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畜禽种业发展成效、问题及建议
2022-04-14王万霞
徐 旭,王万霞
(四川省畜牧总站,四川 成都 610041)
近年来四川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新品种培育、良繁体系建设、企业扶优等方面不断创新、抢抓机遇、强化举措,深入推进种业振兴工程和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为打赢“种业翻身仗”和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1 发展成效
1.1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川是我国畜禽种质资源大省,拥有国家认定的畜禽资源71个,全国排名第2,其中地方品种56个,目前全省建有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43 个(其中国家级保种场10 个)。全省高度重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
1.1.1 整合资金抢救性保护地方资源 每年整合中央、省财政资金近千万元,对进入国、省两级保护名录的38个畜禽品种实现全覆盖保护,对四川麻鸭、四川白兔等濒临灭绝的地方资源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并持续开展畜禽遗传资源动态监测和性能测定。非洲猪瘟发生后,省财政及时拨付1 729万元,立即开展7个地方猪保种场资源备份场建设,以避免资源丢失。
1.1.2 开展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建设 自2016年开始,启动四川省畜禽基因库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经制作并保持地方畜禽品种的遗传物质15万余份,为地方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1.1.3 持续开展新资源的调查与发掘 四川资源丰富,尤其是甘孜、阿坝、凉山三州还有很多未被发掘的资源,因此持续开展了藏区等新资源的调查和发掘工作,先后发掘了广元灰鸡、金川牦牛、玛格绵羊、凉山黑山羊等多个新资源,并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
1.1.4 研发遗传资源保护新技术 四川省畜牧总站和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在精液制作技术、体细胞采集制作、胚胎制作等遗传物质制作技术方面不断实践创新,2019年完成的首例体细胞克隆地方猪,是保种上的一项技术突破,为全省保种新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2 畜禽良繁体系不断健全
1.2.1 形成种畜禽经营许可三级联审制度 出台《四川省关于种畜禽经营许可现场验收的实施办法(暂行)》,不断加强“育、繁、推”建设,健全全省畜禽良繁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省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各类畜禽企业413 家,满足了全省畜禽种源稳定供应。
1.2.2 核心育种场建设成效显著 2017 年四川在西南地区率先启动了省级畜禽核心育种场遴选工作,出台了《四川省畜禽核心育种场遴选标准》《四川省畜禽核心育种场管理办法》等文件,并率先建立了专家联系制度,将专家与育种场紧密联系起来,有效解决了育种场技术力量薄弱的瓶颈。截至2021年低,全省建有部省级畜禽核心育种场40 家,组建有种猪核心群2 万余头、种牛核心群1 000 头,羊核心群4 859 头,种禽核心群29 069 只,种兔核心群2 578 只,同时开展核心育种场种畜禽性能测定工作,选育优秀性能的种畜禽,加快畜禽新品种(配套性)育种进程。
1.2.3 种畜良种推广不断扩大 开展畜牧(冻精)良种推广项目以来,建成猪人工授精站点1 051 个,存栏种公猪13 180 头,建成肉牛冷配站点890 个,年改良配种肉牛60 余万头,累计补贴推广种活畜近10 万头(只),冻精400 万余剂,实现全省农牧区良种化全覆盖,全面大幅提升了全省畜禽生产能力。
1.3 育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1.3.1 大力培育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四川省采取以科研院所牵头并作为技术支撑单位,企业为实施主体,高校、科研、推广等部门联合攻关的机制,“十二五”以来,全省先后育成大恒699 肉鸡、天府肉猪、天府肉鹅、川藏黑猪、简州大耳羊、蜀宣花牛、川白獭兔、天府肉鸡、温氏青脚麻2号、蜀兴1 号肉兔配套系、大恒799 肉鸡11 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十四五”期间,天府黑猪、蔺香猪、天府肉羊、天府黑兔、天府农华麻鸭等畜禽新品种(配套系)有望培育成功。
1.3.2 推进生猪种业建设 为推进生猪联合育种,出台了《四川省生猪种业建设方案》,省财政投入3 200万元用于专项支持省种猪遗传评估中心、省种猪性能测定中心、省级种公猪站、生猪遗传资源保护中心、省生猪分子育种中心生猪种业5 大平台建设,并于每年投入数百万元至千万余元用于支持平台建设和联合育种性能测定工作。目前,5大平台已建成并相继投入使用,尤其是率先建成的省种猪遗传评估中心,每年测定种猪5万余头,核定良种猪近3万头,种猪指数明显提升,个别育种场种猪生产性能已达到或超过原产地生产水平,加快了全省生猪联合育种进展。
1.3.3 开展畜禽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全基因组育种 组织畜禽种业企业率先在全国开展畜禽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全基因组育种,近年来,四川省畜牧总站与四川农业大学、南京丰顿公司合作,在外种猪标准评估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开展全基因组遗传评估和地方猪遗传评估,2021 年组织相关育种企业完成种猪基因组芯片测序5 000头以上。
1.4 基地建设快速发展
