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精品化战略的构成、沿革和趋势分析

2022-04-15王嘉昀余清楚

出版广角 2022年5期
关键词:精品化出版单位出版业

王嘉昀 余清楚

【摘要】 精品力作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价值符号和标志,在社会价值引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出版精品化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我国出版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其内核在于价值引导。文章从价值引导视角出发,分析出版精品化战略构成,梳理其沿革,进而基于价值“生产—传递—服务”逻辑总结出版精品化战略的三个趋势,即把握出版精品价值核心,推进多元形态协同发展;延展出版精品生产网络,拓宽精品价值传递路径;关注出版精品服务建设,坚持精品价值引导功能。

【关  键  词】出版精品化战略;价值引导;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王嘉昀,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余清楚,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0.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5.002

精品力作不仅是独创性与时代性相互交融的结果[1],还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处于文化建设前沿的出版业而言,坚持贯彻精品化发展战略,推动出版组织管理、内容生产、服务创新提质增效,是推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坚实保障。

目前,政府、学界和业界对精品出版物的界定标准在某些方面已形成一定共识,即精品出版物应符合“导向正确、内容优质、创新突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双效俱佳”等标准[2],应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对传播文化有积极作用[3]。现有对精品出版物的研究多聚焦于纸质图书出版精品化战略方面,强调图书精品战略实施需在选题、写作编校、设计印刷、宣传发行等方面具备精品意识和良好表现[4]。随着数字技术及出版形态的发展和丰富,数字出版精品化战略开始受到关注。纵观已有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出版精品化战略的讨论多着眼于已有精品出版实践,强调精品出版物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精致与精细,或从经验视角探讨出版精品化战略对出版产业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正向推进作用,这对短期内推进战略实施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但技术进步、时代变迁、人民精神需求增长等因素变化将对出版精品化战略的实施提出新要求、新目标和新挑战,因此,出版业应把握出版精品化战略目标、内核与发展趋势,以不变应万变,才能从长远和全局视角布局和规划精品化出版,促进理论与实践协同进步与创新。对此,本文从价值引导视角出发,分析和梳理出版精品化战略的构成与沿革,结合价值理论与精品出版实践,提炼出版精品化战略发展趋势,为推进战略实践和规划提供参考。

一、出版精品化战略的构成

自1994年提出阶段性转移战略方针以来,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出版单位等在出版精品化战略实践推进中不断调整发展目标,深化和明确战略内核,调整战略内在结构,系统制定战略的组织和实施计划,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战略目标

考察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发现,出版精品化战略目标的提出,与当时出版业发展面临经济市场化冲击、国内国外竞争压力骤增、社会与公众需求和品位变化的客观现实困境[5],以及“有数量缺质量”、恶意竞争、社会效益不足等市场乱象密切相关。对此,原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副司长曹宏遂指出,“我们要通过精品战略的实施,解决各类出版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问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解决出版社的定位与特色问题”[6]。从字面来看,出版精品化战略是针对提升出版物质量、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强化出版社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而提出的;但从深层来看,出版精品化战略目标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于规范出版市场管理与行为,调整出版产品和产业结构,以推进出版业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发展。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新的时代背景和国情赋予出版精品化战略目标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内涵,即在进一步推进出版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出版市场行为的同时,提升内容品质,拓展内容获取渠道,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服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价值引导内核

价值是文化的核心和精魂,文化软实力凭价值观而立,因价值观而兴,以价值观为用[7]。而出版具有天然的教化功能,这一功能的实现主要体现在文化精神和价值认同的“成人”教育[8]。因此,出版是塑造读者价值观的一种重要方式。

精品出版物之所以称为“精品”,是因为其历经时代或特定机制筛选,从数以万计的出版物中脱颖而出,被奉为上乘之作。《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要坚持质量第一,把提高质量作为出版工作的生命线,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增强原创能力,构建品位健康、品质优良、品类丰富的出版生产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充分发挥出版精品的示范引领作用。作为一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精品出版物承载着有利于时代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价值观和思想,对引导社会价值向有利于实现社会整体性目标方向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版精品化战略的内核和根本在于对社会主流群体正向的价值引导,即通过出版和传播高质量出版物,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故事和中华民族的故事,提高政府、新闻媒体、出版单位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从精神和思想意识方面强化对党的先进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3.战略内在结构

