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连莆的育种梦
2022-04-15王瑟
王瑟
冬日的阳光照耀在曹连莆家宽敞的客厅里,窗台上盛开的兰花吐着芳香。曹连莆静静地坐在客厅沙发上,闭着眼睛,享受着冬日里难得的阳光。
“怎么今天的阳光有点散漫呀,照了这么长时间,身上还是没有太多的热量。”曹连莆睁开眼睛,仔细地观看了一阵窗外的太阳,还伸出手,在阳光下照了又照,想感受感受阳光的温暖。可惜,伸在空中的手,半天也没有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是家里的暖气太热了啊,把太阳的温暖都给挡没了。”
曹连莆脑海里突然冒出这个念头后,他感到释怀了,又静静地闭上了眼睛,享受起冬日的这份宁静。
迷迷糊糊中,曹连莆脑海里闪现出这样一个场景:
北京农业大学里,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戴着一个白框眼镜,坐在图书馆的一角,一会儿抬头想着什么,一会儿又埋头在纸上奋笔写着什么。当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前来催他,图书馆要关门了,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这个刚二十岁的小伙子就是曹连莆。那一年,是1963年,他正面临大学毕业该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多少天来,他始终想着一件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去,用自己的所学,为这片土地贡献力量。
反复修改多次后,他终于把申请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报告交到了学校党委。
下决心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写好申请书交到校党委,这个过程很煎熬。可当他把申请书交上去后的日子似乎更煎熬。每天一有空,他都跑到学校党委办公室,找着一个人就询问自己的申请书是不是得到批准了。可得到的所有回答都是:不知道。他只好失望地走出校党委的办公室,一步一回头地回到宿舍。
那段时光,曹连莆很焦虑,每天都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还最怕同学询问他的情况。一天下午,学校有人通知他,请他到党委办公室去一趟。他立即放下手头的事,快步跑向校党委办公室。可到了办公室门前,他又放慢了脚步。犹豫再三,当他怀着忐忑的心情推开党委办公室的门时,一位老师笑眯眯地叫他进去,递给他一份文件。
他不敢看文件上写了什么,是这位老师鼓励他看,他才低头看的。这时,他的眼睛里看到的是校党委正式批准他的申请,同意他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的文件。
那一刻,他焦虑多日的心情终于得以释放。他抬起头来,笑着对那位老师说:“太谢谢了,我终于实现自己的愿望了。我会努力工作的,你们就等着我的好消息吧。”
说完,他飞快地跑出办公室,跑到宿舍后,见到一个同学,就大声地告诉他,自己要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了,自己要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了……
仿佛还没有从梦境中醒来,耳边就传来老伴叫他的声音:“老曹,老曹,你看看这个小麦是哪个品种?”
愣了半天才清醒过来的曹连莆,拿过老伴递来的一小袋小麦种子,仔细地看了看说:“这就是我培育的高产小麦品种‘新春11号呀。你在哪儿找出来的,我都忘了把它放到哪儿了。”
“收拾地下室一个柜子时看到的,你也没写字,我不敢丢,就问问你。你休息吧,我再去地下室看看。”老伴说完就走了。
被吵醒的曹连莆没了睡意,但不想起身,仍然坐在沙发上,身上晒着太阳,脑海里仍沉浸在回忆中。
他清晰地记得,离开学校时,他背着自己摘抄的资料和北京农业大学前辈们赠送的几百份小麦育种材料,登上了西出阳关的列车,前往自己选择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到。
大约用了五天多的时间,他来到了乌鲁木齐。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个报到站,有关人员告诉他,他被分配到了兵团农学院,成为一名教师。当时兵团农学院在石河子,他又坐着一辆挤满了三十多个人的大卡车,在路上走了两天,才到了位于石河子的兵团农学院。
