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禅一味”是啥滋味?

2022-04-15文雨

旅游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名茶杂念僧人

文雨

茶是坐禅修行的最佳伴侣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根据佛教的规制,在饮食上,僧人要遵守不饮酒、过午不食和戒荤食素等戒律。

禅门修行,最重视的是“坐禅观心”。坐禅修行的时候,必须跏跌而坐,头正背直,排除所有的杂念,长时间专注于一境,以期达到身心轻安明净,最终导入禅悟之目的。这时候最大的障碍是嗜睡和杂念。于是,具有清心凝神、驱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的茶叶便成为僧人修行最理想的饮料。

古人所谓“茶之三德”:即参禅打坐时可以全神贯注,通宵不眠;饱食满腹时可以助消利化,清神静气;心烦意乱时可以去除杂念,心安体和。

饮茶对于僧人,既可提神,又可领悟佛性。茶叶的俭朴,让人矜守俭德,不去贪图享乐;茶道的专注,让人的精神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茶水的清香,让人神清气爽,心情澄澈。饮茶与坐禅,相互促进。

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茶禅一味”。

饮茶是寺院制度的一部分

僧人对饮茶的重视,使得饮茶逐渐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寺院中设有“茶堂”,是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寺院内演说佛法的戒集会之处称“法堂”,法堂设有二鼓,居东北角的称“法鼓”,居西北角的称“茶鼓”。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寺院專设“茶头”掌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

佛教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有三种用途:供佛、待客、自奉。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请所有众僧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平时坐禅分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焚香一枝,每焚完一枝香,寺院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消除长时间坐禅产生的疲劳。

可见,寺院吃茶并非如世间人闲来无事,消磨时光。一般只要法堂前的茶鼓敲响时,僧人们便都要到指定处去吃茶;凡要招待尊客长老时,也要敲茶鼓集众陪茶。

很多僧人以茶流芳后世

自古“茶人多居士”,历史上许多僧人以煮茶、品茶而闻名于世。

唐代著名诗僧释皎然,善烹茶,能诗文,留下许多有名的茶诗,开创了“茶道”之先河。五代十国时,吴僧文了善烹茶,游历荆南,被称之为“汤神”,授予华定水大师上人的称号。宋代有一种倾注茶汤于碗中使汤纹形成各种物象的游戏,称作“茶百戏”,僧徒福全擅长茶百戏,能使汤纹组成一句诗,并列四碗可组合成一首绝句。

后世尊为“茶圣”的陆羽,虽然不是僧人,但却出身于寺院,他一生的行迹也几乎没有脱离过寺院。陆羽的长辈、导师皎然大师,更是。关于茶的佛偈最为著名的就是赵州禅师的一句“吃茶去”。相传,紫砂陶壶就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中一位不知名的老僧创制的。

很多名茶最初产自寺院

自古名刹出名茶。因为名刹多位于名山,既有野生茶树,也适宜一般茶树的种植。宋代以后,南方凡是有条件种植茶树的地方,寺院僧人都开辟为茶园。

由于佛教寺院大都建在群山环抱的山腰峡谷之中,自然条件宜于茶树生长。所以,现今我国众多的名茶中,有相当一部分名茶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的。如四川蒙山出产的蒙山茶,相传是汉代甘露普慧禅师亲手所植,称作“仙茶”。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

北宋时,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尤善制茶,出产以寺院命名的“水月茶”,即有名的碧螺春茶。明隆庆年间,僧徒大方制茶精妙,其茶名扬海内,人称“大方茶”,是现在皖南茶区所产“屯绿茶”的前身。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具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它曾以特优的质量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金质奖章和奖状。

此外,产于普陀山的“佛茶”、黄山的“云雾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名茶。

猜你喜欢

名茶杂念僧人
必然的结果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白云深处
登山的奥秘
永顺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当老鼠变成虎
北京春茶节安徽名茶推介会暨中信太平观止杯斗茶大赛评审工作总结
不要误解“排除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