对出版精品化战略内在结构的分析,可从出版物形态和出版物评价机制两方面展开。

首先,出版物形态。从出版精品化战略提出至今,出版物类型和内容领域发生明显变化。当前,精品出版物覆盖图书精品(尤其是古籍精品)、期刊精品、音乐精品、游戏创作精品、有声读物精品、数字出版精品等,涵盖少儿、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专门史、盲文、民文等多领域和学科。整体来看,出版精品化戰略已基本覆盖现有的出版形态和内容领域,从内容层面有力支撑起出版精品化战略的内在结构。

其次,出版物评价机制。出版基金和出版奖励是遴选精品出版物的主要评价机制和体系。出版基金主要用于资助精品出版物的直接成本输出以及与出版基金有关的组织管理支出。我国于2007年设立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包括优秀学术成果、史料、盲文、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外译项目等,为精品出版物出版和发行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持。20世纪八九十年代,涌现了一批图书出版奖励,为评选精品图书、提升出版水平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形成了以“政府—行业团体—企业”为主要评奖主体、较为系统的精品出版物奖励体系。在政府层面,我国已连续数年开展了中国出版政府奖、“五个一工程”奖以及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精品出版工程、古籍整理工程等。在行业团体层面,多针对某一具体领域,如茅盾文学奖、韬奋出版奖等[9]。值得注意的是,出版奖励在评价维度方面涵盖出版物、出版单位和出版个人,有利于推进编辑出版活动中精品意识的养成。

二、出版精品化战略的沿革

回溯出版精品化战略的源起与发展,对把握精品化战略布局走势,进一步深化对当下出版精品化战略内核及实施目标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1.出版精品化战略的提出

出版精品化战略的提出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出版业迅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一时期,新闻出版业在出版单位数量、出版品类和种数、出版发行总量等方面实现爆发性增长,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推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突出作用。然而,当时“重数轻质”和“利润意识”的风气急速扩张,导致部分出版单位过于追逐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出版功能“异化”,影响了出版业健康和有序发展。

在此背景下,1994年初我国召开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首次提出出版业发展要“提高质量,多出精品”,要从以总量增长为主的阶段向以优质高效为主的阶段转移,从具体的行政管理为主的阶段向宏观的依法行政为主的阶段转移,从传统的事业管理为主的阶段向产业管理为主的阶段转移[10]。作为出版业实现阶段性转移目标的重要路径,“质量”和“精品”进一步凸显了内容价值在出版业工作中的重要性,约束和强化出版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要求出版单位的工作重心从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增长,明确出版工作发展需以“质量”和“社会效益”为优先。随后,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提出要“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多出好作品、不出坏作品”,从党和国家层面进一步确立了精品意识和战略对出版工作发展的指导意义。1997年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上,时任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的于友先在报告中提出:“实施精品战略,多出好书,不出坏书,少出平庸书。”

出版精品化战略的提出并非心血来潮,是在对当时出版实践“乱象”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做出的重要决策,并在数次重要会议上被不断重申和强调,且被赋予更为明确的实践内涵。自出版精品化战略提出后,出版业大局意识、政治意识空前增强,精品意识崛起,出版思想不断成熟[11];我国实现了“图书出版总量减少、新书品种减少”和“重版率增加、总印数增加”的“两减两增”效果,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并连续数年实现出版业的持续增长[12]。

2.从纸质出版到多元出版形态

早期关于出版精品化战略的文献资料中,多强调图书的精品化实践。仅从出版奖励来看,围绕图书精品发展就设立了各类图书奖励或图书装帧设计类奖励,可见当时出版精品化战略的实施重点主要围绕纸质图书展开。随着VR、AR、MMX、语音识别等技术及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生产和发行电子音像出版物,并于1996年将其纳入出版行业进行管理[13]。1999年,为鼓励优秀电子出版物出版,新闻出版总署设立“国家电子出版物奖”,并将其作为全國电子出版物领域政府奖。该奖项是出版精品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标志着我国出版精品化战略从着重关注图书开始向关注多元出版形态发展。2007年,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作为一个单项,纳入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出版物精品化发展受到重视。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开展中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遴选了部分精品有声读物,为有声行业定标准、立标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14]。自2019年起,国家新闻出版署开始组织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遴选数字出版精品。

