罗万象。最为典型的莫过于瑞兽葡萄纹铜镜,由瑞兽、禽鸟和葡萄枝蔓有机组合成繁缛的图案,瑞兽“似马非马”有专家认为是来自国外的狮子,葡萄非中国原产在汉代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国,这两种舶来纹饰是中西文化交流最终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吉祥图案,备受唐人喜爱,凸显了唐代包容并蓄的时代胸襟。

“慢牵好向湖心去,恰似菱花镜上行。”是白居易《湖上招客送春泛舟》中的诗句,唐人不仅将优美动人的诗句吟于口中挥洒纸上还将诗句铸造在镜背,可谓镜中有诗诗中有镜。“花发无冬夏”簇六团花铭带镜,外围一周就是唐诗铭文:“花发无冬夏,临台晓夜明。偏识秦楼月,能照美妆成。”镜背上的诗行与纹饰、图案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寄托理想抒发感怀,表达着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古人览镜自照,看着镜中容颜,激发了创作灵感,凝练为句句诗词,展现出唐人丰满多元的生活画卷。

“女为知己者容”,铜镜除了日常梳妆所用,也是爱情的标记、吉祥的象征,生前相互赠送,死后埋于身旁。“双鸾双花纹镜”,双鸾相对、足踏花枝、口衔绶带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寄托着古人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而“破镜重圆”的典故,就是对这种铜镜文化的最好诠释。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时值隋灭南陈,社会动荡,南陈驸马徐德言将一面铜镜破开,与妻子乐昌公主各持一半作为信物,期待战后重聚,失散后的两人坚守破镜之约,最终团聚,故事反映了初唐人民对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的美好愿望。

在古代衙门公堂上挂有“明镜高悬”匾额,用以标塝官吏公正无私,明察秋毫,也比喻目光敏锐,识见高明。《西京杂记》,记述春始皇咸阳宫里有一面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这段故事流传甚广,甚至作为铭文铸于隋唐铜镜之上。因秦王镜能照彻心胆,故人们借之来坦露胸怀。“赏得秦王”四瑞兽铭带镜,主纹以凸弦纹为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环钮饰四只奔跑的瑞兽及两周锯齿纹,铭文带诗文为:“赏得秦王镜,判不惜千金。非关欲照胆,特是自明心。”

缠枝花卉纹镜 宋代 直径30.6厘米

“百歲团圆”双狮纹镜 明代 直径38.8厘米

描金花卉纹镜 清代 直径13.5厘米 柄长10.5厘米

炉形双龙纹镜镜 宋代 高17.5厘米 宽11.5厘米

仙阁人物多宝纹镜 明代 直径29厘米

五代、辽、宋、金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这一时期,商业发达,城市繁荣,市井生活丰富多彩,文化艺术绚烂多姿,铜镜铸造流行翻砂技术,普遍采用柔韧性更好的黄铜,工艺简化,使用更加普及;艺术表现呈现出更加世俗化面貌,并直接影响到元、明、清三代,形成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四个高峰。

宋代铜镜不尚奢华,注重实用,器薄体轻,内空和形制则趋于多样化。形制上承唐代,又出现桃形、钟形、鼎形、盾形、瓶形、带柄形等新样式。内容上有花卉、龙纹、禽鸟、神仙人物故事、八卦、商标铭文、吉祥铭文等,神仙人物故事构图丰富多变,体现了宋代绘画的风韵;动植物图案形象准确,生动传神;花卉纹以缠枝花最具时代特色,构图简洁明快,图案多借鉴宋代写生花鸟,经艺术提炼而成。缠枝花草官工镜,采浅浮雕工艺,精致细腻,缠枝花草多弱枝细叶相互盘绕,形成迎风浥露的效果,与定窑瓷器中的图案有异曲同工之妙。

金统一北方,经大定、明昌年间和平建设,经济、文化取得长足发展,铜镜铸造吸收中原传统,又融入北方民族的豪迈气质,展现出新的气息。流行于双鱼纹镜,造型丰满写实,双鱼在波涛中相互逐游,是金人渔猎生活在艺术上的真实反映。

故事镜最早出现于唐代,到了宋、辽、金时期成为当时流行,尤其是故事镜的图案纹样,是最能吸引人们去鉴赏的一类铜镜。金代“柳毅传书”故事镜,圆钮上方为陆地,下方为河水,镜子边缘有一株大树,树下一男一女,女子衣带飘拂,男子面向女子,双手拱起互相倾诉,这个故事来源于唐代李朝威的《柳毅传》,讲述了一段结局美满的爱情佳话。一日,书生柳毅在泾河边见一位美丽的牧羊女伤心哭泣,询问得知她是洞庭龙王的女儿,嫁给泾河小龙,却遭受夫君虐待。柳毅便专程为龙女传书,找洞庭龙王求助。龙女因柳毅重获新生,有情人也终成眷属。这一时期题材极为广泛,有“福寿家安”鹊桥故事镜、“王质观棋”故事镜、“许由巢父”故事镜、“月宫仙人”故事镜等,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表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纹饰图样,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神追求,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方面的诸多问题。

小小铜镜,包罗万象,映照出大千世界,包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千百年来,源自镜鉴的思想光芒,却一直映照至今。

猜你喜欢

铜镜铭文纹饰
带状纹饰的类型
蜡染的纹饰探讨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雕漆纹饰的修复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
辽宋金铜镜辨识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