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编辑工作角度探讨打造精品科技期刊的途径

2022-04-15王浩

传播与版权 2022年4期
关键词:编辑工作选题策划科技期刊

王浩

[摘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版以及移动出版已成为现实,传统意义上的期刊编辑工作有了新的诠释。本文结合《铁路计算机应用》编辑部的办刊实际,提出媒体融合时代编辑工作的范围,并从注重编辑人员的学习和培养、注重选题策划、坚持“三审三校一读”制度、注重刊网融合发展四个方面探讨打造精品科技期刊的途径。

[关键词]编辑工作;科技期刊;人才培养;选题策划;“三审三校一读”制度;刊网融合出版

《铁路计算机应用》于1992年6月创刊,是以铁路信息技术、智能铁路、区块链、大数据、BIM技术、通信信号、轨道交通工程等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期刊。伴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铁路计算机应用》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内容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在编辑部全体人员的勤恳工作下,期刊被引文献量、引用刊数、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年下载量和基金论文比等指标逐年提高。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版以及移动出版已成为现实,传统意义上的期刊编辑工作有了新的诠释,不再局限于选题策划、稿件组织、稿件审读、校对等环节,而是要包括与“数字化+网络媒体平台”等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编辑人员面临新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挑战[1-2]。本文结合《铁路计算机应用》编辑部的办刊实际,从编辑工作角度探讨打造精品科技期刊的途径。

一、注重编辑人员的学习和培养

吴尚之指出:“编辑人才是编辑出版事业发展的基础力量。没有一流的编辑人才,就没有一流的出版物,更谈不上一流的出版社……无论出版物载体和介质如何转换,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新兴媒体,都离不开编辑的创造性劳动。”[3-4]

多年来,《铁路计算机应用》编辑部都非常注重对编辑人员的培养。第一,编辑部不断提高编辑人员政治素质,要求编辑人员关心时政资讯,提高政治站位,特别是要加强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意识,以适应全媒体时代辨别大量资讯真伪的现实要求。第二,由于《铁路计算机应用》编辑部的所有编辑都具有自己的学科专业背景,所以围绕刊登的主要研究内容,根据编辑人员的专业背景,编辑部鼓励编辑人员参加相应专业领域的专题研讨会、开题报告会、结题报告会等,使编辑人员能够紧密跟踪前沿技术,紧跟时代步伐,所报道、刊登的文章与时代脉搏同步。第三,为了培养编辑人员的精品意识,编辑部经常组织编辑人员参观、走访其他优秀期刊编辑部,与同行交流办刊经验,学习优秀期刊的办刊方法;同时,编辑人员也经常去国家图书馆等场所,大量阅读和学习精品刊物、精品文章,以提高自身文字修养和文化素养。第四,随着数字化传播方式的灵活运用以及互联网海量资讯的涌入,编辑人员业务素养的范围更为宽广。为了全面提升编辑人员的业务素养,编辑部积极组织编辑人员参加编辑岗位培训班、新媒体技术培训班,让编辑人员不断学习编辑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了解并掌握新媒体传播编辑工作技能,努力培养符合新媒体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全方位业务技能的新型编辑人才。第五,编辑人员共同努力,积极营造“倡导工匠精神,争做学术型编辑”的良好工作氛围,同时编辑部积极发挥老编辑的“传帮带”作用,通过老编辑的言传身教,使年轻编辑尽快成长。

二、注重选题策划

科技期刊能否成为精品期刊,与其刊载的内容是否有创新、是否与时代脉搏同步、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等息息相关,因此,科技期刊的选题策划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铁路计算机应用》编辑部从以下途径不断探索和实践,认真做好选题策划工作。

(一)围绕国家战略

物联网、云计算服务、大数据、5G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被充分利用的全新业态。2019年10月,我国将区块链技术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同时,国家政策持续加码,助力5G产业链和区块链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些政策的出台为科技期刊的内容创新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铁路计算机应用》编辑部认真梳理国家战略和挖掘行业需求,聚焦“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目标任务,先后组织、策划、出版了多期涉及国家战略和关键技术的论文专辑,如“铁路网络安全研究与应用”论文专辑、“轨道交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论文专辑、“中国铁路智能建造研究与应用”论文专辑、“中国智能铁路研究与应用”论文专辑等。同时,《铁路计算机应用》增设了《区块链技术》《5G技术》《大数据技术》专栏,刊登了多篇热点文章,既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又加强了技术交流,极大地促进了铁路重大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广与应用。