从国家出版物奖励沿革中我们不难看出,技术演化推进出版形态日趋多元,也推动出版精品化战略实施范围不断扩大。数字化技术、多元载体形态为内容呈现和出版提供丰富选择,但优质内容资源所承载的价值内核始终是出版业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3.从精品出版物到高质量出版管理

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运营管理,而脱离运营管理谈高质量、谈精品工程必然都是空话[15]。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强调“出版工作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着力提高出版物质量”,可见出版管理体制对出版物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2011年,时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在总署工作务虚会上指出,保证精品生产,首先要规范出版行为,要在出版管理上对精品生产的规范性指标做出明确决定,只有形成一套良好的精品生产机制,才能推出更多精品[16]。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管理司副司长许文彤发文,指出要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图书出版的根本要求,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结构性调整、质量检查等七项重要工作[17]。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出版精品化战略的实施从关注出版物质量,逐步扩展至出版管理体制机制、出版单位运营的高质量发展,通过规范出版行为、活动和管理,形成有利于精品生产和传播的出版机制、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

精品力作是出版单位的立社之本和品牌根基,以商品的形态承载着出版单位的两个效益,决定了出版单位的底蕴和核心竞争力[18]。因此,出版精品化战略的实施需要高质量出版管理的支撑,要求出版单位从自身出发,在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品牌建设等方面具备精品意识,紧跟出版产业发展需求和形势,用好出版产业支持政策,推动出版单位自身“双效”实现和转型发展[19]。

三、出版精品化战略发展趋势分析

基于对出版精品化战略结构和沿革分析,结合精品出版物价值引领内核和发展目标,可以看出,出版精品化战略作用的内在逻辑是价值的生产、传递与服务。因此,本研究也将遵循这一思路,分析和总结出版精品化战略的发展趋势。

1.把握出版精品价值核心,推进多元形态协同发展

“老庄之学,孔孟之道”及各类诗词歌赋、名著典籍的相关出版物之所以被称为精品,可以流传千古而非一时畅销,是因为其以内容取胜,即这些出版物包含了让后世称道和品味的文化价值、思想价值。从出版精品化战略的提出及其沿革来看,质量始终是处于第一位的。“多出好书”与“不出坏书”等相关表述内含对出版物的价值判断,“好”与“坏”的评价根本在于出版物对推进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引导目标的影响,强调出版对实现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意义。因此,出版精品化战略的实施需始终与社会建设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并以此作为评价精品的基本标准。

数字技术发展为出版物提供了多元载体支撑,也为内容呈现和表达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当下,出版多元形态发展已成大势,短视频、动漫、游戏等各类网络出版物兴起,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阅读选择,甚至成为互联网社交语言媒介。但不同形态的出版物在出版叙事方式、表达风格、呈现和传播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对出版精品评价体系的与时俱进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版精品化战略未来的实施和推进需在鼓励和支持出版形态多样化发展的同时,健全出版市场准入、竞争等基础性制度,及时更新和完善评价体系,从而站在出版业发展前沿,推进出版多元形态协同发展。

2.延展出版精品生产网络,拓宽精品价值传递路径

各类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应用拓展了出版物发行路径,出版单位多选择在喜马拉雅FM、蜻蜓FM等听书平台或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同步上线有声读物或出版物概览,以配合纸质出版的发行与营销推广。因此,出版单位多将相关电子出版物的制作并入精品化生产流程之中,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平台投放和分发等各个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20]。且随着产品品类不断增加,多样化、个性化内容需求延展了出版物精品生产网络。可以预见,未来出版物精品生产将不再只是针对单一出版形态的精品编辑和精细管理,而是以受众为导向,根据不同平台用户的使用特征,对精品内容进行适量调整,甚至重组,以打造全方位精品化内容生产矩阵。

