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一味”是啥滋味?
2022-04-15文雨
文雨
茶是坐禅修行的最佳伴侣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根据佛教的规制,在饮食上,僧人要遵守不饮酒、过午不食和戒荤食素等戒律。
禅门修行,最重视的是“坐禅观心”。坐禅修行的时候,必须跏跌而坐,头正背直,排除所有的杂念,长时间专注于一境,以期达到身心轻安明净,最终导入禅悟之目的。这时候最大的障碍是嗜睡和杂念。于是,具有清心凝神、驱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的茶叶便成为僧人修行最理想的饮料。
古人所谓“茶之三德”:即参禅打坐时可以全神贯注,通宵不眠;饱食满腹时可以助消利化,清神静气;心烦意乱时可以去除杂念,心安体和。
饮茶对于僧人,既可提神,又可领悟佛性。茶叶的俭朴,让人矜守俭德,不去贪图享乐;茶道的专注,让人的精神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茶水的清香,让人神清气爽,心情澄澈。饮茶与坐禅,相互促进。
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茶禅一味”。
饮茶是寺院制度的一部分
僧人对饮茶的重视,使得饮茶逐渐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寺院中设有“茶堂”,是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寺院内演说佛法的戒集会之处称“法堂”,法堂设有二鼓,居东北角的称“法鼓”,居西北角的称“茶鼓”。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寺院專设“茶头”掌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
佛教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有三种用途:供佛、待客、自奉。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请所有众僧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平时坐禅分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焚香一枝,每焚完一枝香,寺院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消除长时间坐禅产生的疲劳。
可见,寺院吃茶并非如世间人闲来无事,消磨时光。一般只要法堂前的茶鼓敲响时,僧人们便都要到指定处去吃茶;凡要招待尊客长老时,也要敲茶鼓集众陪茶。
很多僧人以茶流芳后世
自古“茶人多居士”,历史上许多僧人以煮茶、品茶而闻名于世。
唐代著名诗僧释皎然,善烹茶,能诗文,留下许多有名的茶诗,开创了“茶道”之先河。五代十国时,吴僧文了善烹茶,游历荆南,被称之为“汤神”,授予华定水大师上人的称号。宋代有一种倾注茶汤于碗中使汤纹形成各种物象的游戏,称作“茶百戏”,僧徒福全擅长茶百戏,能使汤纹组成一句诗,并列四碗可组合成一首绝句。
后世尊为“茶圣”的陆羽,虽然不是僧人,但却出身于寺院,他一生的行迹也几乎没有脱离过寺院。陆羽的长辈、导师皎然大师,更是。关于茶的佛偈最为著名的就是赵州禅师的一句“吃茶去”。相传,紫砂陶壶就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中一位不知名的老僧创制的。
很多名茶最初产自寺院
自古名刹出名茶。因为名刹多位于名山,既有野生茶树,也适宜一般茶树的种植。宋代以后,南方凡是有条件种植茶树的地方,寺院僧人都开辟为茶园。
由于佛教寺院大都建在群山环抱的山腰峡谷之中,自然条件宜于茶树生长。所以,现今我国众多的名茶中,有相当一部分名茶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的。如四川蒙山出产的蒙山茶,相传是汉代甘露普慧禅师亲手所植,称作“仙茶”。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
北宋时,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尤善制茶,出产以寺院命名的“水月茶”,即有名的碧螺春茶。明隆庆年间,僧徒大方制茶精妙,其茶名扬海内,人称“大方茶”,是现在皖南茶区所产“屯绿茶”的前身。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具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它曾以特优的质量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金质奖章和奖状。
此外,产于普陀山的“佛茶”、黄山的“云雾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