(二)追踪社会需求和行业热点

社会需求和行业热点源自市场及行业发展,蕴含创新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科技期刊要对其深度了解和挖掘。为此,《铁路计算机应用》编辑部立足行业特色,学习铁路发展规划,认真调研社会需求和行业热点,加强与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围绕《铁路计算机应用》的核心内容,在铁路及轨道交通信息技术领域的理论研究、前沿技术应用、学科发展综述等方面积极策划选题、选稿组稿。

例如,京张高铁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运输设施,其智能化服务水平对保障赛事顺利举办、打造中国高铁亮丽名片的意义十分重大[5]。因此,《铁路计算机应用》编辑部特邀该课题领头人、课题项目组专家等,从智能票务、智能车站旅客服务、智能动车组改造、运营安全、智能展示和控制、视觉设计六个方面撰写科技论文,并通过期刊的纸质版、官方网站和微信公眾号来刊登;同时,期刊发布专题征稿启事,向全社会征集优秀稿件,最终编辑出版了“科技冬奥—京张高铁智能化服务”论文专辑。该专辑充分展示了京张高铁智能化服务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了解、学习和交流铁路智能化最新创新科技成果的平台。

在应用过程中,为了让更多的旅客享受到铁路带来的优质出行服务,服务民生的中国铁路12306互联网售票系统需要不断更新、升级和完善。为此,《铁路计算机应用》编辑部先后策划、组织、出版了两期“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论文专辑,这对全面提升互联网售票系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专辑及专栏内容的出版发行进一步提升了期刊的传播力和综合影响力。此外,在策划、组稿、编辑的过程中,《铁路计算机应用》编辑人员也与多个专家组、项目团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在主动约稿、专家审稿、课题跟踪、专题报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坚持“三审三校一读”制度

出版精品科技期刊是一项系统工程。编辑质量是精品科技期刊质量的重要方面,科技期刊要想在激烈的競争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内容质量是第一位,而编辑质量则是内容质量的载体和保证。因此,《铁路计算机应用》编辑部坚持“三审三校一读”制度,严格把控审稿和校对流程,确保期刊在出版之前无差错。同时,编辑部对文章的基本体例、期刊编排格式、中英文摘编写规则、图表格式、参考文献等方面都进行了规范和详细说明[6-10],编辑人员在对经过三审后的文章进行编辑加工时,要严格执行各项规范,使文章的质量得到保证和进一步提高。

四、注重刊网融合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日臻完善,传统的科技期刊已被卷入“互联网+”时代的浪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技期刊通过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能够更快地传播学术资源和学术信息,在“读者—作者—编者”之间实现无障碍实时流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开通微信公众号

科技期刊以刊登技术类文章为主,有些文章的前沿技术内容相对晦涩,有些文章则向读者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为了便于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留住和吸引更多的读者,《铁路计算机应用》编辑部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内容传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前沿技术介绍给读者,增强读者对科技文章的深度解读。

例如,2020年6月16日,《铁路计算机应用》编辑部专访智能铁路专家及铁路大数据团队带头人,利用微信公众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推送《刊文解读:区块链技术如何在铁路行业施展拳脚》一文,并深度解读期刊刊登的文章《区块链技术及其在铁路行业的典型应用》[11]。

2017年7月17日,中国铁路12306互联网订餐系统正式上线,这是“互联网+出行”的具体应用,也是铁路人以实际行动诠释铁路的便民、利民、惠民政策。结合期刊刊登的相关文章,《铁路计算机应用》编辑部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了《坐高铁能叫外卖啦,还等什么快来吃一路吧!》一文,向读者详细介绍“十个子系统、二十五种用户角色、两种交易、四类业务、两分钟完成车站配送”的互联网订餐系统。编辑部推送该文的初衷源于将这一惠民服务及时推广,让更多的读者和旅客了解高铁订餐业务背后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以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该文的推送在当月就获得了1万+的阅读量,并实现了多次转发。《铁路计算机应用》利用微信公众号,扩大了纸媒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达到了内容传播和推广的目的。