传递路径是精品出版物走向市场、走入群众的桥梁。相对处于前端的出版单位来说,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应用直接面向受众,在传播议程设置、内容价值传递和解读、促进用户理解方面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因此,未来出版精品化战略的实施需关照价值传递路径建设,提升价值传播效率与质量,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拓宽受众价值获取路径,推进精品真正走入群众。

3.关注出版精品服务建设,坚持精品价值引导功能

出版本质上是知识服务,尤其随着互联网出版形态打破了原有被制造业逻辑和产品形态遮蔽的纸质出版形态,出版业逐步回归知识服务这一本质功能,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并焕发新的活力。精品出版物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内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先进文化和前沿知识等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出版知识服务功能发挥的坚实力量。出版精品化战略实施需在坚持正确导向、提升内容品质的同时,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深入基层与群众,结合目标群体和阅读行为习惯,在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下,增强内容的可获取性、可读性、可用性和互动性,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人民群众主动了解、阅读和使用精品力作的兴趣。出版精品服务建设也需关照精品出版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通过推广书香社会,推进精品力作走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丰富精品出版供给,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高质量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精品出版物的知识服务和价值引导功能。

出版精品化战略是出版事业繁荣的核心。未来,出版单位需始终坚持实施出版精品化战略,发挥精品出版物的价值引领示范作用,推进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友先. 精品力作是出版的文化标志[J]. 中国出版,2011(24):3-6.

[2]于敏. 再论“精品”图书[J]. 平原大学学报,2000(4):96-97.

[3]杨立国. 创立策划编辑制度  实施精品出版战略[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95-97.

[4]张自然. 精品战略:提升原创科技图书质量的根本途径[J]. 科技与出版,2017(1):59-61.

[5]在市場经济与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出版业:变化、问题及前景[EB/OL].  (2012-01-03)[2022-02-

16]. https://www. modernchinastudies. org/cn/issues/past-issues/73-mcs-2001-issue-2/571-2012-01-03-12-11-52. html.

[6]曹宏遂. 实施精品出版战略[J]. 中国出版,1997(7):11.

[7]魏强. 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的灵魂[J].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7(2):20-27.

[8]赵小兵. 出版的教育功能新论[J]. 编辑之友,2002(5):42.

[9]方卿,徐丽芳,许洁,等. 出版价值引导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10]于友先.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出版的必由之路[J]. 中国出版,2018(17):14-18.

[11]李玲如. 图书出版“精品意识”的喜与忧[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2):106-109.

[12]杨牧之. 我们为什么要实施图书精品战略[J]. 中国出版,1999(11):5-9.

[13]刘燕飞,商鸿业. 我国电子出版物产业的现状与发展[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7(6):12-16.

[14]孔雅洁,陈丹. 中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与美国奥迪奖的对比分析[J]. 新阅读,2021(8):58-61.

[15]张显瑞,陈涛. 关于新时代出版社运营管理关键点的思考[J]. 科技与出版,2021(6):17-19.

[16]邬书林:出版业要在六方面做好精品出版工作[EB/OL].  (2011-12-08)[2022-02-16].  http://

www. gov. cn. qingcdn. com/gzdt/2011-12/08/content_

2015404. htm

[17]许文彤,陈香.  许文彤:实施精品出版战略七重点[N].  中华读书报,2018-02-07.

[18]吴子明. 出版的初心是着力打造精品力作[J]. 中国出版,2018(24):37-40.

[19]张华. 专业化、差异化、精品化:浅谈中小型出版社精品出版战略的实施[J]. 出版发行研究,2013(8):59-61.

[20]王太星. 从有声读物精品看主题出版融合发展新趋势[J]. 出版发行研究,2021(12):16-18.

猜你喜欢

精品化出版单位出版业
山西医学期刊社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关于主题出版精品化之路的若干思考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郭彤:中国书画拍卖将更加精品化
刘慈欣科幻作品年表
办精品化报纸 向新时代献礼——人民日报新年改版探析
中国最美的书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南宋出版业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