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语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
2022-04-15周瑶
周瑶
[摘要]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屹立的根本,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坚强力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基于互联网媒介的短视频在青年群体中受到广泛欢迎,但其在平台内容和价值导向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淡化了他们的爱国情怀。本文梳理归纳短视频语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分析总结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优势,并提出符合当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短视频;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凝聚了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部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新时代大学生处于中华民族发展最好的时期,恰逢建功立业的人生机遇,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挥洒青春,在奋斗中行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多次强调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高校要不断创新改革教育形式,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开发爱国主义教育微课、微视频,利用网络资源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以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为落脚点,分析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短视频语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依托互联网平台和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短视频应运而生。目前,關于短视频的研究仅限于平台应用等方面,将爱国主义教育和短视频融合的专业研究很少[1]。但也有部分学者展开相关论著,如赵敏、朱洪伟提出要引导更多的短视频创作者进入爱国主义短视频这一领域,并且鼓励他们创作更多优质的爱国主义短视频,充分发挥短视频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优势,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短视频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并以此作为关键支撑[2]。吴玲玉提出利用SWOT分析法,详细分析相关的应对策略,要求面向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国际形势教育,并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建立完善的网络爱国主义教学效果考评机制[3]。马静音、曹银忠提出找到短视频发展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契合点,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挖掘两者的价值共生点,促使两者相互认同,促进国家认同意识的内化与外化[4]。因此,借助短视频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值得我们进一步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一)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
各高校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5]作为大学生,其不仅要有爱国之情,还要有爱国之行,要把爱国之情融入自己的实际行动,通过不断奋斗,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有价值、有作为的有用之才。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代表国家未来的形象和国民的素质水平,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和意识层面,而是要落实在一言一行上,规范的言谈举止、良好的精神面貌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在新时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要具有爱国思想,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从实际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新生力量,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要勇于承担社会发展的重任,敢于担当历史使命,为国为民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高校要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热爱祖国,为国家而奋斗,其可以通过先进人物的事迹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也可以通过榜样力量来鼓励大学生不畏艰难、努力学习,为中国梦的实现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祖国的繁荣富强。
三、短视频语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
(一)短视频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内容
互联网与过去的书籍、报刊等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互联网上各类资源丰富多样,教育教学资源也是如此。同时,基于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信息更新及时的特点,互联网平台的教育教学资源比较生动,网络资源灵活性强,内容精彩纷呈,尤其是短视频。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比较枯燥无味,内容单一,不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高校利用短视频和新媒体课件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能够使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生动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通过短视频平台,高校可以对学生开展更直观、更及时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短视频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多样化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高校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比如,通过“智慧课堂”“翻转课堂”建设,鼓励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增强自身的能力。高校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活动,增强网络思政的实效性。
(三)短视频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动性
在新时代,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吸引大学生的关注,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特别是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渠道,重视对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家国意识。比如,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设置具体情境,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比如,高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快闪活动,鼓励大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唱响爱国主旋律;高校通过短视频等方式来鼓励大学生表达他们的爱国情感。
四、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受到社会思潮冲击
目前,全球化进程仍在不断加速,我国改革开放也在进一步深入,世界格局复杂多变,诸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不断涌入,使得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受到了冲击,给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发展带来挑战。因此,高校要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和政策制度,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
在新时代,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尤为重要。当前,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够生动,实用性不强,大学生对这些内容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的发挥。且其教育方式比较传统,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少,未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也不够丰富,缺乏多样性。因此,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中,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丰富教育内容和方式,增强时代性,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缺乏创新,大学生主体积极性不高
从宏观角度上看,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参与度较低,积极性不高。传统的爱国主义教学大多是以学生获得学分为目的,考试的内容也是以学生考前背诵的知识要点为主,易让大学生产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死记硬背的课程的误解,使他们既提不起学习兴趣,又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其传统教育过程采用课程来灌输教学内容,甚至以选修课形式开展相关教育内容,在整个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教师没有科学地选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枯燥且缺乏互动,忽视了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未能及时跟进和关注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并给予指导。
五、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学习:借助短视频化单线学习为多维学习,创新变革教育模式
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应仅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育形式,更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开拓创新学习形式,化单线学习模式为多维学习模式,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高校教师及辅导员应把网络平台与纸质版书籍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采用探索创新的方式开展学习。在网络视频平台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强国”App、“青年大学习”等专业化平台进行每日学习打卡。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和特点,创新传播载体,引领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近两年,共青团中央入驻知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社交平台,《人民日报》入驻抖音平台,《新闻联播》入驻抖音、快手等平台,这都充分体现了各类官方媒体正顺应时代要求,以青年人喜好的方式来传递正能量,转变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说教模式。因此,高校也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对网络内容的接受程度及其传播效果,利用如抖音、微博等各类网络社交平台,采用短文、漫画、短视频等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交流:借助短视频化被动为主动,将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
为激发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学习热情,高校应转变传统思政课的授课模式,打破传统灌输式教育方式,借助短视频平台增加更多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为他们提供充足的交流讨论时间,并使其深入思考。同时,高校可组织大学生借助线上党团大会来交流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心得,并将其纳入党团支部的年底考核,让大学生作为组织承办的主体来参与,发挥“以党带团,班团共建”的积极作用,共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三)传递:借助短视频化“学”为“讲”,将爱国主义精神传递他人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高校大学生仅作为学习主体是远远不够的,其要将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将“学”转变为“讲”,这更能激发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同,且教育的传递过程应纵向传递和横向传递相结合,既为高年级大学生树立身边模范,起带头作用,也为低年级大学生树立榜样,起示范作用。在横向传递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特殊课堂和特殊教材作为思政课的教学案例,组织大学生认真上好思政第一课,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纵向传递方面,高校应支持大学生依托党支部、团支部开展特殊时期的主题教育活动,把困难当成挑战,把危机变成机遇,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层次和内涵,培养大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和教育他们去认识自然、敬畏生命、尊重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监管:建立健全短视频平台监管机制,营造正能量的网络空间
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高校教学应健全监管机制。由于高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和接受多种类型的信息,受限于其判别能力,所以高校通过思政教师、辅导员、党团骨干建立多层次的监管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多层次的监管能够有效地保证“学习—交流—传递—检验”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的全覆盖。而网络平台是大学生发声的主要阵地,高校对短视频等网络平台的监管机制也能够行之有效地净化网络,杜绝不良信息,营造正能量的网络空间,从而潜移默化地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结语
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族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运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高校要转变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短视频等载体和平台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提升网络的引导能力,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使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化、智能化。高校教师也要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把“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塑造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平台之一,从纵深角度深挖更多富有内涵的教育素材,增强大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使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郑连盟.以短视频助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哈尔滨: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2020.
[2]赵敏,朱洪伟.发挥短视频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的思考[J].新媒体研究,2019(12):60-63.
[3]吴玲玉.短视频文化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SWOT模型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02):85-87.
[4]马静音、曹銀忠.共生与互融:短视频时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78-86.
[5]新华社.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4-30)[2022-01-20].https://baijiahao. baidu. com/s?id=1632255062952170075&wfr= spider&for=pc.
[6]新华社.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22-01-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