这些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推送弥补了纸媒的刊登形式缺乏多样性、刊登内容晦涩难懂的不足,同时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关注微信公众号和期刊,推动了期刊的良性发展。

(二)搭建基于微信小程序的移动网刊平台

在融媒体时代,学术内容及研究成果呈现多种表现形式,如视频、音频、多媒体互动、虚拟现实(VR)等;其内容的展现载体也越来越多样化,包括自主开发App、借助互联网数据库和推广平台等。但是,网刊平台由于自身功能的局限性,其发展也遇到了瓶颈,例如采编和发布功能割裂、自主研发的App维护困难、传播效果有限、实名认证困难等。为此,《铁路计算机应用》编辑部搭建了基于流媒体技术、微信小程序的移动网刊平台[12]。

该平台的建设目标是为读者提供流媒体式阅读体验,打造新媒体矩阵运营;其建设原则是界面友好、重点突出、流程明确,小程序菜单清晰;平台的用户主要是管理人员、作者、读者和编辑人员;平台的功能包括读者平台功能、作者平台功能、采编平台功能、接口管理和用户权限管理等。其中,读者平台又包括期刊管理、期刊订阅、数字出版和信息发布;作者平台包括作者信息管理、稿件状态查询和作者在线投稿;采编平台包括稿件状态编辑和编审意见管理;接口管理包括采编系统接口管理和微信公众号平台接口管理。

目前,该平台已上线使用,应用结果表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以及网刊系统的移动化呈现,并结合小程序轻便、免安装的特性,使作者和读者查稿、阅读更加方便,增强了用户黏性,提升了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其改善了传统阅读的呈现方式,使读者获得一读到底的流畅阅读体验,并打造了全媒体运营矩阵,实现了信息生产、传播和发行的创新。该平台与期刊网站、期刊微信公众号形成良性互动[13],在坚持内容为王、质量为王、保持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加速了媒介融合,拓宽了发行渠道,建立了自身的垂直服务体系。网络、电子期刊、线上线下互动、云端阅读、跨领域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的融合,形成了全媒体运营矩阵,助力打造精品科技期刊。

五、结语

作为铁路信息化领域的科技期刊,《铁路计算机应用》及其编辑部在遵循“关注铁路信息化行业前沿技术,促进铁路信息化学术交流”理念的同时,提出媒体融合时代编辑工作的范围,并从注重编辑人员的学习和培养、注重选题策划、坚持“三审三校一读”制度、注重刊网融合发展的角度,积极探索打造精品科技期刊的途径,努力使期刊刊载内容更加丰富,编辑工作更加完善,传播方式更加交互。经过多年的坚持与不懈努力,《铁路计算机应用》受到了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欢迎,得到了他们的认可,成为铁路信息技术人员和应用人员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乔还田.出版精品是这样打造的:基于编辑工作视角的思考[J].中国编辑,2016(01):6-11.

[2]李冰.编辑人员要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大趋势[EB/OL].(2019-05-23)[2022-02-16].http://www.chinaqking.com/yc/2019/1721679.html.

[3]吴尚之.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编辑人才[J].中国编辑,2016(01):4-5.

[4]赵春,韩廷俊,万惠琴.“编校合一”模式下社科类学术期刊校对质量控制[J].传播与版权,2017(11):41-44.

[5]王同军.京张高铁智能化服务总体架构、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J].铁路计算机应用,2021(07):1-8.

[6]汪继祥.科学出版社作者编辑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7]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期刊编排格式:GB/T 3179—200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8]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文摘编写规则:GB 6447—8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6.

[9]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10]周奇.编辑阅读与校对阅读比较研究[J].出版科学,2008(03):21-27.

[11]李平,张晓栋,郭悦,等.区块链技术及其在铁路行业的典型应用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20(01):9-15.

[12]王玉君.微信公众号助力传统纸媒扩大传播力之策略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21(03):37-39.

[13]郑玲.使用微信小程序云服务实现多平台管理程序的开发[J].电子质量,2021(07):59-63.

猜你喜欢

编辑工作选题策划科技期刊
数字化出版对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影响探究
《心理学报》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版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新形势下出版产业的发展对编辑工作提出的要求
浅谈科技类丛书的策划
浅谈民生新闻报道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党刊编辑素养的思考
浅谈图书选题的立体化经营思路
青年毛泽东编辑思想模式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谈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