1.4.1 建设和培育种业园区和良繁基地 建设了乐至畜禽种业园区、江油川猪种业园区、洪雅现代牛种业园区,培育了仪陇县温氏、安居普升生猪良繁基地,洪雅县阳平种牛场种牛良繁基地,三台铁骑力士、开江宝源白鹅和龙日种畜场等种畜禽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基地。目前全省拥有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8 家(生猪9 家、肉牛1 家、肉羊3家、家禽4家、兔1家)。
1.4.2 开展区域性种公猪站的建设 出台了《四川省区域性种公猪站遴选标准(试行)》,并公开遴选了绵阳明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为省级区域性种公猪站,提升种猪精液质量。1.4.3 开展种业骨干企业遴选 协同省畜牧业协会在省内畜禽种业企业中遴选了20 家种业骨干企业,为下一步扶优、做强做大种业企业做好了铺垫。
1.4.4 推进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 积极推进生猪核心育种场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建成2个国家级非洲猪瘟无疫小区,2 个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单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业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不健全,投入不足,还不能做到“应保尽保”;种质资源的深度挖掘不够,系统鉴定评价尚未开展,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突破性新品种少,市场竞争力较弱,部分畜禽品种对外依赖程度较高,自主培育的畜禽新品种不多,持续选育力度不足;四川省种畜禽场数量虽多,但普遍规模不大,设施设备陈旧,技术能力不足,生产水平不高,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
2.2 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 目前育种主要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还未形成,种业企业育种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商业化育种进程滞后。全省畜禽种业企业中,全省种猪、蛋种鸡供应量居全国前10的均仅有1家,种业企业普遍规模小,综合实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育种研发投入偏少、创新不足,联合育种攻关在企业之间尚未真正打通。
2.3 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 实行种畜禽经营许可三级联审制度和开展种畜禽精液抽检工作以来,种畜禽市场监管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未健全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种畜禽质量监管多依赖于行政许可、系谱查验、外貌鉴定,缺乏必要的监管技术手段。省种畜禽质量检测运行受限,目前仅开展了猪、牛精液质量检测,对种畜禽质量检测和监管不够。
3 发展建议
3.1 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系建设 结合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彻底摸清现有的畜禽遗传资源,打牢种业振兴的种质资源基础。依托企业建立保种场保种,加大基因库建设,收集和保存遗传资源体细胞、胚胎、冻精等遗传物质,建立完善活体原位保重和遗传物质异位保种体系,完善资源保护数据中心和监测点平台的动态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地方资源动态变化。同时借助现代分子技术,开展生殖细胞、体细胞克隆技术应用,加大优良性状基因的挖掘利用,提高地方资源利用率。
3.2 加大育种创新攻关 依托地方特色品种优势,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为骨干、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协同、育繁推一体的育种创新体系,健全要素跟着市场走的“企业+创新平台+研发团队”的协同创新机制,实施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突破重大新品种(配套系)的培育。加快组学、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完善育种技术体系,完善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体系,提升育种创新进程。
3.3 扶优壮大种业企业和基地培育 围绕加快形成种业企业阵型、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激发种业企业创新积极性等方面采取多项举措,配置资金、项目、技术等创新要素,搭建规模化技术集成应用平台,着力扶优做强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产业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畜禽种业领军型企业。同时加快核心育种场、良繁基地、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园区建设,打造畜禽种业产业带,提升畜禽供种能力。
3.4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切实加强种畜禽许可三级联审制度,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评审。完善种业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推进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构建法制完善、监管有力、行业自律的现代种业治理体系,健全区域联动响应和案件联查联办机制,推动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机衔接。