此时的兵团农学院因为刚刚成立,放眼望去,一片荒僻且简陋。教室是过去的老房子,窗户上没有一块完整的玻璃,风直往教室里刮。墙上没有黑板,要自己制作。桌椅也没有,就搭了几块木板。什么实验室、实验仪器,统统没有,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
这些在曹连莆的脑海里想象了多次,他知道新建的学校都得经历这个过程,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当年兵团农学院的教学和生产建设是一体的,老师既要开展教学工作,也要参加生产劳动,与学生一起完成生产任务。早中饭都在地里吃,食堂把饭送到地头。晚上回来快天黑了,所以在地里的时间基本上也是一天,少说十三四个小时。老师和学生一样,这在当时叫同吃同住同劳动。
更让曹连莆没想到的是,来到兵团农学院工作不久,学院就搬到了奎屯,名称也改为奎屯农学院。后来又搬回石河子市,又改名为石河子农学院。1996年,兵团将所属的四所学校合并,成立石河子大学,曹连莆所在的石河子农学院正式划归石河子大学。
不管学校如何搬迁,曹连莆内心深处培育小麦品种的梦想没有变。在学校搬来搬去中,曹连莆与另一位老师一起,在1967年春天开始培育一个小麦新品种。
夏天,种在基地的冬麦育种材料成熟了,需要及时收获、考种、脱粒、整理、登记。时间紧,任务重,可当时大家都忙着新学校的搬迁等事,没有太多的人手帮忙。心急如焚的曹连莆只好与另一位老师冒着酷暑,每天起早贪黑,抓紧一切时间,忙活了十多天,终于完成了小麦育种试验的夏收工作。
这是曹连莆第一次亲自种出来的小麦,还是培养的新品种,望着这些金灿灿的小麦,他心头涌出许多想法:这个品种能成功培育,这个品种能为农民带来丰收的喜悦,这个品种能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当家品种……
有时希望很美好,但现实却很悲慘。没有平静地休息几天,秋天播种的季节又到了,他们两个人又一起把选中的种子满怀希望地播进土地里。
等待是痛苦的,但等待又充满了希望。来年的春天,满怀希望的土地里,没有长出如他们所希望的绿麦苗。拨开土层才发现,所有的小麦种子都没有发芽。一年的辛勤劳作化作一场空,想培育新品种的心愿没有实现。
对于育种专家来说,这样的情况很多。育种不会如人们所愿,有时忙碌一年,两年,甚至一辈子,没有收获也是常见的事。
这样的打击,让曹连莆失落了很久。但想想当初在学校时老师们的话,想想那些经历了无数艰辛才培育出新品种的老一辈育种专家,曹连莆又重拾信心,激发出更大的干劲。
“老曹,老曹,你再看看這个。这个好像才是‘新春11号,刚才那个应该是‘石春1号。”
老伴的声音将曹连莆唤醒。他睁开眼,抬手拿起老伴递来的小布袋,扶了扶眼镜,仔细地察看了一番后,肯定地说:“不对,这个是‘石春1号。是我用了二十三年的时间培育出来的第一个小麦品种。刚才那个肯定是‘新春11号,这个没错。”
年复一年的努力,年复一年的播种、收获,再播种、再收获,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曹连莆团队用智慧与汗水浇灌出的第一个春小麦品种“石春1号”终于诞生了。从1963年算起,它在二十三年之后才姗姗来迟,来得不容易。
这次的成功,让曹连莆育种团队有了更大的信心与一往无前的勇气。就如捅破了一层窗户纸,所有的瓶颈都被一下子打开了,他们先后为新疆的麦类作物家族增添了五个新成员。1997年育成的“新啤1号”是新疆自育成功的第一个啤酒大麦品种,“新小黑麦1号”填补了新疆小黑麦育种的空白。
曹连莆似乎又一次看到了这样一幕深入在他脑海里的情景:
有一年,他来到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五马场哈萨克族乡。这个乡里有一个种植户,他种了八百亩曹连莆育种团队选育的高产“新春11号”。
那天,曹连莆带着团队的人员刚走到地头,离那位种植户大概还有二三十米的距离,他就高兴地跑过来了,高声说道:“哎呀,曹教授,你的‘新春11号真是养活我们老百姓的品种啊。我们这里的农户都在种这个品种,收成太好了,比过去种植的小麦品种收成好多了。”
听到这话,曹连莆赶忙紧跑几步,拉着这位农民的手高兴地摇了又摇,不知道要说什么。在欢笑的同时,他的心里却有了更大的震撼。他心里在想:虽然我们拿了科技进步奖,获得了许多荣誉称号,但怎么也不如农民对我们的夸奖。
正在遐想中,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曹连莆刚准备接时,发现老伴已快他一步拿起了电话。“噢,是小张啊。他在,在晒太阳呢。你说。什么?你马上到家了?好的,好的。”
“谁来的电话?”
“是你的学生小张。他说他在新小麦育种的实验上遇到一些问题,想和你说说。他马上就到家里来了。”
一听这话,曹连莆立即挺起身板,早忘了自己已经年过八旬,利索地站起身来,快步向门口走去。他要在学生按响门铃最短的时间内打开家门,迎学生进家,好好说说小麦新品种培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